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760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 长江万里行.docx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第五章长江万里行

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和水力资源丰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由沿海深入内地、综合性很强的一个地带。

未来的长江流域仍将是共和国的脊梁。

本章教材重点学习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七省。

在内容编排上各省各具特色,如四川“天府之国”、重庆“西南山城”、贵州“壮美高原”、湖北“九省通衢”、湖南“芙蓉国度”、江西“物华天宝”、安徽“江淮之滨”。

为加强学生对本章知识的了解,教材在每节都安排了一定的活动内容、阅读材料和相关图片。

长江流域地理事物分布集中,长江干支流和通过该区域的铁路线是“线”状分布;水电站、城市、矿产基地、则称点状分布,湖泊“荡漾”其间,各地风土人情、经济文化独特性强,构成综合的长江流域经济面,综合特征显著。

本书为了能协调内容与课时的矛盾,对章节内容进行了重新搭配,具体授课过程体现可参考相关章节。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整体目标

分析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沿江地带自然、人文和经济特点,结合学生对长江地区原有的了解,进行各种信息的整合,使学生对长江沿岸优越的自然条件有深刻的认识,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纽带作用。

培养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资料进行整合、筛选和分析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各种地图的能力。

通过分省区的学习,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特征落实到具体省区,体现整体和局部的相互关系,培养地理综合思维;通过跨地域的省区之间的比较突出中国地区的差异性,培养学生比较思维习惯和能力。

单元重难点一览

单元重点

单元难点

1.四川的工农生产、人口、城市和交通。

2.贵州的气候、地形、旅游、民族特色。

3.湖北省的农业地位、工业地位、交通枢纽地位。

4.湖南省的农业特色、资源特色、旅游特色。

5.江西省“一湖”、“一路”。

6.安徽省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1.四川独特的自然特征。

2.贵州崎岖的地形及其影响。

3.各省区特点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内在关系。

单元学情分析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各类媒体对本地区自然、经济、人文的了解,也为本章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支持;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所掌握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方法,也让本章的学习成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应用场。

教材到这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自学了解教材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区特点,他们的兴趣点已经不仅仅在丰富多彩的内容方面,也开始渴望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方法,学习动机和兴趣已经有了明显的方法和应用指向。

单元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丰富多彩,可供利用的教学素材多种多样,建议教师充分利用。

发动学生进行专题性的搜集和探究,在信息采集和组织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建议充分体现主体性、活动性、全面性的教学原则,多使用综合、分析、比较、调查、讨论等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从知识中获取乐趣,更能从过程、方法、思维中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单元课时分配

上海市、重庆市2课时

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1课时

“东方明珠”—上海市

“西南山城”—重庆市

教学内容

这两节教学内容在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4-45页和97-98页。

教学内容包括上海市的位置、地形、交通、工业等以及上海市的城市职能;重庆的位置、地形、发达的交通、主要工业部门、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说出上海市、重庆市的位置、范围。

2.了解上海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3.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4.了解重庆发达的交通运输。

5.了解上海的城市职能。

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上海发展的促进作用。

6.了解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中央直辖市。

了解重庆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的重要作用。

7.运用地形图、通过查阅资料并用语言描述重庆市的地形特征,能在地图上找出对该市经济起重要作用的水运河道和铁路干线名称。

8.能举例说出上海、重庆市的主要工业部门。

学会分析工业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分析比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景观图片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各种专题地图,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上海浦东的变化,总结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掌握上海和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交通的状况,运用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两地的经济差异,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归纳得出两地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结合当前的经济建设让学生运用想象展望上海和重庆未来的发展前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让学生了解国家投资建设三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西部,培养学生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运用专题地图逐项分析上海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交通状况,让学生思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上海有更深的了解。

运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比掌握上海和重庆的异同点。

重点

1.上海市的城市职能。

2.重庆市的交通状况。

难点

1.上海市的城市职能与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交通状况的因果关系。

2.对比分析重庆和上海市的异同点。

3.重庆市的交通状况。

教学突破

恰当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上海和重庆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和相同点。

联系当前的时政内容探索理解上海和重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师准备

1.布置预习、搜集有关上海、重庆的资料,充实教材的内容。

2.制作与教学配套的课件。

内容包括上海市的风景图片,上海市的地图、沿海地形图、上海市的交通图、我国的温度带、湿润地区和气候带的分布图等。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搜集有关上海和重庆的历史沿革的资料。

2.复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中国主要地形区分布,中国主要的铁路干线的名称及分布状况等。

第二课时

教师准备

1.布置预习。

2.准备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分布图。

3.搜集有关上海世博会、重庆三峡工程建设和我国西部开发的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

1.复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搜集有关上海世博会、重庆三峡工程建设和我国西部开发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歌曲中呈现出两个直辖市有代表性的图片)

1.听音乐,识别图片,判断地名。

2.课前热身:

复习学习一个地区的方法。

2.复习回忆,回答问题。

3.整体感知,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

4.出示长江沿江省区地形地图,从图中找出上海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4.读图分析得出上海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5.出示长江沿江省区地形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得出上海的地形特征,学生自己分析得出重庆市的地形特征。

5.读出上海和重庆位于哪一个地形区,并分析得出地形特征。

6.出示我国气候类型图,分析上海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并分析气候特征。

6.读图,分析得出上海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

一、上海和重庆的历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长江之歌》乐曲,歌曲中出示一组上海市的著名标志性建筑图片(东方明珠塔、人民广场等)和重庆市的整体景观图和主要的特色景观(城市中房屋的建筑、道路的分布,体现出古老的山城),让学生判断得出是哪一个直辖市。

二、辨析两地差异.复习学习地区的方法

2.根据刚才图片资料和你的知识储备,比较上海和重庆的差异。

明确:

上海是“东方明珠”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重庆是一座古老的“山城”。

3.转折:

两个直辖市为什么会有今天的辉煌?

试想可能有哪些原因?

三、探索与发现:

4.看谁对上海和重庆市的历史了解得多。

比较两市的建立时间的差异。

让学生明确:

重庆市历史沿革的概况,重庆市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

1.听音乐的同时,欣赏美景,根据图片判断城市的名称

 

2.自由发言,总结出两地景观的最大差异。

 

3.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猜测。

 

4.展示资料,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出两地有关的历史情况。

二、上海和重庆的地形、气候

四、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课文:

指导学生读出课文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找出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2.出示长江沿江省区地形地图,从图中找出上海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3.课件展示:

在大的行政区划中指出上海和重庆市的位置。

4.分析:

上海成为我国最大海港的有利条件。

为什么上海既是河港又是海港?

5.探究:

地理位置对工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6.出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从图中找出两地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区。

7.对照上海和重庆市的小范围地形图,指出地形特点。

在图中分别描出主要的河流。

8.探究:

这种地形和位置对气候会有什么影响?

9.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找出两地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复习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10.指导学生分析:

重庆为什么多雾?

(从位置、地形、气候成因上综合分析)

五、师生互动:

共同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总结分析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

1.自读课文。

2.读图分析得出上海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自己先在地图册中找出,再到大屏幕前面指出。

3.学生从图中读出两地的准确位置。

4.小组讨论。

5.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6.指出所在的地形区并对照两市小范围的地形图,详细说出各自的地形特点。

7.在图中指出河流位置,并描出。

8.小组讨论。

9.读图得出结论,回顾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10.探究讨论,分析成因。

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并介绍分析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所学的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2.出示中国交通地图,指导学生分析位于哪些铁路的交汇处,分析各自的枢纽地位。

联系实际学会运用。

2.分析交通线路图,自己绘出两地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3.在上海市区图中找出连接浦东和浦西的大桥,分析浦东和浦西的经济差异与交通的关系。

3.读图析图,分析交通与经济的关系。

4.掌握上海和重庆的主要工业部门,分析探讨工业与地理位置、地形、交通的关系。

4.复习两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合作探讨对工业的影响。

5.引导学生分析两地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5.以苏州河为例,合作探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工业对环境的影响。

6.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的经济建设实际,展望两地的发展前景。

6.展示资料,说出自己对两地未来的设想。

 

教学过程

三、上海和重庆的交通和经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课前热身

1.复习上海和重庆的位置和地形特点。

2.复习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

二、合作探究:

3.上海和重庆两地交通的发展优势是什么?

(河运:

深入内地;海运:

联外)

4.在空白的上海和重庆政区图上描绘出两地的交通图和河流等地理事物

5.在上海市区图中找出连接浦东和浦西的大桥,说出大桥的建立对于浦东经济的意义。

三、链接生活:

6.描出你从家乡去上海和重庆市交通路线图,说出有几种方式,各有哪些优势?

7.从重庆乘火车分别到兰州.北京.广州,须经哪些铁路干线?

分别经过哪些地形区?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四、合作探究:

8.提问:

上海和重庆的主要工业部门包括哪些?

9.引导学生讨论:

两地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发展优势?

10.引导学生综合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可以得出两地在全国分别出于什么地位?

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11.两大城市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解决措施有哪些?

五、前景展望:

12.展示搜集的有关资料,展望两地在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种的地位和前景。

六、实践探索:

13.引导学生了解上海2010年的世博会和三峡工程的建设。

14.合作探讨:

三峡工程的建设对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七、展示自我

15.以“欢迎到上海来旅游”“欢迎到重庆来旅游”为题,介绍两个城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以小组为单位以不同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上海和重庆,让同学们对两地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八、师生互动:

共同总结本节的内容。

复习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1.回顾复习,回答问题。

2.在图中指出主要的铁路干线。

3.读图分析交通线路的分布与地形.河流的关系。

4.绘出长江主干线图,和经过两地的主要的铁路干线图。

5.读图找出大桥的位置,讨论对经济的影响。

 

6.对照有关的专题地图,小组讨论。

7.看书回答。

 

8.思考回答。

9.分组讨论。

10.分组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11.说出自己对两市未来前景的设想。

 

12.展示上海和重庆经济建设方面的资料,畅谈两地未来的前景。

13.展示世博会和三峡工程的资料。

14.讨论交流。

 

15.以不同的形式介绍上海和重庆。

综合复习所学知识。

 

复习基础知识,总结人地之间的关系。

本课总结

本节主要分析上海和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

通过读图、分析地图的方法学习了上海和重庆市地理位置,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来分析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比了解两地自然景观和历史的主要差异。

通过读图分析两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学会分析气候受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学习时要联系所在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等综合考虑。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和各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了解了上海和重庆的基本情况,学会了如何学习分区地理的内容。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东方明珠”——上海市“西南山城”——重庆市

重庆上海

一、位置:

二、地形:

三、气候:

四、交通:

五、经济:

六、工业部门:

七、环境保护:

八、发展前景:

探究与拓展活动

1.西部大开发将给重庆带来什么?

重庆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2.2010年的世博会将给上海带来什么影响?

3.为什么要在重庆设立直辖市?

4.综合分析上海和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对经济的影响。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一、填空题

1.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是。

2.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是,位于长江上游的直辖市是,位于长江下游的直辖市是。

3.长江上游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

4.我国战国时期修建的位于成都平原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二、选择题

1.下列港口中,既是河港又是海港的是()

A.秦皇岛、天津B.大连、青岛C.天津、上海.D.连云港、南京

2.下列关于上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濒临黄海,是我国第一大港

B.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位居我国第三为,仅次于北京和广州

C.浦东新区的开发,不仅促进了上海的发展,还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

D.京广线和沪杭线经过上海,使得上海的海陆交通都很便利。

3.我国的第三大岛是()

A.台湾岛B.钓鱼岛C.崇明岛D.海南岛

4.我国著名的“山城”、“雾都”是

A.成都B.重庆C.武汉D.南京

5.下列关于重庆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有“火炉”、“山城”、“雾都”之称

B.长江三峡水电站是重庆最重要的水利枢纽

C.是我国最年轻、人口最多的直辖市

D.重庆市有成渝、川渝、襄渝三大铁路干线通过

个性练习设计

1.绘制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4省(市)的铁路干线图。

说出这些铁路干线的名称。

2.从重庆乘火车分别到兰州、北京、广州,须经哪些铁路干线?

分别经过哪些地形区?

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3.读上海市区图:

分析上海成为我国最大海港的有利条件。

4.设计上海和重庆市的比较项目,并设计表格进行比较。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将长江上游和下游的两个最大的城市(也是长江沿线的两个直辖市)的各项地理要素对比进行教学,在对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大量的景观图片以及各类专题地图来介绍地理特征,帮助学生分析上海和重庆的地理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读图、分析图、空间思维、对比、归纳和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结合当前经济建设的实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补充资料

“申”、“沪”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

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

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上海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2003年,全年平均气温17.4℃,日照1699.8小时,降雨量931.2毫米。

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上海在全国的地位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并在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今日浦东

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

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浦东新区面积522.75平方公里,2003年末户籍人口176.69万人。

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开发开放的浦东,历经10余年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建设,今日的浦东已成为长江龙头上一颗

重庆市的历史沿革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

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

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

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仍为直辖市。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

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

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重庆市的民族人口

重庆是以汉族为主体,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藏族等50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和睦家园。

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参与政治.经济.文化事务,创造了重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3130万。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7%,以土家族.苗族为主。

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

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

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101-108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个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用图表分析得出本区域的气候类型,分析得出区域气候的特点。

3.用图表分析得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特点,以及人口、城市特点等。

4.知道自然地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气候、河流等对区域农业、工业的影响。

5.知道区域的支柱产业。

6.能够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的地理差异。

7.知道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以直观映像为线索,通过对直观映像的对比分析,找出各区域自然、人文、经济等地理要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总结形成地理要素的整体认知。

本节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感觉差异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在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感觉差异法时,要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景观图片等资料以及各种专题地图,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在读图、分析图和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在自然与人文、经济方面相同和差异之处,从而得出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

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本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影像和地图,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各省区差异性的学习,培养因地制宜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布局

难点

区域产业分布以及区域间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教学突破

中国分区地理是系统地理的具体展现。

在学习分区地理时应该具体、形象。

将系统地理中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然后将这种形象化、分散的地理认知重新归纳到整体认识和理论高度上。

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图片和录像的说明功能,使学生认识分区地理的形象特征。

通过对各省区具体图片和录像的感知,形成各省区的直观印象,然后对直观印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四个省区的特点,进而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归纳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完成阅读发现——分析综合——探究解决——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四个省区典型的旅游视频材料、工农业发展的视频材料和各省区的大比例尺地图。

2.长江中下游地区挂图或者投影图片。

学生准备

1.预习四省区,将课文中出现的地点尽可能地在地图上找出来并进行标记。

2.搜集四省区的宣传材料,特别是录像资料,并互相传阅共享。

教学步骤(一课时)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思考回答,导入。

2.利用三大名楼引入到四个省区的重点中心城市。

以点带面讲解。

2.提取系统地理中所学到的知识,对知识进行丰富和综合。

3.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