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65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docx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

从嚼杨枝到猪鬃刷——牙刷旅行记

刘小方《百科知识》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发起的“勒梅尔森——麻省理工发明指数”的调查中,牙刷击败了汽车、个人电脑、手机和微波炉,成为“当代人们最不能离开的5项重要发明”的第一名。

从历史发展来看,印度人通过“嚼杨枝”的方式促发了早期牙刷的出现,这种发明经由佛教东传来到中国,进而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两宋之际,中国出现了改良版的鬃毛牙刷,并于明代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到西方,最终对现代牙刷的发明产生影响。

早期中国的牙齿护理方案

牙刷的出现与牙齿的护理关系密切。

在人体器官中,牙齿的地位重要而特殊,它不仅帮助人类咀嚼食物、品尝味道,危急时还要担当武器。

据统计,除去睡觉,人类用于饮食的时间占到生命总长的13%,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牙齿的工作长度和强度。

因为频繁反复的咀嚼,食物嵌进牙缝,残渣依附牙龈的情况就不可避免。

和眼里揉进了沙子一样,牙齿里嵌入了东西也相当恼人,所以对牙齿及时护理的需求就自然产生了。

从一开始,牙齿护理就有三种基本方式:

一是漱,用水等液体冲刷口腔,延续到今天就产生了专业的漱口水;二是剔,用尖或细的工具将残存在牙缝的东西清理出来,这种方式后来演化出牙签、牙线等工具;三是刷,用软毛刷洗,即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牙刷。

中国人自古重视牙齿,并将一口好牙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

从造字的角度看,“龄”就与“齿”有关。

此外,中国古人还赋予牙和齿不同的含义,牙为槽牙,齿为门牙,所以“伶牙俐齿”“咬牙切齿”等词语中的“牙”和“齿”两字不能调换,“唇亡齿寒”“唇齿相依”“不足挂齿”中的“齿”字也不能换成“牙”字。

《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女子牙好看说“齿如瓠犀”,是说她的门牙好看,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

因为重视,牙齿长得不好看,也会被人嫌弃,甚至衍生出对品行等的偏见。

比如龌龊,其本意是牙齿排列得很紧密,如宋代永嘉人戴侗的《六书故》说:

“龌龊,齿细密也。

故人之曲谨者曰龌龊。

”牙齿太紧,容易嵌塞食物,久而久之,导致牙齿不适或口臭,后来竟成为品行低劣、行为猥琐的代名词。

又如“龃龉”,本指上下牙齿不齐,后来有了意见不和、不顺达等含义。

重视牙齿,自然重视口腔护理。

从方式上看,中国人早期倾向“漱”和“剔”的方式,《礼记·内则》提倡的生活方式就是“鸡初鸣,咸盥漱”,即清早起床后用盐水漱口。

东汉的《金丹全书》则建议人们睡前漱口,“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还说“饮食之毒,积于牙缝,于当日夜晚洗刷,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

因为没有牙刷,这里的洗刷主要是用漱口水冲刷。

当然,漱口无法冲刷掉所有口腔残渣,中国古人也剔牙,剔牙的专有名词为“揩齿”。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口腔保健篇说:

“每旦以一捻盐内入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扣齿百遍,为止不觉,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

”“揩”和“扣”都是提手旁,说明用手指揩齿是中国人早期的刷牙方法。

伴着佛法西来的印地牙刷

盐水漱口,辅以手指“揩”和“扣”是早期口腔护理的中国方案。

但用手指入口总有不卫生的嫌疑,尤其是有他人在场,这种动作也不大雅致。

随着佛教的东传和僧侣商旅频繁来往于中印之间,一种叫“杨枝”的“牙刷”开始旅行至中国,成为人们护理口腔的神器。

“嚼杨枝”是印度地区人们进行口腔护理的主要方法,成书于9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唐代晚期)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一书中有大量关于中国和印度人生活习惯的描写,在牙齿保健方面,书中记载:

“印度人使用牙枝,他们如不用牙枝刷牙和不洗脸,是不吃饭的。

中国人没有这一习惯。

”在这位阿拉伯人的眼中,中国人是不刷牙的,尤其是不用牙枝刷牙。

那么牙枝是什么呢?

牙枝即杨枝,用牙枝刷牙就是通过嚼一种叫“杨枝”的树枝,直至其一端出现一定量的枝须,然后用须来刷牙。

在嚼的过程中,也用杨枝的气味来改善口气。

佛言:

应嚼杨枝。

嚼杨枝有五功德:

消食,除冷热唌唾,善能別味,口不臭,眼明。

佛言:

有五种木不应嚼,漆树、毒树、舍夷树、摩头树、菩提树。

由此看来,最初嚼杨枝可能并非人们自愿,而是佛陀对修行者、布道者的一种戒律要求。

毕竟对于高僧大德而言,只有先保持口气清新,才能口吐莲花、妙语连珠。

不过此时人们只是在鸠摩罗什和竺道生等佛经译本中读到嚼杨枝,而此杨枝是否就是杨树之枝,人们还不得而知;况且在同时期的法显(334~420)《佛国记》中,就没有嚼杨枝的相关记录。

唐初,高僧玄奘(602~664)西游天竺,虽然在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至少三次提及嚼杨枝,但杨枝到底是什么,玄奘没有说明。

在玄奘西游的33年之后,僧人义净(635~713)经海路前往印度,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对嚼杨枝进行了细致描述。

更难能可贵的是,义净可能通过试用和使用,分辨出此杨枝不是汉地的杨树枝的事实。

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历代佛经翻译名称的不同,印度杨枝到底是什么一直未有定论。

直到1990年大学者金克木先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专题文章,才揭示了古老牙刷的真实身份。

作为梵学大家,金老先生曾于1941~1946年在印度生活过,他说:

“我在印度时不但亲见(杨木),而且亲自尝试过,通常用一种叫作尼姆(Neem)的树(楝树之类),摘其嫩枝,去掉叶子,将一头放在口中嚼软后,用以刷牙。

味道很苦,据说可以消毒。

树叶不大,夹在书中可以防蛀虫,这是印度人的习惯,不仅是和尚净口诵经用。

自从牙刷、牙粉、牙膏盛行,此俗渐失,我当时在印度乡间见到出家人及乡下人还保留此习惯,距今已经近五十年了。

中国境内楝树较少,中国僧人们灵活应对,用柳枝等代替杨枝,并将这种“牙刷”推广开来。

鉴于大唐的国际影响力,杨枝、柳枝等生态环保且自带牙膏的牙刷漂洋过海,开始向新的地方旅行,不久就在朝鲜和日本出现。

关于这一点,王庆在《嚼杨枝:

历史上的洁齿习俗》中指出:

“在现代韩国语中,牙刷为‘齒刷’,从词源上看正是汉语‘齿刷’一词的借用;而高丽语‘养支’语音近似的‘养齒’却为动词‘刷牙’的意思。

”并且,“在日语中,有‘楊枝’一词,意为‘牙签’‘牙刷’……日语中的‘楊枝’也是借自汉语中的‘杨枝’”。

时光上溯至唐宋之际,清早或傍晚,寺庙里的僧人、朝堂上的官员都先找柳树等折枝,然后围坐一起嚼着刷牙,这场景现在看起来颇有些喜感。

明代皇室的世界贡献

说起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美国牙科医学会、美国牙科博物馆、英国罗宾逊出版社等西方专业机构都把牙刷的发明归功于中国人,归功于中国的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

他在位18年间,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广开言路,驱逐奸佞,开辟明代“弘治中兴”的大气象。

但不论是在《明史·本纪第十五》还是在《明孝宗实录》等重要史籍中,都没有关于他发明牙刷的记录。

西方人之所以将牙刷的发明权给予明孝宗,除了孝宗人品俱佳之外,极有可能是因为中国改良版牙刷在孝宗弘治年间旅行到了欧洲的缘故。

我们知道,唐代时,佛教在中国达到极盛,中国僧人模仿印度僧人修持方式也成为常态,嚼杨枝或刷牙也就在中原流行开来。

表现之一是出现了大量与刷牙相关的壁画,据王惠民《敦煌壁画刷牙图考论》一文的统计,敦煌壁画中与刷牙有关的壁画至少有14幅,最早的刷牙图见于中唐时期第154、159、186、196、361窟的《弥勒经变》。

其中186窟刷牙图最接近今天我们的刷牙,这幅壁画“在主室顶西披北下角,刷牙者上身全裸,蹲在地上,左手握净瓶,右手横于嘴上,似用手指揩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牙刷也不断改进,先用手指,再用柳枝,到宋代出现用马尾做的牙刷。

这种牙刷以骨、角、竹、木等材料为骨架和刷柄,在头部钻出小孔两行,上嵌马尾。

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保存有这样两把宋辽时期的牙刷,从大小来看,牙刷刷柄长约20厘米,植毛部的长度约3厘米,植毛部有8个植毛孔,分两排,每排4个孔,孔部上下相通,均与现代牙刷非常相似。

不过这种马尾牙刷的普及程度可能不高,宋代周守中的《养生类篡》中说:

“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

”大概是马尾还是偏硬,刷牙的体验并不是很好,所以周守中有“极有所损”的评价。

不过作为嚼杨枝的升级版,马尾牙刷还是延续了下来,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就说“清旦用盐刷牙,无齿疾”。

宋红先生也在《中国人试用牙刷考》一文评论说:

“‘牙刷子’的出现必定与中国僧人效仿印度僧人的修持方法有关,是牙刷自印度旅行至中原的见证。

从漱口揩齿到嚼杨枝,再到牙刷子,我们发现,人们一直在牙刷头的材料上下功夫。

毛太软,刷起来如隔靴搔痒;毛太硬,会刺破牙龈,刷出一嘴血胡子。

明孝宗选用猪鬃,可能也是材料上的一大进步。

但将猪鬃或马尾毛塞进嘴里鼓捣,想起来总让人有些心理障碍,这大概是这把皇室牙刷没有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原因。

从专利的角度看,英国人威廉姆·阿迪斯是牙刷的发明人。

1780年,这位因煽动骚乱罪被捕的年轻人在伦敦纽盖特监狱服刑期间,突发奇想地截断了一块骨头,在上面贴满鬃毛当作牙刷,并在出狱后申请了专利。

无论从形态还是制作方法,威廉姆·阿迪斯的这把牙刷都是对宋明中国鬃毛牙刷的简单复制。

此外由于鬃毛过硬,他的牙刷销量也不理想。

事实上直到20世纪20年代,很多西方人还是不愿意用牙刷刷牙,因为坚硬的鬃毛总是会把口腔弄破。

直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杜邦化工推出了合成纤维(尼龙),才有了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柔软有效的牙刷。

关注微信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