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7724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docx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专业:

环境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化学与化工学院

一.试通过适当的网络资源查阅和总结来分析中国能源的供求信息、能源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一)中国能源的供求信息:

  分析西方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到2020年中国GDP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时的能源需求状况。

一般而言,

(1)在前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0.5,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慢于GDP增速。

(2)工业化过程的国家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美、英、德、法等先期工业化国家,一般称之为缓慢工业化国家;另一类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

(3)后工业化阶段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又开始下降.

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脏乱产资源消费增长的飞跃时期。

最近三四年的能源供求形势变化预示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引起的短期能源市场调整可能即将结束,我国能源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进入新的增长阶段。

具体依据为:

  1、工业化进程开始加快。

在未来工业化进程中,高能源强度的工业部门仍将是我国能源需求的重要增长源。

  2、城市化进程开始提速,城市化将使能源需求大大增加。

 

3、城市新型消费热潮开始萌生。

我国能源发展也面临很多机遇:

首先,作为一个后发型的工业化国家,我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特别是在目前面临世界经济、资源一体化,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并带动传统产业结构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未来可供选择的经济、环境与能源发展战略的空间较大,我国有可能选择不尽相同的能源发展道路,能源需求也会出现重大差别。

其次,我国相对发达的城市与不发达的农村共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与欠发达或贫困地区并存、现代化工业与大量落后的加工工艺水平共存的客观国情,加上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中国目前的能源效率水平、能源强度、单位产品能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和提升潜力。

  当然,如果中国继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稳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引导老百姓选择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体现“节能优先”的战略方针,未来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保持较低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可在24亿-28亿吨标准煤以内;也有可能在远低于目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的条件下,进一步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能源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能有效供给的资源量不足。

5万多亿吨的煤炭地质理论资源量,1万多亿吨的保有储量,常使人们对我国煤炭生产能力产生乐观的认识,认为我国煤炭主要问题是清洁利用问题,而不是供应问题,煤炭供应可以实行“以需定供”。

除了满足发电用煤、各种燃煤用途外,还寄希望于通过煤炭的转化,提供液体燃料,满足我国未来液体燃料的需求,减轻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

其实不然,尽管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其开发受到诸如赋存条件、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安全因素等方面的限制,能被有效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量明显不足。

 

  2、石油资源严重不足,增储上产难度大。

我国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

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埋深更大、质量更差、边际性更强的难动用资源。

石油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石油资源增储难度加大,勘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

  3、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低,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天然气资源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未来20年我国将经历一个天然气工业较快发展的时期。

我国天然气气藏储层条件较差,特别是西部主力气田,普遍具有低孔隙率、低渗透率、低压的特点,天然气丰度也不高。

上述特点决定该区单井产量较低,开发成本高。

(三)构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1、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我国能源战略总体框架。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能源发展道路,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幅度提高能效,继续实现以能源翻一番保障经济翻两番的目标。

 要实现以上能源总体战略,必须实施以下各能源战略:

 

(1)强化节能的高能效战略。

制定节能和提高能效的具体目标,改善和加强政府必要的市场干预手段,引导市场的能效方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节能激励机制,使能源经济走向高能效的发展道路,明显地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强度差距。

  

(2)全球化的能源资源战略。

以比较优势和安全为基本原则,根据世界能源资源的可获性和经济性,进行更大范围的能源战略规划和发展布局。

(3)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战略。

不但要重视终端用能过程的清洁化,也应重视解决能源生产、转换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社会问题。

  

(4)市场化的能源经济效益战略。

基于市场经济发展我国能源系统,解决能源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

  (5)积极主动的能源安全战略。

通过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综合性能源安全保障机制。

(6)科技兴能战略。

要确立国家重大能源技术发展支持体系,集中力量对影响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重大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

2、政策措施建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设定全社会可持续能源需求目标,促进节能型社会的建立。

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有可能达到36亿吨标准煤,甚至更高。

当然,也可能由于资源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能源消费超过30亿吨标准煤的时候,经济出现了波动,甚至滑坡,届时也不会出现那么高的能源需求。

  

(2)加强能源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大力推进能源行业的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源工业管理体制。

能源行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设有专门的能源主管部门,例如:

美国能源部、日本通产省资源能源厅,负责对本国能源行业的生产及进口进行管理和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已在国家发改委设立能源局,负责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

但对能源资源统计与管理、行业的市场准入、价格、税收以及企业运行管理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存在着职能交叉、重叠问题,也存在职能分散、缺位和职责不清问题,导致政府管理效率不高甚至管理失灵。

  (3)设立风险基金,加大基础性勘探投入,完善商业性勘察投资体制,加强能源资源勘探,提高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后备保障程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能源资源勘探投资体制发生变化,国家对能源资源远景调查和战略选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而由于煤炭行业整体尚未摆脱困境,无力解决资源勘探开发资金,煤炭地质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石油公司也不再承担基础性的油气普查工作,导致我国油气接替资源和接替区块严重不足。

应加大国内煤炭、油气资源勘探力度,加大公益性勘察投入,完善商业性勘察投资体制,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勘探程度,增加后备储量。

  (4)对能源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优质优价,加强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力度,努力提高资源采收率。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煤炭生产企业在生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破坏和浪费资源问题极为严重。

应建立煤炭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对煤炭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以煤炭资源质量、开采条件、自然条件等作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资源价格,优质优价。

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加强矿井生产过程中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依法制止浪费资源的行为,提高资源回收率。

  (5)优先发展水电、加快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缓解我国能源供应不足的有效途径。

从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高度出发,将西部地区水电基地和东部受电地区的电源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国家最大区域的资源优化。

开发水能资源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功能。

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要与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相适应。

  (6)树立能源大国思想,充分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石油公司加快分享海外油气资源的节奏,扩大分享比例。

简化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加强协调三大油公司海外业务,一致对外,避免国内企业在海外油气市场的恶性竞争;树立能源大国地位,政府要从外交和军事上对油公司的海外勘探开发业务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证。

积极主动融入国际石油市场,把国际市场作为我国获得国外油气资源的主要手段,参与国际油气市场的现货和期货交易。

(7)可靠的能源数据体系,支持政府的宏观决策。

可靠的能源基础数据体系有益于政府的宏观决策。

机构改革之前,各部委均有相应的节能机构以及地方节能管理机构,在能源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方面具备比较好的条件。

但机构改革以后,过去的一套节能管理体系相应取消或弱化,影响了能源基础数据的获取,也缺乏对能源基础数据的客观分析。

能源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性长的特点,能源基础数据的不可靠、忽高忽低都会影响能源决策、能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西方市场化国家多采用抽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式获取宏观能源数据。

因此,发挥已有的能源统计系统的作用,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能源基础数据获得方法与手段,对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二、试通过网络查阅,搜集并整理国际上不同国家对电子废弃物的管理办法、法律法规,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的电子废弃物的管理、立法等提出政策建议。

(一)国际上不同国家对电子废弃物的管理办法、法律法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国开始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进行立法规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专项法规,确立了“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创造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以法律手段引导电子废弃物从传统的“生产—消费—废弃”模式向“生产—消费—再生产”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1.德国。

德国于1972年颁行了《废弃物管理法》。

1991年7月颁布了《电子废弃物法规》,1992年起草了《关于防止电子电器产品废弃物产生和再利用法(草案)》,1996年公布了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通过这些法律法规对电子废弃物进行积极的回收利用和处置。

[1]德国还根据欧盟的WEEE以及RoHS指令,于2005年7月颁布了新的《电子电气设备使用、回收、有利环保处理联邦法》。

该法明确了制造商对其设计、制造和销售的家电和电子产品进行收集、再使用和处置等义务,即从电器的原材料选择和产品设计开始,就为将来的使用和废弃考虑,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长期矛盾。

2.日本。

日本是最早对产业废弃物进行立法的国家。

1992年对1971年出台的《废弃物处理法》进行修订,还颁布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对再资源化资源和再资源化零部件利用,兼顾减量化、设计与制造要体现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使用完毕的产品自主回收和再资源化等作出明确规定。

1997年颁布《容器包装再循环法》,1998年6月颁布《家用电器再生利用法》规定制造商和进口商负责自己生产和进口产品的回收和处理。

2000年6月颁布《循环社会推进基本法》,该法宗旨即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抑制天然资源的消费,减轻环境负荷。

在《循环社会推进基本法》的总体框架下,随后又制定并实施了《绿色物品采购法》、《食品再循环法》、《建筑材料再循环法》、《汽车再循环法》。

3.欧盟。

1993年,欧盟确立了以“谁污染,谁负责”原则和“减少有害物质的替代原则”为基础的管理制度。

1998年7月颁布了《废旧电子电器回收法》,要求厂家对其产品在每个环节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负责,相关垃圾的回收和处理费用也由厂家承担。

2000年6月公布了《欧洲议会和理事会关于电子电器设备废弃物立法提案》,并于2002年2月通过了两项指令,即第2002/96/EC号《废旧电子电气设备(WEEE)指令》和第2002/95/EC号《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ROHS)指令》。

2005年8月欧盟《电子废弃物处理法》正式出台;2006年7月《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正式施行。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欧盟大部分国家都完成了把WEEE或ROHS指令转化为国内法律的任务。

4.其它国家。

美国于1976年颁布了《资源保护回收法》,并于1986年进行了修订。

虽然对废旧电子电器中破坏臭氧层的氯氟烃和含氢氯氟烃实行强制回收,但至今没有对废旧电子电器实行强制性回收利用和处置的法律,不过,一些州已经开展了此方面的立法工作。

如缅因州于2006年1月正式实施了《有害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家用电视机和电脑显示器实行强制回收。

新泽西州、宾西法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通过了征收填埋和焚烧税来促进有关家电企业回收利用废弃物的立法。

[7]加拿大多数省份已经开展了电子废弃物回收立法。

如阿尔伯特省制定了《电子产品指定条例》、《电子产品再利用规章》等,于2005年2月正式启动了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

安大略省环境部于2004年12月将电子废弃物列入废物回收法的管理产品目录,要求废物回收公司制定电子废弃物回收制度。

(二)就中国的电子废弃物的管理、立法等提出政策建议:

1、从生产源头减少电子产品的报废。

(1)促进企业合理选材、推行绿色设计和制造,如:

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禁用有毒、有害材料,强制或引导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环保型材料、绿色产品设计和新技术等,实现由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的转变。

(2)延长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如:

采用模块设计、元器件和零部件的同期寿命设计和易维修、易升级设计等,满足消费者对新功能需要的同时延长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以减少电子垃圾的产生。

2、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生产商承担更多的责任。

利用市场力量推动生产商承担更多的责任。

对进行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的企业,国家应对主动承担产品回收责任的企业进行表彰、宣传、大力扶持,采取减税、免税、补贴、信贷等措施,鼓励企业引进、开发新技术,扩大再生产,务必使其有利可图,从而促进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

3、鼓励开发先进的回收处理技术并开展试点工作

电子废物回收处理技术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国家应鼓励企业或科研单位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开发符合中国国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型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

为此,国家应对资源化企业提供财政、技术方面的支持,为验证新开发的资源化技术得的可行性,应进行试点工作,从而摸索经验,取得第一手资料,若试点取得成功,可尽快向全国推广。

4、大力宣传,通过舆论导向,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1)尽快促使公民树立正确的电子废弃物处理观念。

通过公益广告、举办电子废弃物处理日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从思想上认识电子废弃物的危害性,认识到正确处理电子废弃物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促使消费者购买绿色电子产品,改变原来处置旧电器的习惯,自觉地支持电子废弃物通过正规的途径回收处理,而不是随意丢弃或卖给小商小贩。

(2)政府提倡、引导公民的理性行为。

政府通过采取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国民在电子废弃物的处理上做出理性的选择。

一是政府针对一些商品,公民将电子废弃物送到指定的地点时,作为对公民行为的肯定和表彰,政府给予其一定数量的生活日用品,久而久之促使公民养成理性的行为。

二是制定二手电器的质量标准,各地可设立回收旧电器的定点单位,进行收集和分类,严格区分旧电器和废电器,在二手产品上加贴二手电器标识,规范旧货交易,确保废品得到回收处理,坚决杜绝以废充好、以旧代新现象的发生。

让公民的回收行为不会形成损失,有利益驱动公民自会逐渐形成理性的回收观念。

中国的电子废弃物处理兴起于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发展的大背景下。

由于电子废弃物的资源性和危害性并存的特殊性,要求中国的公民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跳跃式的突破与改变,才能与日益激增的电子废弃物相适应,才能不断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公民、政府三方面各尽所能,中国电子废弃物的处理必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查阅有关铅污染的网站,整理铅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论文及照片。

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如果是液体铅化合物也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

人每日从食物、水中摄入铅量为300µg,按肠道吸收10%计算,进入体内的量约为30µg,大气中含铅量为2-5µg•m-3,每日呼吸10m3空气,从肺部吸入量,按50%的吸收沉积率计算,约为10-25µg。

两者合起来,每日共摄入40-55µg。

被吸收的铅先进入血液中,进入血液中的铅形成可溶性磷酸氢铅或甘油磷酸铅,96%迅速与红细胞结合,只有4%存在于血浆内,其中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血中的铅由血浆清除。

血循环中的铅可迅速被组织吸收,分布于肝、肾、脾、肺、脑中,其中以肝、肾浓度最高,但软组织的铅又可以不溶性的三磷酸铅的形式转移沉积到骨骼中。

在体内,90%-95%的铅存在于骨骼内。

骨铅是不活泼的,可长期存留在骨骼内不产生有害作用。

铅在人体内,吸收-蓄积-排出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接触一定量铅后,若进入量和排出量接近时并不产生危害,若进入量大于排出量,则铅吸收的量增多,相应尿铅排出量也增高,但无任何中毒症状出现,此种情况称为铅吸收。

若吸收量过多,不但血液而且软组织中铅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产生毒性作用。

但吸收的铅又可转移积存到骨骼中形成不溶性磷酸铅,反而减轻了铅的毒性。

因此血铅和骨铅之间的移动与铅中毒症状的消失和发生有关。

铅的毒性与其化合物的形态、溶解度大小有关。

硝酸铅、醋酸铅易溶于水,易被吸收;铅白、铅的氧化物、碱式硫酸铅在酸液中易溶解,颗粒小而成粉状,毒性大;硫化铅、铬酸铅不易溶解,毒性小;四乙基铅较无机铅毒性大。

铅是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毒物,研究证明,铅可与体内一系列蛋白质、酶和氨基酸内的官能团(如巯基)结合,干扰机体许多方面的生化和生理活动。

铅的毒性作用是损害器官,主要是骨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

损害骨髓造血系统,能引起贫血。

贫血发生的机理为:

一是红细胞内血红素的合成发生障碍,这是由于铅抑制了血红素合成过程中许多酶的催化作用。

其中最敏感的是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ALA-D),当此酶的活性被铅抑制后,红细胞中的ALA-D降低,合成血红素的前身物质——原卟啉与铁(Fe2+)结合过程受到阻碍。

这样血红素的合成减少,造成低色素贫血。

贫血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溶血。

这是因为在正常的红细胞膜上有一种三磷酸腺苷酶,此酶能控制红细胞内外的钾、钠离子和水分的分布,当铅抑制这种酶之后,红细胞内外的钾、钠离子和水分的分布就失去控制,导致红细胞内的钾、钠离子和水分脱失而致中毒性贫血。

损害神经系统,能引起末梢神经炎,出现运动和感觉异常。

常见的异常有伸肌麻痹,这种麻痹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铅抑制肌肉里的肌磷酸激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减少,使肌肉失去收缩的动力所致。

也可能是神经和脊髓前角细胞有变性,阻碍了伸肌神经冲动的传递而造成的麻痹,感觉异常,常见上肢前臂和下肢小腿出现麻木和肌肉痛。

早期有闪电样疼痛,进而发展为感觉减退和肢体无力。

侵入体内的铅,还随血流进入脑组织,损伤小脑和大脑皮质细胞、干扰代谢活动,导致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不足。

由于能量缺乏,脑内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变窄,血流淤滞,血管痉挛,造成脑贫血和脑水肿,发展成为高血压脑病。

值得注意的是四乙基铅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很大。

在生产环境中,如空气中含有四乙基铅浓度达100㎎•m-3,人吸入1h即可中毒。

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并且有很强的脂溶性,主要侵犯脑视丘和视丘下部,使大脑皮质的代谢过程发生紊乱,因此中毒时出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明显障碍,并因大脑皮质病理性功能亢进而出现神经症状。

由于四乙基铅对巯基无亲合力,因此常用的无机铅解毒剂EDTA等对烷基铅中毒并无缓解作用。

幼儿大脑受铅的损害,要比成人敏感得多。

越来越多的报道表明,平时接触环境中的铅,特别是大气中的铅,对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有人报道,对血铅超过0.6ppm的平均9岁的儿童进行观察,几年后,发现有智能障碍,痉挛性疾患和行动异常。

此外,铅还能透过母体的胎盘,侵入胎儿体内,特别是侵入胎儿的脑组织内,危害后代,美国有40万儿童血铅含量普遍升高,其中有16000个儿童需要作驱铅治疗,3200个儿童有中度-高度脑障碍。

在西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因此引起各国学者重视。

铅中毒还会对心血管和肾脏产生损害。

表现为细小动脉硬化,可能是铅作用于血管壁引起细小动脉痉挛的结果。

铅中毒者面色苍白,是由于皮肤血管收缩所致。

腹绞痛往往伴有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

铅急性中毒时出现肾小动脉硬化及痉挛,肾血流量少,发生明显中毒性肾病。

铅中毒还对消化系统产生伤害。

铅对肝脏的损害程度,与接触铅量的多少、时间长短以及中毒的途径有关。

铅中毒引起的肝脏损害多见于经口服的铅中毒者。

可引起肝肿大、黄痘,甚至肝硬变或肝坏死。

铅中毒时肝脏的损害,除了铅直接损伤肝细胞外,也可能是肝内小动脉痉挛引起局部缺血所致,铅引起小动脉痉挛是由于卟啉代谢障碍,抑制含巯基酶,干扰植物神经。

同时,钙与某些元素对无机铅中毒有一些缓解作用,食入高钙食物,可使血铅沉积在骨骼内,从而减轻了症状。

相反,当食物缺钙时,血钙降低,或因过劳、感染、发热、饮酒、饥饿、外伤等原因,也可以使大量的骨铅转移到血液中,由于血铅浓度升高,引起铅绞痛等症状发作,甚至有些患过铅中毒的工人,即使在脱离铅作业若干年内,仍可引起中毒症状的再现。

由环境,铅污染引起的中毒多为局部地区发生。

在作业环境中经常接触低浓度铅,过一段时间,当血铅达0.4-0.6ppm时,就会出现贫血、头痛、头晕、疲乏、记忆力减退、失眠、易被恶梦惊醒等症状,并且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腹痛、大便秘结、齿龈的边缘上有蓝色的铅线等。

铅污染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儿童智能发育,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防治其危害。

四、通过网络查阅,讨论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影响?

如何避免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讨论生态旅游的标准?

如何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借开发生态旅游之名,竭泽而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一些游客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使一场生态之旅变成了污染之旅。

1、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少问题,煤、电、石油、能源和水源消耗增大,必然伴随大气、水体污染物和各种物质消耗所产生的固体污染物、废气物总量增大。

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等)所带来废水废渣、油污排放、以及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各种噪声等正在污染和破坏环境。

有的招待所、餐馆以砍伐景区林木为燃料,违法经营国家野生保护动物,又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景区的现象。

不少生态环境大规模砍伐树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为了经济效益,违规建造宾馆饭店、停车场、道路、索道、商场、歌舞厅、游乐场等旅游设施,这降低了植被覆盖率,导致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的整体性、统一性造成了破坏。

集聚的旅游设施和过量的游客又使风景区的大气环流受到影响,致使生态环境的气候反常。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风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建,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风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又在风景名山上修建索道,这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

3、一些游客缺乏保护环境的公德意识,行为不文明,随地扔垃圾(如易拉罐、塑料袋、饮料瓶等),常常使景区里垃圾遍地,并随意踩踏毁坏树木花草、狩猎打鸟、戏弄野生动物等,一些生态环境因此被糟蹋,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游客严重超容量、超负荷运作,超过了环境容量,过度使用生态景区水资源导致溪流泉水干涸、水源枯竭,温泉抽尽,生态失衡。

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真是可怜这些野生动物,原来属于它们的家园,由于旅游开发,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