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7771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 课程设计.docx

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技术课程设计

 

数字电子设计部分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熟练掌握组合逻辑、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2.综合运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课程设计;

3.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及使用仪器

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组合逻辑电路和一个时序逻辑电路,在实验箱上实现其功能。

使用仪器

(1)数字原理实验系统一台

(2)常用集成芯片:

74LS0074LS1074LS0874LS04

74LS8674LS13874LS11274LS27974LS4774LS148

三、实验内容及原理分析

1、组合逻辑电路——代码转换电路

当控制信号K=1时,可将输入的3位二进制代码转换成循环码;K=0

时,能把3位循环码转换成二进制码。

分析:

开关K为控制信号,根据真值表,

【1】将G2,G1,G0作为输出,则二进制码转换为循环码的表达式为

G2=B2,G1=B2

B1,G0=B1

B2

即令电路在K=1时,可以正确实现三位二进制码到循环码的转换。

【2】将B2,B1,B0作为输出,则二进制码转换为循环码的表达式为

B2=G2,B1=B2

G1,B0=B1

G0

即令电路在K=0时,可以正确实现循环码到二进制码转换。

真值表

代码转换表

二进制码

循环码

B2

B1

B0

G2

G1

G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1

0

0

1

1

0

1

1

0

1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1

1

0

1

0

1

1

1

1

1

0

0

 

2、时序逻辑电路——八路抢答电路

抢答器可供八人抢答使用,一个选手按下后,其他选手按下无效,同时,显示是谁按下的,由主持人开关复位。

分析:

该电路完成两个功能:

一是分辨出选手按键的先后,并锁存优先抢答者的编号,同时译码显示电路显示编号;二是禁止其他选手按键操作无效。

工作过程:

开关J1置于"清除"端时,RS触发器的端均为0,4个触发器输出置0,使74LS148的=0,使之处于工作状态。

当开关J1置于"开始"时,抢答器处于等待工作状态,当有选手将键按下时(如按下S5),74LS148的输出经RS锁存后,1Q=1,2Q=1,74LS48处于工作状态,4Q3Q2Q=101,经译码显示为"5"。

此外,1Q=1,使74LS148=1,处于禁止状态,封锁其他按键的输入。

当按键松开即按下时,74LS148的此时由于仍为1Q=1,使=1,所以74LS148仍处于禁止状态,确保不会出二次按键时输入信号,保证了抢答者的优先性。

如有再次抢答需由主持人将J1开关重新置;清除"然后再进行下一轮抢答。

74LS148为8线-3线优先编码器

8线-3线优先译码器的真值表(74LS148)

RS触发器的真值表(74LS279)

 

显示译码器的真值表(74LS47)

四、电路原理图

组合逻辑电路:

代码转换器

时序逻辑电路:

八路抢答电路

1、整体电路

3、局部放大电路

 

集成芯片引脚示意图:

 

五、个人总结和体会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分别设计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原理图,并在实验箱上实现了代码转换器和八路数字抢答器。

在操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对于不同芯片的引脚连线问题,包括在连接线路过程中,要注意芯片的接电源接地等细节,但经过仔细检查和分析都得到了解决,最终顺利完成。

同时,我还明白了预习对于任何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我在这次课程设计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因而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并快速的处理。

整个实验过程不仅培养了我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更是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数字电子技术的兴趣。

此外,通过原理图设计和实际连线过程,让我了解了书本理论对于生产实践必要性和指导作用,例如在实验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结果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得到解决。

当然,实践也有和理论不同的地方,比如有时结果不正确可能来自于芯片本身,要发现和解决这些更多的就要依靠实际经验。

所有理论终将用于实践,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就努力学好理论知识,同时在课余时间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六、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电子教学教研组编.余孟尝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3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罗杰,谢自美主编.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4版.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方建中主编,屈民军副主编.电子线路实验.2版.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模拟电子设计部分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作用

1.综合运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课程设计

2.通过查阅手册和文献资料,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熟悉Multisim7使用,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设计技巧和仿真分析能力。

二、设计任务、及所用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

设计任务

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设计电路模型。

在Multisim环境下作图以及仿真,运行后修改相应参数观察不同结果并分析。

Multisim软件环境介绍

Multism电子电路全功能模拟测试仿真软件,是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工具,其强大功能包含:

元器件编辑、选取、放置;电路图编辑、绘制;电路工作状况测试;电路特性分析;电路图报表输出打印;档案转入/出;PCB文件转换功能;结合SPICE、VHDL、Verilog共同仿真;高阶RF设计功能;虚拟仪器测试及分析功能;计划及团队设计功能;VHDL及Verilog设计与仿真;FPGA/CPLD组件合成。

Multisim7主界面

启动Multisim7后,屏幕上将显示如图(A)所示主界面。

主界面主要由菜单栏、系统工具栏、设计工具栏、远见工具栏、仪器工具栏、使用中元件列表、仿真开关、状态栏以及电路图编辑窗口等组成。

Multisim7提供丰富的元件库,供用户构建电路图时取用。

在Multisim7的主元件库中,将各种元件的模型按不同的种类分别存放在若干个分类库中。

这些元件包括现实元件和虚拟元件。

从根本上说,仿真软件的元器件都是虚拟的。

这里所谓的现实元件,给出了具体的型号,他们的模型参数应该根据该型号元件参数的典型值确定。

现实元件有相应的封装,可以将现实元件构成的电路图传送到印刷电路板设计软件UltiboardV7中去。

而这里所谓的虚拟元件没有型号,它的模型参数是根据这种元件各种型号参数的典型值,而不是某一特定型号的参数典型值确定。

虚拟元件的某些参数用户可以按自己的要求任意设定,这对于教学实验的仿真十分方便。

(Multisim主界面)

三、电路模型的建立

四、理论分析及计算

分析:

开关断开情况下,上图为一两级放大电路。

由图可见,电路的第一级和第二级之间通过电阻和电容相连接,故为阻容耦合放大电路。

阻容耦合方式的主要优点是,由于前级和后级的直流通路是断开的,因此,各级静态工作点各自独立,互不影响。

这样给分析、设计和调试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而且,如果耦合电容的容值足够大,就可以做到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前一级的输出信号几乎不衰减地传送到后一级的输入端,是信号得到充分利用。

开关闭合后,对于电阻RF经分析可知,其引入了级间的电压串联负反馈,可以牵制电路中电量变化,使之基本保持稳定

同时,该电路还采用分压式工作点稳定电路,三极管基极电位由Vcc经电阻分压得到,可认为其基本上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较稳定。

通过发射极电流的反馈作用来牵制集电极电流的变化,使Q点保持稳定。

我们知道,如果在电路中接入发射极电阻Re,则电压放大倍数将降低很多,本电路中,Re两端并联一个电容Ce。

如果Ce得容值足够大,可以认为交流短路,此时Re和Ce对电压放大倍数基本没有影响。

另外,为了保证UBQ基本稳定,要求流过分压电阻的电流IR>>IBQ,为此要求电阻Rb1,Rb2小一些。

解:

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图如上所示,其中两个三极管均为

β=100,rbb´=300Ω,Cb’e=4pF,Cb’e=41pF.

1.静态分析

无级间反馈时(开关E-V打开),由直流通路(图1)知:

因为

IR>>IBQ,

所以

UBQ1=Rb11/(Rb12+Rb11)*Vcc

=2/(2+8)*12

=2V;

可得静态发射极电流为

IEQ1=UEQ1/(Re11+Re12)

=(UBQ-UBE)/(Re11+Re12)

=(2-0.7)/(1+0.3)

=1mA;

三极管C,E间静态电压为

UCEQ=Vcc-ICQRc-IEQRe

=Vcc-ICQ(Rc+Re)

=12-1*(3+1+0.3)

=7.7V;

其中,

UCQ=12-Ic1Rc1=9V,

UEQ11=1.3V,UEQ12=1V;

所以

IBQ=ICQ/β

=1mA/100

=0.01mA;

同理可得,

UBQ2=3V,IEQ2=2.3mA,UCEQ2=5.1V,

UCQ2=7.4V,UEQ2=2.3V,

IBQ2=0.023mA;

(图1)

2.动态分析

a.无级间反馈时(开关E-V打开),该电路为两级放大,由于各级是串联起来的,前一级输出是后一级输入,所以多级放大电路总的电压放大倍数等于各级电压放大倍数的乘积。

由交流通路(图2)知:

Au1=Uo1/Ui

=-β(Rc1//Ri2)/[rbe+(1+β)Re11]

其中

rbe=rbb’+(1+β)*26mV/IEQ1

=(300+101*26/1)Ω

=2926Ω

=2.93KΩ

Ri2=Rb22//Rb21//rbe=0.84KΩ

Au2=Uo/Uo1=-β(Rc2//RL)/rbe

所以

Au=Au1*Au2

=128.98

输入电阻

Ri=Ri1//Rb11//Rb12;

其中,

Ri1=rbe+(1+β)Re11=33.23KΩ

所以输入电阻

Ri=33.23//2//10=1.587KΩ

输出电阻

Ro=Ro2=Rc2=2KΩ

(图2)

b.引入级间反馈后(开关E-V闭合),利用关系式Xf=Xi估算电压放大倍数。

因为电路引入了一个电压串联负反馈,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可认为Ui=Uf。

由电路图可知,

Fuu=Uf/Uo

=Re11/(Re11+RF)

所以,闭环电压放大倍数

Auf=1/Fuu

=1+RF/Re11

=11

反馈深度

F=1/A=1/11

由负反馈条件可知,此时

输入电阻

Rif=Rif’//Rb11//Rb12

其中,

Rif’=(1+AF)Ri’

=2*33.23=66.46KΩ

所以,

Rif=66.46//2//10

=1.626KΩ

输出电阻

Rof=Ro/(1+AoF)

=0.06778KΩ

=67.78KΩ

比较运算结果可知,引入级间反馈后放大倍数减少了,输入电阻提高了,输出电阻减小;但电路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同时,由BWf=(1+AmF)BW知,引入反馈后通频带展宽了(1+AmF)倍;还在保持基波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谐波成分,从而减小了非线性失真;当放大电路受到干扰时,也可利用负反馈进行抑制。

 

五.仿真结果分析

在Multism中构建两级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如电路模型所示,其中两个三极管均为β=100,rbb´=300Ω,Cb’e=4pF,Cb’e=41pF.

(1)将开关(E-V)断开,电路中暂不引入级间反馈。

利用Multisim的直流工作点分析功能,测量无级间反馈时两级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分析结果如下:

可见,

UBQ1=1.98083V,UEQ1=1.19885V,UCQ1=8.54862V;

UBQ2=2.95991V,UEQ2=2.15963V,UCQ2=7.72351V.

加上正弦输入电压,利用虚拟示波器可观察到第一级输出电压波形与输入电压反相,而第二级输出电压波形与输入电压同相。

两个放大级的输出波形均无明显的非线性失真。

(第一级输出)

(第二级输出)

当Ui=4.999mV时,由虚拟万用表可测得Uo=637.49mV,同时还测得输入电流Ii=3.149μA

可见,无级间反馈时,两级放大电路总的电压放大倍数为

Au=Uo/Ui=637.49/4.999=127.52

输入电阻

Ri=Ui/Ii=(4.999/3.149)KΩ=1.587KΩ

将负载RL开路,测得Uo’=1.275V,则放大电路无级间反馈时的输出电阻为

Ro=(Uo’/Uo-1)RL=(1275/637.49-1)*2KΩ=2.000KΩ

(引入反馈前)

(2)将开关(E-V)合上,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由虚拟示波器看到,同样的输入电压之下,

输出电压的幅度明显下降,但波形更好。

(第一级输出)

由虚拟仪表测得,当Ui=4.999mV时,Uo=50.028mV,同时Ii=3.014μA,则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电压放大倍数为

Auf=Uo/Ui=50.028/4.999

=10.008

说明引入负反馈后电压放大倍数减小了。

输入电阻

Rif=Ui/Ii=(4.999/3.014)KΩ

=1.658KΩ

可见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输入电阻提高了。

但与无级间反馈时的Ri相比,提高很少,这是由于所示电路中总的输入电阻为

Rif=R’if//Bb11//Rb12

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只是提高了反馈环内的输入电阻R’if,而Rb11和Rb12不在反馈环内,不受影响,因此总的输入电阻Rif提高不多。

将负载电阻RL开路,测得U’o=51.759mV,

Rof=(U’o/Uo-1)RL

=(51.759/50.028-1)2KΩ

=0.06920KΩ=69.20Ω

可见,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输出电阻降低了。

(3)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频率响应的测试

在图所示的仿真电路中,首先把开关(E-V)打开,利用Multisim的交流分析功能,测量无级间反馈时放大电路的波特图,分析结果如下:

(1)未引入级间反馈

由图

(1)可见,中频电压放大倍数|Aum|约为130,当|Aum|下降至0.707|Aum|时,下限频率fL约为55HZ,上限频率fH约为700KHZ。

将图中的开关(E-V)合上,测量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放大电路得波特图。

进行交流分析的结果如图

(2)所示:

(2)引入级间反馈

由图

(2)可见,中频电压放大倍数|Aumf|约为10,下限频率fLf约为10,上限频率fHf约为10MHZ.

可见,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后,中频电压放大倍数减小了,但下限频率降低了,而上限频率升高了,因此总的通频带展宽了。

 

六、设计总结和体会

设计总结:

由以上理论分析计算和仿真分析结果可知,负反馈的引入可以改善电路性能。

通过将输出量以一定的方式引回到输入端,从而控制该输出量的变化,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

负反馈使放大倍数减小,但可以使其他各项性能改善。

直流负反馈的作用是稳定静态工作点,不影响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所以一般不区分它们的组态;交流负反馈能够改善放大电路的各项动态技术指标。

对于本实验中的电压串联负反馈,可使输出电压保持稳定,提高电路的输入电阻。

同时,负反馈的引入,还能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减小非线性失真和抑制干扰,展宽频带以及根据实际工作的要求改变电路的输入输出电阻等。

通过对比理论计算值和仿真分析结果,两者的数据和结论基本保持一致,说明该电路设计正确,仿真结果很好的验证了实际理论。

体会: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我学会了如何使用Multisim软件,并能熟练使用该软件构建电路模型以及仿真,熟练掌握了对电路进行分析的各种方法,可以利用该环境中虚拟仪器和各项分析工具进行测试和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对于虚拟三极管的参数设置问题等,但经过相关资料的查询都得到了解决,最终顺利完成。

本次课程设计极大地培养了我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本次课程设计的实践不仅加强了我的动手能力,还让我了解了书本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我充分体会到了理论的必要性和指导作用,例如在仿真分析过程中,一些结果的不合理性可以通过事先计算好的理论值来发现并校正。

当然,所有理论终将用于实践,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就努力学好理论知识,将来更好地应用于现实中的生产活动。

 

七、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电子教学教研组编.杨素行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3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郑步升,吴渭编著.Multisim2001电路设计及仿真入门与应用.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李良容主编,罗伟雄副主编.现代电子技术——

基于Multisim7&Ultiboard2001.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