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98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docx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

 

目录:

第一章质量管理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章质量检验

第四章杭维柯质量管理体系介绍

 

2008年11月

 

第一章质量管理

第一节质量概念

1.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关于“固有特性”

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

可以有各种类别的特性,如物的特性(如机械性能);感官的特性(如:

气味、噪音、色彩等);行为的特性(如礼貌);时间的特性(如:

准时性、可靠性);人体工效的特性(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安全的特性)和功能的特性(如飞机的最高速度)。

①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

“固有的”就是指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

例如,螺栓的直径、机器的生产率或接通电话的时间等技术特性。

②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某事物中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硬件产品的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如:

运输方式)、售后服务要求(如:

保修时间)等特性。

③产品的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相对的,某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例如:

供货时间及运输方式对硬件产品而言,属于赋予特性;但对运输服务而言,就属于固有特性。

(2)关于“要求”

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①“明示的”可以理解为是规定的要求。

如在文件中阐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

②“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

化妆品对顾客皮肤的保护性等。

③“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

如食品卫生安全法、GB8898“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安全要求”等,组织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必须执行这类标准。

④要求可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的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是不相同的。

例如:

对汽车来说,顾客要求美观、舒适、轻便、省油,但社会要求对环境不产生污染。

组织在确定产品要求时,应兼顾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

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

2.质量的四个性质

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

①质量的经济性

由于要求汇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是表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

虽然顾客和组织关注质量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

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

②质量的广义性

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组织的相关方对组织的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

而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

③质量的时效性

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原先被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会因为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到顾客的欢迎。

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

④质量的相对性

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就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3.与质量相关的概念

3.1组织:

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例如:

公司、集团、商行、社团、研究机构或上述组织的部分或组合。

可以这样理解,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3.2过程

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

过程可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

3.3产品

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

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别:

a)服务(如:

商贸、运输);

b)软件(如:

计算机程序、字典);

c)硬件(如:

发动机机械零件、电视机);

d)流程性材料(如:

润滑油)。

许多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服务、软件、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的区分取决于其主导成分。

例如“汽车”是由硬件(如:

汽车齿轮);流程性材料(如:

燃料、冷却液、电流);软件(如:

发动机控制软件、汽车说明书、驾驶员手册)和服务(如:

销售人员所做的操作说明)所组成。

依产品的存在形式,又可将产品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

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

1)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论文或程序的形式存在。

2)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可以分离,可以定量计数)。

3)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一般是连续生产,状态可以是液体、气体、粒子线状、块状或板状等)。

3.4顾客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

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

3.5体系

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3.6质量特性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产品质量特性有内在特性,如结构、性能、精度、化学成分等;有外在特性,如外观、形状、色泽、气味、包装等;有经济特性,如成本、价格、使用费用、维修时间和费用等;有商业特性,如交货期、保修期等;还有其他方面的特性,如安全、环境、美观等。

质量的适用性就是建立在质量特性基础之上的。

根据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程度不同,应对质量特性进行分类管理。

常用的质量特性分类方法是将质量特性划分为关键、重要和次要三类,它们分别是:

•关键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会直接影响产品安全性或产品整机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重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部分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

•次要质量特性,是指若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引起产品功能的逐渐丧失。

第二节质量概念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质量的概念也随着不断深化、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质量概念主要有:

“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和“广义质量”。

1.符合性质量的概念

它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

“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符合”的程度反映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质量的定义,认为产品只要符合标准,就满足了顾客需求。

“规格”和“标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过去认为是先进的,现在可能是落后的。

落后的标准即使百分之百的符合,也不能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

同时,“规格”和“标准”不可能将顾客的各种需求和期望都规定出来,特别是隐含的需求与期望。

2.适用性质量的概念

它是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

从使用角度定义产品质量,认为产品的质量就是产品“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

“适用性”的质量概念,要求人们从“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两个方面去理解质量的实质。

质量从“符合性”发展到“适用性”,使人们对质量认识逐渐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

顾客对他们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

这意味着组织需要决定他们想要服务于哪类顾客,是否在合理的前提下每一件事都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

3.广义质量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总结质量的不同概念加以归纳提炼,并逐渐形成人们公认的名词术语,即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这一定义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既反映了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也反映了要满足顾客的需要,综合了符合性和适用性的含义。

朱兰博士的广义质量概念与狭义质量概念比较:

第三节质量管理的定义

1.质量管理的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2.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

质量方针的基本要求应包括供方的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也是供方质量行为的准则。

3.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体现,自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

4.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质量策划幕后关键是制定质量目标并设法使其实现。

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其通常依据组织的质量方针制定。

并且通常对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分别规定质量目标。

5.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量的控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还适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的采购、服务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配置,涉及组织内几乎所有的活动。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

为此,要解决要求(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过程)、需要对哪些进行控制等问题。

质量控制是一个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

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不是检验。

在生产前对生产过程进行评审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1:

为了控制采购过程的质量,采取的控制措施可以有:

确定采购文件(规定采购的产品及其质量要求),通过评定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规定对进货质量的验证方法,做好相关质量记录的保管并定期进行业绩分析。

为了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而采用的评定方法可以有:

评价候选供货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检验其产品样品、小批试用、考察其业绩等。

例2:

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例如某一工序的质量,可以通过作业指导书规定生产该工序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加工方法、检验方法等,对特殊过程或关键工序还可以采取控制图法监视其质量的波动情况。

6.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

质量保证不是买到不合格产品以后保修、保换、保退保证质量、满足要求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前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提供信任的重要手段。

组织规定的质量要求,包括产品的、过程的和体系的要求,必须完全反映顾客的需求,才能给顾客以足够的信任。

因此,质量保证要求,即顾客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要求往往需要证实,以使顾客具有足够的信任。

证实的方法可包括:

供方的合格声明;提供形成文件的基本证据(如质量手册,第三方的型式检验报告);提供由其他顾客认定的证据;顾客亲自审核;由第三方进行审核;提供经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据(如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或名录)。

质量保证是在有两方的情况下才存在,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信任。

由于两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自己的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顾客或其他方提供信任。

7.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改进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由于要求可以是任何方面的,因此,质量改进的对象也可能会涉及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可能会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

8.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

含义:

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见于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发表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他首次提出了质量体系问题,提出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一个全新的见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菲根堡姆的思想在日本、美国、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广泛传播,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第四节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

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休哈特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控制图。

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行分析改进,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

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行这种预防的工具。

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

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它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专家的事。

在计算机和数理统计软件应用不广泛的情况下,使许多人感到高不可攀、难度大。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上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并有所发展。

最突出的是他们强调从总经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工人,全体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

企业对全体职工分层次地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并创造了一些通俗易懂、便于群众参与的管理方法,包括由他们归纳、整理的质量管理的老七种工具(常用七种工具)和新七种工具(补充七种工具),使全面质量管理充实了大量新的内容。

质量管理的手段也不再局限于数理统计,而是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第五节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

1.戴明的质量理念

戴明(W.E.Deming)是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应邀赴日本讲学和咨询,对统计质量管理在日本的普及和深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后来他在美国传播在日本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

戴明在主要观点是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的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

他总结出质量管理14条原则,认为一个公司要想使其产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14条原则:

(1)建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

(2)采用新观念;

•(3)停止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

•(4)结束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应商的做法;

•(5)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进生产和服务系统;

•(6)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

•(7)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

•(8)排除恐惧;

•(9)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

•(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

•(11)避免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采评价员工;

•(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

•(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

•(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

2.朱兰的质量理念

像戴明一样,朱兰(J.M.Juran)作为美国的著名质量专家,曾指导过日本质量管理。

他在1951年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ControlHandbook),到1998年已发行到第五版,改名为《朱兰质量手册》(JuranQualityHandbook)。

(1)朱兰关于质量的观点

朱兰博士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需求。

在《朱兰质量手册》中他对质量的定义是:

①质量是指那些能满足顾客需求,从而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

②质量意味着无缺陷,也就是说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投诉等现象。

(2)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朱兰博士把质量管理的三个普遍过程,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称为构成质量管理的三部曲(即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3.石川馨的质量理念

•  石川馨(IshikawaKaori)是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

他是因果图的发明者,日本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的奠基人之一,是将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位专家。

•  石川馨认为,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从广义上说,质量还指工作质量、部门质量、人的质量、体系质量、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等等。

•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TQC)在日本就是全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

具体内容包括:

•①所有部门都参加的质量管理,即企业所有部门的人员都学习、参与质量管理。

为此,要对各部门人员进行教育,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②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即企业的经理、董事、部课长、职能人员、工班长、操作人员、推销人员等全体人员都参加质量管理,并进而扩展到外协、流通机构、系列公司。

•③综合性质量管理,即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同时推进成本管理(利润、价格管理)、数量管理(产量、销量、存量)、交货期管理。

•他认为推行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经营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内容可归纳为6项:

①质量第一;

②面向消费者;

③下道工序是顾客;

④用数据、事实说话;

⑤尊重人的经营;

⑥机能管理。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0标准将体系(系统)、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三个术语定义为:

•体系(系统):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管理体系:

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的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第一节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特性

1.总体性

•尽管组成体系的各要素在体系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或职能,但就体系总体而言,系统的功能必须由系统的总体才能实现。

体系的总体功能可以大于组成体系各要素功能之和,或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总体功能。

•体系和要素是辩证的统一。

以汽车发动机为例,它本身即可以作为一个“系统”,而在研究对象是汽车时,发动机这个系统就转化为汽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要素”。

2.关联性

组成体系的要素,既具独立性,又具相关性,而且各要素和体系之间同样存在这种“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关系。

过程控制,特别是统计过程控制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别、控制和利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互作用。

相反,如果对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不加识别和控制,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又如:

在设计更改中,如果只考虑更改部位的合理性,而不考虑更改对其他部件和整机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就有可能“制造”了一个质量隐患。

3.有序性

所谓有序性,通俗地讲,就是将实现体系目标的全过程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程序化。

通常我们不能保证执行体系目标的每个人在认识上完全一致,但必须使他们的行为做到井然有序。

为了做到有序性,可以编制一个经过优化了的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一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由谁来做,如何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等。

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只要大家能习惯地遵循,也不一定通过编制文件来达到有序化。

4.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是指体系的状态和体系的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化趋势。

应当强调,体系的结构(包括其管理职责)总是相对保守和稳定的因素,而市场和顾客的需求则是相对活跃和变化的因素,一般而言,前者总是落后于后者,但又必须服从于或适应于后者。

为了保持体系的动态平衡,为了使体系能适应于市场和顾客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这就要求一个组织不仅应当理解顾客当前的需求以满足顾客的要求,而且应当理解顾客未来的需求和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

第二节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

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

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第三章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就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和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质量特性合格情况的技术性检查活动。

第一节质量检验的四大功能

1.鉴别功能

根据技术标准、产品图样、作业(工艺)规程或订货合同的规定,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观察、试验、测量产品的质量特性,判定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这是质量检验的鉴别功能。

鉴别是“把关”的前提,通过鉴别才能判断产品质量是否合格。

不进行鉴别就不能确定产品的质量状况,也就难以实现质量“把关”。

鉴别主要由专职检验人员完成。

  

2.“把关”功能

质量“把关”是质量检验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

产品实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复杂过程,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人、机、料、法、环)都会在这过程中发生变化和波动,各过程(工序)不可能始终处于等同的技术状态,质量波动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剔除不合格品并予以“隔离”,实现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产品组成部分及中间产品不转序、不放行,不合格的成品不交付(销售、使用),严把质量关,实现“把关”功能。

3.预防功能

现代质量检验不单纯是事后“把关”,还同时起到预防的作用。

检验的预防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过程(工序)能力的测定和控制图的使用起预防作用。

无论是测定过程(工序)能力或使用控制图,都需要通过产品检验取得批数据或一组数据,但这种检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判定这一批或一组产品是否合格,而是为了计算过程(工序)能力的大小和反映过程的状态是否受控。

如发现能力不足,或通过控制图表明出现了异常因素,需及时调整或采取有效的技术、组织措施,提高过程(工序)能力或消除异常因素,恢复过程(工序)的稳定状态,以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②通过过程(工序)作业的首检与巡检起预防作用。

当一个班次或一批产品开始作业(加工)时,一般应进行首件检验,只有当首件检验合格并得到认可时,才能正式投产。

此外,当设备进行了调整又开始作业(加工)时,也应进行首件检验,其目的都是为了预防出现成批不合格品。

而正式投产后,为了及时发现作业过程是否发生了变化,还要定时或不定时到作业现场进行巡回抽查,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③广义的预防作用。

实际上对原材料和外购件的进货检验,对中间产品转序或入库前的检验,既起把关作用,又起预防作用。

前过程(工序)的把关,对后过程(工序)就是预防,特别是应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分析,就能找到或发现质量变异的特征和规律。

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就能改善质量状况,预防不稳定生产状态的出现。

4.报告功能

为了使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产品实现过程中的质量状况,评价和分析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把检验获取的数据和信息,经汇总、整理、分析后写成报告,为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考核以及管理层进行质量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

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货验收的质量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