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02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docx

《步步高》届江苏版选修部分2

[最新考纲] 1.海洋和海岸带:

①海底地形;②海水温度与盐度;③海—气相互作用;④海水运动;⑤海岸与海岸带;⑥海平面变化。

2.海洋开发:

①海水资源;②海洋化学资源;③海底矿产资源;④海洋能;⑤海洋生物资源;⑥海洋空间;⑦海洋旅游。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①海洋自然灾害;②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4.海洋权益:

①海域的划分;②我国海洋国情;③国际海洋秩序。

[分析解读] 1.以海洋科学考察为背景材料,考查相关海洋知识;从世界某海域入手,判断该海域的地形、分析地形的成因,或者从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世界重大的地质灾害为切入点,运用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灾害的成因。

2.以海陆轮廓图为切入点,考查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海水运动及其产生的影响;以世界区域图为切入点,或是以近几年气候变化数据为素材,考查海洋与大气间水热交换问题和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分析海洋各类资源、海洋空间、海洋旅游业的开发。

3.以世界区域图或现实的海洋污染事件为背景,集盐度、温度、洋流、径流和气候为一体,对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交通运输等进行综合考查。

考点一 海岸与海底地形

1.各种海岸类型的比较

类型

组成

地貌特点

形成原因

利用方式

基岩海岸

坚硬的岩石

岬湾相间,海岸线曲折

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在海浪的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

港湾、旅游

砂质海岸

沙子和砾石

向海洋缓慢倾斜

河流的堆积作用和海水的冲刷与搬运作用

海滨浴场

淤泥质海岸

淤泥

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平原河流携带颗粒较细物质的堆积作用

滩涂养殖

生物海岸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植物与泥沼

低洼,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

抵御风浪侵蚀、保护沿海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珊瑚礁海岸

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

生物堆积作用

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2.海底地形及其形成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和洋中脊等类型。

图示

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岛弧

海沟

洋盆

洋中脊

位置

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架向外延伸的部分

大陆与洋盆的过渡地带,分布于大陆坡的前缘

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与洋盆的分界线

海沟与洋中脊之间

大洋中心

水深

200m以内

200m~4000m

4000m~6000m

特点

深度浅,坡度缓,光照、营养物质和海洋生物丰富

坡度大

弧形分布

深度大

深度大,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

中轴为裂谷,其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

成因

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

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

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

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

板块构造说

海底扩张说

1.读“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收集的海底地形图”,回答问题。

(1)①处海底地形是________。

(2)③处海底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3)②处海域能发育为新的大洋吗?

说明理由。

(4)海域①~④中,与岛弧相伴出现的是________,该处岛弧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1)洋中脊

(2)此处为洋盆,它是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的。

(3)能。

这里是位于东非裂谷带上的红海,按照海底扩张学说理论,目前的红海是随着裂谷扩张的,海水涌入,形成初期海洋,此后,随着洋壳不断生长,海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大陆不断向两侧分离,新的大洋就形成了。

(4)④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大陆板块受挤,隆起形成岛弧。

解析 第

(1)题,①位于大西洋中间呈“S”形分布的海底山脉上,为洋中脊地形。

(2)题,③为太平洋中宽广的洋盆。

第(3)题,②为红海,位于东非裂谷带上,属于海洋时期,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新的大洋。

第(4)题,岛弧、海沟常常相伴而生,根据位置和形态可知,④是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考点二 海水的温度与盐度

1.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空间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水平分布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太阳辐射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洋流

垂直分布

总趋势

水温由表层向深层递减,1000m以下水温差别不大,经常保持低温状态

太阳辐射

特殊海区

水温随深度增加而缓升(逆温现象)

地热作用

(2)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海洋表层水温具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

对同一海区而言:

最高温

最低温

影响因素

日变化

14~15时

日出前后

年变化

北半球

8月

2月

南半球

2月

8月

太阳辐射;海水热力性质

2.海水的盐度

(1)海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盐度随纬度的变化图示

海域

赤道附近海区

副热带海区

副极地海区

盐度

太阳辐射

较强

气温

较高

蒸发量

较大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

上升

下沉

上升

降水

较多

蒸发、降水的比较

蒸发<降水

蒸发>降水

蒸发<降水

备注

海洋表层盐度分布的总规律是:

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递减,而形成“马鞍”形曲线,赤道附近盐度较低,南北纬30°附近的盐度最高。

南半球盐度分布的地带性较北半球明显。

中低纬度的大洋西岸盐度较大洋东岸高。

南北大西洋最高盐度中心的盐度均达3.72%;南北太平洋最高盐度中心的盐度分别大于3.65%和3.55%;印度洋最高盐度中心区的盐度大于3.6%

(2)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盐度的影响

气候

不同纬

度海域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稀释海水,

盐度降低

使海洋盐度产生纬向变化规律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盐度升高

洋流

同纬度海域

暖流流经海区

盐度升高

使同纬度海区盐度产生差异

寒流流经海区

盐度降低

大陆径流丰富的地区

盐度降低

使大洋边缘盐度低

结冰

盐度升高

使同纬度海区盐度产生季节性变化

融冰

盐度降低

2.水的温度和盐度是海洋水的两个基本特性。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赤道附近海域水温最高,海水盐度曲线却呈波谷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最主要的热源是____________。

全球海水表层温度随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

(3)图中甲处等温线弯曲明显,水温较同纬度两侧海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是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答案

(1)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2)太阳辐射 低纬度水温较高,高纬度水温较低(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高 日本暖流

解析 第

(1)题,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量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

(2)题,海水的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第(3)题,甲处有日本暖流流经,水温高于两侧海域。

考点三 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1.海洋资源的类型及开发利用

海洋资

源类型

开发利用

海水资源

①海水淡化;②海水直接利用:

沿海工业冷却水、生活冲洗水、低盐度海水直接灌溉某些农作物(西红柿、白菜、甜菜、苜蓿等)

海洋化学资源

海盐是海水中蕴藏量最大的化学资源,要综合开发利用。

我国盐场主要有:

长芦盐场、鲁北盐场、淮北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等

海底矿产资源

滨海砂矿(金红石、锆英石、金刚石、锡砂矿等)、石油、天然气、多金属结核和海底热液矿

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鱼类、海洋虾蟹类、海藻类

海洋能源

主要包括:

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

海洋能源与常规能源相比,优点:

①可再生,总蕴藏量大;②清洁,不污染环境,可综合利用。

缺点:

①时空变化大;②开发环境恶劣,技术要求高,一次性投资大

海洋空间

海洋交通和通讯,围海填海造陆,海底储藏

2.海洋环境问题

原因

危害

分布

典例

保护措施

海洋环境污染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

危害海洋生物,也能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损害人类自身

大型港口、工业城市及河口附近

日本“水俣病”;石油污染

制定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约束和规范海洋开发者的行为;加强污染源控制,禁止向海洋倾倒有害废弃物;加快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特定区域进行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海洋生态破坏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的变化

破坏海岸湿地环境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资源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海岸带

赤潮

海平面上升

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加剧风暴潮,淹没沿海低地,渔业资源受损,破坏珊瑚礁、红树林、海岸沼泽和湿地等环境,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水位上升

海岸带,尤其是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洼地带和滩涂

荷兰、孟加拉国以及热带的一些小岛国

3.读“海南省的部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莺歌海盐场是我国主要盐场之一,从海水中获取海盐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分析莺歌海盐场形成的原因。

(2)海南岛周围海洋空间十分广阔,与海上活动相比,深海活动面临哪些问题?

(3)随着海南省的发展,向海洋要陆地成为必然。

人类“造陆”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海底仓库是未来海南省储存物品的方式之一。

与陆地环境相比,海底储藏具有哪些优点?

(1)盐田法 坡度较缓的淤泥质滩涂;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2)黑暗、高压、低温、缺氧。

(3)围海造陆 填海造陆 围海造陆是利用堤坝将一片海域与海洋隔开,并将堤内海水排出,形成封闭陆地;填海造陆则是在沿岸浅海水域,通过堆积砂石、泥土和废料等建造陆地。

(4)空间广阔、水温较低、温度变化平稳、远离居民区、低温缺氧。

解析 第

(1)题,盐田法是从海水中获取海盐的主要方式。

盐场形成与气候、地形和海岸性质有关。

(2)题,深海活动主要面临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等问题。

第(3)题,从“造陆”的方式、选址等方面说明围海造陆和填海造陆的区别。

第(4)题,结合海底空间特征回答海底仓库的优点。

 考点四 海洋权益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海域的划分

位置

范围或宽度

权益

内水

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

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沿海国享有主权及于其上空和底土

领海

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

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领海内沿海国享有主权及于其上空和底土

毗连区

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

不超过12海里

沿海国具有防止和惩处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大陆架

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超过350海里

沿海国家享有勘探、开发包括海床、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等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

专属经济区

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沿海国有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其他国家的行为必须遵守沿海国的法律和规章

公海

供所有国家平等地共同使用

2.我国的海洋国情与维护海洋权益

国情

现状

海洋大国,但人均海域、海洋资源不足

海洋环境

海洋污染

范围不断扩大,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严重,局部海域石油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突出

海洋生态

赤潮等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海洋划界

海域划界和岛屿归属有争议

解决海洋争端的主张

友好协商,公平合理

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

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周边及外部环境;巩固海防,打击海上恐怖活动、走私和跨国犯罪,营造和平、良好的地区海上安全秩序;维护海上航运通道、石油航线以及重大海外利益的安全

4.南沙群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但近期国际纷争不断,许多岛礁被周边国家占领,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海洋权益。

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沙群岛从行政上属于__________省,从构造上看属于__________板块。

(2)据图分析南沙群岛容易被他国袭扰的原因。

(3)2012年1月13~15日,中国和东盟10国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四次高官会在北京举行,标志我国对南海管理做出切实努力。

我国维护南海权益、加强海洋管理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答案 

(1)海南 亚欧

(2)远离我国大陆,补给困难;海岛面积小,淡水资源匮乏,不利于驻军。

(3)有利于缓解对陆地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增加渔业、油气资源的保有量;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有利于强化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

解析 第

(1)题,南沙群岛属于海南省,从板块上看属于亚欧板块。

(2)题,从南海诸岛存在的位置及补给等方面分析。

第(3)题,从维护国家安全、树立海洋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及海洋资源等方面回答。

【例1】 (2012·福建文综)“海洋资源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

下图示意东亚部分区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半岛南部地区的主要海岸类型,并说明该海岸发展滨海旅游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述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答案 

(1)基岩海岸。

海岸线曲折,多岛屿,有众多的海蚀地貌景观;海域水浅,光照充足,水生生物多样;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

(2)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变暖)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海岸的类型及特点。

(1)根据其形态和成因,大体可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基岩海岸轮廓分明,线条强劲,气势磅礴,不仅具有阳刚之美,而且具有变幻无穷的神韵。

常有突出的海岬,在海岬之间形成深入陆地的海湾。

岬湾相间,绵延不绝,海岸线十分曲折,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在近岸,海洋生物主要遭受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就全球海洋而言,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水温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改变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思维建模】 海岸带开发方式的要求

海岸带在开发过程中,不同的开发方式对选址有不同的要求,具体模式如下:

开发方式

选址要求(海岸带环境特征)

海水制盐

滩面宽阔,坡度小;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强,平均风速大;附近无大河注入,海水盐度较高

砂矿开采

资源蕴藏量大,品位高,水深较小或矿床埋藏深度浅,开发限制条件少,离后方基地近

海水养殖

水质好,含沙量小,营养盐丰富;水体交换畅通且波浪较小

滨海工业

适宜发展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化工、海洋医药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用水量大的滨海电力和钢铁工业等

海港

地质构造稳定,底质坚硬;潮差较小,含沙量小;水深适宜,能满足港池及航道需要;风小或避风条件好;雾少;冬季冰期短;陆域较宽阔,交通便利

海洋油气田

区位条件好,陆域面积大;水深适宜,离开采区近

旅游区

区位条件好,交通方便,客源丰富,环境容量大;地质地貌类型齐全,自然景观奇异多姿;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资源组合优良

港口城市建设

有深水港;淡水资源丰富;尽可能靠近大型矿区;拥有发达的沿海工业、旅游业和便利的交通

【例2】 (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北太平洋局部海域海底地形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①处海域属于________。

该处海底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是________。

海上航行、海底隧道和港口建设均利用的海洋资源类型是________。

(2)①②④三处比较,表层海水温度最低的是________处,原因主要是________。

(3)2011年12月18日,③处附近一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倾覆,救援船只因舷窗破损进水导致作业中断。

造成这次救援中断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a.天气严寒b.台风影响

c.海浪和海冰冲击d.海水污染严重

(4)④处海底地形类型为________。

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公海 多金属结核(或锰结核、铁锰结核) 海洋空间资源 

(2)④ 纬度高 (3)a c  (4)海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向下俯冲。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图例,分析海底地形、海洋资源、海水温度等。

(1)①海域位于大洋之中,属于公海。

北太平洋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资源。

海洋资源按其属性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

海底隧道和港口属于海洋空间资源。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在不同纬度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在同一纬度主要受洋流的影响。

图中三地温度的差异主要是由纬度不同造成的,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水温低。

(3)能够造成救援船舷窗破损的因素只能是外来的力量,海水污染不会产生损毁力,③处纬度较高,不可能有台风。

(4)从图中可以看出,④处的水深在6000m以上,且呈弧形向南凸出,可推断为海沟,海沟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

【思维建模】

1.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

矿产类型

滨海砂矿

油气资源

多金属结核

分布

分布在滨海地区、河流入海口处

大陆架地区

大洋洋盆

矿产

石油、天然气

锰、铁

图示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对海底地形形成的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地球岩石圈由板块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界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

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长—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例3】 (2011·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太平洋西部部分海域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图。

材料二 海洋初级生产力是指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及自养细菌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以每年单位面积所固定的有机碳或能量来表示。

海洋初级生产力主要受光照、温度、营养盐、海水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材料三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了鱼虾蟹等海洋生物饵料多少,进而影响海产品产量的高低。

(1)图示海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

(2)E地海洋初级生产力高的原因是,位于长江口附近,海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较为丰富;海底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深度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为充足。

(3)①、②、③地中,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是______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沿海易发生赤潮,其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沿海向外海递减 

(2)营养盐 大陆架 浅 光照 (3)③ 海洋初级生产力较高,饵料丰富 (4)威胁海洋生物生存;破坏海域生态环境

解析 

(1)从图示数据的变化可以分析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点。

(2)E地处在长江入海口附近,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处大陆架,海水较浅,光照强,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

(3)①②③地海洋初级生产力,由小到大,其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也是由小到大。

(4)沿海赤潮对沿海环境、海洋生物都会产生影响。

【思维建模】

1.渔场形成条件分析思路

(1)从温度带看:

我国的浅海渔场多位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海水温度适中。

(2)从洋流看:

我国近海既有暖流,又有沿岸寒流。

在这两种洋流交汇的地方,鱼的种类、数量多,易形成渔场。

(3)从海洋环境看:

我国近海有广阔的大陆架,这里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有丰富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4)从地表径流看: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为海洋浮游生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

2.盐场形成条件分析思路

(1)盐场形成条件

海盐生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其中地形、气候及海水的盐度等都是影响产盐量的重要因素。

从地形条件来看,盐场多分布在地形平坦,适于晒盐的泥质海滩上;从气候条件来看,要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从海水角度考虑,应分布在陆地径流注入量小的海水盐度较高的地区。

(2)我国的盐场

著名盐场

成因

长芦盐场(最大)

海滩宽广,泥沙布底,有利于开辟盐田;春季风较大,降水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利于晒盐

台湾布袋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

因地处背风坡,阴雨天少,晴天多,蒸发旺盛而适合晒盐。

其中布袋盐场一带沙滩广布,河流注入淡水量少,海水含盐度高

1.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24公里。

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又导致核泄漏,由地震引发的灾难还在进一步扩大。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的剖面最接近图中的__________(①、②、③)。

(2)A处附近最著名的海洋资源是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造成严重的海水污染,洋流对其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将随日本暖流、__________________(洋流)漂向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4)简述防范海啸等海洋自然灾害的措施。

答案 

(1)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或相互碰撞处 ②

(2)渔业资源 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的交汇

(3)一方面扩大污染的范围,另一方面加快海水的净化 北太平洋暖流

(4)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与监测;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解析 

(1)日本多火山、地震,是因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处,在海洋中有海沟形成,大陆板块被撞破,形成一系列岛弧链,因此BC间剖面应为②。

(2)从图中可以看出,A位于日本北海道附近,因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3)洋流可以加快原污染区海水的净化,但扩大污染的范围。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造成严重的海水污染,将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漂向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

(4)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防御海洋灾害的措施。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M群岛上有丰富的泥炭以及铅、煤、铁、银等矿藏资源,近海域有丰富的渔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1)M群岛所在处的海底地形是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洋流中,对秘鲁渔场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________(填代号),该渔场形成的原因是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