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313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docx

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海淀)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严羽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

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

把酒送君天上去,琼裾玉珮鹓鸿列。

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

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

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

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释觚棱官殿的屋角瓦脊。

天上,指朝廷。

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唾壶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想象友人即将赴任的临安,宫殿在阳光照耀下高大壮丽,似蓬莱般令人神往。

B.“正钱塘江上”两句,写江水气势磅礴,银白色的浪花奔涌着向前,极具画面感。

C.下阕开篇四个短句急促有力,“能”与“空”凸显了词人激切、无奈的矛盾心绪。

D.“不洒”两句说的是,莫因离别流泪而难为情,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意。

16.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情感。

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C.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郑文宝《柳枝词》)

D.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严仁《鹧鸪天·惜别》)

17.本词与下面的诗歌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本词说“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屈原在《国殇》中也歌颂了将士们死而无悔的气节: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今路超远。

,。

为国效力的忠贞之士,常常得到人们的尊敬与推崇,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侍中、尚书、长史、参军,,,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本词运用了典故,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运用典故抒发情感,如“凭谁问:

,。

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3分)D          16.(3分)B 

17.(6分)答案要点:

相同:

都表达了惜别和劝勉之情(2分)

不同:

严词有对朋友美好前途的祝愿、对珍重名节的告诫和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伤感(2分),王诗表达了乐观、旷达之情(2分)

【评分标准】“不同”中,“严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8.(6分)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评分标准】写对一处得1分。

如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处不得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东城)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5.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 “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

  

C. 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

D.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16. “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

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

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

(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

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C.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

(徐积《渔父乐》)

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

(刘仙伦《满江红》)

17.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

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

(6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8.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一大特色。

如《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鸡犬相闻。

”再如《兰亭集序》:

“此地有         ,茂林修竹,又有      ,映带左右。

”又如《苏幕遮》:

“          ,芳草无情,          。

”这些景物描写都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心情。

答案:

15.(3分)C      16.(3分)D

17.(6分)答案要点:

陶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远近结合。

王诗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明;描写景物有全景有特写。

18.(6分)

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崇山峻岭 清流激湍

山映斜阳天接水更在斜阳外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房山)

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

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注释:

此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不幸被捕,由故里转解杭州时所作。

鸱夷,皮革制的囊。

传说伍子胥死后,吴王把他的尸体装在鸱夷里,浮于江中。

伍子胥魂怒,驱水为钱塘江的江潮,常乘素车白马,立于潮头。

15.下列对诗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设问起笔,既表明了诗人辞别故里后的去向,又暗示了诗人生死抉择的意向。

B.颔联写西湖畔于谦墓、岳飞祠,“日月”“乾坤”两意象开阔了意境,彰显了先贤的精神。

C.颈联写诗人愿与先贤平分三席墓地,为自己的“丹心”而无愧,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尾联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诗人借伍子胥的典故尽抒抗清之志,悲壮之气震撼人心。

16.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描写想象的未来之景,下面诗句中运用了此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王勃《咏风》)

B.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7.张煌言有怎样一颗“丹心”?

从全诗看,颔联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屈原在《国殇》中,也塑造了拥有“丹心”的将士形象:

“诚既勇兮又以武,    。

身既死兮神以灵,    !

中华民族有着众多拥有“丹心”的仁人志士,如:

“后值倾覆,    ,    ”的贤相诸葛亮。

《甲辰八月辞故里》一诗尾联使用了虚写的手法,设想了为国捐躯后的情景。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也用了虚写的手法,描写了过去的英雄人物,如:

“遥想公瑾当年,    ,    。

答案:

15.C(3分)(“无愧”错,诗中有自谦的“惭”字,言诗人因赤手分席而有愧。

16.B(3分)(诗句中的“何时”是标志语。

17.参考答案及赋分建议:

第一问,张煌言有一颗矢志抗清、以死报国(或:

为国捐躯等)的“丹心”。

(2分)第二问,颔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于氏墓”、“岳家祠”,揭示了首联的“我师”是于谦和岳飞,这是承上;(2分)同时为颈联抒“丹心”做了铺垫(或:

开启了颈联对“丹心”的抒写),这是起下。

(1分)

评阅建议:

意思对即可得分。

18.答案:

终刚强兮不可凌 魂魄毅兮为鬼雄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评分建议:

6分。

每答对一句得1分。

出现错别字或其它错误则该句不得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9题。

(丰台)

             夏日                                            池荷 

宋 宋伯仁                                           宋 黄庚

数点沙鸥掠野塘,                              红藕花多映碧栏,

雨声初歇水微茫。

                              秋风才起易凋残。

桥边十里荷花荡,                               池塘一段荣枯事,

输与渔人卧晚凉。

                              都被沙鸥冷眼看。

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日》写夏日之景。

夏雨初歇,水雾弥漫,数点沙鸥,十里荷花,景色美丽,傍晚时暑气消失,渔人在休息乘凉。

B.《池荷》前两句写红荷朵朵盛开,颜色鲜艳,秋风乍起,花易凋残,“花多”与“凋残”形成对比,也引出后两句感叹。

C.这两首诗都写到“塘”,《夏日》的“野塘”,视野开阔,雨后清新;而《池荷》的“池塘”碧栏相围,与红藕相映。

D.这两首诗都写到“荷”,《夏日》的“十里荷花”和《池荷》的“红藕”都给人无穷想象,令人赏心悦目,豪情顿生。

17.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

下面是对“荷花”内涵的理解,所举诗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之花,出淤泥不染,象征君子高洁品格。

如: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弘执恭《秋池一株莲》)

B.爱情之花,“莲”“怜”同音,谐音表达爱情。

如: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节选)

C.静美之花,象征着美好、和谐和恬静。

如: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李商隐《板桥晓别》)

D.佳人之化,形容女子的美丽。

如: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18.《夏日》《池荷》和《旅夜书怀》三首诗,分别用什么手法写“沙鸥”?

 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体。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也有写到“沙鸥”的句子:

“               ,                  ;岸芷汀生,郁郁青青。

周敦顾在《爱莲说》中直接表达自己对“莲”的喜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池荷》中写到“秋风”,杜甫《登高》中也有写到秋风的句子:

“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 

答案:

16.D (“都”“豪情顿生”错。

《夏日》中“十里荷花”主要是给人愉悦和闲适之情,《池荷》“红藕”由“荣”而“枯”则引人感伤。

) (3分)

17.C (李商隐此诗写芙蓉,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

)(3分)

18.答案示例:

《夏日》中“数点沙鸥掠野塘,雨声初歌水微茫”,直接描写夏日雨后沙鸥在野塘上自由地掠水飞翔,表达作者对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2分) 《池荷》中“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运用拟人手法,写沙鸥冷眼看待池塘中红藕由荣到枯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经历世事沧桑后的淡定,(2分) 《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写水天空阔,沙鸥飘零,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辗转江湖、落魄潦倒的孤独凄凉。

(2分)

(6分。

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中手法、情感各1分。

19.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濯清连而不妖 不蔓不枝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水萧落下(6分。

填对一句得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朝阳)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1】守空堂。

壮齿【2】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

【1】块然:

孤独貌。

【2】壮齿:

壮年。

15.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秋风”两句以写秋景起笔,写出了秋风寒冷、白露凝霜的景象。

B. “柔条”两句写植物的枝条一日日苍劲,绿叶一天天地渐趋萎黄。

C. “明月”两句写明月从云边露出,“皦皦”突显出月光的明亮皎洁。

D. “披轩”两句写诗人夜不能寐,便开窗面对前庭,听得雁鸣嗷嗷。

16.从全诗看,“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两句中,“月”这一意象含有愁情,下列诗句中的“月”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3分)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C.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D. 我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朱淑真《菩萨蛮》)

17. 本诗中“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和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都有“空”字,请分析这两个“空”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6分)

18.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特色。

屈原在《国殇》里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

“______,_______。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出了他在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对莲的喜爱,“中通外直,________,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回忆了自己少年时的豪情壮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3分)D

16.(3分)A

17.(6分)答案要点:

相同点:

二者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

(2分)

不同点: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是空旷、空荡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孤独之感。

(2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盛年不再、年华老去的感叹。

(2分)

18.(8分)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8题。

(西城)

虞美人•无聊

陈维崧

无聊笑拈花枝说,处处鹃啼血。

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

 倚楼极目深愁绪,更对东风语。

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注】陈维崧:

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人。

本词以发生在川陕地区的战争为写作背景。

簸:

摇动。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人可以交流,只好拈花枝倾诉,其“笑”也勉强。

B.“鹃啼血”既写花红如血,又有“杜鹃啼血”之悲。

C.倚楼极目,愁绪更深,幸好有东风寄语,频传捷报。

D.“鲥鱼”有良好的寓意,与“秦关蜀栈”况味迥异。

16.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都借“旗”表达了对战争的情绪,其中与“好风休簸战旗红”表达的情绪最相似的一项是(3分)

A.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李白《豫章行》)

B.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鹧鸪天》)

C.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

(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D.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夏完淳《即事》)

17.同样是写春花和春风,《虞美人·无聊》与下列这首诗相比,作者的情思却有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6分)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高启《寻胡隐君》)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这首词中写到诗人“倚楼极目”,《滕王阁序》中王勃也写到登阁远望,“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虞美人》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深愁绪”,李煜的《虞美人》也在结尾点明愁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提到了战场,屈原的《国殇》里也有对战场的描写: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3分)C   16.(3分)A

17.(6分)

【答案示例1】

陈词中作者对春花而有“鹃啼血”的悲伤感,并劝春花不要开在血腥的战场上,而应与好楼台相映,这是美好的风景;又对春风说不要在战场吹动战旗,而应送鲜美的鲥鱼过江,这是惬意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

【答案示例2】

陈词中作者由春花、东风想到战场与战旗,认为美好的春花、东风与血腥的战争氛围不协调,而应该与楼台与鲥鱼一起,与美好的风景和生活相映衬。

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高诗中作者寻友途中沐春风看春花,春光明媚、风景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沉迷喜爱。

【评分参考】

陈词4分;“厌战”“向往和平”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高诗2分;春风春花“优美”1分,情感“喜爱”1分。

意思对即可。

18.(6分)

【参考答案】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评分参考】

每空1分。

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2018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8东城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送友人远行,内心惆怅郁结,夜已三更,难以入眠。

B.夜晚萤虫飞舞、秋叶飞落,秋雨连绵,诗人梦中又见友人。

C.报晓的钟声从远处传来,声声马嘶,把诗人从睡梦中惊醒。

D.诗人匆忙出门想送别友人,但驻足遥望,却不见友人身影。

16.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

(黄滔《马嵬二首》)

C.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

D.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

17.《送别》与《别董大》都是送别诗,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①本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白居易《琵琶行》也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色,其诗云:

“_______,________。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本诗写送别,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到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场景:

“乃瞻衡宇,_______,僮仆欢迎,________。

③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为送别之作,王诗云:

“城阙辅三秦,________。

与君离别意,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B16.D

17.(6分)

要点一:

《送别》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惆怅不舍的心情;《别董大》写诗人对朋友的鼓励,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要点二:

《送别》借秋天萧瑟的景物衬托了作者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别董大》借冬天的景色反衬作者的心情,后两句直抒胸臆。

18.(6分)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②载欣载奔    稚子候门

③风烟望五津   同是宦游人

 

2018西城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崔氏东山草堂①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②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③,柴门空闭锁松筠。

注释:

①东山:

即玉山,又名蓝田山。

崔氏草堂与王维的蓝田辋川别业邻近。

②白鸦谷、青泥坊:

地名,皆位于蓝田。

③王给事:

指王维。

此时王维在朝中任给事中之职,而其辋川别业“柴门空闭”。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汝”指“崔氏”,本诗是诗人到崔氏东山草堂做客而作。

B.作者在山中偶闻钟磬之声,日落时分望见暮归的渔樵,宁静祥和。

C.颈联写山中日常餐食难以下咽,以此反映出隐居生活的简朴粗陋。

D.前三联从所闻、所见、所食等多角度写山中生活,尾联发出感慨。

16.“有时自发钟磬响”一句,通过钟磬之声写出了宁静的氛围。

下列句子中对钟声的描写没有体现宁静氛围的一项是(3分)

A.疏钟清月殿,幽梵静花台。

(储光羲《苑外至龙兴院作》)

B.楼影挂斜阳,钟声出深竹。

(于石《宿栖真院》)

C.落日钟声鸣远树,半空塔影倒寒汀。

(林票《题西湖山岩二首》)

D.斗转星移天渐晓。

蓦然听得鹈鹕叫。

山寺钟声人浩浩。

(净端《渔家傲》)

17.杜诗中“柴门空闭锁松筠”一句和朱庆馀《归故园》中“柴门无事日常关”一句都写到了“柴门关闭”。

结合诗句内容,简析两诗中这一描写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6分)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

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朱庆馀《归故园》)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①本诗首句就直接表达喜爱山中草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也在开篇直接表达对山野田园的热爱,其诗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本诗描写了山中秋景,王勃的《滕王阁序》也写秋景,其文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诗中写到“渔樵”,苏轼的《前赤壁赋》也有所提及,“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8分)

15.(3分)C     16.(3分)D

17.(6分)

【答案示例】

①杜甫诗中“柴门空闭”指王维将山园关闭,离开蓝田,而赴官场任职。

此句中的“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王维虚置山园、白白辜负清静美好生活的不解和遗憾。

②朱庆馀诗中“柴门无事日常关”指作者即使白天也关闭家门,表达了作者忘记纷扰得失,独自享受故园生活的闲适和满足。

 

 

 

【评分标准】

杜诗:

王维关闭柴门1分,辜负田园1分,情感答“不解”“遗憾”或“不认同”均可得1分;情感若答出“表达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或“表达作者对王维归老田园的规劝”亦可。

朱诗:

自己关门1分,独享1分,闲适或满足1分。

不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意思对即可。

18.(6分)

【参考答案】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③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评分标准】

每空1分。

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2018海淀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8题。

开愁歌①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  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②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③下马解秋衣,请贳④宜阳一壶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