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455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docx

苏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训练

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翻译题每题5分,共25分;满分100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萦青缭白。

D.或师焉,或不焉。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自余为僇人。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外与天际。

C.舞幽壑之潜蛟。

D.顺流而东。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日与其徒上高山。

6、与“萦青缭白”中“青”和“白”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故为之文以志。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吾未见其明也。

/穷回溪。

D.泣孤舟之嫠妇。

/卧而梦。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则凡数州之土壤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与“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觉而起,起而归。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作师说以贻之。

C.故为之文以志。

D.耳得之而为声。

13、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日之入。

D.凌万顷之茫然。

人非生而知之者。

14、下列各组句子中“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于余。

C.渔樵于江渚之上。

于是饮酒乐甚。

D.善假于物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5、下列各句中“乎”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郁乎苍苍。

D.相与枕藉乎舟中。

16、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B.而绝江河。

不绝如缕。

C.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是岁,元和四年也。

D.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指异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吾师道也。

不耻相师。

C.纵一苇之所如。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D.东望武昌。

顺流而东也。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何羡乎?

侣鱼虾而友麋鹿。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而耻学于师。

寄蜉蝣于天地。

D.凌万顷之茫然。

何为其然也?

20、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1、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相与枕藉乎舟中。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学于余。

2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渺渺兮予怀。

23、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觉而起,起而归。

(睡醒)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虽然)

B.是故无贵无贱。

(无论)或师焉,或不焉。

(或者)

C.挟飞仙以遨游。

(挟持)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曾经)

D.故为之文以志。

(记)学不可以已。

(停止)

24、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将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先前)

B.不知东方之既白。

(已经)横槊赋诗。

(长矛)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晓)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然)

D.锲而不舍。

(停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表彰)

2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错的一项是()

A.余自为僇人(lù)苏子愀然(qiāo)悠悠乎与颢气俱(hào)

B.舳舻千里(zúlú)歌窈窕之章(yáotiáo)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ú)

C.不积跬步(kuí)木直中绳(zhòng)攒蹙累积(zǎncù)

D.引觞满酌(shāng)施施而行(yí)斫榛莽(zhuó)

翻译下列各句。

2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7、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0、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

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

同“又”。

暴:

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

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

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

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

同“凭”。

8、山川相缪。

(缪:

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

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

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

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

4、顺流而东。

(东进)

5、卧而梦。

(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

(写文章)

7、外与天际。

(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

(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

(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

2、穷回溪。

(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

3、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

把……做成今义:

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

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广泛地学习今义:

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今义:

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无论今义:

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

跟随、而且今义:

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今义:

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今义:

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

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旷远的样子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

在这个(时候)今义:

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

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

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

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⑾而不知其所穷。

⑿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⒀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⑴吾尝终日而思矣。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登高而招。

⑷顺风而呼。

⑸则群聚而笑之。

⑹倚歌而和之。

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⑻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⑼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⑴蟹六跪而二螯。

⑵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⑶吾从而师之。

⑷择师而教之。

⑸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⑹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⑺卧而梦。

⑻觉而起,起而归。

⑼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⑴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

⑶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

⑷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

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

⑹郯子之徒。

(代词,这)

⑺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

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

⑼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

⑾始指异之。

(代词,它,指西山)

⑿故为之文以志。

(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⒀圣人之所以为圣。

(指代这件事)

2、助词。

⑴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⑵彼童子之师。

(的)

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

⑷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

⑸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的)

⑹月出于东山之上。

(的)

⑺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的)

⑼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⑽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⑾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⒁苟非吾之所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⒂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⒅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⒆不知日之入。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⒇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

(四)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

4、而耻学于师。

(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

(从)

7、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向)

8、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

9、月出于东山之上。

(从)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

11、于是饮酒乐甚。

(在)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

13、渔樵于江渚之上。

(在)

14、寄蜉蝣于天地。

(在)

15、托遗响于悲风。

(给)

(五)乎

1、介词,相当于“于”。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对)

⑵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在,比)

⑶相与枕藉乎舟中。

(在)

2、语气助词。

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表反问,译为“吗”、“呢”)

⑵其皆出于此乎?

(表揣测,译为“吧”、“呢”)

⑶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⑷呜乎!

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

(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

⑸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表反问,译为“吗”、“呢”)

⑹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表反问,译为“吗”、“呢”)

⑺而又何羡乎?

(表疑问,译为“吗”、“呢”)

3、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⑵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⑶郁乎苍苍。

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⑸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六)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

(七)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

(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五、一词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4、吾师道也。

(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

(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

(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

(横渡)

2、不绝如缕。

(断)

(五)梦

1、卧而梦。

(做梦)

2、梦亦同趣。

(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曾经)

2、始指异之。

(才)

3、游于是乎始。

(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

(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

(往)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

(向东)2、顺流而东也。

(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

(……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

(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

(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

(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

(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

(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首语气助词)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传统)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省略句

1、鞣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始指(之)异之。

(三)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凌万顷之茫然。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为其然也?

3、而今安在哉

4、而又何羡乎?

 

苏教版必修二文言文期末训练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万几宸翰之宝。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义不赂秦。

B.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朝歌夜弦。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也。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未云何龙?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骊山北构而西折。

D.李牧连却之。

燕赵之收藏。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可谓智力孤危。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D.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

B.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C.强弱胜负已判矣。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6、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败而三胜。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D.骊山北构而西折。

7、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B.破灭之道也。

C.暴秦之欲无厌。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8、与“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B.子孙视之不甚惜。

C.凌万顷之茫然。

D.苟以天下之大。

9、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

B.不赂者以赂者丧。

C.洎牧以谗诛。

D.以有尺寸之地。

10、与“其势弱于秦。

”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齐人勿附于秦。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D.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言得之。

大则得城。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C.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邯郸为郡。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1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固一世之雄也。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5、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其势弱于秦。

B.苟以天下之大。

C.秦人不暇自哀。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6、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C.并力西向。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7、下列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都,皆)思厥先祖父。

(其)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断)

C.始速祸焉。

(快速)洎牧以谗诛。

(等到)

D.直走咸阳。

(跑)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