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468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docx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

大学生就业内因和外因

1.高校扩招过快,从95年的96万生源到09年的700万生源,按腾讯公布的08年大中专学生就业率,大概全国在42%左右,岗位是增长了,但是毕业生产出速度超过容纳岗位的增长速度,导致就业困难。

2、金融危机,根据08年广交会的情况,大概订单少了1/3,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外贸企业有1/3的生产能力在09年要闲置(如果内需消化不了的话)所以才产生了2000多万的回乡民工。

在企业经营困难的时候,要么破产,岗位全丢,要么裁员,只保留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显然应届生在这个时候优势不大。

3、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喊了几十年,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培养出的只会考试不会做事的木瓜很多。

4、企业只希望找来的员工即插即用,不希望培训员工。

反方:

1、8成以上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发达地区,省会城市,至少也要个地市级,造成地域性就业困难。

5、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大企业希望员工专精,小企业希望员工多面手,但是共同的要求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需要在办公室上网、发呆、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同事。

6、心态浮躁。

一个企业的正常流动人员在10%左右可以接受,但是以我们这个企业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招收的应届生,干满一年的都极少,来几天就不见人影的也大有人在,也许只是个个例,但是许多学生什么成绩也没有做出来就急于跳槽对企业对自身都没有多大好处。

7、近几年毕业生素质下降很快,导致企业厌倦甚至反感。

这个我是有亲身体会。

电气专业的毕业生看不懂一张简单的电气设备说明书的比比皆是。

下生产线做销售不去,搞研发不会,照模板写个标书都错误百出。

6、没有时间观念以及诚信问题。

以上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第2条,有实干精神的员工,没有企业不喜欢的

  

大学生就业难是外因方观点:

1、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创造100万个就业空间,我国近年GDP增长一直都保持在8%以上。

可实际情况是地区发展差据明显。

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

2、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人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或只有三险而无一金。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3、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高端市场海归“杀”回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

近几年来,留学生回国潮一浪高过一浪,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空间,这些海外学子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等比较了解,在国外多年的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比较强,竞争力较强,是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

4、存在性别及生源地域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5、高校扩招教学质量下降

  1999年扩招之前,每年大学毕业生不足百

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适合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

高校争锋上“热专业”。

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2)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3)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

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反映,企业要求熟练掌握的一些软件,学生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而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软件知识早已过时,所以,只能去一些电脑公司卖电脑。

  (4)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

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同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们大学教育本身和学生自身的成才方式发展比较慢,还没有很快能赶上社会的需求。

  (5)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

近几年来,高教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他们不但提供了人才短期培训,不少教育机构还与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这种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直接挑战了中国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土高校大学生就业增强了不少的竞争对手。

7、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8、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跟上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基层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机会要多一些;个别企业参加招聘会“醉翁之意不在酒”,要么是打广告做宣传,要么是碍于主办方面子来凑数,有的甚至借机招聘廉价劳动力.报考公务员受专业、英语等级、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内因方观点:

1、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

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2、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和"就业难"与"技工荒"。

在需求方面还是有缺口的,扩招没有错,20%的毛入学率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

只不过问题出在现在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上,高不成低不就。

跨国公司的服务业或者本土的外包行业他们难以胜任,技术型的工作其实他们还是不会做,说可以通过培训学会,但是大学生又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

3、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

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

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

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专业毕业生和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指数都很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这些都属就业指数,把握这些并要不断提升。

4、大学生整体素质下将:

  

(1)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

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

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

  

(2)缺乏社会公德。

某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下午4点结束的时候,现场一片琅籍。

烟头、矿泉水瓶、快餐盒……扔的满地都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不乱丢垃圾都做不到

(3)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

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

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出现一个班八个班长的现象;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

诚信的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5、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求职生涯模糊途径不准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

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和网络聊天、游戏了。

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求职方式相对模糊。

大学生应像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变化。

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6、“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别无选择,在大学里流传“大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学习已不成为乐趣,但还选择了再学习之路。

社会实践证明,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允许读研。

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决定的因素。

外部因素一定条件下可以内化为内部因素,逐渐和内部因素发生变化,质变。

这个条件是长期不变或相当强远远超过内部承受能力,迫使其发生变化,不适应就淘汰、失败。

因此内因的承受能力成为外因起作用的一个因素。

外因作用使内因变革发生的情形两者相互作用。

  社会发展,环境剧变,使大学生不得不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者生存。

某些个别城市发展缓慢及就业整体形式严峻,是外部因素作用,但个人这个内因是在起决定作用的。

环境变化,不少人能适应变化。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是根本。

要社会、企业、大学生共同努力,通过上述内因外因的具体罗列分析目的是让大学生更好的认清就业形势和趋势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的途径得到修正和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