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509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水篇比较阅读.docx

山水篇比较阅读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二)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1)树林阴翳

(2)太守谓谁?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4)然则何时而乐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4、“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是指?

“为”的意思是什么?

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

5、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6、《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二《三峡》和《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略无阙处   ② 沿溯阻绝 

③往来翕忽 ④斗折蛇行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绝谳多生怪柏哀转久绝

B.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C.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D.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       [甲]文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5.[甲][乙]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描写方法上有何相似的地方?

三《与朱元思书》和《三峡》比较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襄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急湍甚箭()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3)至于夏水襄陵()(4)属引凄异()

(5)略无阙处()(6)虽乘奔御风()

(7)负势竞上()

2.下列加点词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A.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 

B.猿则百叫无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隐天蔽日有时见日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

5.【甲】文和【乙】文都写了山水风光,但是两文的结构安排有别,【甲】文先用几个字总写,然后再写,最后写奇山;【乙】文则是先写,后写。

6.【甲】文和【乙】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其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从【甲】文中的“望峰息心”和“”可看出还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心态。

7.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四《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务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猿则百叫无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从流飘荡隶而从者

C.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事之事

D.有时见日日光下彻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分)

5.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三峡》与《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 ~8题。

                               [甲]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乙]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略无阙处(    )      

(2) 夕日欲颓(    )       (3) 属引凄异(    ) 

 (4) 至于夏水襄陵(    )  (5)沿溯阻绝(    )        (6) 晓雾将歇(    )

2. 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必为有窃疾矣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沉鳞竞跃               静影沉璧

   D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3.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写下来。

   A甲文侧面表现三峡险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B乙文侧面表现山川美不可言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出下列对两篇短文表述正确的一项(    )          

 A甲文侧重叙事,乙文侧重写景。

          B甲文描绘了三峡四季壮美的景色。

 C乙文是谢中书给朋友陶弘景写的一封书信。

  D甲乙两文写景都抓住了山和水的特点。

6.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答:

 

7.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

8. 试找出下列两句中的美点加以赏析。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六《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比较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晓雾将歇②.夕日欲颓

③.斗折蛇行④.悄怆幽邃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可知其源B、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

C、夕日欲颓日光下澈D、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

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描写,乙文是描写。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到,乙文是从到。

②.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乙文给人的感受是。

6、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七《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比较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

A、四时俱备()B、沉鳞竞跃()

C、泠泠作响()D、互相轩邈()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比较两文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

 

八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悄怆幽邃()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乃记之而去而伯乐不常有B.盖竹柏影也盖一癞蛤蟆也

C.以其境过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D.乃记之而去相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是“”。

(2分)

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

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

(4分)

甲文:

乙文:

共同情感:

 

[参考答案]

1、

(1)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2)为,是(3)曾经(4)既然这样……那么

2、①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享受他自己的乐趣。

②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D

4、迁客骚人心理活动“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5、范仲淹岳阳楼上天下为先等。

6、同的方面:

《岳阳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

《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1、①缺②逆流而上③轻快敏捷的样子④像北斗一样 2.C3、①即使乘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比乘船顺流而下快。

  ②(2分)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浮在空中无所依傍。

4.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5.[甲]文中句子写出三峡水流湍急、水势险恶的特点。

[乙]文中突出了小石潭的清澈。

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与朱元思书》《三峡》比较阅读】答案:

1.

(1)超过,胜过

(2)至(3)上,漫上(4)连续、(5)“阙”通“”缺,空缺;(6)即使;(7)凭借或依靠;2.A 3.B4.

(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5.奇山异水异水山水6.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窥谷忘反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避世退隐,厌弃尘俗的高洁。

7.

(1)湍急、清澈;

(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

参考答案

1.D.

2.(3分)

(1)因为。

(2)离开(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各占1分)

3.(4分)

(1)(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2)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

4.(4分)水的特点:

[甲]清澈(或:

清);[乙]清澈(或:

清)和湍急(或:

急)。

描写角度:

[甲]间接描写(或:

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每问2分。

意思对即可)

5.(4分)

(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

答案:

1

(1).通“缺”

(2)坠落(3)连接不断(4)上(5)顺流而下(6)消散

 2.C  3.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 ①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5.D  6 甲、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实是欲界之仙都 7. 甲、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乙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8. 提示:

(1)色彩、动静之美;

(2)晨昏变化之美

1、①.消散②.坠落③.象北斗星那样曲折④.忧伤的样子

2、C3、①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清澈(或:

清)正面(或:

直接)侧面(或:

间接)

5、①高低近远②美丽而愉悦幽静而凄清(或: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①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的情。

②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

 

七:

1A都B争相C发出D远这里作动词用

2.⑴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答案要点:

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5 都是抓住山水景色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具体描绘,语言简洁、辞藻华丽,充满美感而富于含蕴。

二者都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后所写。

不同点是《与朱元思书》先总写后分写着重从视觉和听觉写景;甲文则从不同时空层次进行描写,以静现动,以动见静。

八1、清澈透明忧伤的样子2、B3、如鸣佩环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被贬官后的悲苦孤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