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55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docx

讲座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2010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复习指导讲座

一、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启示

1.试卷结构分析

去年我省试卷共六块17题。

其中古诗文阅读27分:

默写6分,文言文阅读一15分,诗歌鉴赏6分。

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阅读16分:

名著10分,经典6分。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其中多选题5分,表述题两道7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15分:

其中多选题5分,表述题两道10分。

语用题10分:

其中下定义3分,时文短评7分。

作文70分。

题型、赋分与样卷及省检卷基本一样,只是样卷中文言文的信息检索题改为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省检一与省检二也做了这样的调整)。

2.命题思想及质量分析(与《考纲》《考试说明》省检卷之吻合度商榷)

客观地说,2009年福建高考试卷忠实地贯彻了09年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的精神,毫无悬念地再现了省质检的模式,使当年参考的广大学生心理平静情绪稳定。

若一定要讲变化,那最大的变化就是作文试题的变化。

2009年4月省质检的作文试题是直接命题,题目为:

请以“十八岁”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而09年6月的高考试卷的作文试题则是半命题的,题目为:

题目:

这也是一种

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不得抄袭。

比起省检题,高考试卷的作文题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文体的选择都有了更有广阔的空间,思路显然也通畅得多,表达也更加灵活自由。

把“十八岁”直接拿来当作文题目,虽然颇有创新之感,但写起来有很多困难,所以相当多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不像议论文、不像记叙文、不像说明文、也不像散文的四不像的自由体文章,尽管也偶有好作文,但永不如高考的优秀作文多!

尽管试题表面上看起来挺幼稚,似乎更像中考为初中生拟的作文题,但是因为没有把题目完全定死,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欲望、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思考、甚至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文体,填入恰当的词语,构成完整的适合自己写的题目。

这就为每一位学生留下了足够多的自由与最宽广的空间。

其实质与08年的新材料作文题是一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与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人走进商店。

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

“我喜欢甜的。

”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

“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磁味。

”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

“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寻话题、寻材料作文,回归到作文教学的真谛,写作是自我生命的需要,是自主表达的要求。

于是就有了这也是一种“永恒、承诺、爱、问题、幸福、力量、芬芳、危机”等等优秀作文。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便就可以在横线上填写诸如“学习、阅读、竞争、犯罪、胜利、节约、浪费、互动、冲刺、文明、自觉”等等词语,就可大大拓宽作文的题材(这还不包含加进“好”与“坏”等词所拓展的内容),所以这是一道将命题作文的限制性与开放性结合较好的试题,整体上说,其写作范围广、学生入手快、人人都会有话说,能很好地展示中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只是09年的卷子令大家失望的是错误太多!

仅我所看出的错误就有:

①第4题的翻译,将应该解释为“又”的“且”字译成“况且”。

原文:

母曰:

“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

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自新涕泣长跪,曰:

“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母亲因生计所迫,劝张自新不要读书;而张自新以亡父之命为由,坚持要读书,但他考虑到家计的艰难,也向母亲表明绝不因为衣食的问题让母亲受到困扰,这两件事是同等重要的,所以这里的“且”只有并列的意思,没有递进(即更进一步)的意思,不能像参考答案那样译作“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此处“且”可视作发语词不译);否则,若母亲的担忧更为重要,张自新就不必坚持读书了。

②第6题的D项的“马斯洛娃被判去西伯利亚做苦工。

为了替被诬告的马斯洛娃伸冤,涅赫柳多夫四处奔走。

上诉失败后,涅赫柳多夫决定陪她去西伯利亚,并再次向她求婚。

但是,马斯洛娃拒绝了他,决定与西蒙斯结婚。

(《复活》)”表述,让人产生误解,似乎是因为“西蒙斯”,马斯洛娃拒绝了涅赫柳多夫的求婚。

而实际上,马斯洛娃拒绝了涅赫柳多夫的求婚与西蒙斯没有任何一点关系。

③第14题——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的观点。

命题者所给出的探究要点竟然是:

①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②在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之外,人们还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③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是物质生活所不能代替的。

大家看看,有没有任何一点涉及到了“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这一命题的!

而试卷第7题的⑴题的表述——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值得商榷。

仅从语感上判断,这是个歧义句,它既可理解为贾珍请出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即为何请(“请”在这里是一般动词,不能理解成兼语句中带兼语的祈使动词“请”),请的过程;亦可理解为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过程。

因为这是一个有着复杂定语的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并列短语“原因和过程”,而修饰语则是一个连动句,涉及两个动作,一是请出王熙凤到宁国府,一是让王熙凤协理秦可卿丧事;而直观的语言感觉就是两个动作分别联系两个并列短语。

只有从细致的语法分析中,人们才会意识到受同一个定语限制的“原因和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并列关系,而且从事理上说二者还暗含着一个先后的因果关系,因此只能是同一事件的“原因和过程”。

命题一旦出现错误,受到损害的一定是聪明的学生,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发现错误,而且他们的答案一定不符合错误的标准。

这是我们命制模拟试卷时一定要注意的原则!

但不管怎么说,命题错误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尽管这个问题的性质非常严重,但它都不影响我们对这份试卷与《考试说明》、省检卷吻合度的判断,即它严格地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试卷考查学生,这就告诉我们,2010年的复习应该严格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而模拟测试就当按照省质检的样式进行。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结论。

 

二、2009年课改实验区试卷分析

1.09年新增加的课改区语文试卷除福建外,还有辽宁、天津、安徽、浙江。

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考将改革评测标准

人民日报4月27日报道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24日接受人民网访谈时指出,2009年共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高考。

有的省把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总分的一部分,作为录取的参考。

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

戴家干认为,一次考试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

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仅要看一次高考考试的成绩,也要看平时的学习情况,就是学业水平测试,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就是综合性评价。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要有难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但高考不宜太难。

”戴家干说,实际上,从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间,高考试题总体上保持稳定,难度略有下降。

戴家干介绍说,新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

现在已有将近20个省从初中到高中全面推开。

自2007年开始,山东、广东、宁夏、海南、江苏分别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2009年,辽宁、天津、安徽、福建、浙江也将实行新课改高考,再加上国务院批准的教育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上海市,今年实行新课改高考的省份将达到11个。

明年,北京市也将实行新课改高考。

(本文来源:

人民日报作者:

记者袁新文)

先说新加盟课改实验的几个省市的试卷。

其中辽宁卷与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海南、宁夏两省命制的试卷基本一致,将全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与第Ⅱ卷表达题两个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包含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四块,第Ⅱ卷表达题包含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两块。

其中应特别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古代诗歌阅读从07年始就提高到11分,与些同时,古代诗文阅读提高到36分。

而我们福建古代诗文(含文化经典)的考分则从08年的31分也增加到33分(尽管文化经典阅读少了4分,但第一块文言文阅读则将虚词题换成翻译题,增加了6分)。

我个人感觉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国家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浙江卷、安徽卷不设选考题卷。

浙江卷语知与语用合编,共七题24分;现代文阅读社科文选择与表述合编,小说阅读只有表述题;文言文阅读一出现词类活用的考察;阅读二选文也是《论语》;作文为可写读后感的材料作文,阅读的是歌词《绿叶对根的情意》。

安徽卷将古代诗歌阅读题提高到8分,语知与语用合编,共六题24分,出现了组短评成对联的试题;作文是关于弯道的新材料作文。

文学类读本除天津卷(选楚岩的散文《老屋》)外都选择了小说,安徽卷选宗璞的《董师傅游湖》、辽宁卷选贾平凹的《遗璞》、浙江卷选(英)大卫·洛契佛特的《魔盒》。

天津卷与非课改卷没有什么两样,不是以不同的语文能力为标准将试卷划分成两卷,而还是以是否选择题为标准将试卷划分为第Ⅰ卷与第Ⅱ卷;若一定要说有所变化,那只是与未进行课改实验的06、07年的福建卷一样,现代文阅读增加为三大题,社科文、自科文及散文,全卷试题多至25题。

2.老课改区的试卷未见变化,山东、广东、宁夏、海南还是老样子,只有江苏卷仍显与众不同。

他们首先把语文试卷的分数提高到200分,增加了50分;其中正题卷为160分,附加题卷40分;而作文也由原来的60分提高到70分。

表达了他们对目前社会上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深刻反思以及对语文教育应当重视母语教育的呼吁!

其次是全卷的试题比08年试卷减少了一题,共26题,其中8道是附加题。

第三是对全卷结构做了调整,分为正题卷与附加题卷两个部分,正题卷一共七个板块,分别为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必做题(文学类文本)、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作文;附加题卷有三个板块,分别为文言文阅读板块、名著阅读板块、材料概括分析板块。

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做为必考题,这也是江苏卷与其它各套实验区试卷不同的地方。

从2007年到2009年,不论是山东卷、广东卷还是海南宁夏卷以及09年新增的福建、天津、辽宁、浙江、安徽等省市的试卷,它们所设的阅读必考题都是社会科学类文本的阅读。

江苏省的这种设置显然是要强调语文课程内容中文学内容的重要性,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设置的五个选修系列文学类至少占了两个系列的比重看,这样的做法也更符合新课程实验的精神。

当然究竟孰是孰非,我们没有争论的必要,但至少它们透露出一个信息,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不再只有一元称霸了,多元解读将是对多元智慧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未来社会多元共存的文化认同。

我们的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这份试卷的附加题卷带给我们的启示。

附加题卷的第一块文言文阅读板块,选材取自杜牧的《答庄充书》,三道题分别为给文言文断句,从材料中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以及指出材料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

不仅考了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句读,而且还检测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名篇名家的识记情况。

也 许 老师们会说后两道题所检测的都是一些不能体现学生能力的试题,但只要我们认真体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的理念及课程目标,我们便知道只有通过高考的检测,学生及老师才会将“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落到语文教学的实处。

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丧失了知识基础,能力就是建立在空气中的海市蜃楼。

因此,适当地检测学生对我国古老文化与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应该视为对积累一定量的知识的肯定的一种信号。

附加题卷的第二块是名著阅读板块,试题所涉及的文学种类包含小说(《呐喊》《边城》《三国演义》《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红楼梦》)与戏剧(《雷雨》),其中既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还有外国文学作品。

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简答题,与福建08、09年长篇小说阅读题有些相似。

这既说明了福建近两年所坚持的将《语文教学大纲》所推荐的课外阅读内容引进高考试卷的做法得到了省外同行的认可,又说明了新课程实验先行区贯彻新课程精神,突出文学作品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遗余力的。

福建的高考改革只能往前走,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更不能向后倒退。

附加题卷的第三个板块是材料分析鉴赏板块,试题提供的是郁达夫所写的短文《怀鲁迅》,要求考生能分析细节描写、文章表现手法以及对重要句子的赏析。

(这是让福建师大文学院的 诸位 教授很感兴趣的试题,其实他们于去年就想有这样一道文学评论型的试题,只是江苏省将试题拟作三道,若在福建,可能就是一道题,这就相当于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占了80分)江苏省的试卷对文学鉴赏的要求特别高,诗歌鉴赏10分、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名著阅读15分、材料分析鉴赏15分,共63分。

占全卷分数的32%,占全卷阅读试题107分的59%。

我以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而作为高三第一线的老师对这种情况应当有所了解与思考。

三、2010年我们当怎样复习迎考

1.正确处理复习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

我还是那句老话,复习首先要奔知识目标而去。

何谓知识目标呢?

就09年的试卷看,知识目标主要体现为

①名句名篇的背诵

②文言实词的解释

③文学名著的情节识记

④文化经典的阅读

名句名篇的背诵,从去年的《考试说明》的要求与高考试卷的具体试题来看,在2010年的《考试说明》尚未出台前,我们要抓的还是《课标》指定的13篇的诗文,待《考试说明》出来后,再视具体情况增加。

切不可现在就增加,徒劳地增加学生负担是很不可取的,复习指导关键就在于把握一个度,即不能让学生复习的范围不够大,也不能让学生复习的范围过宽。

而文言实词的复习现在就要抓,而且要落实到们。

第一个到位就是整理出原来《教学大纲》所要求的120个实词: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文言虚词也不可忽略,尽管09年没有单独设题,但是大家也看到了翻译题中涉及的“且”“宁”“以”“而”,都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与得分。

所以,《考纲》所提到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我们不能因为试卷不单独设题而就忽略了复习。

文学名著的情节识记常常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问题,但随着09年《考试说明》的修订,这就成了我们必须正视且予以积极解决的问题。

师生们遇到的困扰首先是没有时间读书,其次是读了以后又忘了,三是随着考试的年年演进,这情节识记题渐渐细致化。

尽管分数很大,师生们总觉得无力抓到,于是自暴自弃,干脆放任。

我只想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腾出时间读,如果我们只读中国的四部小说,那所花费的时间还是不多的,早读课、语文课、晚自习时间都想办法腾挪一点,那还是可以读完的。

关健还在于如何巩固所读成果!

我这里推荐一本书,是由我们工作室主编的《文化文学名著精析精练》,它的特点是有人物关系表,对情节做分段概述,且每一段都有记忆保鲜专栏,每一部书都有综合练习,八本名著还有一个总综合训练。

人物关系表能帮我们提纲挈领地理清作品的故事的线索,分段概述的情节能帮我们回顾相关的情节要点,而记忆保鲜能帮我们巩固复习成果,综合练习能帮我们清晰作品的整体印象。

这部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了都是有用的。

文化经典的阅读,建议大家以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或以语文版的《论语选读》为纲,在学生自学检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逐点认真过关,关健是抓住孔、孟、庄思想的精华,理清其思想的要点,比较其发展变化,尽可能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考察它们的现实意义。

记住,千万不可将《庄子》完全丢掉,毕竟09年只是轮空,并没有确定说永远不考。

而在命题者黔驴技穷的时候,没准搬出庄子,就是一个新鲜的亮点。

在保证知识目标取得满分后,努力追求能力目标的高分。

从这几年的试卷看,最大的能力还是作文能力。

毕竟,它有70分,占了全卷分数的47%。

尽管谁都憎恨草菅人命的改卷,但不写好作文,常常会让学生一丢便是十几分甚至几十分。

所以抓能力目标时,我们首先要抓的就是作文训练!

那么作文的复习要抓住哪几个要点呢?

一是立意。

高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把学生送进高一层的学校——大学学习,而大学的学习课程总体上摆脱了感性的知觉,而进入理性的自觉,因此高中生必须在高中阶段为此做准备,而做为具体的语文课程自然要服从于高中教育的大目标,为构建学生的理性思维在认知析理方面打下牢靠的基础。

这种认知析理在作文教学上就表现为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万象,能否从中提炼出自身对事物合乎逻辑的判断,并由此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探讨,并最终发现并揭示其规律。

而对自己内心中错综复杂的感受能否提炼出情感和逻辑的单纯线索,在有效推动思维层层深入的同时,保持着从容与淡定。

许多高中学生 常常会问 老师,为什么我的作文材料贫乏,我的作文语言苍白,我的作文空洞无物?

有的甚至干脆就问为什么我常常感到无物可写。

这些问题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没有思想。

因为没有思想,所有面对芜杂的社会现象他无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更无法导出自己当阐述的立意;而在这样“无意”可谈的情况下,他还会有什么词汇、还会有什么材料、还会有什么可写之物呢?

所以不将“立意”作为我们作文教学的头等任务来抓,我们的教学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疲于奔命而又无效尴尬的局面。

2008年的作文题就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很难写,这实在是他们不知道“立意”是自己的事,或习惯 于在 老师帮忙下立意,或习惯于材料出观点学生做扩展的题目,看到材料无明显的立意导向,现场又没有老师点拨,就不知所措。

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克服这立意的心理障碍呢,我常跟学生讲,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有了看法,他就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来捍卫自己的观点。

这就好比二人开车刮蹭,一般情况下谁都不会简单认错,总要想尽办法把错误推给对方,这时他会怎么做呢?

他会说是你开车技术太差,方向盘打过头了,他还会指着地上的刹车痕迹,说自己如何如何紧急刹车,他还会指着路上某一个毫不相干的路人,说这人看见了你是怎样行车撞上他的,同时再找另一个人说这人看见了自己是怎样巧妙夺开你那开得歪歪扭扭的车,无奈上帝不给面子一定要让你的车强吻自己的宝马,甚至他还会拿出小册子,引出某某条交通法规说明你严重犯规,最后得出结论:

都是你的错,赔钱吧!

这不就是一篇有论点、有(事实与理论)论据、论辩集中、论证缜密的议论文吗?

可见写议论文有什么难的呢?

不就是口角吗?

不就是辩论吗?

关键在于你立下意了没有,观点亮出来了没有!

只样立了意,有了观点,不就一切都有了吗?

有事实、有理论、有分析,语言诙谐幽默,方法自然多样。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敢于判天地之美丑,辨人间之善恶,析社会之是非,而当学生学会且有足够的自信自己立意后,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有把握拿足够的基础分。

只是基础分高不高,关键还在于你能否做到文通句顺地表达。

毕竟除观点外,语言是构成基础分一项重要的内容。

这里首先要求学生不要写错别字,错别字很刺眼,出现多了,评卷老师的印象就不好;其次是不要有病句,这里的病句指的不是那种要靠语法分析才能判断出来的病句,而是指那种一读感觉就不好(即语感不好)的病句,尤其是上下句逻辑关系混乱的病句。

这还要求考生要保持卷面的清洁,不要出现随意涂鸦的卷面,因为老师是不耐烦读这种随意涂鸦的文章的,且十有八九因此判为语句不通顺;三是要避免学生腔的文句,虽然评卷老师不会判这种学生腔为病句,但会产生一种该生思想理论水平十分有限的判断。

三是学会运用所掌握的材料。

从小一到高三,学生读了十二年的书,这里有历史、地理、政治、生活常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所学知识足以应对高考作文所需要的分析,不论是理论还是事实,只要他们能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那些知识总是够用的。

老师不该一味地责怪学生所运用的理论教条、所列举的事实陈旧,而应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再适当增加一些新鲜的理论与事例。

所以老师可以适时地提供一些诸如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与颁奖词。

记住,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可以写出那些做为标兵卷的优秀作文,而是可以写出分数在50—60之间的作文。

标兵作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要有天赋与运气的,它甚至比状元还要难,因为状元更多地是靠运气,而作文标兵更多的是靠天赋。

当然,光拿基础分我们还是要落后的,毕竟它充其量也只有50分,而要想拿剩余的20分的发展分,还必须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上下工夫。

深刻需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思维训练后方可实现,因此不现实;而有创新强调的是: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除“材料新鲜”外,其它四点都具有较大的风险,弄不好就会问题。

因此我们的努力只应该放在丰富与有文采上。

前者靠的是积极调动我们学习的储备,只要我们学过的,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不论是课堂内还课堂外,不论是语文还是其它学科,只要能说明问题,都应该为我们所用。

关键是同学们平常有没有调动使用的习惯,如果没有这些知识都将成为垃圾,阻碍大脑的运转,如果有使用的习惯,那么,所有的知识都可能成为作文有益的材料。

而后者更是不要放过,同学们先前背了多少名言警句,现在只考13篇的内容,那么以前背诵的在今天的高考中不是白费力气了吗?

用起来,用别人的语言装饰我们的文采;用起来,用他人的智慧凸显我们的典雅。

我们不但可以少写很多文字,我们还可因此表明我们的丰富。

这是最最省力也最最容易掌握的方法。

当然,在此之后,我们还要教学生写作文时要善于开头,如果有一个能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的开头,刺激他疲倦的神经,作文分自然就会相对高些。

只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

作文审题具有辨明方向看清路线的意义。

一个考生,尽管满腹经纶,可若审错文题,哪怕妙笔生花,也将离题万里,最后名落孙山。

当然,现在的作文命题,尤其是福建的作文命题,强调的是不设审题障碍,所以07年的“季节”倍受批评,这道看似毫无障碍的作文题让许多学生偏离的文题的轨道,导致改卷不得不放宽了文题相符的评判标准,让一些偏离题意的作文登上高考优秀作文之大堂。

但是,考试作文本也就是要求学生戴着镣铐跳舞,所以在不设障碍的情况下,多少也有一些审题的要求。

如09年的作文,虽然如我们前面所说,这是一道将命题作文的限制性与开放性结合较好的试题,但要写好这样一篇作文也不容易,考生得学会:

巧抓题眼,破题为文。

写半命题作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

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

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

补题之前首先要抓住《这也是一种》这一文题中的两个“题眼”:

关键词一:

“这”,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

而这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与真切,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

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确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

关键词二:

本题写作的内容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关键是如何在行文中巧妙地点题——也。

“也”,表示同样。

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

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