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572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

 

(银川一中第二次模拟考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Ⅱ卷第42~48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

24.春秋时期,赵简子说: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

这表明当时

A.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B.郡县制普遍实行普遍建立

C.已实行以察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D.血缘政治隶属关系得到空前加强

25.《荀子·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讲求精耕细作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26.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

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元曲和傩戏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D.风俗画和文人画

27.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

这反映了

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B.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C.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D.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28.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

“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

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矣。

”其观点主要表明

A.历史与历史哲学之间没有本质区别B.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

C.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是探求公理公例D.社会进化论是历史哲学的研究范畴

29.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

“……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

”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30.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曾提出“裙边理论”:

即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乔治·泰勒旨在强调

A.经济状况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B.经济增长提高人们消费能力

C.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D.社会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31.卢梭说: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一主张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C.符合君主立宪制的原则D.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32.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

“(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

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33.1984年,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富有影响力的企业相继诞生。

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对外开放全面展开B.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4.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35.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

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

这些“拜伦式英雄”体现了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B.启蒙运动时代的自我意识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D.蒸汽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注:

“衡”,即山衡,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泽等资源),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主要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认识。

(15分)

41.(12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种信息。

比较下面两幅地图(图12、13),提取两项不同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董仲舒说上曰: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

……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卷一百一十译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8分)

(2)较之于商鞅变法时期的土地制度,北魏的均田制有何积极意义?

谈谈你对“富者田连仟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认识。

(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方今中华诚非雄强,然百姓尚能自安其业者,由朝廷之法维系之也。

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倡此议者,岂得独安独活?

且必将劫掠市镇,焚毁教堂,吾恐外洋各国必借保护为名,兵船陆军深入占踞,全局拱手而属之他人。

……民权不可僭,公议不可无,凡遇有大政事,诏旨交廷臣会议,外吏令绅局公议,中国旧章所有也。

即或咨询不及,一省有大事,绅民得以公呈于都察院;国家有大事,京朝官可陈奏,可呈请代奏。

方今朝政清明,果有忠爱之心,治安之策,何患其不能上达?

如其事可见施行,固朝廷所乐闻者。

但建议在下,裁择在上,庶乎收群策之益,而无沸羹之弊,何必袭议院之名哉?

此时纵欲开议院,其如无议员何?

此必俟学堂大兴,人才日盛,然后议之,今非其时也。

——张之洞著《劝学篇》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看,张之洞对“兴民权”、“开议院”持何态度?

其理由是什么?

(9分)

(2)你如何看待张之洞对“民权”和“议会”的看法?

(6分)

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39年8月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1941年12月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1945年7月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

核轰炸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

“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材料二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

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请回答:

(1)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但他又为什么感到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6分)

(2)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

绝对的芙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

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

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问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

——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

(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

(5分)

 

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A

C

D

C

B

C

B

D

B

C

C

C

40、

(1)特点:

体现封建国家重视农业的思想;以立法加强环保;受儒家礼仪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设置专门官职加强管理;根据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从内地到边疆都推行环境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10分)

(2)认识:

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世界联系加强;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共6分)

可能性:

西方各国政府主导力量的加强;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出现;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共6分)

环境保护的对策:

经济发展应注重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应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等。

(3分)

(其它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41、信息1: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技术革新首先从棉纺织工业(轻工业)等新兴的工业部门开始;洋务运动时期,技术革新首先从重工业(军事工业)开始。

说明:

工业革命时期,新兴的工业部门受旧的行会束缚较少,容易进行技术革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等口号,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信息2: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通过进口原料(如棉花),加工成工业成品(如纺织品),再出口海外,积累财富;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工业的创办属于封建性的官办企业,不属于商品生产,政府财政负担重。

说明:

英国工业革命之前,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拥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45.(15分)

(1)特征:

商鞅变法:

变土地国有制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

(3分)

北魏均田制:

用来均田的土地属国有,授田后,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限制买卖。

(3分)

影响:

促进了社会的封建化进程。

(2分)

(2)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土地兼并。

(2分)

认识:

商鞅变法后,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一种固有的现象,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封建政权的巩固,封建统治者往往对土地兼并采取打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现象,但无法根除。

(5分)

46(15分)

(1)张之洞对“兴民权”、“开议院”的主张持否定态度。

(1分)

其理由在于:

①清朝的现存制度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

②倡民权容易造成社会动乱,外敌入侵。

③专制政体的议政决策和反映民意的渠道是畅通的。

④中国缺乏“兴民权”、“开议院”的人才。

(8分)

(2)①张之洞主张传达民情、反映民意,疏解社会矛盾,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开明性。

②张之洞坚持封建专制政体,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保守政治观。

(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6分)

47、

(1)本意:

抢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威慑希特勒,使其不敢发动世界大战。

(3分)

原因:

原子弹不但没有制止战争,而且应用于战争,造成巨大平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3分)

(2)评价:

原子弹不是战胜日本的决定性因素,(3分)但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和二战的结束。

(3分)日本人民是原子弹的受害者,但造成这一悲剧的元凶是日本法西斯集团,美国政府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3分)

48.(15分)

(1)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美德或理念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人要靠灵魂去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

(5分)政治上,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

(5分)

(2)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