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638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语言题教案.docx

诗歌语言题教案

诗歌语言题教案

【篇一: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语言专题】

诗歌鉴赏语言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效果)即炼字;

2、对诗句中某个字眼艺术效果的赏析,即赏析诗眼;

3.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5、对特殊词的赏析。

(考查不多)

专题讲解

一、炼字型

优秀的古代诗歌遣词用语准确精练,许多看似寻常的字词到了诗人笔下便有了丰富的内涵。

能体会寻常词语的内涵,便是一种鉴赏能力。

(一)炼动词。

例1:

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而且陶潜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

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

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

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

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二)炼形容词。

例1: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三)炼数量词。

例1: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提问方式】]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有什么作用?

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使用的修辞手法)+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释含义)。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描景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点情境)。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释含义、描景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点情境)。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2007年全国ii卷)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尘垢:

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分析。

答: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

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释含义、描景象)。

写出了雨后新晴美丽清新的景色(点情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问:

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

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

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两个动词,答题时要考虑两字本身在诗歌中的含义,其次要考虑两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

答案: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释含义、描景象)。

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点情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二:

赏析诗眼型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

这里的“诗眼”、“词眼”,就是指诗歌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如李清照《醉花阴》写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怜己的性格情态,结尾写道: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一个“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

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便是题眼。

八句诗中虽然未用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

在阅读中,发现并评析“题眼”,可以帮助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例:

从军行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

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

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或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时要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和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方面考虑。

【答题步骤】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点情境)。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析效果)。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牛刀小试:

1、(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问: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

(作用问题上已说,即贯穿全篇)(析效果)

颔联:

微风吹开,吹动竹子(引起怀恋故友之情)

颈联:

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

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描景象、点情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答案:

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

接下来一句,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游赏(析效果、描景象),用感情带动写景,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点情境)。

三:

赏句型

赏句中要赏析的句子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

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

示例:

(200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解析:

“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提问方式】请赏析某句。

【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的妙处。

【解答分析】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去推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去推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双关、用典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去推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

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

【答题步骤】展开联想把该句景象描述出来,并分析此句所用的表达技巧或语言特色,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描景象+析技巧)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情境)

1、(2011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描景象)。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析技巧)。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点情境)。

2、(2011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篇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

鉴赏诗歌的语言专题教案

参与人:

高三语文组

课题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目标:

一、初步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

二、通过具体的例子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技巧。

三、掌握鉴赏语言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技巧、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

真题回顾:

2009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

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一、古典诗歌的特点:

(一)丰富的想象

可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离骚》、《梦游天老吟留别》等。

(二)强烈的抒情性

饱含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另一特征。

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如《长恨歌》;还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和谐的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方面,诗歌结构鲜明,单调铿锵,讲究押韵。

尤其是古代律诗。

(四)语言

凝练、形象、含蓄、富有表现力。

(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语言特色类

1、豪迈雄奇:

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沉郁顿挫:

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悲壮慷慨: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朴素自然: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5、婉约细腻:

具有“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6、含蓄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7、清新明丽:

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8、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9、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

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

10、绚丽飘逸:

绚丽飘逸即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呈现出俊逸秀美的特色。

三、炼字类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1、一般动词

例1:

陶潜“悠然见南山。

”(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答: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例2:

张先〈天仙子〉:

云破月来花弄影。

(体会意境)答:

“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例3:

宋祁〈玉楼春〉:

红杏枝头春意闹。

(感受情趣)答: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例4:

王昌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物及人思考)答: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5:

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景及情考虑)答: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6: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7: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8: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

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

留则无这么多含义。

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2、注意活用为动词的词

【例1】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风”和“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可以想作风已老,莺正年轻;也可以想想为雏莺从昂首待哺的娇憨,在风中慢慢丰羽、展翅离巢、婉转鸣叫的情景。

而一个“肥”字,可以想见梅子成熟、果肉鲜圆,悬挂枝头,诱人馋涎欲滴的情况。

这两个字,把江南初夏的景色写得生动迷人。

答案: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

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空”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例4】南北朝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

前一句写室外:

夜深寂静,雨滴台阶,异常单调。

虽未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由此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

后一句写室内:

用一“暗”字,表现天已破晓,油灯将尽,充满离愁的屋子煞显昏暗。

破晓屋内较暗,与白天不然,足见观察细致!

从“夜

雨”到“晓灯”,暗示一夜未眠,“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心的凄惶。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例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答: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例3: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答: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4: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茫茫沙漠景观,“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孤”字状其醒目;“直”突出无风而劲拔。

沙漠毫无遮拦;“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圆”则表现落日雄浑。

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例5:

吴文英的《鹧鸪天?

化度寺》: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下阙开头一“窄”一“宽”,对比中表达出思念故乡、却又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2、数词

【例】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参考答案】“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分析:

诗中“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更显出此梅“早”开。

此诗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

齐己称郑谷为“一字师”。

此联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三)关注特殊词

1、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例1:

王驾《晴景》: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蛱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原诗用“飞来”,只表现出蛱蝶从别处飞到此处的情景,而“纷纷”则表现出众多蛱蝶一起“过墙”、追寻春光的情景,语意表达得更充分。

例2: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时时”“恰恰”为叠字。

“时时”表现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表达出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并让人领略到汉语的音乐美。

例3: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例4: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例5: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有: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3、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①边塞诗:

多以黄色与白色相对,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

如: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

②感怀诗:

多以青色与白色相对,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

如: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