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662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docx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应用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成效显著

华坪县植保植检站张荣军孔琼帧674800

摘要:

近年来,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县水稻白叶枯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白叶枯病的危害,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据县植保站综合分析,今年水稻白叶枯病仍是大流行年份,对水稻生产威胁较大。

为了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根据农业厅要求病虫害被害损失率降低在3%以下。

我们从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规律出发,把综合防治技术融入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采取广泛宣传培训,强化科技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防重于治的原则,病害发生面积,为害程度明显减轻,特别是在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发生趋势类型发病条件技术措施效益分析

华坪县历年水稻种植面积5.6万亩,其中坝区4.8万亩,山区0.8万亩,总产3万吨。

水稻白叶枯病从70年代末期开始零星发生,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籼稻的推广,晚熟面积增加,化肥投入偏多,重氮肥、轻磷、钾肥,水稻生长后期阴雨寡照、高温、高湿等,造成白叶枯病发生范围逐年扩大。

严重年份成灾面积0.6万亩,损失稻谷728吨,严重威胁着我县水稻生产。

一、2009年度水稻白叶枯病发生趋势

(一)2007-2009年华坪县5-8月降水量、气温、湿度统计表

降水量(毫米):

年\月

5月

6月

7月

8月

年\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07年

16.6

94.7

12.9

124.2

12.2

12.5

29.7

54.4

63.2

64.7

147.9

275.8

39.9

70.8

63.9

174.6

1076.6

2008年

21.8

79

12.2

113.0

54.6

99.2

29.5

183.3

83.5

148.7

42.6

274.8

119.5

65.8

52.9

238.2

1016.0

2009年

10.1

0.4

23.3

33.8

35.4

5.3

192.4

233.1

23.4

51.8

52.6

127.8

56.3

82.9

气温(℃):

年\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07年

23.7

18.9

25.6

22.8

26.3

25.1

24.6

25.3

26.8

24.4

22.6

24.5

24.6

22.2

23.8

23.5

24.9

2008年

23.1

19.8

25

22.6

23.3

23.6

24.8

23.9

23.1

24.3

23.8

23.7

23.8

23.1

23.9

23.6

24.4

2009年

26

26.2

24.8

25.7

23.7

26.3

24.5

24.8

24.3

26.3

24.7

25.1

24.8

22.7

湿度(%):

年\月

5月

6月

7月

8月

2007年

45

78

61

61

57

66

69

64

67

77

83

76

74

82

78

78

64

2008年

55

78

58

64

63

74

68

68

77

77

75

76

78

80

77

78

63

2009年

40

38

56

45

64

59

76

66

75

70

78

74

 

(2)综合分析

1、根据气象预测前期干旱,中后期暴风雨明显,结合5月底水稻田间长势。

2、根据文山、红河、西双版纳监测情况通报,今年飞虱仍然是大发生年。

据5月底水稻田虫量调查,飞虱已经进田;6月2日-7月15日我县部分稻田飞虱虫量为0.4—9.6万头/亩,一般3.4万头/亩,比2008年同期虫量增加1.2万头/亩。

虽然推广了一定的抗病品种,但是大部分田块仍然种的是多年的老品种,由于老品种的抗病力减弱,根据以上的综合情况分析,今年的白叶枯病会大面积发生,部分田块严重发生,如果不提前预防,将严重影响水稻生产。

为此,我站高度重视水稻白叶枯病防治工作,早动员、早部署、早准备,切实把握防治工作的主动权。

二、水稻白叶枯病危害程度及类型

(一)危害程度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白叶瘟,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全国分布和流传很广,我县是79年在荣将3队开始发生,对水稻危害性很大。

水稻白叶枯病一旦发生,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的可减产50-60%,甚至颗粒无收。

如:

95年全县白叶枯病大暴发时,荣将8队河坝部份田块每亩减产300-520斤左右,新庄村发病重的田块亩减产400-650斤,德茂尾巴村部份田块颗粒无收。

2007年白叶枯病是历史以来发生最早的一年,6月5号开始在梭罗3队河坝发生,来势凶猛,通过及时组织3次联防,仍减产60%左右。

(二)症状表现 白叶枯病是是由水稻黄单胞细菌水稻变种(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简称Xoo)引起的,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最重要的细菌病害之一。

我县白叶枯病是1979年在荣将3队开始发生,一般年份在水稻灌浆期发病,去年是历史上发病最早的一年,6月5日检查在中心镇的梭罗2队河坝田开始发病,水稻生育期正是拔节期,而且病害来势凶猛,农户及中心镇组织了两次防治,均表现效果较差,发病田块叶片急性病斑较多,感病植株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呈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可见到明显的菌脓,经风雨及水流传播。

(二)危害症状类型

白叶枯病一般为害水稻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成株期症状可分为5种类型:

1、叶缘型:

又称叶枯型,是最常见的典型病斑。

    

2、急性型:

病叶青灰色或暗绿色,并迅速失水,向内卷曲,呈青枯状。

    3、凋萎型:

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片叶尖失水,以主脉为中心,从叶缘向内卷紧不能展开,由于失水而下垂呈凋萎状。

枯心叶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渍状条斑,其中多充满菌脓而呈黄色,可见到黄色菌脓溢出。

    4、中脉型。

叶片中脉起初呈现淡黄条斑状,逐渐沿中脉扩展成上至叶尖下至叶鞘、枯黄色长条斑。

    5、黄化型:

发病初期心叶并不枯死,仅可见不规则褪绿斑,进而扩展为大块枯黄的病斑,病叶基部有时出现暗绿色小条斑。

三、白叶枯病的传播方式

1、远距离传播靠种子及病稻草调运传播。

2、近距离传播:

靠气流、水流、人为传播。

四、白叶枯病的发病条件

田间菌量大是白枯病发生的首要条件,所以,在白叶枯病老病区最易发生白叶枯病。

另外,白叶枯病流行还受到水稻本身的抗病性、气象因素和栽培管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在我县,杂交籼稻抗病最弱,糯稻抗病最强,粳稻介于两者之间。

暴风雨或洪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且能易引起病害的暴发流行。

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既降低了稻株抗病力,又有利病菌侵入。

田水浸灌、串灌也是加速病害扩展蔓延的有利条件。

水稻白叶枯病病原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上越冬,新稻区以带菌的种子初次侵染,老病区以带菌的稻草初次侵染。

病菌可在稻草上存活1年左右,并且存活率及传病率都很高,成为水稻整个生育期发病的不间断菌源。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前提,首先是要有足够的菌源,至于流行程度的轻重则受气候、水肥管理、品种感病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1、品种抗病性及生育期。

不同水稻品种间对白叶枯病存在有一定的抗性差异,一般糯稻最抗病,粳稻比籼稻抗病,高秆窄叶品种比矮秆阔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比不耐肥品种抗病,叶面水孔少的品种比叶面水孔多的品种抗病,而种植感病品种更易流行成灾。

从整个生育期来讲,品种苗期到分蘖期较抗病,分蘖末期抗病力开始下降,孕穗期易感病,抽穗期最易感病。

因此,菌源充足,气候适宜,品种易感病三者条件吻合则会导致病害大流行,反之不会大流行。

    2、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白叶枯病的发生必须具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缺一不可,6-8月份高温、高湿、暴风雨是白叶枯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田间气温在17℃即开始发病,26-30℃为发病盛期,潜伏期短,病菌侵入至症状表现只3-5天左右,再侵染次数增多,低于17℃和高于35℃的连续低温和高温则不会发病,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菌源侵染寄主,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侵染受到抑制,因为温度高低影响潜育期的长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

暴风雨可加速病害的扩散和稻叶磨擦,能在短期内造成大流行,不同年份降雨量的多少和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发病的重要依据。

病菌可随水传播到较远的稻田,引起连片发病,也可随风作短距离传播,依风向风速传播半径约60-100米。

人在大田作业或顺田边行走,都可能造成人为的伤害和病菌传播,助长病害扩散。

    3、发病轻重与栽培技术的关系。

凡施用氮肥过多、过迟、过于集中,特别是穗肥施用不当,使植株疯长,株行间密蔽,通风透光不良,叶片浓绿柔嫩,植株的抗病力就会减弱。

一般平田比梯田发病重,梯田比山区发病重,不背风比背风发病重,受水淹比不受水淹发病重。

    大田串灌、漫灌都能直接促使病害传播蔓延,而长期浸泡在深水中的稻株,对发病影响更大,这主要是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深灌并能增加土壤有毒物质的积累,促使稻株抗病力下降,拔节后深灌发病更严重。

因此,适时适度晒田,浅水勤灌,6—7月份雨量多时,田间少灌水或不灌水,对防治白叶枯病非常重要。

六、最有利发生白叶枯病的温湿度

白叶枯病大暴发的气候条件:

温湿度,最适26-30℃,孕穗期多雨、高湿、日照不足有利益发病,暴风雨易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和传播。

从我县2007-2009年气象资料分析,三年的降水量、气温、湿度都无较大的差别,降水量、气温、湿度等方面都满足了白叶枯病的发病条件。

今年我县白叶枯病通过提前预防,有效地控制了白叶枯病的发生。

七、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可以随种子,病株残体、水流、气流进行传播蔓延。

病菌从秧苗期开始就可以从水稻气孔、水孔、伤口等侵入秧苗潜伏繁殖,一但遇环境条件适合,细菌大量繁殖阻塞输导组织,菌浓外溢,随水流串灌漫灌再侵染扩大危害,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

白叶枯病具有潜伏性,暴发性,再侵染性的特点,所以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防重于治的原则,提高广大农户的预防意识和防治水平,提前预防,采用多种预防方法进行预防,尽可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1、选种抗病品种  选种稻种时,要把抗病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

选择高抗病品种,如:

D优527、汕优63、宜香325、Q优5号、D优108、川香8号、岗优22、Q优6号等,尽量避免使用易感病品种。

 选用无病种子,杜绝病菌来源,在无病区应严格遵守检疫制度,不从病区调进种子,严防病菌传入。

2、保健栽培

(1)培育壮秧:

稀播均播,培育带蘖壮秧,提高秧苗素质,在拔秧时不用带菌稻草捆秧,在历年发病区应对捆秧稻草进行高温处理后方可使用。

(2)合理密植:

由于前些年全县推广拉线条栽,全县农户都基本撑握了和认识到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合理施肥:

平衡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增施磷、钾肥、补充微肥。

(4)合理灌水:

浅水勤灌,实行湿润灌溉,生长后期雨日多,田间停止灌水,利用降雨保苗,控制病菌随水传播。

通过保健栽培,提高了稻株抗病能力,到水稻收获时仅中心镇的河东办事处旁零星发生白叶枯病。

3、加强预测预报

大春栽插结束后,通过系统调查及今年的气候特殊性和田间秧苗长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预计今年白叶枯病一般田块普遍发生,局部地区有大发生的可能性,我站及时发布预报5期,急报2期,预报发出后及时指导了白叶枯病的预防工作。

配合稻飞虱防治,抓紧了提前预防工作。

由于今年各乡镇组建了植保网络,安排了测报人员,适时调查,在水稻易感病生育期提前动员农户施药预防,加强肥水管理,减少发病面积。

对大面积危险性田块,组织机动喷雾器及农户群防群治抢晴天施药,全县防治面积:

4.3万亩次,占坝区水稻种植面积95.3%。

4、分片负责,广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

加强技物配套,出售谷种时,采取强氯精、叶枯宁农药种子配套销售服务,6月初开始全县培训,并向广大农户详细讲解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的技术措施、农药品种及使用方法。

利用各种会议培训89场次,培训6800人次,田间咨询2.5万人次。

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发放宣传资料1.8万份。

在水稻病虫防治最佳时期,为了引起广大农户的重视,引导农户积极预防,在全县的每个农药门市及行政村和交通路口张贴防治技术宣传资料,共计350份。

5抓样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我站在德茂村举办白叶枯病综合防治示范样板,使农户眼见心明,带动农民进行防治,样板设置面积1300亩,带动4.3万亩综防统治。

由于今年培训搞得早,监控及时,群众预防及时到位。

石龙坝乡的德茂、基佐、民主,荣将镇的膏泽村、哲理、和爱,新庄乡的新庄、天星,中心镇的华兴社区、楠木、梭罗、河东、河西等,都安排了专人负责这些白叶枯病发生的老窝子。

通过预防,今年水稻收获时仅有中心镇的河东村有零星发生。

6、药剂防治

搞好白叶枯病防治必须把住三道关口:

(1)种子处理:

10克强氯精浸种5公斤,消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售种时每户均按谷种数量购足,种子处理达95.6%。

(2)秧田预防:

秧苗移栽前5—7天亩用叶枯宁125克兑水30公斤喷雾,集中消灭菌源。

防治面积3860亩,占秧田总面积的91%左右。

(3)大田预防:

6月上旬起,通过宣传培训动员农户提前预防。

科学用水用肥,实行浅水勤灌,及时排水晒田,防止深灌、漫灌和串灌。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施,及时追肥,不迟施偏施氮肥,暴风雨前暂停施肥,以提高稻株抗病力。

发病初期及时施药保护,控制病害蔓延:

每亩用梧宁霉素800倍液或25%叶枯宁150-300克;乙蒜素每亩4支或速补每亩一包,加水60-75斤喷雾。

长势旺的田块,5—7天重喷一次,确保预防效果。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落实,综合防治效果突出,成绩显著。

八、防治效果

发病面积:

经多点调查统计,今年水稻收获时仅有中心镇的河东办事处旁零星发生,发病面积1.6亩,发病田块通过及时防治,没有造成漫延危害。

今年通过提前预防,在水稻收获时,全县白叶枯病仅零星发生,预防效果达99.6%。

2008—2009年中心镇水稻测产情况对照表

姓名

地址

2008年亩产量

(斤)

2009年亩产量(斤)

比上年增产(斤)

何国明

楠木2组

1400

1445

45

何登才

河东3组

980

1538

558

刘明清

楠木1组

1243

1447

204

唐建云

楠木2组

887

1264

377

刘建军

梭罗2组

747

1346

599

许世友

梭罗3组

560

1321

761

秦加兵

梭罗3组

420

1374

954

谭兴贵

梭罗3组

654

1534

880

秦加珍

梭罗3组

574

1447

873

赵天容

楠木1组

1307

1432

125

平均产量

2008—2009年石龙坝水稻样板测产情况对照表

姓名

地址

2008年亩产量

(斤)

2009年亩产量(斤)

比上年增产(斤)

李明红

德茂村

1386

1423

34

李自龙

德茂村

960

1212

252

李艳红

德茂村

1386

1396

10

李明帮

德茂村

1066

1231

165

田维高

德茂村

1493

1498

5

何万聪

德茂村

1440

1448

8

杨小红

德茂村

1486

1583

97

王付荣

德茂村

1493

1532

39

李自福

德茂村

1280

1368

88

龙兴国

德茂村

1532

1546

14

平均产量

从2008—2009年中心镇及石龙坝水稻种植户两年的水稻同户测产情况分析:

中心镇2008年10户平均产量877.2斤,2009年10户平均产量14148斤,通过提前预防2009年比2008年亩增收稻谷537.6斤。

石龙坝乡2008年10户平均产量1352.2斤,2009年10户平均产量1423.7斤,通过提前预防2009年比2008年亩增收稻谷71.2斤。

综合分析中心镇及石龙坝水稻两年产量,通过提前预防平均增产304.4斤。

九、效益分析

(一)投入

全县4.3万亩水稻用于种子处理、秧田预防、秧田预防、大田预防及宣传资料费分别为:

1、以每亩用3克强氯精处理种子,共用强氯精129公斤,每公斤60元,合人民币7740元。

2、秧田面积423亩,秧田预防每亩用叶枯宁200克,共计用药84.6公斤,每公斤35.00元,合人民2961元。

3、大田预防用乙蒜素410盒,每盒135元,防治面积26780亩,合计55350元。

速补防治面积9120亩,农药成本15600元。

叶枯宁防治面积5100亩,农药成本17850元。

合计农药成本88800元。

4、印发宣传资料费3100元。

全县4.3万亩水稻合计总投入:

102601元。

(二)产出

1、今年坝区种植水稻4.1740万亩,总投入102601元。

每亩挽回损失产量以15公斤计,挽回产量损失626.1吨。

2、常年发病严重面积平均为1260亩,以2008年与2009年实际测产数据,今年每亩平均增产304.4斤。

总计增产383.5吨。

两项合计挽回产量损失1009.6吨。

(三)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合计挽回产量损失1009.6吨,以现在市场上销售稻谷的价格每公斤1.6元计,共计挽回经济损失161.54万元。

投入产出比:

102601:

1615400=1:

15.7

2、间接经济效益

通过采取以上的综合技术措施,以前两年比较在白叶枯病大暴发时才开始防治减少了两次以上的施药,每亩节约成本:

农药32元,人工费5元,合计节约生产成本37元/亩,与发病较重的95年相比成灾面积8200亩,可节约成本303400元。

3、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通过对农民技能培训,使农民基本撑握和认识到了提前预防、科学种植水稻的重要性。

通过采取预防措施,选用高效低毒药剂,减少了施药次数,有效地保护了害虫天敌,减少了田间污染。

农药的合理施用,将有利于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提高农药利用率,可大大减少化学农药对空气、土壤、水域等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安全发展。

树立了“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普及了植保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素质。

根据田间系统调查进行准确预报,在最佳防治适期进行预防,减少了用药次数1~2次,减少了稻谷、稻草及田水中农药的残留量,减少了畜、禽中毒,保障了人类健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十、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今年白叶枯病防治措施扎实、宣传、组织工作启动早,物质准备充分,有力的推动了各项措施的落实。

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同志任劳任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深入田间村寨,广泛宣传培训、抓样板、抓大面积检查指导。

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及时组织农户抢晴天喷药预防,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完成。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展工作,许多科技人员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提高,增强了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及责任感和使命感,科技意识在农户中广泛普及。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科学技术,给水稻白叶枯病综防统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以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来年水稻白叶枯病防治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00九年七月

作者简介:

姓名

出生年月

姓别

工作单位

参加工作时间

职称

毕业院校及学历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张荣军

1972.12

 云南省华坪县植保植检站

1992年

农艺师

中国农大《农业推广》本科毕业

674800

1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