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68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三

阶段练习题(三)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B)

A、软件磁盘本身    B、软件的有用性    C、购买软件的货币    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

2、马克思说: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有用,不能称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说明(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D)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C)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5、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C)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6、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C)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7、货币的本质是(C)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的等价物

C、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D)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9、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D)

A、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成反比

C、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10、商品的二因素之所以是使余价值和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因为(C)

A、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B、使余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11、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C)

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1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D)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3、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B)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14、商品的本质属性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15、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6、同等重量的黄金和生铁,黄金的价值比生铁的价值更大,这是由于(A)

A、生产黄金比生产生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    B、黄金的使用价值比生铁的使用价值更大C、黄金是贵重的,稀缺商品,而生铁不是      

D、黄金过去是、现在仍然是重要的价值尺度,而生铁不是

17、货币是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因此货币的本质是(A)

A、一般等价物     B、特殊的商品      C、商品世界中的一员      D、在长期的商品交换中产生的

18、在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是(B)

A、供求机制B、价格机制C、竞争机制D、风险机制

19、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C)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

C、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波动,从而影响各个市场主体的利益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成本上下波动

20、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C)

A、国家宏观调控实现的    B、市场自发实现的     C、自觉运用和自发作用共同实现的 D、价格实现的

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C)

A、生产每个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B、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C、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D、社会劳动生产率

22、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B)

A、商品二因素原理      B、劳动二重性原理       C、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D、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B)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24、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A)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25、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B)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6、某纺织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B)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27、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B)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28、解决资本总公式形式上矛盾的根本条件是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A)

A、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B、价值构成的特殊性   C、形成条件的特殊性   D、物质内容的特殊性

29、剩余价值(C)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D、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30、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生产者的(B)

A、具体劳动而增值B、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抽象劳动而增值D、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1、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B)

A、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B、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程度C、生产资本的增值程度D、不变资本增值程度

32、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

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不同作用

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

3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F)

A、工人的劳动报酬B、工人的劳动价格C、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D、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4、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原因是(B)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35、以资本积累的方式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是通过(C)

A、许多分散小资本的集合   B、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合并   C、个别资本的资本积累   D、组织股份公司

36、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37、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C)

A、资本的积累          B、资本的积聚           C、资本集中           D、社会资本的扩大

38、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B)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C、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

D、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39、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C)

A、逐渐消失  B、能发生价值转移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40、从分析资本流通公式可以找到价值增殖的根源在于(D)

A、G--W阶段的货币上     B、G--W阶段商品的购买行为上       C、G--W阶段中所购买商品价值上D、G--W阶段中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41、资本主义生产的两重性是(C)

A、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生产     B、一方面是具体劳动生产,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生产

C、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

D、一方面是劳动资料生产,另一方面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42、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

1,m’=100%,一年周转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D)

A.80万,100%B.40万,400%C.40万,100%D.80万,400%

43、从劳动过程看,正在修配厂检修的汽车是(D)

A、劳动工具         B、劳动资料          C、劳动产品          D、劳动对象

44、机械设备成为资本是因为它是(D)

A、生产物质资料的手段  B、生产商品的手段  C、现代化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  D、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

45、超额剩余价值是(C)

A、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B、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C、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D、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4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D)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47、资本积累的实质是(D)

A、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              B、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C、为了社会进步

D、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48、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B)

A、简单再生产        B、资本积累          C、物质资料再生产         D、可变资本

49、资本技术构成是指(D)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C、机器设备与雇佣工人之间的比例

D、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50、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资本积聚的结果会使(A)

A、社会资本总额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扩大    C、剩余价值总量增长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CE)

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受价值影响,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

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并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但不反映供求关系

E、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制约供求关系

2、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ACE)

A、市场竞争   B、劳动生产率提高   C、价格波动    D、资源的有效配置    E、供求关系的变化

3、“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句话表明(BCE)

A、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分离                          B、只有具备使用价值的东西,才可能有价值

C、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          D、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其使用价值量决定的

E、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体

4、出现商品交换以来,总共出现的几种价值形式有(ABCE)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具体价值形式   E、货币形式

5、简单商品经济包含着一系列内在矛盾,它们是(ABCE)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E、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6、就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来说(ABE)

A、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使用价值

D、使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价值          E、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关系

7、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

当生产者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时(BD)

A、消费者既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得到了商品的价值 B、消费者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支付了商品的价值C、生产者既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实现了商品的价值 D、生产者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却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E、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8、一切商品都是(ABCED)

A、劳动产品 B、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D、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E、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9、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ACD)

A、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    B、商品价值总量减少    C、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E、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

10、商品的价值是(ACDE)

A、由抽象劳动形成的      B、由具体劳动形成的      C、商品的一个因素     D、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E、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11、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关系是(ABD)

A、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成正比     B、与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量无关

C、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成正比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E、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1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CE)

A、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   B、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C、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D、同一类商品不同商品之间的质量关系        E、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BCDE)

A、有使用价值就有价值        B、有价值就有使用价值        C、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

D、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E、两者统一在商品中

14、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的变化(ADE)

A、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       B、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       C、与货币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D、与货币价值量的变化成反比        E、直接受市场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15、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ACE)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16、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DE)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17、要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的正确理解应当是(BCDE)

A、资本就是生产资料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

D、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E、资本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

18、剩余价值率是(CDE)

A、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D、个人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E、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9、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意义在于(ABDE)

A、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计算资本周转提供了科学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ACE)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量不变的资本

D、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E、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三、简答题:

1、商品经济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商品经济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因此商品经济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私有制的产物.

人类社会迄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当时的整个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通过商品交换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为目的,特点是为买而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劳动力已不是商品,土地、矿山等国有的资源也不是商品.对于那些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自给半自给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还广泛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对于搞活经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木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必经阶段.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3、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是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第一,凡不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都没有价值,例如空气、阳光等。

第二,有的物品虽然是劳动生产物,具有使用价值,但只用于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不是供别人使用,也没有价值。

第三,劳动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如果供别人使用,但不通过交换,也没有价值,如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

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互相矛盾、互相排斥。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

但为了获取价值,又必须生产出自己所不需要的使用价值。

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取得它的价值。

商品只有首先被证明具有社会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其价值。

而为了实现其价值,又必须先让渡其使用价值。

可见,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

两者之间是成反比关系: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6、私有制为基础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矛矛盾: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具有独立的财产或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市场主体.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的事情,是私人劳动.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和基础的.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只从事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而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需要互相交换其产品.这样,各个生产者在客观上都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虽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但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只有当他的私人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了同其他商品交换的时候,他的产品被社会接受了,他的私人劳动才算是被承认为社会劳动.这时候,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他的劳动才被承认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他的抽象劳动才能实现为价值.如果商品生产者的私人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商品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