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8705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 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docx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征文范文1000字【优质四篇】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征文范文1:

次仁的故事,应该从八岁讲起。

八岁的小次仁,胸前挂一个小筐,背上背一个小筐。

每个筐里,是一只刚出生的小羊羔。

三四月的日喀则,天气依然很冷。

虽然外套都裹在小羊羔身上,次仁还是跑得满头大汗。

他必须一刻不停,饿了,伸手抓一把糌粑,渴了,仰头灌一口“秋古”。

放下这两只小羊,离村十多里的草场上,还有十几只待产的母羊在“喕喕”叫。

如果不把这些幼小的生命尽快送回羊圈,极有可能被冻死。

除了寒冷,在高原上四处游走、饥饿的狼和狐狸,还有天上盘旋的老鹰,也是小羊羔致命的威胁。

地上除了稀疏的枯草,就是大大小小的砂砾石子。

次仁一边跑,一边小心地躲开这些硌脚的障碍。

直到看见村口用木栅栏围起的羊舍,看到村里的土坯房,看到村巷里忙碌的乡亲,他才舍得把鞋穿上。

母亲说过,一双鞋,要穿一整年。

“阿莫拉”抱过小羊羔,嘴里发出亲昵地啧啧,紧着把用羊皮做成的奶壶送到那些迫不及待的小嘴里。

有些第二胎、或者第三胎的母羊,有了责任心,会跟着次仁跑回来,围着自己的孩子来回转。

“阿莫拉”就会安抚它们,设法让它们亲自哺乳。

草场,如果叫草场的话,离村里越来越远,草也越来越稀少。

“格拉”的脸色也就越来越阴沉,冲着次仁大声地吼,嫌他早上来得迟,好的草场都被隔壁的生产队抢占了;嫌他送小羊羔跑得慢,眼看着又生下来好几只。

母羊已经把胎盘和脐带吃掉,小心地一遍一遍把小羊羔身上的血水舔净,一步不离地守着自己的孩子。

如果是上半天生的,赶晚上回家的时候,经过小半天的成长和锻炼,小羊羔就可以跟着回来。

如果是下半天生的,就必须次仁用小筐子送回来。

草色还没有返青。

一年里,不到半年的青草。

多数时间里,“格拉”带着八岁的次仁,放牧着生产队的一千多只羊,来回找草吃。

最远的地方,离村子十多里路。

次仁太累了,他在奔跑的过程中常常都能睡着。

在村子与草场之间,他总是机械地跑着,忽然脚上一阵剧痛,把他从睡梦中拉回来。

风从脸上刮过,云在头上飘过,一个八岁的孩子,在日喀则的天空与大地之间,来回奔走,小小的年纪,已经体会到了生计的艰难。

次仁不喜欢放羊,但是没有办法。

做为家里的老大,他一点也不敢懈怠,要帮着挣工分,才能确保一家五口人不至于挨饿。

这样的生活,次仁度过了三年。

第一年,次仁每天只能挣到半个工分。

第二年和第三年,就可以挣到一个整工分了。

这三年里,生产队新添的小羊羔,存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在匆匆的奔波中,偶尔,次仁会停下脚步,擦一把额头的汗,看着那些背着书包的孩子们。

次仁提出来,要去上学。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遥远的边疆也实行了土地承包,家里一下子分到了十几亩地,虽然都是贫瘠的旱地,但人们还是看到了希望。

正是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母亲当然不让,僵持了一段时间后,父亲终于点头同意了。

父亲在兽医站工作,知道文化的重要性。

次仁比以前起得更早了,六点钟就爬起来,拾粪。

牛马的粪便想都不要想,牲口的主人现场都处理了。

所以,剩下的,狗粪和猪粪是最好的,它们体量大,不一会就会拾满一筐。

但更多的时候,这些好拾的粪便,已被更早的人们捡拾走了。

次仁用一个小树枝,扎羊粪蛋。

黄土砂砾上,那些星星点点的黑色颗粒,成了这个少年最大的快乐。

等到太阳出来,次仁和村里的17个孩子,一起相跟着,越过一条河,到离村子十几里的吉定镇去上学。

二十多个村子集合来的五百多学生,他们村的孩子们受到的嘲笑最多。

因为他们村的孩子上学迟,年龄普遍偏大,多被老师安置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一遇到提问,十有八九答不出来。

小学只有两门课,数学和藏文。

学制也只有三年。

三年以后,萨迦县以及周边的四个县城,只招了一个49人的初中班。

次仁和另外两名同学,成为他们小学的幸运儿。

初中四年,开设了五门功课: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藏文。

次仁感觉到时间总是不够用,成绩总是不够好,每天都在埋头苦学。

然后,1989年,他和另外37名藏族孩子,成为成都水力发电学校的藏班中专生。

在那个气候湿润、水软风轻的城市里,次仁系统地学习到了汉语,大胆地与人交流,看不再光秃秃的山,看那么多叫不上名字的花草,看街上那么多的美丽女孩,兴奋而好奇地笑。

唯一的苦恼,就是吃不饱。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正是能吃的年纪啊。

晚上下自习回宿舍的路上,肚子一路大呼小叫。

宿舍门前有一个小卖部,是学校统一经营的。

次仁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会买一个面包,或者一包方便面。

钱花完了,就厚着脸皮赊。

小卖部由一个阿姨负责,四十多岁的样子,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次仁。

次仁后来才知道,按照学校的规定,小卖部是不准赊账的。

而他当时,寅吃卯粮,赊账成了每个月的常态,等到月初家里寄来钱了,把各类欠账一清,又剩不下几个了。

时间长了,阿姨提出来,次仁可以勤工俭学,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

次仁很高兴,跟着阿姨骑三轮车从外面进货,从库房搬货,帮着卖货,反正学业又不重,只要有时间,次仁都到小卖部报到。

阿姨有三个闺女,最小的那个,也在这所学校就读,每天下午几乎都来帮她母亲干活。

有时阿姨忙,小卖部就留下两个年轻人经管。

慢慢的,次仁发现他越来越怕看女孩子的眼睛了。

两人眼神一对上,次仁就大脑短路,脸红得发烧,话都说不利索了。

女孩子就嘲笑他的汉语,说还有这么笨的人呀,越学越不会说了。

挖苦完了,从书包里掏出两个煮鸡蛋,有时是几个苹果,或者其他好吃的,斜着眼看着次仁笑。

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光啊。

借着进货的名义,两人溜出去。

次仁蹬着三轮车,车上坐着心爱的姑娘。

次仁有使不完的劲,感觉能一直蹬到天边去。

和风顺畅,柳丝轻扬,晚霞如画,歌声飞扬。

次仁给姑娘唱藏歌。

姑娘听不懂藏语,但能听懂音乐。

听着听着,就哭了,不一会又破涕为笑。

然后,毕业的时候到了。

姑娘被家里送到别的地方。

次仁找过几次,总是见不到。

一家人都避着他。

女孩的父亲,也是学校的一个教授,托人给次仁送来一封信。

信很简短,请他忘了自己的闺女,原因说来也简单:

作为水电专家,他不止一次去过西藏,他明白次仁毕业以后,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工作环境,他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去那么艰苦、那么偏僻、那么荒凉的地方。

次仁拿着那封信,在操场上坐了一夜。

这一夜,他把自己所会的藏歌都唱了一遍,唱完了,重复唱,直唱到嗓子沙哑,发不出声。

天亮了,次仁收拾好行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学校。

作为西藏电力工业厅的委培生,次仁到单位报到以后,借了三百块钱,回到他四年没有回过的家乡。

为了供他上学,家里几乎没有变化。

走进那破旧的栅栏院,低矮的土坯房,母亲抱着高出一头的儿子,哭得呜呜响。

次仁的第一份工作是拉萨市西郊小水电站的运行值班员,那是1993年。

从那时开始,二十多年过去了,次仁没有离开过电力系统,从拉萨,到阿里,到昌都,到日喀则2020年8月9日,我在林芝市米林县藏中联网工程21标段项目部采访,党支部书记次仁坐在我的对面,黑黑的皮肤,洁白的牙齿,小平头,高而瘦。

每次回答我的问题,他需要“嗯”的一声过渡、思考,“嘛”的一声用来收尾。

嗯党的政策嘛,就是太阳,在阳光沐浴下,我们藏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嘛

嗯父母都在老家,他们喜欢日喀则。

不是有首歌嘛,韩红唱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青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

房子也好嘛,三层楼,车子也有嘛。

嗯爱人好嘛,在拉萨工作。

孩子也好嘛,今年十五岁了,特别黏我,在上海上中学。

自己考过去的,学习一直好嘛。

嗯电网建设好嘛,每个进藏的电网工程送来的不仅是电流,更是暖流。

他们送来了党的温暖,老百姓和中央的心贴得更紧了。

电网建设工程是累、是苦,想一想我们吃点苦,乡亲们却过上了好日子。

不说别的,就跟我小时候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嘛“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征文范文2:

说实话,见到王建的第一面,我有点失望。

作为西藏电力建设公司参建藏中联网工程21标的项目经理,他竟然不是藏族。

当然,也没有想象中魁梧的个子、黝黑的肤色。

唯一有点特色的,王建有双大眼睛。

这双大眼睛长在女孩脸上,势必顾盼生辉;放在一个敦实、憨厚的汉子脸上,在表情达意时,只是显露出更多的真诚。

说起来,王建和搭档次仁是校友,不过他比次仁低了整整十级,算是个小学弟。

但他的学历要比次仁高,是个大专。

这对学兄学弟也是有缘,先后毕业于一个学校,辗转奔波又先后进入同一个单位,前年联手搭班子,共同负责起西藏电建公司成立以来最重要、最艰巨的一个电网工程建设项目。

还有一点相同之处,两人在学校里,都有过一段难忘的初恋。

无果而终的次仁,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

王建却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毕业后回到家乡,娶妻生子,孝老敬亲,一般来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在那个时候,王建只想着离开那座让他伤心的城市,走得越远越好。

在学校的就业意向单上,他选择了最远的西藏。

一笔一划填下“西藏”这两个字的时候,他还从来没有来过这块高原。

关于西藏的点滴知识,来自于书本和影视剧,以及驴友的“心灵鸡汤”。

他只是认为,西藏是可以净化心灵、安放灵魂的神秘天堂。

那一年,王建22岁。

如果把人生的经历分成若干个阶段,十七岁之前,算是王建的第一个阶段:

早熟、持家的农家少年。

现在回想起来,是重庆市潼南县乡下的旖旎风光,是父母的终年劳作,是七八岁的时候背不起一大筐猪草委屈的哭泣,是十多岁时割麦子难以忍受的刺痛和扎痒,是十五六岁就利用假日外出打工的艰辛劳作

不想到单位报到以后,第一份工作比打工时更苦。

那是2003年的下半年,藏北那曲的青藏铁路110千伏供电工程,平均海拔4450米,初到高原的王建,胸闷气短,头疼欲裂,即便如此,还要跟着老师傅一趟一趟上工地,组塔,放线,常常干不了几下,天旋地转,王建就要蹲在地上喘半天。

那时单位对职工的关怀远没有现在这么到位,除了吸氧以外,没有多余的保护措施。

王建只能选择硬扛着,用时间慢慢地来习惯。

晚上回到宿舍,那时的活动板房也粗糙,顶棚有缝隙司空见惯。

晴天的时候,还自我安慰,可以抬头看星星。

一遇到下雨,自嘲的心情也没了,一个夜里,倒腾几个地方,早上起来,被子还是不可幸免地淋湿了。

安全帽到了夜里也有大用处,这个放一个,那儿放一个,用来接水。

一进入十月份,天气猝冷,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多度。

王建有一件羽绒服,每天晚上都穿着它睡觉,用以保存身上可怜的热量。

白天到工地去,坐在工具车的车厢里,一路的寒风呼啸,下车的时候两条腿都麻木了,别人不扶根本下不了车,给中午准备的两个馒头也成了冰疙瘩。

中午围着一堆火,王建学老师傅的样,把馒头扎在铁丝上,放到火上烤。

烤酥一圈,啃一圈。

刚开始喝不惯酥油茶,喝一次,吐一次,吐了再喝,硬着头皮往下灌,连续几次,肠胃就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所以,王建有个观点:

肠胃这个东西,是个贱脾气,好说不行,那就硬来。

王建呵呵笑:

硬来的结果,就是现在西藏各地的饭菜,我是百无禁忌,吃啥都香。

中午,我在他们工地食堂吃饭,四菜一汤:

水煮鱼,烧茄子,小炒肉,烧青菜,虾米冬瓜汤,白米饭一大锅。

我说挺好呀,这么丰盛,嗯,味道也不错。

王建很自豪:

那是其他兄弟单位在我这吃过的都说好。

这是四川的厨子,跟我们做饭不是一年两年了。

其实说起来,还是领导重视,更多人性关怀,想着野外施工的兄弟们,工作苦一点、累一点,起码要把伙食保障好,吃饱了才有劲干活嘛。

王建更认识到这个工程的不同凡响:

这不仅只是一个电网工程,还是一个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促进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川藏铁路大动脉畅通的战略工程。

工程建成后,可以提高一百五十多万西藏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对于富民兴藏、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工程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王建板着指头给我罗列:

21标段两条43公里多的单回线路,147基铁塔,全程处于高山密林中,沿线海拔3300-4500米,最高处的铁塔,人走上去差不多得一天;工程体量大,施工人员多,高峰时达500多人,是他以前当项目经理的三四倍;雨季时间长,从6月到9月,几乎天天都有雨;工程要求高,不管是安全、质量、技术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就以工程检测来说,施工单位有三检:

初检、复检、专检,监理单位要检,业主单位要检、专业的质量监督要检,还有运行单位的检测,先后要经过七道手续。

再说安全,每天出工前的班前后,收工后的班后会,每周一次的安全培训,不定期的安全教育和现场调考在这么严格的管理下,截止到目前,我们的工程无一返工,现场无一事故,人员无一受伤。

已经连续两个月,获得工程分指挥部的先进建设单位了。

次仁告诉我,别看王建年龄小,但水平高、能力强、技术精,是非常优秀的青年干部。

他给我看一摞厚厚的荣誉证,从2006年开始,王建连续多年获得单位的“安全生产先进个人”或“先进工作者”。

“这是个干实事的人,”次仁评价,“就是苦了他的老婆孩子”

王建这种工作性质,整天在野外跑,一晃就二十大几了。

父母眼看着王建的同龄人先后都成了家,快一点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知道催也不顶事,提前在家乡问好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家姑娘,熊柏霞。

2006年春节假期,王建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相距十六公里的小熊姑娘见面,两个人一点头,八天以后,就吹吹打打成了好事。

我起初以为听错了:

八天这也太快了!

王建呵呵笑:

没时间呀。

先结婚后恋爱,也挺好呀。

那年过了正月十五,王建就把新娘子带到拉萨,三十多个平方的单身宿舍简单收拾一下,就是新房。

亲热不到一个礼拜,王建又到工地上去了。

蜜月的热乎劲还没过,新娘子想跟着他一块去工地,王建坚决不答应,你是不知道工地上有多苦。

熊柏霞一盘算,还不如在老家呆着,起码人头熟。

拉萨倒好,海拔高不说,王建一走,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新娘子又回了重庆,在家里帮他侍奉双亲。

2008年4月,先生了个女孩。

2012年2月,再生了个男孩。

儿女双全,“好”事吧。

但王建很理亏,俩孩子出生的时候,他都不在身边。

女儿八个月大的时候,他才第一次回家,开了门他抱着孩子哭,妻子一边捶他一边哭。

老二生育的时候,更危险,早产一个多月,当时老婆大出血。

现在两个人一吵架,老婆就把这事拿出来,王建立马低头认输,没话说了。

他给我解释:

真的内疚呀。

人生人,怕死人。

一个男人,再有多大的事,也不能缺席这个关口。

所以我对老婆,说宠也罢,说怕也罢,只要她高兴,怎么着都行。

不光宠老婆,王建对两个孩子也是满满的宠爱。

老婆有时候说他,不能无原则的溺爱。

王建明白,但是做不到。

“一年才能见几天呀,亲都亲不过来,那舍得说呀。

批评孩子的事,教育孩子的事,讲道理的事,让老婆去得了。

”王建很得意,“所以,两个孩子见我亲。

每次我一回家,前后跟着我,他妈再也叫不过去。

其实,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老二出生的时候,当时在电话里听到老婆无助的哭泣,王建很困惑:

我到西藏来干什么?

我为什么要从事这样一份工作?

我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当然现在,都过去了。

王建告诉我:

当然有意义了。

西藏是我的家乡,建设好藏中联网工程,就是建设好我的家乡。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征文范文3:

和王建一样,把西藏认作家乡的异乡人,还有李凯,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青年管理干部,对口交流挂职帮扶西藏电建公司的援藏人员,现任21标段项目副经理兼总工。

李凯是一个精干的小伙子,言谈流利,反应敏捷。

他认为2018年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4月30日,女儿呱呱坠地,给组建四年的小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7月中旬,被提拔为送电分公司技术科的副科长。

九月中旬,一天忽然被领导叫去,通知到西藏开展帮扶工作。

对这项任务,李凯第一时间内心是排斥的,毕竟孩子还不到半岁,再加上手头的工作刚刚铺开。

但他还是选择了服从命令,原因说来也简单。

之前单位确定赴藏的那位同志因为家里有事,实在走不开,领导无奈之下,想到了他。

他不想让领导继续为难下去。

得到消息的妻子先是愣了一会,低低问一句:

不去不行吗?

李凯沉默了半天。

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抱着襁褓里的孩子,妻子忍不住哭了出来。

那天是9月20日,五天之后,李凯就飞往拉萨,很快就来到林芝工地,开始了他全新的工作历程,也是全新的人生历程。

不同于故乡吉林德惠一望无垠的东北平原,也不同于工作地安徽合肥繁华拥挤的都市景象,一周的时间,李凯适应了高原的气候,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

项目部41名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和李凯的年龄不相上下。

李凯对这群新的同事赞不绝口:

勤劳、朴实

作为项目总工,除了协助王建负责项目的管理、安全、技术外,李凯的主要精力放在各项工作的标准化和精细化上,从责任分工,到资料归档;从技术培训,到安规考试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关口,李凯不厌其烦,认真要求,精心提升,短短半年多时间,项目部的各项管理有了明显的改进。

王建就认为,我们连续两个月获得综合考评第一名,这个荣誉可不简单,说来只是朗县分指挥部下属六个标段的考评,但其他几个标段都是内陆的建设单位,管理一向严格、规范,再加上,这个考评是由业主组织的,不打招呼,突击检查,可以说,检查结果是相对公平和客观的。

我们西藏电建公司负责的这个标段,能够拿到、并且保持这个荣誉,李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凯把成绩归结于两点,一是管理团队的精诚团结,从项目经理王建,到党支部书记次仁,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

二是项目部的年轻人好学上进,乐于接受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

李凯带了五个大学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帮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专业技术都有了空前的转变和提升。

李凯认为,干好藏中联网工程只是他帮扶工作的一个目的,还是一点,就是通过这个工程,为西藏电建公司培养出一批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年龄只有35岁的李凯,一路走来,精彩不断。

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东北电力大学”的通知书在一双双粗糙的大手中来回传递,两百多名乡亲热闹了三天,庆祝他“鱼跃龙门”。

大学期间,他牵头组建了校电子技术协会,担任第一任会长,两年多的时间里,带着一帮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们,做实验,搞小发明,所以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也涉猎到了其他领域的知识。

不想正是这一点爱好,对他以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上班十年多时间,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明专利1项,单位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管理创新成果获得安徽省管理创新一等奖、国家管理创新二等奖,先后荣获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

李凯最骄傲的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是我国第一条特高压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施工点在河南巩义县,工作内容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黄河大跨越。

时年24岁的李凯,随师傅爬在黄河岸边高高的铁塔上,放眼四望,天高地远,大河浩荡,禁不住一腔的雄心壮志,自豪感油然而生。

后来,他又陆续参加了四次长江大跨越、一次淮河大跨越。

他总结:

咱们国家境内最重要的三条河流,长江、黄河、淮河输电线路大跨越,我都参与了。

我由衷地佩服:

一个电建工作者,有这样经历的不多,为你庆幸。

庆幸我有一个好单位吧!

李凯告诉我,他非常高兴的是,能够工作在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能够遇到一个关爱职工、以人为本的领导集体。

2012年6月份,项目部在新疆施工,其时李凯刚当上项目总工,每天忙得脚不着地。

相处一年多的对象焦传霞在电话里问他:

年底的婚礼准备得怎么样?

在哪儿拍婚纱照?

宴席设在哪个酒店?

李凯吞吐了半天,说:

咱们推迟一年行不行?

好在对象通情达理,没有过多责怪。

放下电话,李凯长出一口气。

不想这个电话,被项目部的负责人听到了,给公司领导一汇报。

公司领导一摸底了解,原来不止李凯一个,工地上还有两个小伙子,也是一再推迟婚期。

领导一拍板:

来个集体婚礼,就放到工地上。

李凯给我看当天的照片:

一基银白的铁塔上,大红横幅格外显眼“缘定戈壁,情系电网安徽电力职工新疆西北联网工程现场集体婚礼”,三对新人正在放飞五彩的气球,近景是幸福的新人、洁白的婚纱、大红的地毯,远景是黄色的戈壁滩,是蔚蓝蔚蓝的天空。

“走进西藏,谱写时代奋进征程”征文范文4:

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的22标段,和西藏电建公司的21标段,项目部都设在米林县城。

两地相距不到两公里,这两公里之间,基本上也就是县城的中心,两三条街道,三五层高楼房,数百个行人,繁华程度不及内陆的一个乡镇。

采访这两个标段时,我住在县城东北侧的南迦巴瓦酒店,一路之隔,就是浩浩荡荡的雅鲁藏布江。

两岸青山连绵,整天云山雾罩,正是藏中的雨季,一年八成多的雨水,集中在这几个月下。

我是八月初进的藏,呆了一周时间,每天都有雨,只在大小而已。

难怪看见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的黄助威时,这个身高体壮的项目经理眉头紧锁,看着天空发呆:

这老天爷,能不能别下了

陕西送变电公司承建23标段,项目部设在米林县的一个小山村,甲格村。

车子出了米林县城,沿雅江逆流而上,大致方位西行,曲曲弯弯两个多小时后,把我放到公路边上的一排民房前。

细雨连绵,我拎着行李看这房子,两层,外观陈旧,装饰是繁复的藏族图案,心里不由一喜:

挺好呀,可以住住原生态的藏族民居了。

不想进到里面,和内陆的房屋没有区别,大白粉把墙壁挂得粉白,桌椅俨然是熟悉的办公桌椅。

黄助威介绍,这儿原来是废弃的村委会,他们用了极低廉的价格租过来,重新粉刷了一遍,再到县城买些桌椅配进去,就是项目部了。

和其他施工单位的项目部比起来,这儿条件不是一般的差。

包括吃饭也是,我是上午十一点多到的,中午吃到了久违的陕西面食,也就一碗面而已,连个咸菜也没有。

工人们每人抱个碗,蹲在院子里“吸溜”。

这个时候,天已放晴,黄助威见缝插针,又到工地上去了。

年轻的项目总工马磊陪着我,不无歉意地笑:

这个伙食

我宽慰他:

挺好的,我在西安,有时候也就一碗面。

我是偶一为之,但你们就不行了,长期这样,只怕营养不良吧。

马磊苦笑:

我们这个标段离城市远,项目部设在村里,对工程建设是方便了,只是苦了大家伙,地方太偏,买菜不方便,只能这么凑合着。

我看该标段的工程资料,线路的长度,工程的难度,和前两个标段没有大的区别。

只是多了一份比较详细的地形地质分析:

线路途经地形,其中峻岭5%、高山80%、山地15%;当地地质,普通土5%、松砂石35%、岩石60%,地质构造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沿线山高坡陡,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岩危石和冻土为主,具有点多面广、分布不均等特点。

马磊给我解释:

这样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一言以蔽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所能遇到的、所能想到的困难,这个地方都有。

所以我常常想,有了“这碗酒”垫底,以后什么样的工程,什么样的场合,我也不怕了。

他从电脑里找出照片给我看:

悬崖峭壁上,岩石坚硬,草木青翠,褐色的工人撅着屁股,系着安全绳,小心翼翼地往上爬;山顶用塑料布搭起来的简易帐篷边上,工人们正在吃饭,粗糙的皮肤,破旧的工衣,满面灰尘背景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是蜿蜒如玉带一样的雅江,是高远辽阔的天空上白云朵朵,是一只雄鹰展开翅膀,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天空上翱翔。

28岁的马磊,笑容总挂在嘴角,五年工龄,这是他参与的第三个工程,已经当上了项目总工。

他是我走过诸多电建工地见过的数十个电建工人中,心态最好的一个。

比如大家都认为供电单位比电建单位好,马磊不这样以为。

他给我举例,他有几个同学分到了供电单位,都在县公司,工作十年八年,都不见得有他一年的经历复杂,不说电建工人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这份豪情和闯劲,就他每天接触的这些人,有县、乡、镇、村各级政府官员,有缠着闹着想多要点赔偿的老百姓,有找不到工头要不到工钱的劳务派遣工,有甲方、指挥部、设计单位、供货方有的时候,还能见到一般人电视上才能见到的大领导,你像他板着指头给我罗列。

马磊和爱人是高中同学,虽然大学不是一个学校,好在都在西安,同学聚会的时候互生好感,大二的时候明确关系,毕业时候谋划以后的生活,马磊给爱人描述电建公司多么厉害,收入多么高、效益多么好妻子学历很高,是个学法律的研究生,不过隔行如隔山,完全听信了马磊的话,结婚以后,才明白电建公司是个什么样的工作性质。

两人去年“五一”摆的酒席入的洞房,八天之后马磊就到工地去了,6月12日回去参加安全培训,妻子憋了一个多月的火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