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世界观.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85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佛教的世界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的世界观.docx

《佛教的世界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世界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佛教的世界观.docx

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

慈诚罗珠堪布

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

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

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二、佛教的微观世界观

要完整地叙述佛教的世界观,就要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两个层面来讲。

首先讲微观世界:

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对微观世界的观点上,都存在着许多分歧,其缘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转法轮时,曾有意地宣讲了不同的教言,人们根据各自所听到的法语,从而创立了不同的教派。

基本教派有四:

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与中观派。

(如果将密宗单独分开,则就是第五派了,但今天暂时不讲密宗的见解。

)如从大小乘的角度来分,则一切有部和经部属于小乘,唯识宗和中观派属于大乘。

四大基本教派的见解像楼梯一样,分成四种不同层次,一层高过一层。

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层次,是因为佛考虑到众生的承受能力不同。

如果一开始传法就讲中观或密宗,闻法者会难以接受,并因此退失信心,从而不能进入解脱道。

如果这一世不能走解脱的路,下一世能否再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

为了给众生培植相应的善根,为了适应不同众生的根基,佛才会以不同教言的方便来因材施教。

也可以说,是因为众生需要不同的引导,才会有这些教派的创立。

这一切,都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而并不是佛教论师或高僧大德们彼此之间的观点存在着分歧或者矛盾所导致的。

下面分别就四大基本教派的观点一一进行介绍:

(一)一切有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认为:

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质,都是由微尘所组成的。

佛经中所谓的微尘,就如同科学目前所发现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极小单位。

他们认为,所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细小的微尘所组成的。

虽然《俱舍论》中对非常细微的、最小的物质结构体,安立了许多不同的名词:

极微、微尘、铁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象毛尘、日光尘等等,但我们暂时知道是“微尘”就足够了。

微尘又是由最细小的极微尘组成,这个极微尘已经细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说已经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无方分极微尘。

这种极微尘是实有的,它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质,则只不过是极微尘的产物而已。

也就是说,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许多极微尘堆积而成的,除了极微尘以外,这些物质实际上都不存在。

众多极微尘的累积,就会使人形成幻觉。

所谓的幻觉,就是以为物质确有形状、颜色等等。

然而,这些错觉中的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却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形状、颜色的极微尘而已。

极微尘与极微尘之间,有空间相隔。

这种极微尘之间的空隙,虽然从宏观世界的角度来看是很渺小的,但在微观世界里,它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切有部同时认为:

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无法像物质那样由方向来分,而是经由时间来分。

譬如一个人心中冒起了一刹那的念头,虽然这一刹那的念头在宏观世界里是非常短暂的,但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看,这一瞬间的念头也可以再分成许多前后的阶段,直至最后分到实有的无分刹那。

另外,一切有部还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择为实有。

由时间将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无分刹那,与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尘相结合,这两个元素就构成了人,除此之外,我与众生都不成立。

一切有部就是经由极微尘以及无分刹那来抉择人无我,再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证达阿罗汉的果位。

(二)经部的观点

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基本上与一切有部相似。

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经部进一步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判定为非实有。

何谓空间?

所谓空间,就是在一个范围内没有被任何物体所占据的位置,这种没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间,除此以外,并没有空间的存在。

如果有东西占据了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没有空间了;当物体被移走后,腾出来的位置就是空间。

由此可见,所谓的空间,实际上是假立的、不实在的。

再说时间,不论是一分钟或一小时,一个月或一年,都只不过是物质变化的过程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

我们只能通过世上万物的变化来判定时间,譬如根据气候的变化过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时间概念等等。

这种物质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时间。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太空中没有任何星球的话,我们能算定时间吗?

不能。

由此可知,时间只不过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由人的意识而增上安立的法。

虽然现代物理学对时间也有不同说法,到底时间存不存在,它的本体究竟为何,都是学术界激烈讨论的课题之一,但经部的论师们却认为,时间只是人的一种概念而已,除了物质的变化以外,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的时间本质。

那么速度又是什么呢?

只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而已。

除了物质以外,并没有速度可言。

譬如,当某个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它是处于零的位置;在第一刹那,它进入第一个位置;在第二刹那,进入第二个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速度”。

由上可知,无论物体是在零的位置,还是正进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时,都是除了物质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实质上的速度。

虽然从宏观而言,用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一个物体迁移的速度;但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它却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迁移。

因为一个极微尘才刚产生,在还来不及迁移之际,就当即消失了。

这个观点,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比较接近。

方向也是如此。

譬如,我们如果以一个基点为中心,来指出东南西北的方向,这些所谓的方向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因为如果向东移动一段距离,重设一个基点的话,原来的东方就变成现在的西方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故不一一陈述。

以上内容,为经部与一切有部的差异。

二者的共同点是,经部也同样认为粗大的物质并不独立存在,所谓的存在只是由许多的极微尘占据了空间而已。

但极微尘为什么会聚集在某个空间而不分散呢?

他们对此解释道,这是由于每一个微尘都可分成地、水、火、风四大的缘故。

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并非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水、火、风,而是指某种能力。

所谓“水”,是指将微尘聚集在一起,而不让它们分散的能力。

由于每个微尘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所以不会散开,但在经部的一些论著中,却将其归为风的力量。

而在物理学中,则称其为“粒子之间的引力”;所谓“地”,不是指宏观世界里的地,而是指所有坚硬的物质,如骨头、金属等物质中的坚硬成分都属于地;除了四大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众生的共业,这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证明的。

以上内容,是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西方的科学家们就提出过原子学说。

他们认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质的最小碎片,这种碎片希腊文称为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

原子的英文写法atom,即来源于此。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但事实证明,原子根本不是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而是极为微小的能源贮藏室。

直至二十世纪初期,科学家们才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新的了解,并开始探讨潜藏于原子中的巨大能量。

在每一个原子的中心,是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electron)围绕旋转。

而夸克学说的提出,更使世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尺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相对于原子)和万分之一(相对于原子核)。

但即使是夸克、轻子和传播子(即传递力的粒子)这些现代科学目前所发现的更为基本的粒子,其细微程度仍远远不及经部与一切有部所说的极微尘。

更重要的差别是,经部和一切有部通过对微尘的发现,从而抉择出人无我,并由此走向解脱;而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研究结果,却不幸被用于现代武器的推陈出新方面。

双方所走路线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三)唯识宗的观点

唯识宗认为,如果不详细观察的话,外界的物质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进行观察,则外界物质的实有性就无法成立。

为何无法成立呢?

因为,如果用最简单的分解方法来观察物质,就根本找不到物质终极的实有性,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

这也是佛教独有的论点之一,其他学说都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

在唯识宗的微观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经过观察后,都是内心的现象。

这种观点的某些部分,有点像贝克莱的“经验论”,但二者的差异之处也很多。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有一点像,便认定唯识宗就是唯心论。

这好比牛羊头上都有角,却不能因此而认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样。

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创立的,其间必定会有某些共同点,但细微的共同点不足以认定此即彼,彼即此。

总之,唯识宗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

(四)中观派的观点

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

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微观或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空性。

但中观也讲世俗谛,所谓世俗谛,就是从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中观也有两种:

一种是与唯识宗类似,即认为不存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观世俗谛见解,也可以称之为世间观。

所谓世间观是指: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某种物质,就承认它的存在。

譬如,如果能看到或听到某种事物,就承认这个事物的存在。

佛曾说过:

“世间人会与我争论,但我不与世间人争论。

世间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是存在;世间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是不存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这是世俗人的见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结论。

这就是世间观,很多中观世俗谛的境界就是如此。

在世间观的世俗谛境界中,也存在着物质的微观世界。

这种见解与经部的观点十分相似:

外界粗大的物质是由许多极微尘构成的,很多极微尘堆积成不同的形状,并由人替这些不同的形状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车子等等,而实际上它们只是一堆堆的微尘而已。

总结四个基本教派的论点如下:

由于唯识宗认为没有物质的微观世界,所以就暂且不谈;其他三派大部分的见解,也承认物质的微观世界。

中观派则是将一切有部与经部认为不可再分割的无方分极微尘分解尽了,什么都不存在——虚空一片,物质的本体越往深处寻找就越找不到,最终到达无中无边的空性境界。

就像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没有天地万物、喜乐悲苦,这就是中观的空性。

小乘的微观世界观,与早期自然哲学的原子论,或经典物理在物质结构上的发现,是有一点点相似的。

但是中观派和唯识派遮破了这种论点,而认为:

根本就没有任何基本粒子的存在。

但目前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却尚未达到这种境界,量子力学虽说比较接近,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我曾与几位数学家,以及权威的量子物理学家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物质最终是不可能变成虚空的,即便质量可以转变成能量,但能量却不可能消失。

目前科学的观点仅止于此,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还不够深。

这两年我看了一些物理学方面的书,并多次向物理学专家请教,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我来说却是了无新意,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与佛教是一致的,而且在经书中都已讲得非常透彻。

只是他们的结论是靠仪器实验出来的,而我们的结论则是由推理或前辈的证悟而来,差别仅此而已。

不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是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我都不觉得特别新鲜,反倒认为这些理论还未达至颠峰,有必要继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观的微观世界观,其境界已经超越了最先进的物理学说。

至于密宗,则更有着非常奥妙的、准确的、实用的微观世界的观点,但现在还不必急着讲,就只先讲显宗的观点。

仅就微观世界的论点而言,纵观全世界所有的学说,不论是宗教的、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没有一个能比佛经讲得更为透彻。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佛教的微观世界观,已经远远超越了所有目前已知的其他学说。

如果量子力学能不断发展进步,也有可能达到佛教微观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便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它也不会超越佛教的究竟境界。

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世间的科学理论永远无法抵达究竟,终将被新的观点所替代。

我们都知道,虽然经典物理学家也曾宣布: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顶峰!

但随着爱因斯坦等人的相继出现,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不得不被推翻。

佛教中观的微观世界的境界却不是这样,在这种境界中,物质世界已经被分解到虚空的状态,所以没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佛教的推断方式,所以不能接受上述观点,不接受也无妨,这是个人的问题,能否接受通常要看个人的理解程度。

诸位也许对量子力学的观点比较精通,但对佛经中的观点却不一定能了解得十分透彻,所以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无论如何,绝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自卖自夸,如果单纯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才这样说,那就是片面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假如无根无据地夸大其词,也就毫无意义;如果所讲的观点有根据、合逻辑,则在任何情况下都经得起考验。

总之,佛教教理的无懈可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需拿几本其他宗教或者学科的书与佛经比较一下,就可以一见分晓。

言归正传,佛教的微观世界观为何要如此抉择物质呢?

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们对人、对事、对钱财名利等世间万法的执着。

至于其他学说,则有着与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三、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世人对佛教的最大误解,主要是在宏观世界的问题上。

譬如:

有人认为,《俱舍论》中没有说地球是圆球形;《时轮金刚》也没有提到这个世界是圆形的;佛经中对须弥山、月亮、太阳以及四大部洲等等的描述,与科学家们从月球上或太空中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大相径庭;还有,佛经所说的太阳围绕四大洲的观点,也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事实恰恰相反;另外,经书中在描绘月球的时候,提及了月球上的天人以及天人的宫殿等等。

但大家都知道,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二十日下午,阿波罗十一号正式在月球上登陆。

三位太空人在月球上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小时的探测,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天人或宫殿……这些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这在佛经中叫做现量,就是能清清楚楚地见到。

难道是佛的错误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

是不是现代科学发达以后,就出现了新的世界观,所以我们才要去寻找答案?

这一切,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题。

其实,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就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二千多年前结集的佛经,虽然不可能存在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相抵触的问题,但在当时的佛经中,就有了自己的问题和答案。

当时的佛教学者,便已经就佛经与佛经之间对宇宙构成,以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不同描述提出过疑问。

譬如《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构成的描述就有非常大的出入,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也有很多种,以至于后来的佛教学者对此产生了诸多疑问:

难道是有两个世界?

还是一个世界有几种不同的描述?

于是乎学者们就到佛经中去寻找答案,结果他们找到了。

那么,佛经中对这些差异是如何解释的呢?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第一、关于对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释,有以下的几种:

1、在《时轮金刚》的一个大疏里将此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这个《时轮金刚大疏》,是以前的香巴拉人写的,距今约有二千一百八十一年的历史。

后来西藏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所以,这些都不可能是为了应付登陆月球或物理学的发展,才被动地来思考该如何进行解释的。

针对《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结构描述之间的巨大差异,《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们一语道破:

问题的关键,在于佛陀传法的内容不是根据自己的证悟境界,而是取决于听众的接受能力。

其主要考量,是看对方能否受益。

如果能利益众生,就算所讲的与事实不尽相符,佛也会暂时先这样讲,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如对众生有害,就算事实的确如此,佛也不会如实告知。

听众能承受到什么程度,唯有佛才知道。

因为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下,只有这么讲才能让听众接受,从而利益那些众生。

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说大地是平面的,中间有须弥山等等,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巧方便。

不仅《大疏》之类的论著这样进行解释,包括佛陀自己也作过类似的解答。

比如,针对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场合谈及当初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脱道前后说法之间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问道:

为何从前您说是在某尊佛前发心,现在又说在另一尊佛前发的心呢?

佛陀对此回答道:

我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定,针对以前那些人,就要那么讲,他们才能接受;对于后来的这些人,只有这样讲,才能对他们有益。

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众生的利益。

由此可见,佛陀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变的。

这是否意味着佛永远都不讲真理,只随众生根基而说呢?

也不是。

这只能说明:

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

佛经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描述,其原因就在于此。

至于佛经的描述与现代科学发现之间的差异,想必也就不难理解了。

 

2、无论是《俱舍论》或《时轮金刚》,其中对宇宙结构所作的描述,从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众生的幻觉,都不可能实有存在;但从世俗谛或众生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描述都有可能。

也就是说,在某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正如《俱舍论》所言;而在另一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又如《时轮金刚》中所说的一样。

因此,针对不同业感的众生,佛的开示也不只一种。

另外,《时轮金刚大疏》中还提到:

在一个五肘深五肘宽的岩洞里,可以容纳转轮王与他的四部大军。

也即是说,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而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山洞;但对另一个众生而言,则可以容纳转轮王以及他所率领的千军万马。

《大疏》中又说道:

令人类垂涎三尺的一桌丰盛美食,在饿鬼众生的境界中却根本不存在;对于造作过杀生等严重罪业的地狱众生而言,在如同针尖般大小的微尘上,也会出现险恶峻峭的高山。

对于这些看似矛盾重重的描述,该如何解释呢?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众生会有不同的认知或者“业感”,因为这些景象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缘起。

这好比米勒日巴尊者钻到牛角中去,牛角没有变大,米勒日巴也没有缩小一样,但这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

依照佛陀所讲的观点,不同的众生看同一个星球,各自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因为内在缘起的差别会影响到外在的缘起。

佛教所讲的这些奇妙现象,蕴含着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前从未接触过,将来也不可能彻底知晓的真理。

当修行不足的时候,外在的诱惑会变得强大有力,从而使内在的能力无法与之抗衡;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而使内心获得自在之后,内在的能力就能随意改变外在的状况。

现代科学无法解释这一点,即使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其深度和广度却远远不够。

虽然佛陀将这个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状,但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同时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形状,而是表明一个世界在不同众生的眼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原因就在于内在因缘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个中奥妙。

佛经中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描述就是由此而来的。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

为什么没有一部佛经中的描述,符合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世界“真相”呢?

因为,在当时人的概念中,大地就是平面的,太阳围绕着大地而转。

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但在这些相对来说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上,佛陀都不会与世人争论。

不论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对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修行也不会有丝毫影响。

因为这些都是小问题,佛也就无需与世人争辩,但在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佛却非常认真,力图要推翻世人的错误观点。

譬如,我们始终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对此,佛就不遗余力地加以破斥。

佛的说法原则,是抓根不抓枝。

佛陀传法先后只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宣讲《俱舍论》与《时轮金刚》中间相隔的年头也只有三十多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以佛陀浩瀚如海般的智慧,怎么可能讲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是如何讲的,然后又重新再讲一个不同的观点呢?

即使普通人在说话时,也会注意到前后的一贯性,不可能前后颠倒、信口开河。

所以,佛陀如此传法,是有世人无法测度之密意的。

实际上,不要说我们生存的这个小小的世界,就算是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所有成员的一切运动,佛也了解得一清二楚。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将《时轮金刚》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的某些数据作一比较,就可以真相大白,譬如:

 

古今天文学比较

 

主要天文数据

现代天文学

(单位:

天)

《时轮金刚》

天文学(单位:

天)

 

地球公转轨道周期

365

365

 

月球轨道周期

27.3217

27.395343

 

火星轨道周期

686.980

687

 

水星轨道周期

87.968

87.97

 

土星轨道周期

10759.2

10766

 

金星轨道周期

224.701

224.7

 

木星轨道周期

4332.6

4332

 

黄白道交点周期

6793.460

6792.99

 

注:

两个天文学的小数进位取值不一定相同。

其中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在《时轮金刚》天文学中取名为罗睺罗的头和尾,罗睺罗是传说中的动物,因此有些人就误解了佛教的天文学,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些神化传说而已。

但从上面的数字可见,除了土星的周期以外,其它结果与现代天文学的计算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们都知道,为了研究月球等天体的运动,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天文学家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但是,没有借助于任何精密仪器,仅凭着超人的智慧,佛陀便早已用精确度极高的数据,十分准确地描绘了月球在其轨道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和近地点与远地点的速度,以及其它星球的顺行、留、逆行等运动的情况。

具有如此智慧的佛陀,又怎么可能毫无意义地说出先后矛盾的话来呢?

绝不可能!

3、佛经对宇宙结构的描述众说纷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如果经书中只有一种描述,大家就会从此认定宇宙只是这个样子,世界肯定就是这样,继而使其成为固定不变的一种执着。

正因为佛经中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孰是孰非很难确定,世人就不会固守一见,从而最终了解到:

原来外境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变的。

所以,要了解佛教或是想研究佛经,就必须饱览佛教经论。

无论是要支持或是批评佛教,就算没有读遍所有的经论,至少也要掌握其中的关键。

如果只是翻过几本经书,就想对佛教妄加评论,是非常草率的做法,谁也没有资格这么做。

在仅知皮毛的情况下,任何评语都是盲目的、无知的。

这就像要评价基督教的观点,首先就必须熟读圣经,假设除了知道耶稣这个人以外,对基督教的其他教义都一窍不通,又如何去加以评论呢?

上述观点除了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