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8972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集训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集训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xx·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分)

李乃清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在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他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提倡“向乡村学习”,“重返自然之道,这就是我要走的方向”。

他凭借作品“衰变的穹顶”,摘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这一大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

《南方人物周刊》(以下简称“《周刊》”):

请谈谈获奖作品“衰变的穹顶”的灵感来源。

王澍:

我的建筑观点,有一块就是探讨怎样重新恢复、建立起建筑和普通人生活的一种更紧密的关系。

今天是一个专业时代了,一般人接触不到建筑或者建造的活动。

我们现在都用混凝土造房子,消耗资源比较多,对土地的破坏很大,污染也很厉害,我想探讨如何重新利用木头或竹子等自然材料造房子,恢复从前的建造方式,让普通人也可以参与。

《周刊》:

您曾介绍说,“虽然外形上借用西方建筑传统形式,但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

能否透露一下这里的中国手法?

王澍:

第一,穹楼形状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但用最极限轻、最极限细的材料来搭建的,这和西方距离很大,西方的东西是重型砖石结构。

第二,它的受力有点反重力的形式,有点像我们中国传统的斗拱结构。

《周刊》:

依照中国的现状,生态型、给环境零负担的建筑这条路该怎么走?

王澍:

西方现在讲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但实际上是处在被科技绑架的状态。

你经常可以看到西方很荒谬的建筑,比如做一个纯玻璃的玻璃楼,这是最不生态最不环保的,用了很多高科技,这类“生态建筑”造价非常高。

我们需要研究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完成建筑。

用的一定不是很高端、让一般人用不起的技术,而是很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

我研究轻构主题,是跟我对中国传统的了解有关的。

比如我们中国传统建筑几乎都是无基础的,对土地几乎没有破坏。

现在的建筑都有巨大的混凝土基础,只要建造一栋建筑,这块地就毁了。

《周刊》:

您的作品强调对中国传统的尊重和融入,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可否调和?

王澍:

我们几乎已经把自己的文化彻底摧毁了,现在面临的其实没什么冲突,中国人发展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人和自然完全融合。

现在几乎没有人了解,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周刊》:

上世纪90年代,您就批判中国“新建筑大量爆发的非常态的状态”,今天您对此有何评价?

王澍:

愈演愈烈。

地方政府疯狂建设的欲望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中国从前是以自然引领来立国的,而在这方面现在我们是最弱的,盲目地以经济发展为指标,简单地把西方的东西等同于发达、先进、更好的生活。

大家实际上对自己的文化既不了解也没有信心,处在整个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方向上的完全迷失的状态。

《周刊》:

您有一个观点,向乡村学习,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澍:

我们对城市化的过分强调,导致对乡村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但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在乡村。

我们的乡村都是结构井然的,它是一个跟自然更和谐的城市化的状态。

我们传统乡村的状态,是中国的未来。

《周刊》:

建筑实践中,您如何实现“对传统进取地保护”?

王澍:

我这两年经常在西方作一个演讲,主题叫“重返自然之道”。

中国人有一个基本意识,自然肯定比人优越,人做事要向自然学习。

在西方建筑的基本观念中,建筑和自然是对立的。

而在中国,相对来说建筑次要一些,人做的事情次要一些,这在我们的山水画中就可以看出来,主题是自然的山水,建筑在里面永远是一小块而已。

我们一般叫“天人合一”。

人要抑制自己的欲望,做任何事情第一位首先是自然,之后才是人改的事情。

《周刊》:

您眼中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澍:

到了互联网时代,其实大城市已经是不需要的东西了,我就待在村子里,用互联网和全世界方便地联系,大城市现在的状态是工业文明的遗产,是跟意识形态一样的权力的表达,当走进一个更加平民化的状态时,当我们想让整个社会像大自然一样包含足够多样性的序列时,就不需要大城市了。

所有庞大的东西,不管它是以怎样的名义建立起来,都注定要瓦解和崩溃的,因为普通人的意识正在逐渐觉醒。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澍在建筑方面持怎样的观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访谈中,王澍提到“我们谈中国,谈自己的传统时其实和外国人差不多,非常可怕,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另外一个国家了”。

请你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xx·常州一中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18分)

丁西林:

奇妙的混合体

徐百柯

①一伙年轻的戏剧爱好者去赴名震剧坛的丁西林先生的茶会。

他们一路上直担心,不知道丁先生的客室有多大,方容得下这十来位喜欢演剧的好动的客人。

谁知道按着门牌找去,却在“陈列的尽是仪器的大实验室”中见到了这位戏剧前辈。

②那是1940年的一天,丁西林的正式身份是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

他的工作,就是在那样的实验室中;而戏剧,十几年来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③然而仅凭这个业余爱好,丁西林就成了“独幕剧圣手”“中国现代第一位喜剧大师”。

现代文学研究者钱理群称:

“丁西林在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中国现代话剧是以悲剧为主体的,他是为数不多的喜剧作家之一;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代表作大多是多幕剧,而他却执着于独幕剧创作的艺术实验……他出现在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可是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准,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

④丁西林早年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同时对萧伯纳等人的戏剧非常着迷。

1920年回国后,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后来担任北大物理系主任,直至1948年。

其间曾三次代理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这一统筹全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职位。

⑤1923年,物理学家的处女作独幕剧《一只马蜂》问世。

剧本机智的对话、幽默的风格一时脍炙人口,广泛上演。

时人评论:

“在‘五四’以后不久,看到好几种初期的通俗剧和闹剧,浅显易晓,忽然看到丁西林的《一只马蜂》,便觉得突出同侪,耳目为之一新。

⑥来拜访的那伙年轻人,从发表的那些喜剧作品里去设想和寻觅这位作者时,也许会把丁先生猜成是修长的身躯,活泼的行动,幽默的语言,时而会爆发出一两句轻松的使你发笑,时而又会溜送出一两句隽永的使你回味,总之,该是位非常风趣的人。

孰料,恰巧相反,我们的丁西林先生是矮矮胖胖的身材,一派严肃的神态,俨然一位老成长者的风范,实实在在是位冷静的学者。

⑦年轻人和丁西林聊起来,于是顺理成章,正像是物理学似的,丁先生所要求于演员之演技的是清淡、平易,循着生活的自然法则进行。

近八年来,这位著名的戏剧家只看过五场戏,结果就给年轻的演员们下了一个总结——过火。

⑧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

他不喜欢夸张,因为喜剧的笑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应是“会心的微笑”。

所以他一贯地走着那条清淡的路子,他的喜剧全都选取最朴素、最微妙的一点,来揭示人生的真谛。

⑨他的《北京的空气》,不曾渲染北京的富丽相,也不曾涉露北京的暗涩面,可是却生动地把活在那氛围里的人们圆滑的心态完全表达了。

写得那样清淡,只觉得就像北京的空气,原本就是那么无所谓地摸不着边际。

⑩丁西林在他的名剧《妙峰山》中题词:

“献给国立北京大学,并纪念蔡孑民先生。

在他的直接领导之下,我替国家社会服务近二十年,从未厌倦。

”好一派严肃与庄重,毕竟是研究员、所长、总干事、物理学家。

4.丁西林的喜剧艺术有哪些特点?

请作简要说明。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西林在研究物理的同时能够从事喜剧创作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丁西林的“奇妙”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xx·淮阴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7~9题。

(18分)

未“出世”以前的雨果

阿黛尔·富歇

我现在手中有十几本维克多(雨果)在学塾里写的诗稿。

在日期最早的一本目录下面有注:

N·B·参看第十一本目录。

那年是,1815年,作者这时13岁。

当时作诗的风气极盛,人人都作诗,连脾气阴沉沉的老师窦谷特也作诗。

但是他不鼓励学生作;反之,他觉得学生和他做诗敌,有些不成体统。

然而,我们的儿童诗人有两个同谋:

一是皮斯卡拉;一是他们的母亲。

雨果太太素来主张放任教育,听凭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志趣自由发展,不加阻止。

维克多最初写的诗,可以说都算不得诗,既不押韵,又不合节律。

孩子没有导师,不懂韵律。

写了诗,高声朗读,觉得不妥当,就修改,重写,直到不觉刺耳为止。

他们一步一步暗中摸索,自己渐渐学会了节律、顿挫、押韵和阳阴交错韵。

但是,他的诗兴到了哥尔第埃学塾才热狂起来。

窦谷特用严师的目光和尤其敏锐的诗敌的目光,监视着维克多。

他用拉丁文,用数学,占尽了维克多的时间。

但这都无济于事。

他只能强迫维克多准时上床,准时熄灯。

但维克多却用夜里的时间来寻诗觅韵,拉丁文也成了他的同盟。

白天教师命令他读熟的贺拉斯的短歌和维吉尔农事诗,到了夜里,维克多便一首一首译成法文。

在哥尔第埃学塾的三年,他写过各式各样的诗,甚至还写过一篇滑稽歌舞剧。

这些诗,他读给母亲、皮斯卡拉听,皮斯卡拉老是发表意见,读了诗,认为好或不好,就下评语。

维克多还有一个比皮斯卡拉更严厉的评判者,那是他自己。

每换一个抄本,他的鉴别力增高了一步,他便把旧本子烧掉,因此这里缺了十一本。

他后来重读这些旧诗,今天划去一首,明天划去一首。

有一个本子,在第一页上,他写道:

“大雅君子不妨一读此中未曾划去的作品。

”里面是全部划掉的。

一个写过许多战事剧本,并受到普遍欢迎的作家,写悲剧绝不止一篇,他正向着戏剧创作方面发展。

这首先由于他天生的文才,其次由于伏尔泰戏剧作品的引诱。

这时他已经15岁了。

当时,有一个半月刊叫《文艺保守派》,每期都有维克多的诗和散文,内容带着十足的保王色彩。

但是,在《文艺保守派》和抄本里,把标准放宽些还可以搜集一些值得一看的作品。

看了这些诗文,就看见了诗人日后的作品的雏形和样本。

在最后一个抄本,也就是说,在最好的一个抄本的第一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出世以前干下的蠢事。

”一一在这句话上面画着一个鸟卵,鸟卵里边有一些不成形状的难看的东西,下边写着:

“鸟。

”如果有人想看一看鸟儿在卵里形成的经过,并且认为那里边已经看出鸟儿飞翔的开始,请端详一下这个卵吧。

(选自《雨果夫人回忆录》,有删改)

7.如何理解维克多·雨果画的鸟卵?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表现了雨果的哪些个性特点?

请作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要说说雨果的写作之路给了你哪些启示。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徐州高三考前信息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18分)

国商张謇

①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

张家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个农家子弟将来会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国商”。

②张謇进入历史视野的身份是——弃官从商的中国实业先驱。

这个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含的内容很多。

他在40岁之前苦苦求取功名,坎坷非常,到41岁才功成名就。

张謇曾言: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1898年他守制结束,到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罢官。

心知官场险恶难测的张謇,决心远离官场,走上实业之路,“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便在第二年辞职返乡,转而经商,中国士大夫阶层历来以“学而优则仕”为事业,经商曾经是中国读书人所不屑于选择的一条道路。

弃官而从商,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儒家传统的背离;但是经商之后的张謇又从来没有放弃“尧舜之治”“圣王之道”的儒家社会理想,作为商人的张謇甚至做了不少从商人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正确的决定。

③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代。

此时的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权利,国家的经济政策仍未走出小农时代的框架,即使是很微观的商业活动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处处受牵制,也没有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

张謇经历了许多艰苦,有许多感慨,对后代来说,这一代企业家的历程留下了许多启发。

④虽然张謇从商之后,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营,却很少有人简单地把他称为“商人”。

这或许是因为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实在太耀眼了。

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应该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

⑤在20世纪初整个中国处于浑噩茫然之中时,张謇几乎完全凭借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在他的故乡南通建设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城市范本。

当时的南通城就像一个试验田,张謇在这里培植他对美好社会的理想。

而南通城也像是张謇的城堡,是他政治追求受挫后苦心经营的小王国。

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出,却在南通方位赫然印着“唐家闸”三个字。

一个弹丸小镇,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1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张謇的“带有转折性的身份”蕴含了哪些内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文中看,张謇生活的时代对商人来说有哪些艰难?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全文看,张謇被称为一代“国商”的原因有哪些?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扬州中学高三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18分)

陈寅恪和钱钟书——两种不同的诗学范式(节选)

胡晓明

对于诗学,陈寅恪最大的贡献可能正是证明了中国诗与西方诗根本的不同。

西方诗长于宗教性的体验,中国诗长于现实人生的体验。

陈寅恪认为中国诗最高的典范是杜甫。

杜甫的诗歌既是个人的生命年谱与生活日记,同时又是唐代社会的诗体年谱与历史实录。

尤为重要的是,杜诗中表现了唐代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灵魂。

这是一般人的研究无法达至的地方。

而陈寅恪对杜诗的研究,正是深入发掘杜诗与唐代社会的生命般的联系,凸显杜诗的文化性格。

而钱钟书的意义却迥然不同。

他最终证明的是中西诗学相通的文心诗眼。

这个“心”“眼”,乃在心理、智慧、情感类型的审美情趣。

《谈艺录》与《管锥编》中对杜甫诗句引述考论,竟然没有一条涉及杜诗中表达的重大史实,甚而没有一条涉及唐代的典章制度与杜甫所切身感受的时代问题,易言之,没有一条是知人论世的读杜心得。

钱钟书的着眼点在于杜诗中所蕴含的诗艺渊源、美感欣趣、风格情调、诗律细末、修辞巧术,以及心理学内容等。

从差异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对比是学术规则的不可通约,但是从相通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智慧又可以同时被我们分享。

以两人对杜甫《哀江头》中“黄昏胡骑尘满城。

欲往城南望城北”句的解释为例。

陈寅恪强调的是兵乱黄昏之时诗人“眷恋迟回”的苦情,而钱钟书则着重的是“丧精亡魂”之际老人“衷曲惶乱”的心状。

陈的说去是回到历史当下,回到杜甫其人,钱的说法则可以引申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普通的人性。

尤值得注意的是,钱钟书补充说:

“破国心伤与避死情急,自可衷怀交错”,这无疑是包容了陈寅恪的说法而更为合理入情。

这样当然增加了杜诗的文学魅力,也印证了诗无达诂的阔释真谛。

由此可见,陈寅恪与钱钟书的互补,并非完全不可能,而有意味的互补恰可以达致中国诗学自身丰富深邃的魅力。

写到这里,有必要指出陈、钱诗学范式中极易被人忽略的另一层重要的相通性。

一般人都能了解钱钟书非常重视解诗工作中的想象、联想能力,而以为陈寅恪只会凭材料做理性的证明与逻辑的挂搭,而完全漠视想象能力。

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

陈寅恪不仅早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出著名的解释理论,即“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而且在他失明膑足的晚年,又以八十万余言的《柳如是别传》,实践了这一理论。

于是我们可以引出另一问题:

为什么陈、钱都注重解诗人的想象力,却在学术方法与风格上有如此强烈的反差?

说到底,学术的不同最终是学者人本身的不同。

在解诗方面,陈、钱都不愧为“艺术家”。

然而钱是智慧型的解诗艺术家,他那浓厚的智者品性、他那慧光四溢的探索意趣,都不能不最终自觉发展成熟一套打通四部、破体成文的方法。

而陈寅恪则是情感型的解诗艺术家。

这种“情”当然不是一般日常人生之“情”,而是对于历史文化近乎宗教般的痴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诗学范式,其实是不可学的,因为他们的底子正是生命与性情的延伸。

13.陈寅恪诗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解释文章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题型阶段检测(五)

(时间:

90分钟 满分:

94分)

一、(xx·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

河上柳

废 名

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

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

”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

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①也在禁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赊欠,又一天一天地催。

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是“东方朔②日暖”“柳下惠③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这就是陈老爹住的茅棚。

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老爹得意极了,依例出四十文大钱且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

“真真反变!

连木头戏——”

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阴,随波荡漾。

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

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

“咿呀,我——”

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

那鸦鸦正笔直地瞥见,绿叶青天,阳光使得眉毛不住地起皱,渐渐地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

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

“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

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中。

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地唱:

“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桥头上一柱灯笼,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

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因为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就办了一枝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从此老爹更尽量地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这以前,一月两遭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