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02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docx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语文一调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4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语文试题

(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耄耋钟灵毓秀德高望众筚路蓝缕

B.朔源切磋琢磨平心而论金碧辉煌

C.甄别蓬荜生辉喧宾夺主以逸代劳

D.暮霭涸泽而渔韬光养晦急流勇退

答案:

D(A项,德高望重;B项,溯源;C项,以逸待劳)

筚路蓝缕:

形容创业的艰苦。

平心而论:

平心:

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

评论。

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以逸待劳:

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涸泽而渔:

抽干池水捉鱼。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韬光养晦:

韬:

按捺,柔化,隐藏;晦:

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着重指自己修养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

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待时而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答案:

B(A项,结构混乱,删去“造成的”或删去“根本原因”;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D项,成分残缺,在“美德”后加“的人”)

3.钱钟书对翻译有如下形象的表述: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请你将钱钟书的话用平实的语言重新表述。

(不超过30个字)(4分)

答案:

好的翻译虽然转换了语言,但仍保持了原作的神韵。

(4分,“好的翻译”、“转换语言”、“保持原作”、“神韵”各1分)

4.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5分)

例句:

(1)尘土受到损辱,却以花朵来报答。

(2)白云谦逊地站在天之一隅,晨光给它带上霞彩。

 参考示例:

1、小草受到践踏,却以绿意来装点。

(2分)

2、腊梅在寒冬傲雪挺立,寒风给它增添了清香。

(3分)(所仿句子内容、形式必须和例句大体一致)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

少为郡吏,守剡yǎn长。

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

“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

”齐闻大怒,立斩从。

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

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

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

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

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

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

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

齐因告喻(趁机劝告使他们明白),为陈祸福,升遂(于是)送上印绶,出舍求降。

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共(反而一起)杀升。

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停止军事行动)。

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不和),本义:

背离,违背,不和谐

齐令越人因事交构(①离间,拨弄是非②勾结),遂致疑隙,阻兵相图。

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

而歙贼帅金奇万户①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

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

军住经日(几天),将吏患之。

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攀缘的通道),夜令潜(秘密,悄悄)上,乃多县(通“悬”)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率兵)待之。

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逃回来)依众。

大军因是(趁这时)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

会诸军遭风流(风浪)溺,所亡中分(一半)。

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齐性奢绮(奢侈华丽),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

休等惮之,遂引军(率军)还。

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删改)

【注】①万户:

一万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乖:

不和

B.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县:

悬挂

C.齐勒兵待之勒:

部署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济:

救助

答案D(济:

渡、过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齐为官刚毅果断,担任剡县长官时,不顾主簿劝阻斩杀了作奸犯科的县吏斯从。

B.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使者乞求结盟,贺齐晓以祸福,说动商升请求投降。

C.贺齐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夜登林历山,策动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敌人投降,大破敌军。

D.贺齐喜欢奢侈华丽,他乘坐的船装饰精美,连作战用的兵器都刻画花卉瓜果作装饰。

答案:

C(策反投降文中无依据)

7.二、三两段中,贺齐面对不利形势采取什么计策获胜的,请概括说明。

(3分)

反间计、攻心计(或答:

齐令越人因事交构;四面流布,俱鸣鼓角;或出奇兵、出其不意、各个击破、离间计)(答出一点2分,二点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1)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

(3分,得分点:

①补出“兵少”前的“贺齐”;②讨:

讨伐,攻打;③住:

通“驻”,驻扎;④息:

停止。

建议三个分句各1分)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2)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

(3分,得分点:

①身:

亲自;②周行,巡行;③形便,有利的地形)

(3)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3)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

(4分,得分点:

①会,恰逢;②溺,淹没或落水;③所亡,死亡的人;④中分,达到一半)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①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

写作者只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了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还很遥远。

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作者设想在傍晚夕阳中船抵武昌,系缆于洲边上,必然能看见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时的情景。

单单一个“认”字,便见是归途重游,已有前游印象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

上句自叹年老,是年五十四岁;下句追思曾为朝官,离开朝廷已经很久。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陆游说的是久别回乡,交旧多死亡离散的变化,怕比客居他乡所引起的寂寞与伤感更大,是对未来之事的顾虑。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

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

(3分)

(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归路漫长(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对归乡的感慨(1分)。

(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分)

(2)初到武昌情景(1分),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3)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2分)。

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蒹葭》)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6)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猫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

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

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

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

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

他视猫如命。

我说:

“我挺讨厌猫的。

”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

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

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

“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1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①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②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提供依据。

(一点2分)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

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

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

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

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

我房前房后去找。

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

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

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

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

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孤苦贫困,与猫相依为命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

“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

丢几天了?

”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

我说:

“五六天了。

”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

“您甭找了,回不来了!

”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

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

“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

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

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

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

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爱猫救猫,仁慈善良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

疾恶如仇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

猫婆笑脸开花:

“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

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

猫婆死了。

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

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命途多舛;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

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

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

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

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

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

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

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

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

不是那只小黄猫吗?

忙叫声:

“咪咪!

”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

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1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①发现猫的可爱而改变先前讨厌的态度;②为下文丢猫、找猫的情节提供依据。

(一点2分)

1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

(4分)

命途多舛;孤苦贫困,与猫相依为命;爱猫救猫,仁慈善良;疾恶如仇。

(每点1分)

1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

(6分)

13.①猫婆的仁慈善良;②小黄猫念旧感恩;③和有些人的冷酷形成对比,批判人性冷漠。

(6分,每点2分)

 

1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6分)

 14.①对猫被困在瓦内至死遭际的痛心;②对原来猫胡同内的猫寒冬雪天无处御寒的忧虑;③对人们为了自家利益而罔顾其他生命的自私行为的失望;④对猫婆收养受难猫儿的崇敬和追思。

(6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满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17③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

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

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

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

寻找“现场感”!

17①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

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

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地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

日记、照片、证件、信件、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个世纪前或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17③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

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

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

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

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

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

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①先指出人们对“悲剧”日常感受上的不良嗜好,并分析其弊端;

②其次提出感受和叙述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

③最后指出重视“个”对人和生命的重大意义。

(6分,每点2分)

 

16.文中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6.①举例证明叙述灾难和悲剧必须落到实体和细节上(2分);②强调这样纪念会对每一个参观者产生心灵震撼(2分);③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依据(2分)。

 

17.本文题为“对悲剧的深沉纪念”,请联系全文说说“深沉”的内涵。

(6分)

 17.①关怀个体生命(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2分);

②体验悲剧,唤起人们人道主义的感受(2分);

③记住历史、正义和真理的同时,教会我们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2分)(若只答前一句,得1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席慕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文言文参考译文】

贺齐字公苗,是会稽山阴人。

年轻时做郡吏,担任剡县长官。

县吏斯从以行侠为名做坏事,贺齐想要惩治他,主簿规劝说:

“斯从,出身本县大族,是山越一带民众依附的人,如果今天惩治他,明天贼寇就会到来。

”贺齐听说后大怒,立马就斩杀了斯从。

斯从的同族亲属于是互相纠集起来,人数达一千余人,发兵攻打县城。

贺齐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迅猛出击,彻底打败了来犯之敌,声威震动山越地区。

后来太末、丰浦的百姓反叛,贺齐转任太末县长官,他惩治邪恶培养良善,一整月后就完全平息了叛乱。

建安元年,孙策来到郡里,察举贺齐为孝廉。

当时王朗逃亡到东冶,候官县长官商升为王朗发兵起事。

孙策派遣永宁县长官韩晏兼任南部都尉,统领军队讨伐商升,让贺齐做永宁县长官。

韩晏被商升打败,贺齐又代替韩晏兼任都尉职务。

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遣使者乞求结盟。

贺齐趁机劝告使他明白,为他陈述其中祸福之道,商升于是送上县官印绶,走出营寨请求投降。

贼军将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商升投降,反而一起杀死了商升。

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

张雅和女婿何雄争夺权势而两边不和,贺齐派越人借事情挑拨离间,于是导致两人互相猜疑产生嫌隙,以至于倚仗军队互相图谋。

贺齐这才进兵攻打,一交战就大破张雅,詹强一伙十分震惊恐惧,率领部属出来投降了。

建安十三年,贺齐升任威武中郎将,去征讨丹阳黟、歙两地的反贼。

而歙地贼军将帅金奇领一万人驻扎在安勒山,毛甘领一万人驻扎在乌聊山,黟地贼帅陈仆、祖山等领二万人驻扎在林历山。

林历山四面峭壁直立,高几十丈,山路险峻狭窄,拿着刀兵盾牌无法通行,贼军居高临下投掷石块,不能强行进攻。

军队停驻了好多天,将领官吏为此忧虑。

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暗中招募轻健敏捷的士兵,为他们制作了带绳子的铁箭,秘密地在隐蔽险峻而贼军不防备的地方,凭借带绳子的箭爬高开辟出攀登的通道,夜里让他们悄悄上去,随后悬挂下许多布条来拉拽下面的人,得以登上一百多人,他们四处走动分散开来,全都击鼓吹角,贺齐率领军队等待着他们。

贼军夜里听到鼓声四起,以为贺齐大军全都登上山了,于是惊慌恐惧疑惑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些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人,都逃回来靠拢大部队。

贺齐大军趁这机会得以登上山,大败陈仆等,其余人都投降了。

黄武初年,魏国派遣曹休前来攻打,贺齐因为路途遥远后来才赶到,于是驻军新市抵抗魏军。

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

将士们大惊失色,全靠贺齐还未渡江,只有他这支部队独自保全下来,各位将领倚靠着他来构成阵势。

贺齐生性喜欢奢侈华丽,尤其爱好军事,对于兵甲器械极为精通喜好,他所乘坐的船只雕刻着花纹并用红色涂描,船上装有青色伞盖大红帷帐,大小盾牌金戈长矛,都刺画花卉瓜果作装饰,弓弩矢箭,全部选取上等材料制作,蒙冲斗舰这类战船,远远望去好像山林一样。

曹休等人畏惧贺齐,于是率领军队返回去了。

贺齐升任后将军,持符节兼任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