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14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80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docx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

1 道路功能分类及交通分析

1.1道路分类与分级

1.2交通分析

2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内容

2.1 路段交通工程设计内容

2.2 交叉口交通工程设计内容

2.3 其它设施交通设计

3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指标

3.1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控制要素

3.2 路段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指标

3.3道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计

4 道路交通信号设计

4.1 交通信号灯的设置

4.2 交通信号控制设计

5 其它配套设施设计要求

5.1 道路管线设计

5.2道路交通景观设计

6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6.1一般要求

6.2 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4 附则

附录1 术语

附录2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报告文件编制深度

附录3 文本统一注释

 道路交通设计技术指引

1 道路功能分类及交通分析

1.1道路分类与分级

1.1.1 道路分类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络中的作用、功能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性质等,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

快速路的功能是快速疏解跨区间长距离大运量机动车流,既提高路网的总体容量和快速疏解能力,又减轻主次干路网的交通压力和交通污染的影响面。

快速路应尽量保证其交通流的连续性。

主干路是交通性道路,承担跨区间长距离或较长距离机动车交流的输送。

城市主干路可以是景观性的,但不应当是生活性的,尤其不应当是商业性的。

次干路的交通功能是为主干路和快速路承担交通分流和集散。

次干路兼具交通性和生活性两种主要功能。

支路主要是为地区或地块的出入交通或通达交通服务的。

1.1.2 道路分级

各类道路按其功能、区位、特殊限制条件及设计交通量等细分为Ⅰ、Ⅱ级,见表1.1.2。

表1.1.2 城市道路分级表

道路等级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道路级别

路段双向车道条数

6、8

6、8

6、8

4、6

6

4

2

路幅(m)

50~80

50~80

45~60

35~45

28~40

28~35

16~28

主要服务对象

·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

·快速公共交通

·严格分离非机动交通

·中长距离机动车交通

·大容量公共交通

·分离非机动车交通

·集散性机动车交通

·普通地面公共交通

·非机动交通

·出入机动车交通

·支线公交

·非机动车交通

注:

①Ⅰ级快速路为全封闭形式;Ⅱ级快速路为半封闭形式。

②非机动交通包括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

1.2交通分析

对于新建道路,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应有一定的预见性,以交通需求结论作为交通设计的主要依据。

对于建成道路的改善和治理,交通分析一般应经过交通调查、交通预测、问题分析三个过程。

  1.交通调查

  对建成道路进行改善或治理时交通调查的内容见表1.2-1。

表1.2-1 道路交通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

用途

道路具体规划资料

道路等级

确定几何设计原则及交叉口控制

设计车速及行驶车速

用于确定展宽渐变段长度及转弯半径、信号相位衔接顺序

红线宽、断面型式、车道宽、分隔带宽、道路纵坡等

道路路段及交叉口空间设计

车道数、车道功能划分

改善进出口道及其与路段协调设计

道路沿线资料

道路沿线用地类型

用于停车及沿途进出交通和公共汽车停靠站设计

沿线出入口、大型交通发生源等

路段交通安全及通行能力改善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

公交线路、停靠站位置

公共汽车交通设计、行人过街交通设计

停车设施的位置和管理措施

路段沿线安全及秩序设计

交通资料

机动车设计交通量(分流向和车种,其中交叉口须获得各进口道流量和流向),一天中分时段的高峰小时流量或15分钟高峰小时流量

车道功能划分与信号配时方案

公共汽车交通量、公交客流量

公交优先方案设计

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量(区分平峰与高峰)

确定交叉口的渠化方案(主要是确定机非交通流的组织及停车空间)

交通控制状况(信号配时方案)

用于改善交通控制方案

交通禁行状况

用于通行权管理措施的制定

事故资料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类型、原因

分析事故发生症结,提出对策

规划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了解城市的基本功能,土地利用,道路网及交通结构,交通管理措施与计划

相关政策法规

交通管理法规、停车收费法规、交通发展政策等

整合各类管理措施与规定

周边市民及单位意见

交通的安全性、便捷性、经济性、交通环境污染等

以人为本改善交通

其它

城市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多方位考察交通问题及其成因

 注:

后四项内容同时应作为新建道路调查内容。

2.交通预测

交通预测内容分道路路段和交叉口分别进行,同时应确定预测的年限,一般近期为3~5年,远期为10~15年。

预测内容见表1.2-2。

表1.2-2 交通预测内容

预测内容

详细内容

道路路段

交通量

分全日和高峰小时的小汽车、公交车双向交通量

服务水平

饱和度,行车延误,行程车速

交叉口

交通量

分全日和高峰小时的小汽车、公交车交通量,各进口道交通量的流量流向应分别预测

服务水平

交叉口饱和度、平均行车延误,各进口道饱和度

 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交通调查和交通预测结论,对道路现状出现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应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并根据本导则的技术指标对道路进行交通设计。

2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内容

2.1 路段交通工程设计内容

应包括道路宽度、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分配、路段进出交通、行人过街设施、路边临时停车、公交中途停靠站、公交专用道(路)、出租车临时停靠点、交通管理设施(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技术要求及指标。

2.2 交叉口交通工程设计内容

应包括交叉口缘石转弯半径、进出口道设计;公交停靠站、公交专用道设置;行人过街设施、非机动车交通设施;交通管理设施(标志、标线、信号控制)等技术要求及指标。

2.3 其它设施交通设计

包括道路绿化、美化、照明、管线等配套设施建设的设计要求。

3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指标

1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控制要素

1.1计算行车速度

  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1.1。

当老城改建有特殊困难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要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表1.1 各类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道路等级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道路级别

计算行车速度(km/h)

80

60

60

50

50

40

30

注:

条件许可时,宜采用大值。

交叉口内的计算行车速度应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计算,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小值。

1.2设计车辆尺寸

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见表1.2。

表1.2 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m)

车辆类型

项目

总长

总宽

总高

小汽车

5

1.8

1.6

普通汽车

12

2.5

4.0

铰接车

18

2.5

4.0

注:

平面交叉口规划中,设计车型取小汽车与普通汽车两种。

1.3道路建筑限界

城市道路建筑限界最小净高见表1.3,顶角抹角高度为50cm;顶角抹角宽度非机动车道为50cm,机动车道同外车道侧向净宽。

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表1.3 最小净高(m)

车行道总类

机动车

非机动车

行人

最小净高

推荐值

4.5

5

2.5

极限值

4.0

2.25

2.5

2 路段交通工程设计技术指标

2.1道路路段运行空间设计

2.1.1 机动车道设计

参见2.2.3。

2.1.2 非机动车道设计

  参见2.2.4。

2.1.3 人行道设计

  参见2.2.5。

2.1.4 路段进出交通设计

  1.路段进出交通的设计既要考虑车辆进出的便捷性,更要考虑对主线交通的干扰影响,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左进左出。

2.为避免车辆直接左进左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可采取局部区域交通组织的方法,使车辆绕道而行;

(2)可使车辆利用交叉口调头后右进右出;

(3)在路段上设置调头车道和调头通道。

3.三块板道路上,应尽量保持机非分隔带的连续性,路段上单位门前的机非分隔带开口间距一般不应低于200m。

4.两块板道路上,在中央分隔带宽度不小于4m,或单向机动车道不少于3条的情况下,一般可设置调头车道和调头通道。

当车辆调头需求较小时,可让调头车辆在调头通道停车待行;否则,就应在对向车道划出避让线。

若中央分隔带宽度足够,可考虑压缩中央分隔带以设置调头待行区段和汇入区段。

对路段行人过街横道与调头车道的布设可以相互结合。

5.某些特殊的大型交通集散点,可允许车辆直接左转进出。

宜将其门前路段上中央分隔带断开一段距离,在其门前右侧设置左转待行区段。

必要时可进行感应信号控制,以方便车辆左进左出。

必要时还应做好前后临近交叉口的交通组织管理,通过组织绕行线路,尽量减少经过该集散点的车流。

2.1.5 路边临时停车位设计

1.机动车路边临时停车位设计

不严重影响交通,同时满足表2.1.5的条件下,允许设置少量的路边机动车停车泊位,同时配以严格的限时和收费等管理措施。

表2.1.5 设置路边临时停车场与机动车道宽度关系表

道路类别

机动车道宽度B

停车状况

城市道路

(支路)

双向道路

B≥12m

允许双侧停车

12m>B≥8m

允许单侧停车

B<8m

禁止停车

单行道路

B≥9m

允许双侧停车

9m>B≥6m

允许单侧停车

B<6m

禁止停车

巷弄或断头路

B≥9m

允许双侧停车

9m>B≥6m

允许单侧停车

B<6m

禁止停车

2.非机动车路边临时停车位设计

(1)一般应处于公交站点覆盖的范围内;

(2)一般路段上应采用分散式停车方式。

有行道树时,利用树间空当布置非机动车停车区;行道树但人行道较宽时,可在有停车需求的范围内划定非机动车停车区,并设置停车标志、标线。

2.1.6 公交中途停靠站设计

  1.公交中途停靠站的设置类型及规模应满足公交线路路网规划的要求,同时应充分考虑道路性质、沿线两侧用地性质、换乘便利性、临近路段和交叉口交通状况及用地可能条件等的约束。

2.公交中途停靠站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证乘客的安全;

(2)方便乘客换乘、过街(与过街人行通道尽量结合);

(3)有利于公共汽车安全停靠、顺利驶离;

(4)与路段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相协调。

3.公交中途停靠站的间距应符合表2.1.6规定要求。

同向换乘距离应不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

表2.1.6 公交中途停靠站间距(m)

公交车

市区线

郊区线

公共汽车与电车

500~800

800~1000

公共汽车大站快车

1500~2000

1500~2500

  4.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公交中途停靠站应尽量设计为港湾式。

5.在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道路上,公交中途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至少为两个停车位。

对主干路而言,若两侧路网比较发达,可考虑结合附近大型交通集散点将公交站点设置在相邻支路上。

6.公交中途站的设计若采用港湾式,可参考2.8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7.非港湾式公交中途停靠站为占道式的停靠站,即占用最外侧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进行设置。

2.1.7 公交专用道(路)设计

  1.公共汽车专用道的设置条件如下:

(1)道路单向机动车道至少有2条;

(2)公共汽车流量大于100辆/小时;

(3)公共汽车专用道的设置不致严重影响其他车辆。

2.为便于乘客上下,一般宜选择最外侧机动车道作为公共汽车专用道;在可能的条件下,可利用中央分隔带将公共汽车专用道设在道路内侧,设置成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3.路段上,公共汽车专用道的宽度与一般车道宽度基本一致,在困难条件下应不得小于0m。

2.1.8 出租车临时停靠点设计

  1.出租车临时停靠点的设置应以保证不同交通流的安全为前提,同时不能严重影响其他车辆尤其是公交车辆的通行。

2.在宾馆、酒店、商场、交通枢纽点、学校或其它较大型的人流集散点附近,可设置出租车临时停靠点。

3.如附近已有公交停靠站,出租车临时停靠点应设在公交停靠站的上游至少50m处。

2.1.9 行人过街横道设计

  1.路段行人过街横道的设计既要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又要尽量减少行人过街对车辆通行的干扰。

2.行人过街横道的设置应在整条道路上做整体布置。

3.在主干路和次干路的路段上,行人过街横道间距宜为250~300m。

4.下列地段不宜设置行人过街横道:

(1)弯道、纵坡变化路段等视距不良的地方;

(2)车辆转弯进出较多且不能禁止的地方;

(3)瓶颈路段。

5.行人过街横道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0m,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人过街需求和行人过街横道设计通行能力适当增加,增加幅度以1m为单位。

6.当道路双向机动车道数为6条以上时,应在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上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

人行道及分隔带上与行人过街横道衔接处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7.快速路路段上须布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当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机动车流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同时满足表2.1.9时,主干路和次干路应考虑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

支路不应布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表2.1.9 城市主次干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基本条件

道路性质

行人过街交通

平均饱和度

机动车交通

平均饱和度

人均待行区面积

主干路

≥0.85

≥0.7

<0.6m2/人

次干路

≥0.85

≥0.75

2.2横断面设计

2.2.1设计原则

1.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

2.道路横断面型式应按道路等级、功能及设计年限的交通量、交通流特性、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

4.对道路施工期间的横断面划分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

2.2.2横断面布置

  1.道路横断面一般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分隔设施等组成。

2.道路横断面型式根据分隔情况,有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高架路、隧道等。

路面分隔设施可为绿岛或隔离墩(栏)。

3.各级道路适用断面型式见表2.2.2。

表2.2.2各级道路适用断面型式

断面型式

道路类别

单幅路

双幅路

三幅路

四幅路

高架路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注:

机动车、非机动车专用路及用地不足、拆迁困难的老城道路可采用单幅路。

4.一条道路宜采用相同型式的横断面。

当道路横断面型式或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变化时,应设过渡段,宜以交叉口或结构物为起止点。

5.桥梁、隧道断面型式规定如下:

1)小桥断面型式及总宽度应与道路相同。

大、中桥断面型式中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相同,分隔带宽度可适当减窄,但应大于或等于1m。

计算行车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的道路的两侧分隔带可用交通标线代替。

桥上不应设停车带。

2)隧道的的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相同,分隔带宽度可适当减窄,但应大于或等于1m。

分隔带可用交通标线代替,但曲线隧道不得用标线代替。

隧道中不应设置停车带。

2.2.3机动车车道与路面宽度、铺装结构

1.各级道路的机动车车道宽度应根据使用车型及计算行车速度确定。

机动车车道宽度见表2.2.3。

2.各级道路的宽度

表2.2.3机动车道宽度

道路类别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车道位置

外侧

中间

内侧

外侧

中间

内侧

外侧

中间

内侧

车道宽度

(m)

75

5

0

75

5

0

75

5

0

5

车道条数

6~8

4~8

4~6

2

注:

双向四车道时,内侧车道宽度取为5m;以上宽度还可结合实际变动

3.机动车道路面一般应采用沥青砼。

短隧道、下穿通道或特殊情况的路面可适当采用钢筋砼。

4.机动车道沥青砼路面根据使用功能、交通量、环境保护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具体材料。

快速路、高架路、中长隧道推荐采用改性沥青砼(或掺加纤维的沥青砼)、SMA路面等,重点区域(商业区、出入口)的主干道可采用改性沥青砼路面,一般区域的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宜采用普通沥青砼。

居住区范围内或其他环境敏感地区的道路应采用降噪路面等环保型路面。

2.2.4非机动车车行道与路面宽度、铺装结构

1.非机动车车行道主要供自行车行驶,应根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计算自行车车道条数。

2.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包括几条自行车车道宽度及两侧各25cm路缘带宽度。

3.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既应体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时空分离的原则,又要兼顾远期满足一条路边停车道或一条机动车道宽度的要求。

4.非机动车车道宽度见表2.2.4-1与表2.2.4-2。

 

表2.2.4-1非机动车车道宽度

车辆种类

自行车

三轮车

板车

非机动车车道宽度(m)

1.0

2.0

1.5~2.0

表2.2.4-2非机动车道宽度

道路类别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非机动车道宽度(m)

≥5

≥5

≥5

≥5

5.为减少分隔带断口,保证机动车交通顺畅,允许少量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顺向行驶一段距离时(一般不超过100米),应适当加宽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

6.非机动车道铺装应以普通沥青砼为主。

当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合并时,路面可采用彩色沥青砼或现浇砼。

2.2.5路侧带宽度及人行道铺装结构

1.路侧带宽度应根据道路类别、功能、设计行人交通量、绿化、沿街建筑性质及布设公用设施要求等确定。

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1)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其宽度不得小于表2.2.5-1中最小值。

商业步行区,人行道的宽度可采用10~15m。

 

表2.2.5-1人行道宽度

类别

人行道宽度(m)

老城

老城外围地区

一般最小值

4

3

推荐值

5

4

(2)绿化带宽度见表2.2.5-2。

表2.2.5-2 绿化带净宽度

绿化种植

绿化带净宽度(m)

灌木丛

0.8~1.5

单行乔木

1.5~2.0

双行乔木平列

5.0

双行乔木错列

2.5~4.0

草皮与花丛

0.8~1.5

(3)设施带包括设置行人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信号灯等所需宽度。

红线宽度较窄及条件困难时,设施带可与绿化带合并,但应避免各种设施与树木间的干扰。

设施带宽度见表2.2.5-3。

表2.2.5-3设施带宽度

项目

宽度(m)

设置行人护栏

0.25~0.50

设置杆柱

1.0~1.50

注:

如同时设置护栏与杆柱时,宜采用表中宽度最大值。

  3.人行道铺装结构设计应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及工业废渣的原则,并考虑施工最小厚度。

人行道铺装面层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采用普通砼人行道板、面包砖、贴面砖等,可以采用成熟的透水性强的人行道铺装结构,非中心商务区避免采用花岗岩道板、路牙。

基层材料应具有适当强度,处于潮湿地带及冰冻地区时,应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

车辆出入口处人行道铺装的结构和厚度应根据车辆荷载确定。

人行道设计应严格遵循无障碍设计规范。

2.2.6分车带

1.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为中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带);分车带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分隔带按其隔离形式分为绿岛、隔离墩(栏)及交通标线。

2.快速路、主干路中间带应采用绿岛或隔离墩(栏)进行分隔;老城条件限制时,主干路中间带可采用双黄线进行分隔。

3.快速路、主干路及次干路(机动车专用路除外)均应设置两侧带。

4.分车带最小宽度见表2.2.6。

表2.2.6-1分车带最小宽度

分车带类别

中间带

两侧带

计算行车速度(km/h)

80

60,50

40

80

60,50

40

分隔带最小宽度(m)

2.00

1.50

1.50

1.50

1.50

1.50

路缘带宽度

(m)

机动车道

0.50

0.50

0.25

0.50

0.50

0.25

非机动车道

-

-

-

0.25

0.25

0.25

分车带最小宽度(m)

00

2.50

2.00

2.25

2.25

2.00

注:

表中分隔带宽度系按设施带宽度1m考虑的,如设施带宽度大于1m应增加分隔带宽度。

表2.2.6-2分车带最小宽度

分车带类别

中间带

两侧带

计算行车速度(km/h)

80

60,50

40

80

60,50

40

隔离墩(栏)宽度(m)

0.5

0.5

0.5

0.5

0.5

0.5

双黄线宽度(m)

0.5

0.5

0.5

0.5

0.5

0.5

5.快速路上无信号灯管制交叉口的中间分隔带不应设断口。

快速路上两侧分隔带的断口间距应大于或等于400m。

应严格控制快速路、主干路的路侧带缘石断口。

缘石断口位置应离开交叉口,间距应大于100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60m。

断口最小长度宜采用6m。

2.2.7路拱坡度

1.路拱设计坡度应根据路面宽度、面层类型、计算行车速度、纵坡等条件确定,见表2.2.7。

表2.2.7 路拱设计坡度

路面面层类型

路拱设计坡度i(%)

水泥混凝土

1.0~2.0

沥青混凝土

沥青碎石

沥青贯入式碎(砾)石

1.5~2.0

沥青表面处治

碎(砾)石等粒料路面

2.0~0

注:

①快速路路拱设计坡度宜采用大值;②纵坡度大时取小值,小时取大值。

②非机动车车行道路拱设计坡度可根据路面面层类型按表5.2.8选用。

③人行道横坡度宜采用单面坡,横坡度为1~2%。

2.2.8路缘石

1.缘石宜高出路面边缘10~20mm。

隧道内线形弯曲路段或陡峻路段等处,可高出25~40cm,并应有足够的埋置深度,以保证稳定。

缘石宽度宜为10~15cm。

   桥上缘石的规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规范的要求。

  2.缘石宜采用立式,出入口宜采用斜式或平式。

人行道及人行横道宽度范围内缘石宜做成斜式或平式。

在分隔带端头或交叉口的小半径处,缘石宜做成曲线形。

2.3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2.1 一般原则

 1.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2.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3.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4.道路规划设计必须保持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的均衡,实现平包纵。

5. 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

6.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