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284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docx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

浅谈藏族山水文化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年转山

  藏族因青藏高原地理的特殊和自己所处的环境,把自己和山水联系得很紧密,并以拟人的方式,给山水以生命和灵魂,把它们分为部落、家族、家庭,和他们相依相偎,和谐相处,融为一体。

藏族转山是集神山崇拜、祖宗崇拜和宗教信仰为一体的一种朝拜祭祀仪式。

以这种形式来求得神山的护佑,洗刷今生的罪孽、来生获得解脱等。

藏族转山祭祀是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藏族人生态伦理与生态习惯法的基础,对于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藏族人的精神世界里,神山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它有具体的名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人类的一切情感,它在宗教体系中拥有具体的排名、地位、法力和殊荣。

藏族人的神山,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庇护者、引导者和规范者。

由于藏族人把神山视同尊严的母亲,视同高于人类世界的神圣之物,是超越和左右人类的神圣之手,由此引发了传统的藏族人见到神山的首要反应是顶礼膜拜。

冈仁波齐和阿尼玛卿是全藏区、全中国乃至世界性的名山,这两座山平常年份每年都会有5—6万甚至更多的人转山朝拜,遇到马年,转山的人数更是多达20万一30万,不但有中国人,也有很多外国人。

  2014年是马年,藏族的转山之年。

7月22日,我们课题组在阿尼玛卿的考察路上,刚好碰到下大雪,气温降至零下2度,但转山者风雨无阻,磕长头的在泥泞中依然匍匐而行。

整个转山路上,每走几百米就能遇到三三两两不断转山磕头的朝拜者逶迤前行。

又一天,还遇到了130多辆大小车、1500人的一个大团队,里面除有国内天南海北的人以外,还有不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外的转山者。

  8月24日--25日,我们在冈仁波齐两天的转山路上,每天能遇到几千人,其中有不少外国人,一天内能遇见几十甚至于上百人的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大小团队。

阿尼玛卿山,“阿尼”是安多藏语的音译,意为先祖老翁,也含有美丽、幸福或博大无畏等意;“玛卿”的意思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也有雄伟壮观之意。

“阿尼玛卿”直译过来就是黄河源头最大的神山。

阿尼玛卿山位于青海果洛州玛沁县西北部,这座海拔6282米的雪峰,被视为开天辟地九大造化神之一,被藏民族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源头的地位,也是在山神里获十地菩萨名号的少数之一。

阿尼玛卿是佛教几大护法神之一,被宗喀巴大师迎请至甘丹寺,被称为朱日护法;阿尼玛卿更是安多藏区的家乡神祇,更是阿尼(祖辈)一般的神。

根据信众的各种需要,赋予了他很多名称(官衔):

域拉、伊德、战神。

阿尼玛卿有360位眷属,有9位后妃,生有9男9女,1500位神将和侍卫等。

在青海、四川、甘肃等藏区,到处可以看到阿尼玛卿山神的唐卡画雕像,山神白盔、白甲、白袍,胯下白马,手执银枪,他武艺超群,降魔济贫,拥有无穷的智慧。

阿尼玛卿山有如此大的神威,自然成为朝拜之地。

遇到灾难,人们总要呼唤阿尼玛卿,盼望法力无边的山神伸以援手。

佳节时,人们拿出柏香、炒面、酥油,给山神煨桑敬礼。

  安多藏地所有的民居、帐房和土房门前或帐房后面,都有煨桑台,或在帐篷杆子上挂个煨桑炉,毎天吃饭前首先要煨桑。

在特定的年份和日子,大小部落的男人都聚集在一起,在神山的拉则上进行插箭、煨桑祭祀。

阿尼玛卿是安多地区山水神灵的顶端。

特别是到马年,虔诚的藏族人从青海、四川、西藏、甘肃等地成群结队地跋山涉水前来朝拜。

藏族人认为,在有生之年的马年,转一次阿尼玛卿便功德无量。

因为马年是佛主释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

冈仁波齐,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38米。

在藏语里,“冈仁波齐”是“雪山之宝”的意思。

冈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它的地位在于其独特的地貌——酷似金字塔的山体,四面陡峭的崖壁正对着罗盘的四方,南壁一条长长的纵向裂口,被水平向的冈底斯砾岩所截断,形成一个字——而令人极为震撼的字符号(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

它那巨大、圣洁、浑圆、优雅、空灵的造型,人们以各种各样的艺术想象和宗教情绪进行描绘和形容。

有人说,它是地球的拱顶;有人说,它是精神的祭坛;有人说,它是纯金的王冠;还有人说,它是活佛的宝座。

以及四种宗教——印度教、耆那教、苯教和藏传佛教。

数以亿计的教徒尊奉它为世界中心而虔诚信仰它,使它成为佛教的第一神山。

同时,冈仁波齐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明确禁止人们攀登的雪山。

  冈仁波齐神山的历史典故和传说众多。

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即指此山。

须弥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后来有很多印度佛教徒和印度教的人,认为冈仁波齐就是须弥山。

冈仁波齐逢马年时无比神圣。

佛教上有这样的说法冈仁波齐山顶转的是五百罗汉,山腰转的是空行勇母,山脚转的是芸芸众生”。

  苯教认为,冈仁波齐是苯教派的诞生地,他们认为,山上是苯教诸神生活的乐园,是这个教派灵魂的所在,是九叠雍仲山的再现。

  传说,藏传佛教大师米拉热巴在冈底斯山的修炼、传教和斗法,给神山圣湖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佛教大师米拉热巴战胜苯教大师那若本琼,也象征着佛教战胜了苯教,并取代苯教成为在西藏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冈仁波齐,没有连绵的雪峰,只有一个近似于标准几何形体的孤立的雪峰,高傲地耸立在一排平凡的山脉上。

  奇异的形状,令人产生出特殊的念想和宗教情感。

西藏人认为,西藏高原上的四条大河:

马泉河、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都源自冈底斯山。

马泉河,向东发展成为西藏第一大江——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象泉河,进入印度称为萨特累季河;狮泉河,向北成为印度河的上游;孔雀河,进入印度后成为了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

这四条大河,自阿里出发,向不同的方向,流经不同的地域,奔腾万里后,重又回到同一个归宿一印度洋。

这一神奇的事实,好像在冥冥中向世人昭示:

这里就是万水之源,世界中心。

2011年,我在阿里考察,恰遇印度教法师摩拉瑞?

巴布,组织印度和尼泊尔的教徒500多人,在冈仁波齐脚下的塔钦打板房安营扎寨,对冈仁波齐进行膜拜祭祀一个星期。

我赶到那里考察,他们祭山的仪式。

教头摩拉瑞?

巴布在板房里给教徒们念诵印度诗史《罗摩衍那》,边讲边吟诵,众信徒一起跟着吟诵。

吟诵过程中,信徒们有时候流泪,有时候微笑,场面非常感人。

之后他们还进行转山活动。

墨尔多神山位于四川大、小金川汇合处丹巴县境内,山势突兀矗立,高耸入云,延绵上千里。

  主峰髙达5015米。

墨尔多神山主峰为大渡河源头,山的四周溪河纵横,呈现低湿温暖的农区和茂密的森林,山体上高原草地极多。

墨尔多神山是最古老的宗教——苯教的神山、嘉绒藏族文化中心、藏区四大神山之一、民族英雄的象征。

墨尔多神山地处藏汉结合部,素以神奇著称。

四面108座神山奇峰,如同战神墨尔多统领的部将。

该山集天下名山之奇、险,纳大自然之秀美为一体,古今为藏地圣山。

墨尔多神山四周,1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共辖分20余县市地区。

毎逢农历七月初十——墨尔多将军神诞辰日,各地的百姓都会云集墨尔多庙,参拜墨尔多将军,进香还愿,转墨尔多神山。

为此七月初十也就成了嘉绒地区一年一度的“墨尔多将军会”。

我们刚好赶上这一天,当日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集中在山脚下的墨尔多寺进行煨桑、烧香、点酥油灯,到处烟雾缭绕,弥漫的浓烟熏得人睁不开眼。

我们无法进行拍摄,只好到附近的山丘上进行远拍,热闹喧嚣不同一般。

  祭祀的人不仅仅有藏族,丹巴县的各民族都来这里祭祀。

据说,墨尔多山转山祭祀平时也有,但不多,而毎逢农历七月初十祭山日,从四面八方来朝拜祭祀的人达上万,异常隆重。

青藏高原是山的世界。

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哪个民族比藏族住得更高,与山的关系更亲密。

山地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基本的空间因素,是一切生活信念的基础,深刻影响着全民族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也左右着藏族社会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由于神山的历史由来、地位和知名度不同,再加上区域文化和民俗的差异,转山祭祀和朝拜方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各不相同。

总体讲,反映了藏民族敬畏山水、热爱山水、保护山水的生态理念。

拍摄活动,记录下藏民族敬畏山水、呵护环境和虔诚信仰的行为方式,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羊年转湖

  转湖,是信徒们对自然崇拜的一种具体而重要的体现。

在极其艰难的转湖过程中,考验着信徒的毅力和耐力,同时也考验着他们的虔诚之心,是一种强大的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完成这段艰辛的朝拜之路。

在信徒们看来,这是一种荣耀,一种高尚无比的善事。

同时,转湖有着最大的开放性、包容性、群众性;转湖不分民族、地区,不分男女老幼,只要能继续行走,带上一颗虔诚的心便可……转湖项目,已公布为青海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拟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湖转湖活动有下宝瓶、祭海、磕长头转湖、徒步转湖等多种形式。

转湖时,往往在附近寺院、俄博、山神处进行煨桑、祭拜、诵经仪式,然后或背着经卷,或手里转着玛尼经筒,念诵“六字真言”,磕着头,按顺时针方向开始转。

僧人们在转湖中祭湖时,要祭坛城、吹螺号、诵经等。

青海湖与玛旁雍错、羊卓雍错和纳木错湖一起,被藏族群众和藏传佛教信徒们统称为四大圣湖,其中,青海湖是身、语、意之圣地。

2015年7月16日-18日,根据学术委员会对课题组提出“要实地拍摄藏族群众转山转湖实况”的要求,趁当年刚好是羊年(转湖之年),我们进行了转青海湖实地拍摄。

转湖拍摄从日月山开始,当日中午11时到达日月山顶时,雷声震天,天降大雪,此后两天绕湖一圈,经过倒淌河、耳海、黑马河,东嘎纳岭、拉毛智、贡波洞圣地,伏俟城、鸟岛、刚察、尕海、达秀拉则、喜玛拉登圣地等。

在路上,我们又一次遇上了四川诺尔盖县尼尔西寺活佛带领的四省藏区僧众和国内四面八方的信徒1500多人的转湖队伍,里面还有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信徒。

  卡瓦格博,藏语意为白色雪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角的滇、川、藏接合部的云南德钦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德钦县,其主峰海拔为6740米。

  卡瓦格博属羊,因而有羊年转卡瓦格博的习俗。

在卡瓦格博雪山的体系中,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有13座,称为“太子十三峰”,卡瓦格博雪山山脉与千里之外的贡嘎雪山、伯舒拉雪山、他念他翁雪山、安静雪山、怒山、高黎贡山遥相呼应,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横断山脉。

  卡瓦格博,是藏族原始古老的神灵,是念神和赞神为一体的藏地擦瓦绒地区的神灵,称为“绒赞卡瓦格博”或“念赞卡瓦格博”,在藏族文化里也是嘉绒地区山神的最高首领。

在他的家族,卡瓦格博是父亲,缅茨姆是母亲,布琼松结吾学是儿子,多吉扎琼、多吉扎钦、卡瓦让达是部属,巴乌巴莫、玛兵占堆吾学是英雄儿女和带兵的将领,帕巴乃丁吉卓是藏传佛教的16罗汉。

这组神山里,除了父亲、母亲、儿女,还有很多苯教和佛教的护法神和罗汉等等。

卡瓦格博山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联姻家族和“官僚组织”系统。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民间神山崇拜和苯教、佛教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

青藏高原在藏族人们的心里是一方高洁神圣之地。

  人们认为,这里的天为八幅金轮,地为八瓣莲花,是自然形成的水晶宝塔和北方香巴拉,于是,自豪地称自己为“雪域民族”、“卡瓦坚”。

藏族以拟人的方式,给山水以灵魂和生命,顺应山水,呵护山水,再以宗教的理念封山水为神山圣湖,以祭祀和朝拜的形式敬畏山水,保护山水。

藏族的这种山水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希望,人类用藏民族的这种山水理念,这种山水保护方式,给现代生态文明注入一些新的内容。

从而引导人们尊重生命、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每个人的爱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