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36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docx

中国考古全集1999年前十大考古

1、龙门石窟

地理位置:

佛教石窟寺遗迹,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洛阳市。

年代:

公元5世纪~公元12世纪。

简介: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

石窟分布在河岸两旁的峭壁上,南北长约1公里。

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营造了400余年,从五代到清代也有少数的雕凿。

龙门石窟共有窟龛2100余个,佛塔43座,碑刻题记3600余方,大小造像10万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最小的仅2厘米。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集世俗化和民族化于一体,完全摆脱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神秘色彩和外来影响。

到了盛唐时期,石窟造像艺术更是别出心裁,自成一格,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中的佼佼者。

此外,药方洞中提刻的治疗140多种疾病的药方,集书法艺术之大成的"龙门二十品"等,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和书法发展历史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意义: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集中表现。

2、龙泉青瓷窑址

地理位置:

南宋时期瓷窑址,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龙泉县。

年代:

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发掘年代:

1959年。

简介:

龙泉青瓷窑址是中国古代南方的著名青瓷窑址,主要分布于浙江省丽水地区及其周围的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其中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已发现有300余处。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主要烧制盘、碗、壶等日用品和仿玉、仿铜瓷器及塑像等。

产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了刻花技术,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黄。

龙泉窑发展至元代,开始普遍烧制大件器物,这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龙泉窑开始走向衰落。

意义:

龙泉青瓷窑址的发现,为了解南宋龙泉青瓷的生产状况、产品种类、制瓷工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

地理位置:

以北魏、东魏、北齐造像为主的佛教窖藏,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青州市。

年代:

公元529年~公元1026年。

发掘年代:

1996年。

简介:

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

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

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仅高20厘米。

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

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

意义:

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的实物资料。

4、齐家坪遗址

地理位置: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

年代:

公元前2000年左右。

发掘年代:

1924年。

简介:

齐家坪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

遗址内发现有多处房屋、窖穴、墓葬遗迹,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此外,在遗址中还出土有铜镜一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铜镜。

意义:

齐家坪遗址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揭开了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5、马王堆汉墓

地理位置:

西汉长沙国利苍及其妻、子的墓葬,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

年代:

公元前2世纪早期。

发掘年代:

1972~1974年。

简介:

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

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

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

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

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中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方剂书籍帛书《五十二病方》。

意义: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6、马家窑遗址

地理位置: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的临洮县。

年代: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700年。

发掘年代:

1924年。

简介:

马家窑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遗址文化层包括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马家窑文化,较晚期的齐家文化,以及更晚期的寺洼文化。

当中以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存最为丰富,马家窑文化以及马家窑类型也均以该遗址命名。

该遗址内涵非常丰富,出土有大量的彩陶和石器。

房屋有方形、圆形两种,结构多为半地穴式。

居址旁有公共墓地,盛行仰身直肢葬式。

意义:

马家窑遗址是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地,它是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发现。

7、马坝人遗址

地理位置: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曲江县。

年代:

距今12.95万年至距今13.5万年。

发掘年代:

1958年。

简介:

马坝人属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转变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

马坝人遗址为两座石灰岩孤峰,山中溶洞交错,上下相通,底层终年积水。

1958年,著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即出土于此。

在与马坝人同期的洞穴沉积层中,还发现有大量第四纪动物化石,包括虎、大熊猫、熊、狗、獾、中国犀、貘、东方剑齿象、鬣狗、野猪、鹿、羊、猴等几十种。

但在马坝人遗址内尚未发现有文化遗物。

意义:

马坝人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南方地区早期人类体质形态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8、集安高句丽王室与贵族墓葬

地理位置:

高句丽王室与贵族墓葬,位于中国东北部吉林省的集安市。

年代:

公元前1世纪~公元7世纪。

发掘年代:

1930年起。

简介:

高句丽王室与贵族墓葬是公元前1世纪~公元7世纪奴隶制国家高句丽王朝的墓葬遗址,共有墓葬1万余座,又被称为"洞沟古墓群"。

古墓分为石坟和土坟两类。

石坟年代较早,规模宏大。

土坟以石块构筑墓室,外封黄土。

许多墓室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容丰富的壁画。

墓内出土了大批各种质料的随葬品。

意义:

集安高句丽王室与贵族墓葬的发现,对探讨高句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9、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地理位置:

隋代和唐代的都城,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

年代:

公元582年~公元907年。

发掘年代:

1956年至今。

简介: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83.1平方公里。

城址的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形式,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并设有东、西二市。

宫城位于外郭城北部正中,皇城位于宫城之南。

城内街道宽敞整齐,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

城址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还发现有多处隋唐时期的窑藏,其中仅何家村窖藏一处即出土金银器205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唐代金银器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一批。

意义:

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它的发现为研究隋唐都城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它的形制和布局,不仅成为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范,对临近国家都城的形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0、隋唐洛阳城遗址

地理位置:

隋唐时代的东都,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洛阳市。

年代:

公元605年~公元907年。

发掘年代:

1954年至今。

简介:

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至宋金之际,毁于战乱。

城的平面呈方形,分为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28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共辟有8座城门。

城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居民区),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局。

宫城位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在地,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

围绕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室府第及百官衙署。

此外,在城址的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林区。

意义: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发现,为人们了解隋唐城址的布局、建筑形制以及物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它的布局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大都仿效此城构筑,影响巨大。

11、陶寺遗址

地理位置: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襄汾县。

年代: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

发掘年代:

1975年至今。

简介:

陶寺遗址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遗址内发现有房址、墓葬、陶窑、水井等遗迹和大批陶、石、铜、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

除陶寺类型的遗存外,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

迄今为止,在山西临汾盆地已发现与陶寺遗址面貌相同的遗址70余处。

意义:

陶寺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2、陕西蓝田人遗址

地理位置: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蓝田县。

年代:

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00万年左右。

发掘年代:

1963年。

简介:

蓝田人属早期直立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

蓝田人遗址包括陈家窝地点和公王岭地点两处。

除蓝田人骨骼化石外,这两处地点还出土了200余件石器,以及蓝田剑齿虎、李氏野猪、三门马、葛氏梅花鹿等中更新世动物化石。

在公王岭地点,与人类化石同一地层出土的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的石器,被认为是蓝田人文化的特征之一,此外还发现了用火的遗迹。

公王岭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

意义:

为研究古人类进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3、阿斯塔那墓地

地理位置:

西晋至唐代贵族墓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市。

年代:

公元3世纪中叶~公元8世纪末。

发掘年代:

1959年至今。

简介:

阿斯塔那墓地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

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其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清理西晋至唐代墓葬近400座。

墓中所见的绘画有壁画、版画、纸画、绢画、麻布画等多种形式,内容可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和天文图。

出土有泥塑木雕俑像,绢花、彩绘陶罐,丝、毛、棉、麻织物等。

此外,还出土各种文书2000余件,文书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墓中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是研究历史上新疆居民的种族、民族特征的珍贵人体标本。

意义:

阿斯塔那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4、银雀山汉墓

地理位置:

西汉时期的家族墓地,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临沂市。

年代:

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

发掘年代:

1972年。

简介:

银雀山汉墓是一处西汉前期的家族墓葬群。

墓葬多为长形竖穴墓,分为石室和土坑两种,多为一椁、一棺加一侧边箱。

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随葬品较为丰富,大多置于边箱或棺外葬室内,主要以奁、盒、耳环等漆木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陶器、陶俑、丝帛品和银币等。

此外,在墓内还出土了大批汉代竹简,内容包括兵法、先秦古集、占卜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

其中《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决了关于孙膑、孙武的历史悬疑;《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最完美的古代历谱。

意义:

银雀山汉墓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兵法、历法、文字学、简册制度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15、铜绿山矿冶遗址

地理位置:

西周至汉代铜矿开采与冶炼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大冶县。

年代:

约为公元前9世纪~公元1世纪。

发掘年代:

1973~1985年。

简介:

铜绿山又名"铜录山",铜绿山遗址是一处西周至汉代时期的铜矿开采与冶炼遗址,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表积存了约40万吨古代炼铜渣,是一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埋藏丰富,延续时间长的古代矿冶基地。

遗址内已清理出各种采矿井巷数百条,生产、生活用具上千件,还有多种形式的炼铜炉,并发现有春秋时期的炼铜炉8座。

已发现的采掘工具包括木铲、木耙、木槌、铜斧、铜铸、铁锄、铁錾、船形木斗和辘轳等。

意义:

铜绿山矿冶遗址的发现,对了解、研究早期古代铜矿的开采和冶炼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古代高超矿冶技术的有力见证。

14、金牛山遗址及金牛山人

地理位置: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及金牛山人发现地,位于中国东北部辽宁省的营口市。

年代:

金牛山遗址距今约31万年至距今16万年,人类化石距今约28万年。

发掘年代:

1974年。

简介:

金牛山人属早期智人,金牛山遗址是东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猿人遗址。

在遗址西部的第三地点和东部的第一地点发现有人骨化石、石器和大量动物化石,以及烧土块、灰烬、炭粒、烧骨等用火痕迹。

1984年发现了属于一个个体的较完整的人骨化石,象这样完整的人骨化石的发现,在古人类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

意义:

为研究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提供了新的例证。

15、郑韩故城

地理位置:

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新郑市。

年代: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30年。

发掘年代:

1964年至今。

简介:

郑韩故城是东周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

城址的平面分布极不规则,城墙周长约19公里,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最高处可达18米。

城的中部有隔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城。

西城为宫城,发现有大型的夯土基址。

东城为廓城,发现有铸铜作坊、制骨作坊、铸铁作坊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铁器、陶范等遗物。

意义:

郑韩故城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历史及其都城形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16、郑州商城遗址

地理位置:

商代前期都城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郑州市。

年代:

公元前15O0年左右。

发掘年代:

195O年至今。

简介:

郑州商城遗址是商代前期的都城遗址,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城址的平面近似长方形,四周是高筑的城墙,城墙周长约7公里。

城址包括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几部分,发现有宫殿、居址、窖藏、墓葬以及冶铜、烧陶、制骨作坊等遗迹。

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此外,还在城址内的两处窖藏内发现了大批王室青铜礼器。

意义:

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对认识商代前期历史和中国早期青铜文明有重要的意义。

17、邺城遗址

地理位置:

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临漳县。

年代:

公元204年~公元58O年。

发掘年代:

1983年至今。

简介:

邺城遗址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时期的都城遗址。

遗址由南北二城组成。

北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四面共辟有7座城门,一条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两区。

城内发现有宫城、官署、居民区等遗迹以及著名的铜雀、金虎、冰井三台的基址。

出土有砖、瓦等建筑构件。

南城为东魏时期修建,平面呈长方形,四面共辟有14座城门。

除在城址的周围发现有东魏、北齐时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外,其余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意义:

邺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时城市的经济、文化、宗教、军事、技术等各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8、辽陈国公主墓

地理位置:

契丹贵族墓葬,位于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的奈曼旗。

年代:

公元1O18年。

发掘年代:

1986年。

简介:

陈国公主墓是辽国王室贵族墓葬的代表,是一座公主与驸马合葬的砖室墓。

墓葬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及主室六个部分组成,全长16.4米。

墓道呈阶梯状斜坡式,墓道两侧及墓室、耳室的顶部均有彩绘图案。

墓葬前室呈长方形,东、西耳室及主室平面呈圆形。

墓室内还安装有门槛、门框、门扇及门楣等设施。

主室内壁还有木护围墙,这是辽代王室贵族墓的一个重要特点。

墓葬主室内有以五层砖砌成的长方形尸床,两具骨骸并列其上。

公主与驸马全身穿有银丝网衣,头戴金冠,面覆金面具,脚穿鎏金银靴,并系有腰带。

墓内壁画以契丹传统的写实风格,形象再现了墓主日常生活的情景。

意义:

辽陈国公主墓的发现,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活习俗及其与汉文化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9、走马楼孙吴简牍

地理位置:

走马楼是三国时期吴国简牍的发现地,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的长沙市。

年代:

公元22O年~公元237年。

发掘年代:

1996年。

简介:

1996年考古工作者于长沙市走马楼发掘了历代古井50余口。

在其中一口袋状圆井内,出土了带有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的简牍约10万片,包括竹简、大木简和木牍、封检和和签牌等。

走马楼吴简的内容主要为地方文书档案,包括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剌、缴纳赋税以及出入仓库的簿籍等种类。

简牍的字体介于隶书、楷书、行书之间,还有一些优美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意义:

走马楼孙吴简牍的发现,为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及相关典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贾湖遗址

地理位置: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舞阳县。

年代:

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0年。

发掘年代:

1960年至今。

简介:

贾湖遗址总面积约55000余平方米,是河南省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中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面貌最为丰富的遗址,并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质。

经过多次发掘,遗址的揭露面积已达2300多平方米,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

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

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

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粳稻栽培遗迹。

意义: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提供了结合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

21、西汉帝陵与陵园遗址

地理位置:

西汉皇帝陵墓,分布在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附近。

年代:

公元前195年~公元3年。

发掘年代:

197O年至今。

简介:

西汉帝陵是西汉11个皇帝中9位的就葬处所。

这9座帝陵东西一线排开,绵延达百余里。

西汉帝陵的形制比较规整。

地下墓室为方形,位于陵园中心的墓冢呈复斗形,上小下大。

墓宫四方中央开门,并有通往地面的四条道路,四条道路又向墓冢的四周延伸,直通四周围墙正中的城门。

陵园内还有寝殿、便殿、陵庙等建筑,门外竖有巍峨的双阙,整个陵园的布局简洁洗练。

西汉帝陵的地下墓室,至今尚未做正式发掘。

意义:

西汉帝陵与陵园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皇帝陵墓制度奠定了基础。

22、西夏王陵

地理位置:

西夏王朝帝陵及其陪葬墓,位于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

年代:

公元1038年~公元1277年。

发掘年代:

1972年至今。

简介:

西夏王陵包括西夏王朝的皇陵及其陪葬墓,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陵区内分布有9座帝王陵和70余座王公、大臣的陪葬墓。

西夏王陵仿照宋朝帝陵格局修建,王陵呈纵长方形,每座均为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由鹊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陵台等部分组成,特别是黄土筑成的八角塔形陵台,高达20余米,被誉为"中国金字塔"。

王陵均为塔式,是汉族佛教文化与党项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地宫的形式也与唐宋帝陵基本相同,由墓道、中室和左、右耳室组成,深达24米多。

陪葬墓的墓主是西夏王朝的各级重要官员,按照墓主生前的地位,墓的建筑形式和规模也有所不同,反映出西夏王朝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意义:

西夏王陵的发现,为了解西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丧葬制度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实物资料。

23、裴李岗遗址

地理位置: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新郑市。

年代:

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

发掘年代:

1977年。

简介:

裴李岗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

经勘查得知,遗址东半部为村落遗迹,西半部为氏族墓地。

1977~1979年先后经过4次发掘,共计发掘墓葬114座、陶窑1座、灰坑10余个以及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

出土各种器物400余件,包括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等。

已发掘墓葬的墓坑多呈长方形,死者葬式绝大多数为单人仰身直肢葬。

随葬品主要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该遗址的出土器物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故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意义:

裴李岗文化命名地,为探索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展及其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填补了仰韶文化以前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空白。

24、良渚文化遗址群

地理位置:

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余杭县。

年代: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发掘年代:

1936年至今。

简介:

良渚文化遗址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群,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

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

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

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意义:

良渚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5、耀州窑遗址

地理位置:

唐代至明代窑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铜川市。

年代:

公元8世纪~公元16世纪。

发掘年代:

1958年。

简介:

耀州窑是中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是北方地区青瓷的主要产地,因为规模宏大,所以自古就有"十里窑场"之称。

遗址现已清理窑址近5000平方米,发现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制瓷作坊14处、窑炉18座以及数千件完好的瓷器和30多万件瓷片。

这些瓷器、瓷片的胎体瓷化程度非常高,质地坚硬。

器物上还刻有各种山水、人物、花卉等纹饰、图案。

耀州窑瓷器的釉色多为青中泛绿,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发掘过程中还清理出一组唐三彩作坊,并出土了上千件的唐三彩器,说明耀州窑在唐代也是烧制唐三彩的基地之一。

意义:

耀州窑遗址的发现,为全面认识耀州瓷窑窑址的历史及北方各窑口唐至元、明时期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6纪南城周围的墓葬群

地理位置:

东周时期楚国墓葬群,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荆州市。

年代:

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3世纪。

发掘年代:

2O世纪60年代至今。

简介:

纪南城是东周时期楚国的都城。

在纪南城周围的川店、纪山、八岭山、雨台山、拍马山等处,分布有七处密集的墓葬区。

墓葬群包括楚国王侯、贵族的大、中型墓葬700余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出土各类遗物1万余件。

其中越王勾践剑、凤凰山西汉古尸、战国丝织绣花物三项重大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轰动。

意义:

纪南城周围的墓葬群的发现,对认识东周时期的楚文化及楚国的埋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地理位置:

秦始皇的陵墓及陪葬坑,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

年代:

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9年。

发掘年代:

1974年至今。

简介: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墓,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根据考古工作发现,秦陵的陵基为近覆斗方形,夯土筑成,陵基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

围绕封土堆,在地面上还筑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和外城的四面均有城门,城的四角还筑有角楼。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