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379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巧第6关写作突破策略与技巧实战演练

(xx·江西南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的生命总是在“完成”和“未完成”的状态中行进。

回家卸下行囊,是一次旅行的完成;高中毕业,是一段学业的完成;书稿付梓,是一次写作任务的完成;走进婚姻,是一场恋爱的完成。

但我们又时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未完成”。

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哲理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了“完成”和“未完成”,并列举了一些事例说明“完成”的状态。

最后,材料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将高中毕业的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完成’或是‘未完成’呢”。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给考生作文的立意指明方向。

考生写作文时可针对生命中的“完成”阐述自己的看法,也可针对生命中的“未完成”谈自己的观点,也可把“完成”和“未完成”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分析其关系,表明立场。

这篇作文可以写记叙文,记叙一件事,刻画一个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也可写成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例文:

回家卸下行囊,是一次旅行的完成;高中毕业,是一段学业的完成;书稿付梓,是一次写作任务的完成;走进婚姻,是一场恋爱的完成……可这些就可以算真的完成吗?

不!

其实这些仍然处在未完成状态。

一次旅行结束,等待他的是下一次新的跋涉;高中毕业,莘莘学子即将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作品完成,创作者的使命并未就此结束,新的创作征程即将拉开帷幕;走进婚姻的殿堂,却仅仅是家庭生活的开端,责任也才刚刚担起。

由此可见世上诸多事物,哪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呢?

有的只是未完成。

当然不可否认,未完成使人焦虑、疲惫、难以忍受。

但我认为:

未完成是生命的常态,正是“未完成”状态的存在,才促使人们不断努力,创造出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论语》中说: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毕生都在追求他的政治理想。

促使他对“知其不可而为之”信念的终生不渝坚守的,不正是他那种“死而后已”的“未完成”之心吗?

司马迁遭到宫刑时,《史记》远没有完成,在这种奇耻大辱之下,难道他没有轻生之念?

但面对《史记》的未完成,自己生命价值的未完成,熬过去,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老舍创作的《骆驼祥子》,达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个艺术高峰,可是他没有把这部作品看成创作的完成,而是把它看成一个新的创作起点。

话剧《茶馆》诞生后,老舍登上艺术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

老舍就是在“未完成”心态的指引下,打破了“作家很难有两次艺术巅峰”的定律。

古人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永无止境地学习,是每一个向上者必要的人生经历。

人要想不断地进步,就得活到老学到老。

这就是在学习上要保持“未完成”的状态,不能有“完成”之心的真实体现。

庄子曾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他那颗永怀“未完成”的奋斗之心。

世上永无完成时,奋斗正在进行中。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训练

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

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

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

宗教仪式是庄重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

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

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奠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奠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

宗教祭奠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

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

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影响了戏剧在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这些都加强了观众的心态视角的差异。

观众心态视角和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

观众心态视角的差异使得戏剧的悲喜色彩倾向不同。

反过来,戏剧悲喜色彩的不同又加强了心态视角的差异。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肃穆的气氛,和作为戏剧渊源的宗教祭奠的庄重气氛最接近,都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

中国戏曲观众喜欢看喜剧。

这和戏曲形成时的娱乐滑稽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反映出的俯视心态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同样是看悲剧,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也不相同。

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

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

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

如俄狄浦斯之于命运,哈姆雷特之于性格,斯多芒克之于社会,但他们最后都以毁灭告终。

中国戏曲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

而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多是高贵、威严、有强大力量的帝王将相、贵族富人、神人英雄等。

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悲剧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让观众俯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判。

而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进而产生了“惧怕和怜悯”,从而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观众从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西方观众则从心态上的低位置仰视演出。

B.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是因为戏剧作者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

C.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呈多元性、娱乐性特征,宗教祭奠仪式对其形成影响并不大。

D.具有宗教意味的中国神仙道化剧,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解析 强加因果,“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应该是“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戏剧作者”应为“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

答案 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戏剧从业人员的地位及戏剧在正统文艺中的地位都受到了戏剧形成渊源的影响。

B.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心态与戏剧形成期人们参加宗教仪式的心态是一脉相承的。

C.中国戏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娱乐手段,其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综合的过程。

D.观众心态视觉、戏剧悲喜色彩、戏剧形成渊源联系密切,互为影响,互相强化。

解析 无中生有,戏剧形成渊源与前两者没有“互为影响,互相强化”的关系。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戏曲观众俯视的心态视角既针对戏曲本身,也针对戏曲主人公。

B.美好事物毁灭遂成悲剧,如善良百姓无辜蒙冤、高贵王子最终落难。

C.中国戏曲侧重于伦理批判,西方戏剧则侧重于人对其对立面的反抗。

D.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社会、性格的抗争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解析 张冠李戴,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应为“中国戏曲悲剧”和“西方悲剧”。

答案 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微时代”,读什么?

信息技术时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的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

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

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

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

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

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解析 A项,是就微信阅读人数和其地位而言的;B项,是就读者订阅的内容而言的;C项,是就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努力迎合读者偏好而言,此三项都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不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

答案 D

5.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解析 C项,“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无中生有。

答案 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解析 D项,“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错,原文说的是“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说法变成绝对,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D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国人的书法情结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宣纸上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

它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又有音乐的和谐。

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

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

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

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

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获得了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

但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

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

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倾心于书法,陶醉其间,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书法图卷。

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

所以说,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

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笔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

所以,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也因此,中国人把“字”看得很重,甚至称作人的“门面”。

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决不会在中国消亡。

今天,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

因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觉到。

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和精神家园。

(节选自《人民日报》xx年1月18日)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的书法情结”的一项是(  )

A.书法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又有音乐的和谐。

B.书法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

C.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D.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决不会在中国消亡。

解析 B项,“书法情结”属于书法对人的影响,此项是书法本身的特点,不是书法对人的影响,属于偷换概念。

答案 B

8.下列对中国书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既能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

B.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

C.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与中国的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

D.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两者交融可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解析 B项,原文中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去掉了条件,扩大了范围。

答案 B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书法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力远超日韩和其他东南亚国家。

B.书法的日常化是指人们用毛笔书写交流信息,书法的专业化是指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

C.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这也降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

D.书法这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要是中国人,就能真正感觉到。

解析 A项,“其影响力远超……”错误,无中生有;C项,原文中有“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偷换概念;D项,“只要是中国人,就能……”错。

强加条件,扩大了范围。

答案 B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

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持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

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

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

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

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

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

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

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

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xx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自应对未来的挑战。

解析 C项,偷换概念,文中说英式教育是“貌似以‘玩乐’为主”,并非真正的“以玩乐为主”。

答案 C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解析 A项,混淆是非,文章第三段中说“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可见并非“总是笑盈盈的”。

答案 A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解析 B项,无中生有,那是“支持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并非作者观点。

答案 B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

五、(xx·安徽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学术共同体,是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学科内部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学术集团,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能够将一个时代的学术推向高峰。

考察两宋时代的学术发展,两宋士人学术共同体的昌盛便不可忽视。

因宋代道学发达,或可名其为道学共同体。

道学共同体是由宋代部分持共同价值观、道德立场和学术取向的儒家形成的团体。

道学家与汉唐儒家不同。

汉唐儒家多致力于寻章摘句、解释经典,虽然在整理与保存儒家经典方面贡献颇多,但在学术与思想方面颇为缺乏创造性。

而宋代道学家以继三代绝学、挽日下世风、兴仁义道德、正己心人心、开万世太平为己任,穷究天理人性,讲求修身之道。

道学家与宋代其他儒家亦有三个明显区别。

就仕途而言,道学家往往两栖于学堂与官场,存庙堂之志,而以学堂为主;游离于政治,而对政治不忘。

因此,他们与身居庙堂之儒有不同的立场与思考问题的角度。

就价值取向而言,道学家更趋向向内追求和终极追求。

他们对己追求居敬,自诚致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们的终极追求则希望实现道德完满,以及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圣贤境界,并因这种追求而不与现实妥协。

就理论而言,道学家更趋于哲学化。

这与他们的价值取向相关联。

在向内的追求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