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397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docx

答同学你好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答:

同学你好!

现提供如下供你参考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机械波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

 

一、机械波的产生及特点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机械波.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有两个:

一是要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作为波源,二是要有能够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

  特点:

介质中的每一个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重复波源的振动(各质点的振动周期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等,理想的简谐波各质点振幅相等),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它总是在离波源近的前一个质点的带动下振动.每一个质点并不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是波源的运动形式和振动能量.

  二、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λ

  定义: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两个相邻的振动过程中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物理实质:

相距一个(或整数个)波长的两个质点的振动位移在任何时刻都相等,而且振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相同,即相距一个(或整数个)波长的两个质点在任何时刻振动状态都相同.

  对于横波,相邻两个波峰或相邻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对于纵波,相邻两个密部中央或相邻两个疏部中央的距离等于波长.

  波长也是波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它反映了波在空间的周期性.

  2.频率f

  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与介质无关,只取决波源.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时,频率不变.

  3.波速v

  波的传播速度,即振动形式的传播速度.

  机械波的波速取决于介质,与频率无关.同类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波速是一定的.

  注意:

波速和质点的振动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波长λ、频率f(周期T)与波速

的关系

  

  注意:

不能认为波速v正比于波长λ,正比于频率f.因为波速v的大小是由介质决定的,与波源无关;频f是由波源决定的,与介质无关;而波长λ是由介质和波源共同决定的.对于给定的均匀介质,λ与T的比值或λ与f的乘积是一定值,这反映了空间的周期性和时间的周期性的联系,波源振动了几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几个波长.

  三、波的图像

  1.波的图像:

用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连   接各位移矢量末端所得的曲线就是波的图像.

  2.从波的图像上能反映的物理量或关系:

   ⅰ质点振动的振幅

   ⅱ波长

   ⅲ某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

   ⅳ某时刻各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并可比较大小

   结合波的传播速度(大小和方向),还可以判断:

   ⅴ图像上各质点振动的超前和落后关系

   ⅵ各质点的振动方向(或由质点振动方向判断波的传播方向)

   ⅶ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或由周期和频率确定波速)

   ⅷ确定任意时刻波的图像

   ⅸ画出图像上各质点的振动图像

  3.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的比较:

  振动是一个质点的运动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来的情况,波动是一个时刻空间各质点的振动共同呈现出来的情况.简谐振动和其引起的简谐波的振幅、频率相同,二者的图像都是正弦(或余弦)曲线,但两个图像有本质的区别.见下表:

  

振动图像

波的图像

研究对象

一个质点

波的传播方向上的所有质点

研究内容

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同时刻的位移)

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在空间的位移分布规律

横纵坐标

位移-时间(y-t)

位移-空间位置(y-x)

物理意义

反映一个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

反映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移

周期性

曲线的一个周期在横坐标上的距离表示振动时间的一个周期即T

曲线的一个周期在横坐标上的距离表示振动在空间上的一个周期即波长λ

图线变化

随时间推移图线延续,但已经画出的形状不变

不同时间观察的波形不同,随时间推移,图像沿传播方向平移

  四、波动问题的多解性

  波动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周期性:

波在传播过程中相隔周期的整数倍时间,波的图像是相同的;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隔波长的整数倍的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因此,在求解波动的问题时,如果质点的振动方向或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的两质点间的距离不确定,传播距离和时间不确定等,就容易出现多解的现象.这造成了解决波动问题的一个难点.

  但由于波在同一种介质中是匀速传播的,故机械波的传播时间t、传播距离S和传播速度v之间的关系是 

.这样在无条件限制时,解决这类问题可以有如下一些关系:

  

  n=0、1、2……S0是波形传播的最小距离,t0是对应传播距离S0的时间.

分子热运动 能量守恒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

   分子动理论及其实验基础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各单元及气体一章的基础,因此,透彻理解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分子动理论中"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句话的理解

   应通过一些具体数据增强感性认识,如一滴水中大约就有7×1020个水分子等等。

   二、对"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理解

   1、关于"永不停息"应从两方面去理解体会:

一方面,是从对实验现象的推理角度来认识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可以发现,只要液体的温度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不会有丝毫的减弱,即布朗运动与时间无关,体现了运动的永久性;另一方面,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即温度越低,物质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就越低,运动的平均动能就越小。

然而,即使温度降至自然界低温的极限OK,分子的运动依然在进行(此时,仅剩下分子振动能量),即体现了分子运动的无终止性。

   2、关于"运动的无规则性",应理解为单个分子运动的随机性与大量分子运动的有规律性。

单个分子运动的随机性体现在其运动的不可预见性上,其原因是周围其他分子对它的频繁碰撞;大量分子运动的有规律性体现在它们的运动遵循统计规律上,一方面,大量分子运动的速度大小速率按统计规律分布,另一方面,大量分子运动的速度方向满足各向均等规律分布。

   扩散现象是分子直接运动的结果,布朗运动虽然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它却是分子运动的反映。

正是通过布朗运动的永不停息性和无规则性,反映了分子运动的上述特点。

布朗运动间接地说明了分子的运动。

  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微粒的无规则运动,通常需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微粒的这种运动.

  布朗运动的成因:

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时,频繁地、无规则地撞击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使微粒发生了无规则运动.可见,布朗运动的原因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但我们所直接看到的并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分子运动的一种表现.

  影响布朗运动剧烈程度的因素:

  1.微粒的大小: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微粒的质量越小,越容易改变运动状态,因此在受分子撞击后做无规则的运动越剧烈.

  2.液体的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得越剧烈,对悬浮微粒撞击的频率及强度越高,所以微粒无规则运动得越剧烈.

   三、对"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理解

   1、这里所说的分子是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统称。

   2、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以固体物体为例,物体在被拉伸时需要一定的外力,这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作用,所以要使物体被拉伸,一定需要有外力来克服分子之间的引力;同时物体在被压缩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力,这表明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斥力作用,因此要使物体被压缩时,一定需要有外力来克服分子之间的斥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实质均是组成分子的原子核及电子所携带的电荷与另一分子的原子核及电子所携带的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即库仑力。

   3、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及其变化

  分子力:

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两个力的合力即为表现出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

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r0为10-10m)引力和斥力相等,此二力的合力为零,即分子间呈现出没有作用力,此时分子所处的位置称为平衡位置.

  当分子之间距离r<r0时,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多一些,故斥力大于引力,此时分子之间呈现出有相互的斥力作用(此时引力仍然存在).

  当分子之间距离r>r0时,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多一些,故引力大于斥力,此时分子之间呈现出有相互的引力作用(此时斥力仍然存在).

  可见,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的,且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时,引力和斥力同时发生变化,只是斥力变化的更“快一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分子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的距离很短,一般当分子之间的距离超过分子直径的10倍时,可认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为零.

   四、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物理意义

  1mol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都是6.02×1023个,此数值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此值在一般粗略的计算中可近似取为NA=6×1023mol-1).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对给定物质的微观量(分子个数、每个分子的质量和直径大小)进行定量计算.对于这类问题,既要求物理概念清楚,又能正确地运用物理规律解题,同时还要求具有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数量级问题的快速估算能力.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量和宏观量之间的桥梁,如已知某种物体的摩尔质量M、摩尔体积V及物质的摩尔数n,则可由摩尔数求出此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目为:

N=n×NA;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M/NA;每个分子的体积为v=V/NA.

  五、物体的内能

  1.内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热力学能,也叫内能.

  由于物体内大量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物体内的分子具有动能.因为微观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宏观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动能越大.

  与地球上物体和地球之间由于相互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类似,分子间由于存在着与它们之间相对位置有关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势能.

  2.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

  影响分子动能的因素:

由于大量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分子运动的动能有大有小,就某一个分子而言,其动能大小也会由于分子之间的不断撞击而发生变化,所以讨论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并无实际意义.但从整体上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剧烈,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就一定较大,因此宏观上的温度就是物体内微观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可见,物体的温度越高,物体内大量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影响分子势能的因素:

通常分子之间的距离处于“平衡位置”,即r=r0.

  根据功与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可知,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表现出引力,需要外界做功,故分子势能增大;同样,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表现出斥力,这也需要外界做功,所以分子势能也增大.

  从宏观上看,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必然导致物体的体积变化,所以微观中的分子势能与宏观上的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1〕物体的内能是由物体内分子的数量、大量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能量,从宏观上看,它取决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

  〔2〕机械能是由物体做机械运动及物体间相对位置(或形变)所具有的能量.

  六、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的关系

  1.两种方法的区别:

  热传递的过程是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放热,在此过程中,原低温物体吸收热量而内能增加,原高温物体放热而内能减少.可见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实质是内能在高、低温物体间的转移,此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即为所传递的热量.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通常是消耗其它形式的能量来实现的.如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阻做功使电阻发热内能增加,是电能转化为内能.可见,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是其它形式的能量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两种方法的联系: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它们改变内能的最终结果看,两者是等效的.

固体和液体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

  一、固体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

非晶体

外形上

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无规则的几何形状

各向异性

各向同性

导电性

如:

方解石

各向同性

导热性

如:

云母、石膏晶体

各向同性

熔点

如:

具有一定的熔点

各向同性

光的折射

如:

方解石

各向同性

弹性和硬度

如:

立方体的铜晶体

各向同性

  

  2.多晶体和单晶体的区别:

单晶体表现出良好的各向异性.多晶体是由许多细小的单晶体杂乱集合而成.在多晶体的内部沿着不同的方向单晶体的排列是不整齐的.因此有些多晶体的各向异性表现不出来.例如:

多晶体的导热性、导电性是组成多晶体的细小单晶体的平均效果,表现不出各向异性.

  3.如何区别多晶体与非晶体:

由于多晶体的外形和各向异性都与非晶体差别不大,所以判断多晶体与非晶体通常用有没有一定的熔点来区分.

二、液体

  1.表面张力的发生地点在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现象是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

  2.液体表面收缩趋势是怎样产生的?

  在液体内部,每个分子的周围有许多液体分子,当这个分子在平衡位置时所受到的其他分子的作用力的矢量和为零.但是当这个分子离开平衡位置向某一个方向运动的时候,它要受到其他分子对它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引力),这些作用力迫使这个分子回到平衡位置去.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

  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当它从平衡位置向外运动时,受到气体的作用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作只受到液体里分子的引力,因此它受到的使它回到平衡位置的力比在液体内部要小,因而液体表面层里的分子振动的振幅比液体内部分子的振幅大一些,分子间的距离也就大一些,所以液体表面层里的分子的分布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一些.

  在表面层分子间的距离比在液体内部的距离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设想在液面上划一条分界线,界线两边液面中的分子就有相互吸引的作用,如图1所示.就整个液面而言,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液体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弹性薄膜,一旦哪里有破裂和边界,液体表面就会显现出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

  简言之:

表面张力就是液体表面层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它是由于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稀疏产生的.

  3.浸润和不浸润

  它是由附着层的性质决定的.附着层有缩小趋势就表现为液体不浸润固体;附着层有扩大趋势,就表现为液体浸润固体.

  液体的附着层里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到器壁固体分子的作用.因此附着层分子的分布,比液体表面总要密些.但是比液体内部是疏是密,还要看固体作用力的强弱.

  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液体内部要疏远些,这样附着层就会出现跟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作用,液体跟固体的接触面有缩小的趋势.这就是液体不浸润固体的现象.如果液体不浸润固体,附着层里的收缩力将接触面下拉而使液体在接近器壁处向下弯曲,液面呈向上凸的形状,如图2甲所示.

  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液体内部要紧密些,这样附着层就会出现跟表层相反的情形,液体的相邻的两部分之间出现互相推斥的作用,使得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液体浸润固体的现象.如果液体浸润固体,附着层里的推斥作用将接触面向上扩大而使液体在接近器壁处向上弯曲,液面呈向下凹的形状,如图2乙所示.

  4.毛细现象的解释

  将一只玻璃制成的毛细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将另一只玻璃制成的毛细管插入水银中,毛细管内的水银面比容器里的水银面低.这是为什么?

  因为水跟玻璃是浸润的.研究水与管壁接触的附着层,那里的水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推斥的作用,使得附着层内的液体沿管壁上升,造成液面弯曲,如图3甲所示.

  管内液面弯曲,使得表面层面积变大.表面层的表面张力的收缩作用要使表面积收缩,就像要将绷紧的橡胶膜拉成水平一样,这样就带动着管内表面层以下的液体水柱上升,如图3乙所示.

  液面上升后,又会因附着层的推斥力引起液面的弯曲,使液面的表面积增大,如图3丙所示.表面层的表面张力又会使液体上升,减小表面积.

  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力与管内的水柱的重力相平衡时,才停止下来,如图3丁所示.

  可见在毛细现象中,浸润液体的上升,是附着层的推斥作用和表面层的收缩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气体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

  一、气体的状态分析

  描述气体状态的参量有四个参量:

物质的量、温度、体积、压强.

  物质的量是气体的化学参量.它反映气体分子数的多少.

(M为气体的质量,μ为这种气体的摩尔质量),

(V为气体体积,Vmol为该气体的摩尔体积,N为分子总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A)

  温度是气体的热学参量,在热学计算中应采用热力学温标,其它的温标要换算为国际温标.常见的是将摄氏温标转换为热力学温标.

  体积是气体的几何参量.由于气体总是充满它可以充满的任何空间,所以气体的体积即等于容器的体积.在分析气体的各个状态下的体积变化时,可以通过按照题意画草图的方法把气体的体积变化找出来.

  压强是气体的力学参量,气体压强是由大量的无规则运动的气体分子对容器器壁频繁碰撞产生的.气体压强分析是气体状态分析的重点.压强的分析的步骤是:

  1.运用受力分析的方法,找到与气体发生作用的物体受到的所有的作用力(其中一定包括所研究的气体对这个物体的作用力).

  2.从题意中判断物体的加速度.

  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气体的压强.

  二、状态与过程

  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来说,如果温度、体积和压强这三个量都不改变,我们就说“气体处于一定的状态中”,

这里说的状态,应是平衡状态,即平衡态.对于气体当它的质量、温度、体积和压强都不变时,气体就处于一定

的状态;一定质量气体的温度、体积和压强当中只要有两个量变化,气体的状态就改变.气体从一个状态变化到

另一个状态,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很复杂,不过在高中阶段,我们所涉及到的气体状态变化过程都

是比较缓慢进行的,可以近似地将这个过程看作是一个个平衡状态的缓慢过渡过程.用图象能够最直观地展现从

一个状态缓慢地过渡到另一个状态所经历的物理过程.图象中的点表示气体所处的某个状态,线段表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所经历的过程.

  三、理想气体的模型

  从宏观角度看,理想气体就是严格遵循三个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实验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实际气体可以看作是理想气体.

  从微观角度看,可以看成是大量的弹性质点的集合体:

  1.分子自身的线度与分子间距离相比较可以忽略不计;

  2.除碰撞瞬间之外,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

  3.分子之间、分子与器壁之间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四、理想气态状态方程的应用: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两种表达形式

  首先应理解两种气态方程的不同的适用范围:

所表示的是一定质量的气体发生变化后的两个状态之间的关系.

则表述了任一状态下,理想气体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处理问题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一部分气体;

  2.确定研究对象的初、末状态,对初、末状态的状态参量做分析

  一般要注意的是具体问题中的气体质量变不变,如果气体质量不变就采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决问题;如果气体质量变化就采用克拉珀龙状态方程解决问题;

  3.依据气体状态方程代入状态参量进行运算操作.

  五、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p-V图中线段与体积轴所包围的面积,p-T和V-T图中图线的斜率各有其物理意义.

  由

,在p-T图中,

;在V-T图中,

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p-T图中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与体积成反比;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V-T图中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与压强成反比.

电场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

 

一、电场强度

  1.电场的物质性

  电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一相互作用力是靠电场来实现的.电荷周围存在着电场,电场是一种物质,其一个重要特性是对其中的电荷施加力的作用.用电场强度来描述电场的力的方面的性质.

  2.电场强度的概念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

  其意义是:

检验电场中A点的电场强度,可以在A点放一电量为q的检验电荷,其受力为F.实验发现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与检验电荷的电量成正比,其比值可以反映电场中A点的性质,定义为电场强度.而这个比值与F和q均无关,只与场源电荷和场中位置有关,即便在电场中没有检验电荷q,A点的电场依旧是客观存在的,其电场强度E的大小和方向不会因检验电荷q的不同而不同.

  与密度ρ类似,密度ρ定义为

,而ρ与m和V均无关,只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3.电场强度是矢量,其大小等于F与q的比值,反映电场的强弱;其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受力的方向.

  4.注意区分场强的几个公式

  

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对于任何电场都适用.

  

是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的公式,此式只适用于点电荷的电场,由该式可以看出,电场强度与场源电荷Q和场中位置r有关,与检验电荷q无关.

  

只适用于匀强电场,它反映匀强电场中场强和电势差的关系,其中U为两点间的电势差,d是这两点在场强方向上的距离.

  5.电场强度的叠加是矢量的叠加

  空间中若存在着几个电荷,它们在P点都激发电场,则P点的电场为这几个电荷单独在P点产生电场的场强的矢量合.

  二、电势能、电势差、电势

  电场中的电势、电势差、电势能可以与重力场中的高度、高度差和重力势能类比,列表如下:

  类比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好方法,要学会自觉运用这种方法.通过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概念和规律,也有助于记忆.

  三、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的特点

  处在电场中的导体或孤立的带电导体,当达到静电平衡时,具有如下特点:

  1.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2.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3.导体表面的电场线与该表面垂直

  4.电荷分布在外表面,导体内部无净剩电荷

  解决问题时注意:

  1.导体内部场强为零,指的是外电场的场强与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的合场强为零

  2.静电平衡时电荷在导体外表面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且尖端电荷分布密度较大,其附近电场也较强

  3.用导线将导体接地或触摸导体时,可把导体和地球看成是一个等势体

  4.一般取无穷远和地球的电势为零

  四、电容器、电容

  1.电容器的电容

  

(1)将电容器的带电量与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势差的比值定义为电容器的电容,定义式为:

            

  

(2)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两极板间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成正比,与两极板的正对面积S成正比,与两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即

,写成等式

  (3)注意:

电容是反映电容器本身贮电性能的物理量,由电容器本身的构造决定,与电容器带电多少、是否带电及两极间电势差大小等均无关.由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可以看出,其电容只与ε、S和d有关.

  2.解决平行板电容器问题的基本思路

  

(1)首先确定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