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41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docx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安全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近年来,高校食品安全时有发生,不仅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还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的教育刻不容缓。

本文基于食品安全的角度,为大家整理了8篇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范文,希望能对有关专业的朋友起到帮助作用。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热点研究8篇)之第一篇:

大学生食品安全KAP现状及干预对策

 

  摘要:

食品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长期以来倍受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继承者,其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的认知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身边的人群,所以对于大学生食品安全的教育刻不容缓。

该文对大学生食品安全KAP的现状加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食品安全,KAP,对策

 

  依据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目前,国内存在的食品安全日益增多,从食品的原材料、加工、贮藏、销售各个环节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食源性疾病引起的中毒以致频繁出现。

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他们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不仅影响其自身健康,还会影响到他们周围及更为广泛的社会群体。

提高大学生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认知水平,解决大学生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倍受社会关注。

国内针对不同省市及地区的大学生KAP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储备不足,食品安全意识相对欠缺,难以很好地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防。

本文将从大学生食品安全KAP的现况加以剖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

 

  1国内食品安全现状研究成果

 

  1.1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现状

 

  宋阳等[1]对成都市两所大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缺乏全面系统且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体现更为明显,普遍存在不妥的膳食行为,但是却有一定的健康饮食意识,愿意学习较多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并且可以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

叶蔚云等[2]对广州市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及行为平均得分较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健康饮食认知水平,有意愿接受更多的知识,纠正不妥的饮食行为。

赵建刚等[3]在兰州市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该市大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安全方面的认知现况不尽人意,应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营养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力度,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增强营养健康教育,引导合理膳食行为的形成。

国内很多研究人员都针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KAP进行调查,调查方式虽有不同,但结果都表明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不高[4,5,6,7,8,9,10,11,12,13,14]。

很多学生有意愿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但是缺乏强烈的维权意识,仍然存有大量对健康有害的习惯,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1.2大学生食品安全态度现状

 

  黄晓等[15]以湖南省郴州市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表明他们对食品与健康的有关问题表现出高度的关注。

金文进等[16]对天水市大学生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表示担忧,大量学生表示愿意多参加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并希望学校能定期开展一些食品安全知识讲座。

宋阳等[1]发觉在食品安全态度方面,其他专业类学生有意愿主动地获取食品安全知识,并且可以引导自己饮食行为的形成,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参与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1.3大学生食品安全行为现状

 

  翟艳丽等[17]对山西省两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不高,有58.3%的大学生在购买到不安全食品时会选择不追究的方式,并且很少人在购买商品时会关注食品标签。

左群等[18]对上海市三所高校大学生的食品安全KAP问卷结果表明,大多数高校学生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薄弱,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大多数采取忍受的态度,而不是用法律的武器扞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刘晓婷等[19]对某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他们食品卫生的意识薄弱,存在不良的行为。

 

  2大学生食品安全KAP的影响因素

 

  2.1大学院校中存在的教育局限

 

  很多的大学院校开设食品专业课程少,尽管有些学校会开设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但大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很高,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并且高校大多是在食堂张贴一些饮食安全知识,很少有集中性的对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

在校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舆论、医学类课程和食品专业类课程中讲授的相关知识,少部分来源于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

政府的有关部门及学校对于食品安全知识的传播相对落后。

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普遍不高,大多数选择的是自认倒霉的态度,这也与高校相关法律教育力度不强有很大关系。

有些院校的专业课涵盖了食品安全中相关内容,因而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比率就会高于没有学习过有关课程的在校学生。

 

  2.2校园内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普及方式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大量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在校大学生,并针对在校大学生做了很多的食品安全KAP的问卷调查,使高校在大学生中进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拥有了科学根据。

由于食源性疾病案例在高校不胜枚举,因此高校也广泛举办校园内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却有很多只侧重食品卫生相关知识,没有完全包含食品安全诸多方面。

比如说,欠缺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未举办如何在食品安全方面自我保护问题深入讲解活动等,并且在校生参加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以获得学分、通过考试为重要目标,未能端正对于食品安全应该具有的严肃态度,不能实现食品安全有关内容及信息的宣传教育目标。

 

  2.3国家政策不够全面,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政策不够周全,未能进行食品安全分段和有效的监督管理,存有诸多市场监督管理缺失及不到位的情况。

2015年颁布的最新装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对政府、企业及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个人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

政府应该将食品安全工作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计划,增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建设的能力,使食品安全工作具有必要保证基础。

2008年9月,中国爆发了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其原因是某集团为了增加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而添加俗称蛋白精的三聚氰胺,致使饮用该集团生产奶粉的婴幼儿患有肾结石的疾病。

2011年3月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河南某集团火腿肠中查出瘦肉精。

2012年,媒体报道出我国第一个影响巨大的地沟油,揭露了惊天秘密:

曾在连续一年半的时间内,某企业购进1.45亿元地沟油用来加工7-ACA,使问题产品已遍及医药市场。

最近几年连续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足可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种严峻的程度。

这均可体现社会中有些食品加工公司没有认真遵循有关政策法令、职业道德,使产出有害产品流进市场,给食品安全问题带来隐患,带来更大有害的影响。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食品安全受到居民的广泛关注,已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借助移动网络和工具获取相关信息很快,对此类热点问题也有很高的关注程度,但由于在校学生对食品方面认识还存在一定缺陷,对有关传言是非判断还存在不足,容易产生误区和错误的认识。

同时,还存在有些媒体为了造成社会效应、提升点击量及知名度,对于未经过专业权威验证的食品问题大肆宣传;或是由于相关企业的威胁,不能公开准确报道真实情况,使之有可乘之机,不顾其产生的安全隐患和产生社会危害,导致食品问题加大,最终导致居民信任危机。

 

  3对策建议

 

  3.1完善大学生的全方位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方面的教育,并将该教育纳入教学目标计划。

高校可以通过选修课、实践课、专题讲座等载体,利用自媒体网络、校报、杂志、校内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等途径加大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力度,增强大学生对于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权等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对于食品专业学生,可采用食品安全知识有奖竞赛、考试、现场事故处理和开设食品研究课题等各种学习方法,并开设食品相关课程。

大部分调查研究发现电视媒体传播以及网络信息传递是大学生获取的主要方式,该现象表明此后高校应合理加大使用这两种重要的传播媒体传播关于食品安全的知识。

通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努力,在校学生可以在更多情况下,更准确及时地获得到食品方面的信息,同时有能力辨别食品有关信息的真伪。

 

  3.2加强社会食品安全管理

 

  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更新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及完善食品行业标准,大力推广范围和力度,加大行业监督管理的力度。

社会应提供多方面信息传达和反馈渠道,加强有关生产销售企业及制造商的行业自我规范并且加大社会媒体的监督力量,多角度多渠道反映问题,杜绝相关行业信息不良的传递链。

有关监督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大对校园内外商品生产以及销售场所中所有人员的食品法律和制度及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并及时落到实处。

加强对违法行为惩罚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杜绝犯罪分子侥幸心理。

对于一些小食品厂、小作坊以及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小摊贩、游击队的状况,当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性的统一管理,确保其出售的商品符合有关卫生标准。

高校的食堂是大部分学生的主要用餐场所,高校应该对食堂的相关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例如,豆芽没有煮熟会引起食用人群中毒;豆浆应该要用煮熟的大豆,以破坏其中所含的毒素,以防止大学生食用之后的不良反应;发芽的马铃薯中的龙葵碱的含量很高,食用少量也会导致食物中毒等一些常见的饮食问题。

 

  3.3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预防机制

 

  为了更好解决食品安全健康行为问题,还需要政府相关职能机构的共同努力合作,并与公共媒体及时配合,相关安全宣传行动成为食品安全常态机制[20]。

HACCP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应用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和不断完善,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它和CMP监管体系是国际认可的技术体系。

HACCP体系主要以预防为基础,是制止食源性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CMP监管体系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进行控制和管理。

将两者有机结合是当前行业认可的,有效控制食品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体系。

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内建立HACCP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体系,同时与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协同作用,可用来监控食品生产加工环境和有关人员的行为。

同时,应当联合政府监管机构、相关食品生产销售企业和校内安全机构、相关专业学者以及高校学生,建立大学生保障委员会,建立校园食品安全HACCP和CMP监督管理体系,并按时机制进行工作评价。

由政府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和学校各自推举一位食品安全责任人,共同管理委员会协调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制定校内发生的食品问题预防方案及有关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对应措施,并根据相应时期易发的食源性疾病和校内外存在的食品风险进行阶段性应急方案的演习,以提高在校学生对于食品教育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4展望

 

  经济发展伴随着我国居民膳食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在我们生活中也时有发生。

在我国居民中,营养不良现象与营养过剩现象同在,我国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

为此,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知识的宣教,减少慢性病就很有必要了。

大学生是我国居民中的特殊的群体,有关他们食品安全的知识、态度、行为不单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饮食健康,且与其将来接触的人息息相关。

虽然大学生对于关于食品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他们在食品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仍需接受有关的宣传。

大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保持着积极主动的了解态度,但在其遇到问题食品时,维权意识较差是大多数大学生共有的,同样提醒学校和社会相关单位应当加大对有关企业的监督,完善食品问题的应急管理控制体系制度,创建有关食品的保障委员会,加强并拓展与学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的交流,共同打造食品安全问题的防御体制系统。

从多方面对大学生以及校内校外从事食品产品生产有关人员采取针对大学生膳食特有的创新性教育学习,加强对食品相关知识宣讲,纠正大学生对于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理念,养成积极、正确的食品安全行为,全方位纠正和有效防止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实践较缺乏,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单独开设普及食品安全教育知识相关的一些实践,这就对高校提出了加强相关投入要求,合理把握课堂及课余时间开展工作。

此外,还可以展开一些讲座等活动。

因此,一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宣传教育活动,如鼓励其他专业学生选修食品安全与营养的有关课程;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到关于、经济、学生心理、饮食文化习俗等其他条件的环境,对应相应情况采取有各自特点的宣传活动,纠正不正确认识和观念,拥有合理的饮食习惯,使在校大学生成长为拥有健康以及具有较高的食品安全意识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宋阳,张然,张立实,等.成都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

(2):

302-306.

  [2]叶蔚云,高永清,尹章汉,等.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

847-848.

  [3]赵建刚,胡云霞,靳素琴.兰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9):

93-94.

  [4]田粟,赵丽娟,孙磊,等.石家庄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5(5):

543-545.

  [5]徐上知,张东星,马丹,等.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0):

1512-1514.

 

 

  大学生食品安全论文(热点研究8篇)之第二篇:

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调查与探讨

 

  摘要:

根据对苏州市1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了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对象及内容,提出健康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旨在为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日益扩大,危及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的重大食品安全屡屡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

近年来,国内外频发的食品安全,使人们深刻意识到不安全的食品会给人类身心带来巨大危害。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可能是避免食品安全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存在不良饮食习惯,在食品消费中也存在一些不良行为,这也导致了一些食品安全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笔者根据对苏州市1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的结果,探讨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对象及内容,提出健康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旨在为开展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1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KAP)调查研究

 

  1.1对象

 

  2013年10月,以班级为群,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苏州市1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300份,有效问卷为1225份,有效回收率为94.23%。

其中,女生674人,占总调查人数55.02%;男生551人,占总调查人数44.98%。

专业组成为医学类570人,占总调查人数46.53%;非医学类655人,占总调查人数53.47%。

年级组成为一年级784人、二年级441人。

调查的3所高校及学生人数分别为苏州科技学院学生379名,占总调查人数30.94%;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570名,占总调查人数46.53%;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276名,占总调查人数22.53%。

 

  1.2研究方法

 

  应用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模型[2],查阅文献,设计大学生食品安全KAP调查问卷。

经预调查、修订问卷后,检验问卷信度、效度,确定问卷内容。

调查时由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现场收回。

 

  1.3研究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

(1)一般情况:

性别、学校、年级、专业、籍贯、生源地、父亲及母亲文化程度、月消费金额等,

(2)知识:

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污染食物的物质、常用食品添加剂、食源性疾病等,(3)态度:

包括对街头食品等存在安全隐患食品的消费态度及接受健康教育的意愿等,(4)行为:

包括就餐地点的选择、购买食品时关注的信息及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等。

 

  1.4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的平均分为45.344.798,得分达到及格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82.45%,达到优秀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3.96%,提示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有一定的知晓程度,但仅有少部分大学生的知晓程度较高。

大学生中有79.83%的学生听说过《食品安全法》,但仅有14.69%的同学表示知晓该法律的一些具体条文,提示对法律法规的知晓率较低。

对食品标签的认知调查显示,仅有19.35%调查大字生表示知道QS标志的含义并了解具体实施QS标志的食品种类。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存在不良食品消费行为,如有51.92%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喜欢吃膨化饼干、腊肠、果汁饮料等可能存在卫生质量问题的零食,有61.31%的学生会因为价格、美味、方便等综合因素的考虑而选择可能存在卫生隐患的街头食品。

 

  2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有学者将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定义为为了防止、控制和消除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在食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监管环节中,有目的地引导食品安全的参与者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并按照法律规范行为的活动[3]。

 

  教育本身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和惩戒力,但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是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公德观念、提升其信用指标的必要途径[4]。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程度普遍较低,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标识及影响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的某些指标了解尚浅,而某些标识、指标与能否选择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食品、避免食品安全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大学教育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能对国家发展造成重要影响。

民以食为天,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及行为直接关系到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参加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有55.1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接受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并认为最佳时长及频率为每周1h左右,仅有7.8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接受此类教育。

提示大学生主观上有接受健康教育的要求及意愿,具备良好的态度,期望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用于指导食品消费,这也是实现从态度转变过渡到行为转变的良好基础。

综上,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3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

 

  3.1对象

 

  在校大学生是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的主要对象。

通过接受健康教育,可引导大学生正确、安全的食品消费行为。

此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3.92%的学生会把学校食堂作为经常就餐的地点,表明高校食堂卫生质量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会产生重要影响,且高校食堂是学生集体就餐的场所,而目前高校学生规模均较大,若发生集体中毒则可能造成重大后果。

而食堂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故在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教育,除将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外,亦应对食堂从业人员加强教育,以保证大学生饮食安全。

 

  3.2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内容

 

  3.2.1食品安全专业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80.65%的大学生表示食品安全常识是其最想了解的内容,提示大学生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关注度较高,而传播具备高度应用价值的知识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应将常见食品的感官性状鉴别要点、判断食物的新鲜程度及预防食物腐败变质的简易方法作为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其次,内容还应包括食物中常见的污染物质、常用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适用范围及其毒性、常见食物中毒的原因及主要临床表现和急救措施等;再者,一些常见的反映食品卫生质量标识也应纳入到教育内容中,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保健食品、HACCP、GMP等;除能识别这些标识外,还应对其概念有所了解,以便判断食品卫生质量。

因此,教育内容除有一定的广度,即介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常识外,亦应有一定的专业深度,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

 

  3.2.2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包括依法生产、合法经营、合理使用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和争议解决途径方面的知识[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中有79.83%的学生听说过《食品安全法》,但仅有14.69%的同学表示知晓该法律的一些具体条文;有37.9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知道什么是三无产品;仅有24.73%的被调查者明确知道食品保质期的正确含义。

这些数据均表明,大学生对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的知晓状况堪忧。

 

  3.2.3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

 

  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全球化的公共卫生问题,认清食品安全现状,端正态度,是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笔者的调查显示,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有52.00%的大学生表示怕是怕,但是没办法,亦有29.14%的大学生认为只是个别而已,对已报道的食品小心点就好。

而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后出现的抢盐等社会均表明,由于缺乏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正确态度,导致对谣言的亲信和盲从,会给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就目前的形势,持过于消极或过于乐观的态度对待此类问题均可能影响食品消费行为。

依据健康教育KAP模型理论,知识和态度的转变是行为转变的基础[6],只有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有一定了解,才可能以科学的态度指导行为。

 

  4大学生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4.1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有33.31%的被调查者将这3种媒体列为首选途径。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在校园内覆盖网络,智能手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也使大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网络资讯。

这提示我们,网络媒体可作为传播知识的良好平台,如可利用QQ、微信、论坛、电子邮件等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可通过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