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527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docx

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

1、瓶内装满一瓶水,倒出全部水的1/2,然后再灌入同样多的酒精,又倒出全部溶液的1/3,又用酒精灌满,然后再倒出全部溶液的1/4,再用酒精灌满,那么这时的酒精占全部溶液的______%。

  2、有三堆火柴,共48根。

现从第一堆里拿出和第二堆根数相同的火柴并入第二堆,再从第二堆里拿出和第三堆根数相同的火柴并入第三堆,最后,再从第三堆里拿出和第一堆根数相同的火柴并入第一堆,经过这样变动后,三堆火柴的根数恰好完全相同。

原来第一、二、三堆各有火柴______、_______、_______根。

  3、三边均为整数,且最长边为11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个。

  4、钱袋中有1分、2分、5分三种硬币,甲从袋中取出3枚,乙从袋中取出2枚。

取出的5枚硬币中,仅有两种面值,并且甲取出的三枚硬币面值的和比乙取出的两枚硬币面值的和少3分,那么取出的钱数的总和最多是_____________。

  5、甲走一段路用40分钟,乙走同样一段路用30分钟。

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先走5分钟,乙再开始追,乙________分钟才能追上甲。

  6、有一个蓄水池装有9根水管,其中一根为进水管,其余8根为相同的出水管。

进水管以均匀的速度不停地向这个蓄水池注水,后来有人想打开出水管,使池内的水全部排光,这时池内已注有一些水。

如果8根出水管全部打开,需3小时把池内的水全部排光,如果打开5根出水管,需6小时把池内的水全部排光,要想在4、5小时内把水全部排光,需同时打开__________根出水管。

  7、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从11开始的若干个连续自然数,后来擦掉了其中一个数,剩下的数的平均数是309/13,那么擦掉的那个自然数是__________。

  8、一个长方体,表面全部涂成红色后,被分割成若干个体积都等于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如果在这些小正方体中,不带红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8、两面带红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至多为___________。

  9、已知a×b+3=x,其中a、b均为小于1000的质数,x是奇数,那么x的最大值是________。

  小升初奥数试卷参考答案:

  1、75;2、22,14,12;3、26;

  4、17;5、15;6、6;

  7、30;8、40;9、1997。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和差几个数的和和倍数几个数的差和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

  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和差和和倍数差和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和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

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

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

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

找出总量的差和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

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

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

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

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

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

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

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

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8、周期循环和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

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

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

确定循环周期。

  闰年:

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年:

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9、平均数

  基本公式:

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和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

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和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和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10、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

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例:

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4=4+0+0②4=3+1+0③4=2+2+0④4=2+1+1

  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

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抽屉原则二:

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①k=[n/m]+1个物体:

当n不能被m整除时。

  ②k=n/m个物体:

当n能被m整除时。

  理解知识点:

[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4.351]=4;[0.321]=0;[2.9999]=2;

  关键问题:

构造物体和抽屉。

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

11、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

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

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

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12、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

首项:

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

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

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

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

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

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

an=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

sn,=(a1+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

n=(an+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

d=(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3、二进制及其使用

  十进制:

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

所以234=200+30+4=2×102+3×10+4。

  =An×10n-1+An-1×10n-2+An-2×10n-3+An-3×10n-4+An-4×10n-5+An-6×10n-7+……+A3×102+A2×101+A1×100

  注意:

N0=1;N1=N(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

  二进制:

用0~1两个数字表示,逢2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An×2n-1+An-1×2n-2+An-2×2n-3+An-3×2n-4+An-4×2n-5+An-6×2n-7

  +……+A3×22+A2×21+A1×20

  注意:

An不是0就是1。

  十进制化成二进制:

  ①根据二进制满2进1的特点,用2连续去除这个数,直到商为0,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按自下而上依次写出即可。

  ②先找出不大于该数的2的n次方,再求它们的差,再找不大于这个差的2的n次方,依此方法一直找到差为0,按照二进制展开式特点即可写出。

  14、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

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分类方法。

  基本特征:

每一种方法都可完成任务。

  乘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分成n个步骤进行,做第1步有m1种方法,不管第1步用哪一种方法,第2步总有m2种方法……不管前面n-1步用哪种方法,第n步总有m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

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完成步骤。

  基本特征:

每一步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

  直线:

一点在直线或空间沿一定方向或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直线特点:

没有端点,没有长度。

  线段:

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这两点叫端点。

  线段特点:

有两个端点,有长度。

  射线:

把直线的一端无限延长。

  射线特点:

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

  ①数线段规律:

总数=1+2+3+…+(点数一1);

  ②数角规律=1+2+3+…+(射线数一1);

  ③数长方形规律:

个数=长的线段数×宽的线段数:

  ④数长方形规律:

个数=1×1+2×2+3×3+…+行数×列数

  15、质数和合数

  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质因数:

如果某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通常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任何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

  分解质因数的标准表示形式:

N=,其中a1、a2、a3……an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且a1

  求约数个数的公式:

P=(r1+1)×(r2+1)×(r3+1)×……×(rn+1)

  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6、约数和倍数

  约数和倍数:

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的性质:

  1、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4、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

  例如:

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

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

1、2、3、6;

  那么12和18最大的公约数是:

6,记作(12,18)=6;

  求最大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

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

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

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

12、24、36、48……;

  18的倍数有:

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

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7、数的整除

  一、基本概念和符号:

  1、整除:

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

  2、常用符号:

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

  二、整除判断方法:

  1、能被2、5整除:

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能被4、25整除:

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能被8、125整除:

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能被3、9整除:

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和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和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和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和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三、整除的性质:

  1、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和(a-b)也能被c整除。

  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18、余数及其使用

  基本概念:

对任意自然数a、b、q、r,如果使得a÷b=q……r,且0

  余数的性质:

  ①余数小于除数。

  ②若a、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b-a。

  ③a和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加上b除以c的余数的和除以c的余数。

  ④a和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和b除以c的余数的积除以c的余数。

  19、余数、同余和周期

  一、同余的定义:

  ①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②已知三个整数a、b、m,如果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m),读作a同余于b模m。

  二、同余的性质:

  ①自身性:

a≡a(modm);

  ②对称性:

若a≡b(modm),则b≡a(modm);

  ③传递性:

若a≡b(modm),b≡c(modm),则a≡c(modm);

  ④和差性:

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a-c≡b-d(modm);

  ⑤相乘性:

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

  ⑥乘方性:

若a≡b(modm),则an≡bn(modm);

  ⑦同倍性:

若a≡b(modm),整数c,则a×c≡b×c(modm×c);

  三、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

  ①若A=a×b,则MA=Ma×b=(Ma)b

  ②若B=c+d则MB=Mc+d=Mc×Md

  四、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

  ①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9)或(mod3);

  ②一个自然数M,X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X或M≡11-(X-Y)(mod11);

  五、费尔马小定理:

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p)。

20、分数和百分数的使用

  基本概念和性质:

  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维方法:

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

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和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

把一类使用题转化成另一类使用题进行解答。

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

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

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不变思维方法:

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有以下三种情况:

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

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

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

  ⑥替换思维方法:

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

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

  ⑧浓度配比法:

一般使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

  21、分数大小的比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

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

  ②通分分母法:

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

  ③基准数法:

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

当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

  ⑤倍率比较法:

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

(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

  ⑥转化比较方法:

把所有分数转化成小数(求出分数的值)后进行比较。

  ⑦倍数比较法:

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数和1进行比较。

  ⑧大小比较法:

用一个分数减去另一个分数,得出的数和0比较。

  ⑨倒数比较法:

利用倒数比较大小,然后确定原数的大小。

  ⑩基准数比较法:

确定一个基准数,每一个数和基准数比较。

  22、分数拆分

  一、将一个分数单位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和的公式:

  ①=+;

  ②=+(d为自然数);

  23、完全平方数

  完全平方数特征:

  1、末位数字只能是:

0、1、4、5、6、9;反之不成立。

  2、除以3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3、除以4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4、约数个数为奇数;反之成立。

  5、奇数的平方的十位数字为偶数;反之不成立。

  6、奇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奇数;偶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偶数。

  7、两个相临整数的平方之间不可能再有平方数。

  平方差公式:

X2-Y2=(X-Y)(X+Y)

  完全平方和公式:

(X+Y)2=X2+2XY+Y2

  完全平方差公式:

(X-Y)2=X2-2XY+Y2

  24、比和比例

  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a:

b=c:

d或

  比例的性质:

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

  正比例:

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扩大或缩小几倍(AB的商不变时),则A和B成正比。

  反比例:

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缩小或扩大几倍(AB的积不变时),则A和B成反比。

  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按比例分配:

把几个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份,叫按比例分配。

25、综合行程

  基本概念:

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

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问题:

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

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主要方法:

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

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6、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

  ①工作总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