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535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docx

七上科学重点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

第0章走进科学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验证假设,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讨论交流。

3、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4、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光年,天文单位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1光年=9.46*1012千米1天文单位=1.496*108千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

(3)认识刻度尺:

①零刻度线②量程:

测量的最大范围

③最小刻度值:

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 放正确:

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

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

(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

记录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 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

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

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

(注意:

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

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

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

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

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

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

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

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如:

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6)测量误差:

①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③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错误可以消除

④误差最大不能超过最小刻度值(也就是如果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毫米,误差最大为1毫米)

误差来源:

①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准确(人为)

②仪器本身不准确(仪器)

③环境温度,温度变化

3、温度的测量

1、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它的规定是: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温度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但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底部)(3)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继续留在待测液体中(不能拿开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4)记录读数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并注意是否漏写了单位.37℃读作:

三十七摄氏度(不读成摄氏三十七度);—20℃读作:

零下二十摄氏度或负二十摄氏度

4、体温计的量程:

35℃—42℃,最小刻度:

0.1℃,

特点:

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玻璃弯管,用前需甩,离开人体读数。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是37℃

4、时间的测量:

1、心率是心脏或者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测量心率需要使用计时工具。

2、时间单位:

秒(s).常用的还有分(minute)、时(h)、天、月、年等

换算关系是:

1天=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1小时=60分钟=3600秒

3、测量工具:

钟、表;

[补充]体积的测量:

(1)测量工具:

量筒(可以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

(2)体积的单位:

米(m3)、升(L)、毫升(ml)

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1升=1000毫升1米3=1000升

即1分米3=1升  1厘米3=1毫升

(2)量筒的使用:

平放在桌面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俯视时结果比真实值偏大,仰视则偏小.

§0-4、几个主要的科学概念

1、质量

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自然界由物质组成,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1、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和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

千克(kg);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3、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常见的是托盘天平.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

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底座、平衡螺母、砝码、。

5、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

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平:

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

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

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3)称量:

量时把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思考:

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4)读数:

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

(5)称量完毕整理天平,及时用镊子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

注意:

(1)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等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2)液体质量的测量:

先称出空烧杯质量,再把液体加入烧杯,称出总质量,用总质量减去空烧杯质量就是液体质量。

2、能量:

一切物体都有能量

能量的形式: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形变的物体有形变的能(也称作势能)、发声的物体具有声能、发光的物体具有光能、食物、燃料里都有化学能,一切物体都有热能。

除此而外,还有电能等很多能的形式。

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1)植物光合作用:

太阳能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水电站: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燃料燃烧: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摩擦生热:

动能转化为热能和声能

3、信息:

信息传播的形式:

符号、文字、图像、声音等

信息的载体:

书籍、报刊、广告、计算机等

信息传播的工具:

广播、电视、电话、网络

第一章星空巡礼

1.巨大的天穹好像绕着一根看不见的轴自东向西地旋转着。

2.恒星是本身发光发热的星体,恒星是相对静止不动的。

人们用肉眼只能看到6000颗左右的亮星,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星星都是恒星。

人们用肉眼只能看到5颗行星,分别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10.银河系是由千百亿颗恒星、大量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11.银河系的从正面看像是一个庞大的车轮状旋涡系统,从核心向外伸出四条旋臂。

从侧面看银河系的主体像一个中间凸起的大透镜。

12.银河系绝大多数的恒星和星际物质都密集在银河系中心平面附近。

13.1光年是指光在一年内所走过的距离,所以光年是个长度(或距离)单位。

光年单位大于天文单位。

14.银河系的直径约8万光年,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年龄长达100亿年。

15.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普通的一员,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

16.银河系外还有很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河外星系约有10亿个,最远的天体距离地球100亿光年。

17.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也叫做启明星。

太阳系地月系月球

银河系地球

18.宇宙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19.我们所看到的太阳实际上是它的光球层,其温度为60000C。

太阳表面喷发火焰的现象叫日珥。

太阳表面温度比周围低20000C的地方会形成太阳黑子。

日珥发生在色球层,黑子发生在光球层。

日中见沫指的是太阳黑子现象。

太阳活动的最主要标志是太阳黑子。

20.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21.太阳黑子的平均周期是11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2.太阳是地球及人类活动的主要能量源泉。

23.太阳系是由太阳连同围绕它旋转的八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及万千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这由于太阳的质量较大。

太阳系的最大范围可延伸至1光年以外。

24.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由近及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类地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25.所有大行星都沿自西向东的方向绕着太阳作公转运动。

除水星的公转轨道比较扁以外,其他大行星的轨道都是近乎圆形的椭圆。

26.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

地球只有1颗卫星,土星的卫星最多。

行星和卫星自身都不发光,它们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

27.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最亮的行星是金星,人类最感兴趣的行星是火星,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是地球,质量最大,体积最大、有大红斑的行星是木星,有精妙绝伦的光环、卫星最多的行星是土星,躺着自转的行星是天王星,笔尖上的行星是海王星,离太阳最远、质量最小的行星是冥王星。

29.太阳系内约有50万颗小行星,绝大部分小行星都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组成一个小行星带。

第二章昼夜与四季

1.地球不仅在绕着太阳转,而且还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2.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

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中竿影长短的变化。

3.昼夜成因: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4.昼夜交替成因:

地球的自转。

5.地球自转一周大约需要1日=24小时。

我国古代常用的计时仪器是日晷和漏刻。

我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和郭守敬,其中地动仪的发明者是张衡。

6.一天中杆影变化:

早上,竿影在西北边;中午,竿影在正北边;下午,竿影在东北边。

正午时,竿影最短。

7.太阳光线和地面的夹角称太阳高度角,又称太阳高度。

8.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于圆形的椭圆,我们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地球公转周期,长度为365.256日。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基础编制的历书称为公历,又称阳历。

1年=365日,每隔4年有一次闰年,1闰年=366日。

9.地球公转(地球位于两分两至位置)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地球位于A处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北半球的节气是冬至日,太阳高度低,昼短夜长(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有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到处有极昼现象。

②地球位于B处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半球的节气是春分日,太阳高度适中,昼夜平分。

③地球位于C处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节气是夏至日,太阳高度高,昼长夜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有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到处有极夜现象。

④地球位于D处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半球的节气是秋分日,太阳高度适中,昼夜平分。

10.把季节和农业生产时序相结合的计时方法,叫做节气。

一年分二十四节气,每两个节气之间一般相隔15天.

11.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

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二十四节气、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一年中正午竿影长度的变化。

12.月球表面布满了环行山。

月球上引力小是因为月球质量小,月球上听不到声音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

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月球的公转周期相等且都是27.3日。

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日。

13.月球相貌的变化叫月相,造成月相的原因跟月球本身不发光,要靠反射太阳光才能发光有关,还跟月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有关。

在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相要经历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

14.阴历(农历)就是以朔望月为月的单位。

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七夕节都是以阴历(农历)确定的节日。

15.月中初一日食新,地中十五月食满。

(关于月相变化的两句话)

容越粗略。

第四章变化的地形

1.火山喷发出的物质有岩浆、火山灰和水汽烟雾等。

火山形成的原因坚硬的岩石底下有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活动着,岩浆是沿着地壳中的裂隙喷出地面的。

2.根据火山的状态,可以将地球上的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类型。

其中日本的富士山和中国的长白山天池都是休眠火山。

3.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地震,它是由于地球内部力量使坚硬的地壳产生断裂、移动而造成的,它发生时先感觉到大地在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地球上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其中被感觉到的只有5万多次,而造成严重破坏的平均每年有十多次。

4.世界上地震和火山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

我国正处在两大地震火山带的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5.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西洋两岸大陆(非洲、南美洲)轮廓的相似性,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其中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有①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非常相似②大西洋两岸大陆的生物有亲缘关系③古生物的化石也相同④有些岩层是连续的⑤南极洲地层中有很多煤。

6.板块学说认为:

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慢慢地移动着。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恰恰是火山,地震最集中的地带。

7.六大板块分别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都是海洋)。

其中亚洲大陆东部的岛屿和海沟形成原因是它们正好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原因是它们正好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8.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内力)和外部力量(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使地形变得高低起伏(如地震、火山);外力使地形变得趋于平坦(如风化、流水、风力、冰川、生物)。

9.溶洞(桐庐遥林仙境、金华双龙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江心洲、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10.在干旱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风力;在湿润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流水;在高寒地区,对地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冰川。

11.将高度(海拔)相同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的线叫做等高线。

12.等高线的性质

①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②每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

③一般情况下,不同等高线不会相交;

④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是陡坡,稀疏地方是缓坡;

⑤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脊,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是山谷;

⑥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山崖。

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

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叫栖息地(生境)。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空气。

根的作用是吸收养分、水分、空气,固定植物。

3.植物的叶大多呈绿色扁平状,叶的作用是吸收太阳光,制造有机物。

4.茎的作用是支撑枝、叶伸向空中。

茎的分类

直立茎

匍匐茎

缠绕茎

攀援茎

典型植物

玉米银杏

草莓番薯

牵牛花

葡萄

5.生物体形态结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生物名称

适应生存环境的形态结构

仙人掌

叶退化为刺适应干旱环境

捕蝇草

特殊形态的叶适应缺氮环境

落叶阔叶树

冬季落叶适应冬季寒冷的气候

具有鲜艳花的植物

鲜艳的花适应昆虫对花粉传播

小麦

轻小的花适应风力对花粉传播

具有鲜艳果实的植物

鲜艳的果实适应鸟类等动物对种子传播

蒲公英

轻小的果实适应风力对种子传播

陆生高等动物

具有发达的附肢和防止水分散失的身体表面适应陆地环境

鸟类

身体呈纺锤形,前肢变成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

绵羊(体表被毛的动物)

冬季长毛夏季脱毛适应温度变化

骆驼

四肢底部有厚皮、驼峰内有脂肪能分解产生水和能量、有三个胃第一个胃能贮水适应沙漠环境

鱼类

身体呈纺锤形适应水中生活

6.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有蝙蝠,水中的哺乳动物有鲸、海豚、白鳍豚、江豚。

7.动物常用体色和体形来逃避敌害。

利用拟态的动物有竹节虫、枯叶蝶;利用保护色的动物有变色龙、菜青虫、北极熊、螳螂;利用警戒色的动物有毒蛇、大黄蜂、毒蛾。

8.两栖动物(青蛙、蟾蜍)

比较类型

幼体

成体

呼吸器官

肺兼用皮肤呼吸

四肢

无(退化)

适应环境

水中

水中陆地

9.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体现出生物体形态和环境的统一。

10.生物能进行生命活动,非生物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11.生物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最基本特征)、生长发育、应激性和运动、繁殖和遗传。

12.植物与动物的区别

植物

呼吸作用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自养)

光合作用

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利用太阳光,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

动物

呼吸作用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靠摄取有机物(异养)

第六章生物的主要类群

1.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其中微生物又可分为真菌、细菌、病毒三类。

2.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3.脊柱是由脊椎骨连接而成,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

4.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5.无脊椎动物的类别

分类

原生

动物

腔肠

动物

扁形

动物

线形

动物

环节

动物

软体

动物

节肢

动物

棘皮

动物

代表

动物

草履虫

变形虫

珊瑚

海蛰

水螅

海葵

涡虫

血吸虫

猪肉绦虫

蛔虫

钩虫

丝虫

蚯蚓

水蛭

(蚂蝗)

河蚌

乌贼

蜗牛

6

海参

海星

海胆

海百合

结构特点

单细胞动物

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多数寄生

身体呈线形

寄生

身体呈圆柱形

身体表面有棘

6.节肢动物的特点

节肢动物分类

昆虫类

甲壳类

多足类

蛛形类

代表动物

瓢虫

虾、蟹

蜈蚣

蜘蛛、蝎子

结构特点

身体外部不同程度地分节,所有成对附肢也分节

类群特点

种类最多,分布最广

7.植物根据繁殖方式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能产生种子并能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能产生孢子并能用孢子繁殖的植物叫孢子植物。

8.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有无果皮包裹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种子有果皮包裹的种子植物叫被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裹的种子植物叫裸子植物。

9.种子中有一片子叶的被子植物叫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有两片子叶的被子植物叫双子叶植物;

10.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区别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子叶

子叶一片

子叶两片

直根系

须根系

一般树木的茎能增粗,易剥离

一般树木的茎不能增粗或增粗不明显

网状叶脉

平行叶脉

花的各部分基数是4或5

花的各部分基数是3

代表植物

大豆南瓜月季

百合玉米小麦

11.白果是银杏的种子。

银杏、铁树、松树、衫树、柏树都是典型的裸子植物。

12.常见植物的各大类群比较:

种类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典型植物

果实

种子

种子植物

被子

植物

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

裸子

植物

假花

×

银杏、铁树、松树、衫树、柏树

孢子植物

蕨类

植物

×

×

×

孢子

紫菜、海带

苔藓

植物

假根

×

×

×

葫芦藓、地钱

藻类

植物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桫椤、蕨

13.假根起固着和吸水作用。

14.生物进化的方向是:

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方向。

15.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及其广泛。

细菌多数对人类有益(如我们喝的酸奶、食用的醋、泡菜在其制作过程中都有细菌参与);细菌少数对人类有害(如有些细菌使生物体患病或使食物腐败)。

16.酵母菌(用来酿酒)、青霉(提取青霉素)、霉菌中的曲霉(用来生产酱和酱油)、蘑菇、木耳、银耳、灵芝(可以食用)都是真菌。

17.使人烦恼的甲癣(灰指甲)和脚癣(脚湿气)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18.细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19.分类是将大量事物条理化的研究方法。

在生物分类方面作出奠基性贡献的科学家是林耐。

20.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依据对生物进行分类,并依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1.在分类阶级系统中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亲缘关系越远;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共同特征越多,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22.在生物学上鉴定生物的方法是使用检索表。

检索表是采用特征对比的方法来鉴定生物。

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2.生物性状相像,能相互交配并能繁殖后代的称为同种生物(物种)。

3.幼骡能正常生长,并发育成成骡,但骡不能繁殖后代。

因此,骡不是一个物种;马和驴也不是同一个物种,而是两个物种。

4.每一个生物物种都是地球历史上经历千万年进化的产物,都是唯一的。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