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56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美的真谛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美的真谛自读文本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

自读文本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携手(xié)  土腥气(xīng)  深邃(suì)

尘滓(zǐ)不滞(zhì)框廓(kuò)

花汀(tīng)檐簪(zān)泠然(líng)

鲂鲤(fáng)深篠(xiǎo)泖中(mǎo)

造诣(yì)叶燮(xiè)群籁(lài)

澹尔(d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隽

    

(2)露

(3)血

(4)重

2.语境辨析法

(5)司机紧急刹(shā)车的刹(chà)那间不但保全了几十条生命,更彰显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

(6)对同样一份差(chāi)事,不同的人做事的态度有差(chā)别,取得的效果也参差(cī)不齐。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1.明确词义

(1)临渊羡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清玉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著手成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

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2)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

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3)常用来赞誉医家、艺术家技艺精湛。

2.理解辨析

(1)胜地·圣地

两者读音相同,词性相同。

“胜地”指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圣地”主要有两种意义,一种指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一种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

(2)流露·暴露

两者都是动词。

流露:

(意思、感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暴露:

(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3.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每当看到别人家高高兴兴团圆的时候,他却总是只有临渊羡鱼的份,因为他不幸成了孤儿。

(  )

(2)她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孩,懂得自尊自爱,甚是讨人喜欢。

(  )

(3)徐悲鸿画艺高超,著手成春,堪称一代大师,令人敬仰。

(  )

(4)尽管国内的一些地方,不少过年的传统习俗已渐渐远去,但佛教圣地五台山依旧保留着传统的佛俗民情。

(  )

【答案】

(1)× “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用在此处望文生义。

 

(2)× “冰清玉洁”,比喻人品高尚、纯洁,做事光明磊落。

 (3)× “著手成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

[常识·速览]

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

宗白华(1897-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江苏常熟虞山镇人。

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他把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特色之一归结为“充实”与“空灵”、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1920年5月,宗白华赴德国求学,在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注册。

1921年春,转到柏林大学,师从著名的美学家德索教授学习美学。

在这里,宗白华的美学体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回国后开设课程包括“美学艺术论”“历史哲学”等。

抗战期间,除教学外,便是潜心著述,研究中国艺术,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幽思壮采有着难以遏止的热情。

在他的美学研究过程中,《流云小诗》《美学散步》等名著诞生。

令无数后人“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即为其中的名篇。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美学论文,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古今诗词等一些具体的事例论证说明,提出了空灵与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

“充实”的内涵是广大、深邃、丰富,“空灵”的内涵是冰清玉洁、脱尽尘滓。

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宇宙的奥境 ②社会政治的意识 ③由空灵而充实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艺与宗教、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艺从宗教那里获得热情,从哲学那里获得人生智慧和宇宙观念。

2.从作者的观点来看,文艺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艺表现人生真谛、宇宙奥秘,从而为人生批评和人生启示服务。

3.如何理解“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艺境界的广大是指它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等广大的内容,其深邃是指它的根基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

4.“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一句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句是全文的总纲和主旨,总领全文。

作者从哲学、宗教和文艺的关系入笔,引出“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的观点,然后分别加以论述。

二、阅读课文“空灵”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5.“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文中“觉心”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觉心”是指暂时与世务绝缘,没有挂碍,空明而平静的心态。

6.“万物静观皆自得”中的“自得”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充实、内在、自由。

7.结合文章中的有关语句,解说苏东坡的诗和王羲之的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苏东坡诗的含意是:

只有静观,才能发现万事万物的变化情况;只有诗人的内心是空灵的,才能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2)王羲之话的含意是:

人在山阴道上行,是处在一个静观的空灵之境,心无尘滓,万物仿佛在镜中,光明晶莹。

8.怎样理解“中国画堂的帘幕是造成深静的词境的重要因素”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中国古代的词中多用帘幕来制造深静的词境。

②帘幕能给人一种“隔”的效果,让物象造成距离,从而诞生美景。

9.“隔”和“空”有什么不同?

相比较而言,在形成艺术的美感上哪一个更重要?

请简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隔”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来制造的,而“空”则来自艺术家精神的淡泊,内心的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相比较而言,“空”更重要。

因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

只有艺术家内心真正地“空明”了,才能静观万物,获得“充实”的艺术生命。

10.“空灵”部分的最后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陶渊明之诗、王荟之语,说明空灵的艺术境界表现充实的内容,自然地引出艺术的充实问题。

11.作者认为空和充实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艺术境界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而是要由空获得充实,由空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12.请简述艺术空灵化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界物质条件方面:

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2)心灵内部方面:

做到精神的淡泊。

三、阅读课文“充实”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3.下列对中西艺术的看法,为作者所不认同的一项是(  )

A.尼采所讲述的艺术世界中包含着丰富而充实的艺术生命。

B.歌德和杜甫的对照说明人生经历固有差异,但只要经历是丰富的,就有可能在艺术上达到同等充实。

C.中国元代画家追求幽淡的境界,其心只以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为意,而不在大千世界。

D.“群必求同,求同必相叫,相叫必于荒天古木。

”这是说艺术的感悟及其传导具有共通性。

【解析】 由原文说“元人幽淡的境界背后仍潜隐着一种宇宙豪情”可知“其心只以一树一石、一山一水为意,而不在大千世界”的说法错误,

【答案】 C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尼采的说法,西方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更依赖于形象。

B.按照司空图的某些观点,中国艺术的壮硕的实现有赖于艺术家心灵的空明。

C.正如南田的评论,中国的山水画一旦趋向简淡,则自将包具无穷境界。

D.按照叶燮的说法,诗人的作用在于将常人不及言之理、不及述之事以可见之象意会于众人之耳目。

【解析】 “中国的山水画趋向简淡”“包具无穷境界”是事实,而非假设。

【答案】 C

15.概括作者对中国艺术所持的基本观点。

(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艺术的充实在于心境的空灵。

16.在作者看来,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是艺术心灵能空、能舍,然后是艺术心灵能深、能实,最后是通过艺术心灵的观照,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都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地呈露于读者眼前。

■合作探究·

17.文章在论述文艺的“空灵”时说: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有人认为这种观点太绝对。

你的看法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同意作者的看法。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时常出现“失距现象”。

“失距现象”包括主体和对象之间距离太近(即“差距”),以及距离太远(即“超距”)两种情况。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使主体以非理性、非功利的审美态度来对待对象,以便在保存事物形成结构真相的同时,实现主体与对象间的感情交流,促成美感的发生。

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环节。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感的养成在于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有道理。

(观点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

心理距离说从心理分析入手,发现了审美心理活动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艺术创作和欣赏应注意的心理环节,这是很有道理的。

但该学说片面强调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中的作用,片面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非理性,忽视了社会生活和理性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最终不可避免地会滑向主观唯心主义。

实际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的产生不是由于作者与物象的距离,而恰恰是由于对生活和人生的切身体验。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说服力强

作者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之上,运用具体事例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这些事例中既有具体体现空灵或充实的生活经验、艺术作品,又有前人对空灵或充实的理解与体验,这些都极具说服力。

如引用苏轼和王羲之的诗文论证了“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观点。

作者在论述充实时更不是抽象说理,而是列举了大量例子,引用了很多名言,都论述了艺术的充实来源于生活经验的充实、人生境界的广大和内心情感的丰富,它是宇宙人生壮阔而深邃的生活的具体表现。

2.写法指导

(1)事例要简练概括。

事例论证虽然也要用到记叙的表达方式,但和记叙文的写法不同,不需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神态、动作,故事发生的场景等做细致生动的描绘。

(2)事例要紧扣论点。

事例论证时,所举事例必须与所论证的观点紧密相扣,这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要做到这样,首先在选择事例时,就要看事例本身是否蕴含着所要论证的观点。

同时,由于事例本身往往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叙述事例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事例中与论点相扣的一面,不能泛泛地说事,即围绕论点定向复述事例。

(3)事例要析理透辟。

事例是为了说理,举例过程中或概述事例之后要对事例作适当的分析,将其中蕴含的道理围绕观点说清说透,这对于增强论证的力量也是很有必要的。

3.迁移运用

请运用具体事例来论证“人没有一股韧劲,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这一论点,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当代毕昇”王选,从1975年开始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他拖着病体,克服经费紧缺、条件艰苦等困难,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开发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试想如果不发愤图强,潜心研究,哪会有这项伟大的发明问世。

“乒坛名将”王皓雅典奥运会惜败柳承敏。

指责、非议一时四起,之后多次大赛他更是屈居第二,与冠军无缘,被戏称为“乒坛老二”,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苦练技术,磨炼意志,终于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和2007年10月的乒乓球世锦赛上两次以4比0的绝对优势完胜宿敌柳承敏,报雅典一箭之仇。

是“韧”的精神圆了他的王者之梦。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空灵”之美

宗白华先生认为,空灵和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中国艺术正是由空灵而充实的。

他在课文中指出“空灵”的内涵是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而“空灵”美是指描写对象有距离感。

依靠外界事物造成“隔”的状态正是促成这种“空灵”美的一方面的因素。

例如诗歌喜欢借一些事物间隔描写对象,产生一种朦胧的美。

像写雨,写帘子后的美人,都给人一种朦胧的美。

【应用角度】 “保持距离”“朦胧之美”等。

2.精彩应用

遥望昆仑,才能感受到它的连绵蜿蜒;远眺黄河,才能感受到它的九曲回环。

“草色遥看近却无”才“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的那首诗告诉人们:

距离产生美。

画画要留白,盖楼要有楼间距,人人心里都有点小秘密,适当的空间显然是有必要的。

维纳斯美丽,不也是因为她的断臂更引人浮想联翩?

古典诗歌隽永,则是因为它言有尽而意无穷。

距离使人体会思念的意味深长。

距离使一种情感蓄在心中,无语凝噎;使一种思念穿越时空,萦绕心间。

思念,这种苦涩而甜蜜的感情,会随着距离的拉近而淡,随着距离的拉远而浓。

是距离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美。

间距是美丽得以存在的空间,是恰到好处的理智距离。

我们距离最美好的事物总是有一段距离,也正是这一段距离,成就了更美好的一面。

[佳作·领悟]

书法与中国文化

孙 鹤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