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618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docx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与实践研究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取向

这个问题上,应少一点彷徨、犹豫,多一点参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在干中求发展。

对于第二种说法,多数人不认同。

认为,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不会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印刷媒体和其他视听媒体会依然存在。

网络教学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其局限性。

如对情感的陶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些方面,它比传统教育并没有什么优势。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它不是万能的。

当代媒体理论所揭示的:

“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

某一种媒体,对某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可能比别的媒体更为有效,但是没有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万能媒体。

这个理论并没有过时。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取代教师。

有人说:

实施网络教育,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但学生不能没有教师。

因为网络教育不是自学,学生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国外有种说法:

网络可以克隆教师。

认为,网络教学不需要教师本身,只需要其克隆,即虚拟教师或教师的图像。

多数人对这种说法持否定态度。

认为,网络教学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发生了角色的改变,由知识提供者转变成为学习引导者。

他们的责任是教导学生如何分析从网上取得的资料,并把它们运用得当。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让学校消失。

传统学校会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

有一种看法认为,未来的教育会有机地融合虚拟的网络学校和现实的传

这里,我想针对人们认识上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下几个论点进行讨论:

1.互联网不是“围城”也非万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

设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兴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我国也是如此。

在这期间,社会上出现了几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一是互联网不是“围城”,在这里,外面的人想冲进去,而里面的人不想出来。

这个说法,借用了钱钟书的名著《围城》中的用

语。

钱钟书在《围城》中将社会的某个局部(如大学、婚姻)比喻为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并提出其经典名言:

“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而互联网不是围城。

二是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将取代其他媒体,取代教师,让学校消失。

对于第一种说法,多数人都是认同。

认为,互联网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是信息的海洋,交流信息的快捷通道,它能超越时空,实现资源共享,进行量体裁衣的学习,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极为有力的支持。

开展网络教育是大势所趋,一切可能的学校应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育。

在20

统学校,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校体系。

这种看法颇有道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而不迷信。

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这里介绍一种简洁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是:

(1)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2)强调“情境”与“协作”用;

(3)主张用探索法、20世纪90生自己选择,自我实现。

以上可以看到,三者都有它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解决不同的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赞同以下几点认识:

(1)要重视和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为它对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改更有现实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各种学习理论都,,解决不同的学习中的问题。

对待理论的态度,应是不盲目崇拜,不简单批判,不机械照搬,兼容并包,择善而从。

3.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学生掌握知识、拥有知识;而对教学生应用知识、用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知识产生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或有所忽视。

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一种新的理念:

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

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和一次演讲会上谈到两件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件事是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记者问他“您在国外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

”杨先生回答说:

“在国外,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量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创造性、创新精神相对来说要差一些。

另一件事是在一次演讲会上,杨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

“过去的十年是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十年,而这十年也是美国年轻一代在世界基础科学大赛中考分最差的十年。

”确实如此,近些年,国际化学、生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结果,美国学生的成绩都落后于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那次演讲会上有人问,为什么考分最差的十年,反而成就了美国最辉煌的十年,杨先生回答是:

美国不是看重分数这种知识拥有的形式,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应用,用知识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他们认为,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

他们比较重视科技创新。

美国在学科竞赛中落后于许多国

21

教育教学领域,。

在教育科研中、研究生选题中、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推进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有人认为,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他的学习理论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就不必去研究了。

它们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他学习理论对立起来,并全盘否定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这种认识恐怕是有问题的。

我们认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

他们对改进学习都可以起作用,在不同层面上起作用。

对我们的教改实践都有用处。

三者的主要区别是:

从教学目标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智能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从教学任务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怎样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如何“自我实现”。

从媒体作用来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思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教学设计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外显行为的控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的指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放手让学

家,而在科技创新方面,却是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

20世纪的重大发明大致有29项,其中19项属于美国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多数是美国人。

一个是重视知识的拥有,以“学富五车”、考试高分为追求目标;一个是重视知识的应用,以知识的价值化为追求目标。

一个是重视学科竞赛明星;一个是重视科技创新能手。

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培养哪种人呢?

这是新世纪需要我们认真、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4.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

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创造型人才?

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下面介绍三种:

(1)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素质,a.受过

充分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b.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c.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品质和构成主体。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所在。

创新精神三要素:

拚搏、开拓、发展。

;对新技、新产品的发明。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观的指导,才能保证建设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品性。

什么是素质教育观?

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管理、,“三发展”作。

素质教育观是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自那以后,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近十年来,不少同志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的文章有上千篇,出版的专著有上百种,人们对素质教育下的定义也有几十个。

但是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

能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明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这仍然是当今不少人心目中存在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

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的最简洁方法是什么?

我认为,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最要紧的是记住三个数字:

3、2、1。

3是三个字:

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

;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开拓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

(3)创造型人才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既是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即a.全面+个性。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满结合的人。

b.人脑+电脑。

既善于用人脑,又善于用电脑。

善于用人脑就是能做到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

美国著名脑生理学家,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尔?

斯佩里说,整个大脑的两半球,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同步运转,车子才能前进。

人的大脑,只有左右脑协同运作,才能发挥它的聪明才智。

c.智商+情商。

既有较高的智商,又有较高的情

商,智商与情商和谐发展的人。

记住上述三个字、两个重点、一句话,这就是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概念的最简洁的方法。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

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三件建设,都要有助于“三发展”,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两个实际问题1.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

1.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

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所以有人将素质教育又叫做三发展教育。

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两个字:

三死。

即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

人们把应试教育称作三死教育。

2.是两个重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

近几年来,我国学校对建设校园网的热情很高。

但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呢?

人们都希望对这个问题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而这是不容易的。

下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我曾参加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鉴定工作。

鉴定委员会认为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是很成功的。

教育部韦钰副部长于1998年10月8日在该校主持了有200多位教育系统领导、专家参加的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1是一句话:

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素质教育所22

现场会,同时,为了推进我国校园网的发展,该校正式被确定为教育部电教办“全国电教多媒体网络应用培训基地”。

我对该校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构建的系统模型、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很是赞同,认为是合理的。

特(建网、别是对他们在网络系统建设中采取“三建”建

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方案,以七个大功能模块为主体:

校园信息中心、多功能教室、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办公室、电子图书馆(方案服务全面亮相,联想教育航母扬帆远航。

电化教育研究,2002,10)。

(5)校园网建设,既要着眼未来,又要面对现实。

库、建人)同步以及在建设多媒体教室时采取“四代同(既有多媒体计算机、堂”数字投影机、视频展示台、银

不要贪大求全,盲目攀比,一步到位。

可分期、分块进行,如分三步进行:

a.在各个学校建立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和教育教学资源库;b.建设信息中心、数字图书馆、多媒体信息库;c.、远程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