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纲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625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课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复习课纲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课纲要.docx

《复习课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课纲要.docx

复习课纲要

马原概论复习纲要

↖(^ω^)↗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以及狭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P2-3)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P14-17)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B)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3、马克思主义定义:

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与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地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第一章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存在与思维的关系)(P29)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P31)

三、从实践出发理解生活的本质(P37-39)

三、意识具有哪些能动性作用(P57)

四、辩证法三大定律:

含义、关系(P43-47)

1、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D)

A.知识是人们的头脑自生的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D.理在事先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性B.规律性C.矛盾性D.客观实在性

3、“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B)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片面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5、“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B)

A、宿命论B、主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

6、在质变与量变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激变论”的错误在于(B)

A、承认质变又承认量变B、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C、承认量变否认质变D、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

7、意识的本质是:

(B)

A.各种感觉的综合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D.“绝对精神”的体现

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9、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C)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0、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A)

A.农民插秧种稻B.医生诊病开药

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D.科学家做物理实验

1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实质和核心)?

(P43)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高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和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分法——矛盾分析方法

1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P39)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第二章

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70)

二、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P84)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P85)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B)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

A.概念B.表象C.知觉D.感觉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P76)

第一:

真理与谬误是相对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第二: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第三:

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谬误被批判,被放弃,被真理所取代;

第四: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P97-98)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P112-126)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政治关系B.生产关系C.阶级关系D.思想关系

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A)

A.国家政权B.党派组织C.社群组织D.法律设施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

A.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B.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C.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6、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人的(D)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C.眼前价值和长远价值D.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适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8、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础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130-131)

①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②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第四章

一、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P144)

二、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P149)

三、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P159-160)

四、剩余价值率及其计算(P159)

五、价值构成(P163)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C)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D.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2、在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A)

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无酬劳动D.抽象劳动

3、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因此(D)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价值总量不变

B.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总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价值总量增加

4、工人一天工作10小时。

每小时创造价值10元。

资本家支付其工资40元/天。

剩余价值率(C)

A.100%B.200%C.150%D.50%

5、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消耗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

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B)

A.100%B.150%C.200%D.120%

6、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劳动时间2小时,剩余价值率(B)

A.100%B.150%C.200%D.120%

7、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工人的(D)

A.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缩短工作日实现的

C.工作日不变,延长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8、资本的不同部分按其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B)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D.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9、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是(C)

A.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B.资本家预付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和

C.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D.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之和

10、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P144-145)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生产特殊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生产价值,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11、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P147-149)

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2、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①可能导致垄断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力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P153-154)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②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14、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69)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五章

一、垄断的产生与竞争的特点(P183-184)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与后果(P196-197)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P198-202)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 D )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D)

A.产业资本家 B.商业资本家C.大土地所有者   D.金融寡头

3、垄断利润是(D)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A)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

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C.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输出 D.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6、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C)

A.生产经营的国际化B.市场交换的国际化

C.资源配置的国际化D.社会消费的国际化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

A.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8、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①垄断没有清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③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有四种形式(P188)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公有、合营企业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10、政治制度的变化(P201)

①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力有所扩大

③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④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1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P202-203)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

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P228-229)

二、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P240-241)

1、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C)

A.《国家与革命》B.《乌托邦》C.《共产党宣言》D.《德意志意识形态》

2、在理论上第一次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的是(C)

A.马克思B.斯大林C.列宁D.毛泽东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D)

A.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B.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P233-234)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党: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④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