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99657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3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719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docx

0719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

目录

深度分析机器人行业投资(上)

  

    第一部分全球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机器人行业重点企业股价趋势

  在研究机器人龙头企业股价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股价无论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还是在近几年,都呈现上涨的态势。

从全球范围看,机器人行业仍处于上升期。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以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耗尽,自动化大趋势不可挡,也为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一)近五年机器人四大龙头企业股价呈涨势

  随着全球经济从2009年的谷底复苏,特别是全球范围的自动化趋势,近五年机器人四大龙头企业股价呈上涨趋势。

与2009年年初比较,2014年年初库卡股价5年上涨了近2倍;日本的安川电机与发那科也分别上涨3.2倍与1.6倍;ABB在近五年股价则上扬80%.

  

(二)安川与发那科近40年股价

  日本机器人公司安川与发那科上市较早,我们可以通过其将近40年股价考察机器人行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安川电机是制造伺服、变频器、工业开关及机器人的日本公司,创立于1915年,于1974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发那科公司是生产数控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的着名厂家,1956年从富士通数控部门独立,1976年上市。

  这两家公司在工业机器人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其工业机器人产品在日本甚至全球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是日本主要的工业机器人企业。

  我们以两公司上市时间为基准点,通过与日经225指数对比,可以看出安川与发那科的40年股价虽然也有起起伏伏,但总体仍呈涨势。

  根据股价形态,以及参考日本工业机器人发展史,我们将安川与发那科40年股价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股价的成长期,对应时间为1990年之前。

这段时期是日本机器人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是股价的调整期,对应时间为1990年-2000年。

这段时间日本经济开始其“迷失期”,机器人产业发展也相对低迷。

  第三阶段是股价的再次成长期,对应时间为2000年后。

日本机器人产业通过出口等手段再次实现突破。

  安川与发那科近40年的股价的成长期、调整期和再次成长期,分别对应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历史的孕育与形成期、发展期和走向智能化时期。

  重点关注安川与发那科20世纪80年代股价由于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孕育期,所以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第一阶段日本80年代机器人产业的成长情况最值得重点关注。

这一阶段是日本机器人的普及时期,这两个公司的股价形态也基本反映了那个时期日本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安川与发那科的股价增长的峰值分别达到7倍和4倍。

  1980年代安川总体呈涨势,最高值超过1300日元,是80年初的6-7倍。

发那科在这一时期股价峰值达到11300日元以上,是80年初股价的4倍以上。

  二、全球机器人行业现状与机器人行业发展阶段

  

(一)全球机器人行业现状

  行业发展:

增长态势延续

  

(1)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25万台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全球金融风暴导致工业机器人的销量急剧下滑。

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逐渐由2009年的谷底恢复。

  2011年是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自1961年以来的行业顶峰,全年销售达16.6万台。

201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5.9万台,略有回落,主要原因是电气电子工业领域的销量有所下滑,但汽车工业机器人销量延续增长态势。

  随着全球制造业产能自动化水平提升,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我们估计到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5万台,年复合增长率9.5%.

  

(2)预计到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2700亿2012年全球机器人本体市场容量为530亿元,本体加集成市场容量按本体大约三倍算,估计1600亿元。

  估计2013年至2017年,包含本体和集成在内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预计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容量将达到2700亿元。

  (3)预计到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接近500亿根据IFR数据,2012年全球个人(或家庭)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为73亿元,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为208亿元。

目前看公共服务机器人产业化走在前面,市场容量更大。

  预计2013-2017年个人(或家庭)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增长率为7%,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到2017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将接近500亿元。

如果智能家居算是广义的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市场容量会大很多。

  2.全球机器人行业布局:

日欧产业优势明显,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1)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与存量

  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以中欧美日为主。

日、美、德、韩、中五国存量占全球比例达71.24%,销量达69.92%.

  截至2012年底,全球机器人累计销量达到247万台。

机器人平均使用寿命为12年,最长15年。

估计现在全球机器人存量在120万台-150万台之间。

  分区域看,亚洲/澳洲增幅达到9%.亚洲增幅主要由中国需求拉动,因为中国2012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增幅达到30%.

  分生产地和消费地看,日本是唯一的工业机器人净出口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产能,占据全球机器人产量的66%.机器人消费地最大的区域是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占比约34%,而且是以中国市场为主。

  

(2)全球工业机器人与机床行业销量的对比

  工业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反映各国机器人使用情况。

这个比例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国家机器人普及水平的提升。

我们给出美日德中四国的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从这个数据和历年的变化趋势看各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状况。

  美日德三国的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稳定在一定区间内(15%-25%),表明这三国的机器人销量趋势与机床销量趋势基本一致,也表明机器人行业发展较为稳定。

  中国机器人销量占机床销量比在2006-2011年间虽然有所提升,但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5%不到。

因此,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潜力还很大。

  (3)主要国家/地区机器人技术优势领域比较

  美日欧在机器人行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它们的优势领域各不相同。

  日本在工业机器人、家用机器人方面优势明显,欧洲在工业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美国主要优势在系统集成领域,医疗机器人和国防军工机器人。

  3.全球机器人市场格局

  在全球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机器人四大龙头企业2012年收入占比超过50%,是这一领域的绝对强者。

  在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除了机器人本体企业的集成业务,知名独立系统集成商还包括杜尔、徕斯和柯马等。

  近年来,随着服务机器人产业化趋势显现,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也有一系列企业涌现出来。

  这些企业包括研制达芬奇机器人的直觉外科机器人公司和生产吸尘器机器人的IROBOT等。

  4.应用领域:

以汽车为主,向其他领域蔓延从全球范围来看,汽车工业是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加上汽车零部件,约占机器人装机总量的40%.

  其他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量不断增长,2011-2012年,应用于交流通讯的机器人增幅居前,为14%。

  

(二)机器人行业发展阶段

  机器人行业发展五阶段

  结合发达国家机器人行业发展经验,我们将机器人行业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技术准备期、产业孕育期、产业形成期、产业发展期和智能化时期五个阶段。

美日欧机器人产业已完成前四个阶段,目前处于智能化时期,而中国机器人产业还处于孕育期。

  美日欧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已经完成了前四个阶段并形成了各自的产业模式,美国优势在系统集成,日本强调产业链分工,欧洲强调本体加集成的整体方案。

  中国现阶段机器人产业模式更接近美国模式,原因是机器人本体不能大规模国产化,估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类似于日本的产业链分工模式,前提是真正突破机器人本体。

  回顾全球机器人发展简史,工业机器人早在1960年代就进入工厂。

进入2000年,美国、日本等机器人大国已致力于研发更尖端的技术,机器人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正向智能化阶段行进。

  2.以美日为例,看机器人行业发展

  美国是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国,但是随着制造业产能转移到亚洲,其工业机器人本体产业发展缓慢。

日本机器人产业在80年代实现了对美国的反超,成为“机器人王国”.在这一部分,我们系统的梳理了美日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并回答了诸如“为何美国工业机器人本体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日本机器人产业与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1)美国是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地,但本体发展缓慢早在1959年,美国的UNIMATION公司就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

  因为当时大家都想象着这个产业的前景非常好,有200多家公司开始做机器人(很像现在的中国)。

  然而,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机器人行业的很多公司机器人业务开始出现亏损。

我们通过考察美国机器人行业80年代左右的发展情况,发现美国机器人产业在1979年-1982年经历了损失。

在那5年中,美国机器人公司的总损失超过税前总利润。

每一年有净损失的生产者数量都要超过有净利润的生产者数量。

如下表:

  如今,美国更重视集成业务与机器人前沿技术的研发,代表企业有AdeptTechnology、AmericanRobot、IntuitiveSurgical、RethinkRobotics等。

  

(2)美国没有发展好机器人本体的原因我们总结出下列几点:

  

(1)由于美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早,当时技术不成熟,机器人在通用汽车试用的效果很不好,产品推不出去。

后来美国经济不景气,工人失业也多。

面对失业率,美国人有着机器人会抢夺人类工作的担忧。

  

(2)二战以来,美国的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转变,典型特征就是传统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日益相对萎缩。

美国的制造业从70-80年代开始转移至日本、东南亚和亚洲四小龙。

美国制造业丧失领导力的领域,不仅局限于低技术产业中的低工资岗位,也开始向高端领域延伸。

表现为不仅仅一般制造业产品贸易逆差大,先进制造业产品也有贸易逆差。

  (3)美国人在机器人方面更重视应用,也就是系统集成。

因为发现机器人本体净利率很低,安川电机、KUKA等只有2-3个点净利率。

近几年由于行业竞争激烈,机器人本体价格下降比较快,美国企业看到本体利润空间太薄,就不重视工业机器人本体。

  (3)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成为机器人主要生产地日本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是1969年川崎重工与UNIMATION合作开发的,在1980年前后日本机器人产量已经远超美国。

自此,日本在机器人产业方面迅速实现了对工业机器人诞生地美国的反超,成为“机器人王国”.

  (4)日本社会经济环境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系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是靠制造业拉动起来的,从50年代起的20年高速增长期,日本GDP有30%来自制造业,从业人数也不断增多。

  80年代后,日本人口增速放缓,制造业从业人数也趋于下降,这时,机器人的普及使日本保持了制造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

  1980年是日本机器人的普及元年,日本机器人产业不断发展,日本国内是其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市场。

  1990年起日本经济进入低迷期,国内机器人销量停滞不前,但是出现了出口扩大趋势。

  2000年以后,出口逐渐占了大头,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

  3.机器人行业发展与全球制造业转移息息相关机器人行业发展,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全球制造业转移息息相关,机器人替代人将是全球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一部分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

  

(1)全球制造业的三次转移大潮全球范围内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事件:

  第一次在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家转移。

  第二次在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

  第三次在80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自9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成为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这三次转移潮的转移路径为从发达国家转移向发展中国家,从技术领先的国家,向技术相对落后国家扩散。

总的趋势为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转移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

  从产业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转移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

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机器人替代是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当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降低,以机器人替代人力更为划算时,这条轨迹也许会逆转,制造业将部分回归美国本土。

  然而,由于很多制造业产业链都在中国,因此很难全部转移出去。

这些巨大产能未来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实现自动化。

伴随国内自动化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中国有望崛起几家本体机器人企业。

  

(2)制造业转移是一个追求低劳动成本的过程从以上转移路径中可以看出,制造业的转移是一个追求低劳动成本的过程。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相对而言机器人是更加廉价的劳动力。

以日本为例,机器人行业发展是伴随人工成本增加的过程。

  日本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带来两个直接好处:

一是减缓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的冲击,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二是弥补劳动力短缺。

  (3)机器人成本与人工费用简单比较根据我们调研国内重点工程机械企业机器人使用情况,可知只要产能利用率足够高,机器人更划算。

  一般一台大型焊接机器人,初始购置成本200万,10年折旧的话,一年20万,一个月1.67万。

如果三班倒生产,相当于5-6个工人的工作量。

一个工人淡季工资是3000-4000,旺季工资是5000-6000,即使淡季5-6个工人工资,也要最少需要将近1.2万到1.5万,旺季可能要3万到3.6万,全年合计要30万,远高于当年机器人折旧总额20万。

而其它焊丝、焊枪和电费基本差不多。

机器人的使用成本也不高,90%的电费是用在焊接,和手工焊接差不多。

机器人手臂的移动,耗电量和风扇差不多。

而且机器人维护保养费用也很低,比激光切割机床的维护费用低很多。

  另外,目前市场上不少人谈到发展机器人就认为是取代劳动力,解决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看法多少存在片面性。

替代劳动力是只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一个方面(日本在高速成长期引入机器人对解决劳动力短缺,对其重化工业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能够完成许多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如精度、洁净度等方面,机器人做得更好。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将机器人引入到电子行业,等带动其电子产业竞争优势大幅提升。

  (4)第四次工业革命仍以机器人为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水力和蒸汽驱动的机械制造设备。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基于劳动分工的大规模电气化生产。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伴随电气和IT技术提升的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提升。

  全球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以信息地理系统为基础,80%的创新由信息通信技术(ICT)推动。

自动化、信息化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机器人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集大成者,仍然是工业4.0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三、国外重点机器人企业及集成企业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重点分析了国外典型的机器人企业,目的是通过剖析这些公司的特征寻找中国未来机器人的龙头企业。

  

(一)国外重点机器人企业的起源国外重点机器人企业最初起源于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如下游应用的焊接设备、上游的数控系统生产等。

  最终上规模的机器人企业大都是以本体业务为核心,同时还有集成业务,甚至也做核心零部件业务的综合型机器人企业。

  如上图所示,这些机器人企业大都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机器人领域,经过40年的发展,有些成为纯粹的机器人企业,有些是集团公司的业务之一。

从业务角度看,四大机器人企业不但有机器人本体业务,同时也涉及集成,也有关键零部件业务,更关键的是都有底层软件设计能力。

当然也有专注于集成业务的企业壮大,这些企业一般都与大的汽车厂商有深度合作。

  

(二)国外重点机器人本体企业这部分重点介绍了几个机器人本体公司,包括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安川和美国的ADEPT.

  1.库卡:

“最纯粹”的机器人企业库卡是德国机器人公司,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之一。

2012年,库卡总营收为145亿元,其中,机器人本体业务营收为60亿元,机器人系统集成营收为85亿元。

  库卡在2007年进行了业务重组,重组后库卡的业务部分为机器人部和系统集成部,是“最纯粹”的机器人企业。

  库卡的经营理念是“专注于高增长与高利润的业务,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在2007年完成其业务重组,专注于其优势领域--机器人业务。

库卡的机器人本体业务和集成业务水平均为全球领先。

  近年来库卡本体业务增速高于集成业务,本体业务营业利润近年来也高于集成业务,主要原因是中国等新兴市场集成业务外包比较多。

这点也反应为库卡机器人本体利润好于系统集成利润。

  2.日本机器人企业的经典案例安川电机安川电机是日本着名的电子机械工程公司,主要业务包括:

机器人(Robotics)、运动控制(MotionControl)、系统工程(SystemEngineering)与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

  安川电机的业务特点是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可以相互配合。

安川电机是典型的综合型机器人企业,拥有包括上游零部件生产的运动控制部门在内的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各主要部门。

  安川电机的MOTOMAN工业机器人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工业机器人之一;运动控制部提供各式运动控制、驱动装置等,以实现高效率与高生产力的生产系统;系统工程为不同类型的工厂提供合适的机器人外围设备构建,使得安川电机各个业务相互配合紧密。

  2012年安川电机机器人本体部门收入占总收入的36%,仅次于运动控制部的47%.

  与库卡类似,安川各业务变化趋势显示公司在不断整合资源投入主要的运动控制和机器人部,其他业务比例不断缩小。

  3.Adept:

硕果仅存的美国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Adept成立于1983年,产品主要包括AGV小车、SCARA机器人和DELTA并联机器人。

  前文将美国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时提到,美国工业机器人本体企业发展的并不好。

ADEPT是美国硕果仅存的机器人本体企业,其主要产品AGV小车和DELTA并联机器人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六轴关节机器人很少。

  Adept的SCARA机器人是日本企业帮忙贴牌生产的,但是Adept的AGV技术非常先进,可以不需要任何巡线;另外,Adept的并联机器人有个专利,四根连杆(一般并联机器人三个连杆)加四个电机,加速度大,非常快,但是价格很贵,一般要30万,发那科和ABB的并联机器人27万以内,国内的AGV大概是Adept价格的一半。

  Adept收入主要来源于本体业务销售。

2012年,超过80%的收入来自于本体业务。

这与其产品主要为自动化移动设备或小型机器人有关。

  (三)国外重点机器人集成企业国外做机器人集成业务的企业包括综合型的机器人企业(如四大家族),也包括专门做机器人集成的企业(如杜尔、徕斯、柯马等)。

  1.杜尔:

涂装生产线集成业务领先者杜尔是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为数不多的一家上市公司。

  杜尔是专业的系统集成企业,机器人本体数量很少,在涂装生产线集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2012年总营收达到200亿元,其中系统集成业务收入达到90亿元以上。

  金融危机之后,由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汽车产能迅速扩张,杜尔涂装生产线系统集成业务进展迅速,表现为订单持续超预期,且新订单销售价格也显着攀升,再加上新业务并入,导致股价持续上涨,5年间上涨了12倍。

  2.国外机器人系统集成总结在国外综合型机器人企业(包括本体、集成),以及纯粹的系统集成商当中,系统集成业务规模最大的约100亿元。

而且这些大的系统集成商主要以汽车行业系统集成为主,通常与多家大型汽车企业绑定,承接其全球汽车产能的集成业务,而且通常专注于焊接、涂装和总装生产线的集成业务中的一种。

  (四)国外重点机器人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对比首先,毛利率与净利率对比。

  根据公开财务数据,国外机器人企业毛利率能达到20%以上,但净利率很低。

除了发那科超过20%的净利率之外,其它几家通常只有2-3个点净利率。

  净利率低与这几年机器人本体价格下降有关,也可能与关联交易有关。

  发那科毛利率和净利率比较高的原因包括两个:

一是发那科机器人的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自制,且可以享受与机床业务带来的零部件协同带来的规模效应;二是发那科还有大量的高毛利率的软件业务,比如机床CNC系统。

  其次,ROE对比。

  在几大机器人企业中,杜尔2012年ROE为27.39%,股本回报率最高,其他三家ROE也均在8%-21%之间。

  日本机器人企业ROE相对比较低的原因是零部件自制比例大,资产相对比较重。

  第三,市值规模与估值对比。

  在机器人四大家族中,ABB和发那科市值规模进入千亿俱乐部,最新市值分别达到3766亿元和2039亿元。

ABB业务涉及领域多,主要为电力技术和自动化,不仅限于机器人。

库卡、安川市值规模达百亿级,其中库卡专注于机器人行业,安川还有自动控制业务。

机器人集成企业杜尔市值规模也达百亿级。

美国机器人公司ADEPT市值规模相对较小,只有10个亿。

  国外企业经历了成长期,估值均在20倍到30倍,主要是因为在国外机器人产业相对成熟。

  但是不可低估未来几年由于机器人技术突破,带来估值大幅提升的机会。

  四、机器人技术革命

  

(一)工业机器人技术革命

(1)现阶段机器人仍是生产线辅助设备,核心设备仍是机床现阶段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仍然很不成熟。

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机床仍然是最核心、最基础的设备,是工作母机;机器人用于人工替代,只是生产线上面的辅助设备。

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相对于机床,机器人占生产线总成本的比例还比较低。

考虑到这点,也许机器人本体的产值只能无限接近机床产值。

  2012年,全球机床产值5590亿元,机器人本体产值有530亿元,加上集成约1600亿元,约占机床产值的29%.在中国,这一比例更低,只有11%,未来有很大提升空间。

  随着自动化大趋势的发展,机器人将取代机床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的基础。

但这发生的前提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得到突破,克服现有的问题。

  

(2)工业机器人技术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工业机器人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

智能化就是机器人的操控将越来越简单,很多东西机器人就能自主判断,不需要人示教,不需要高级的技术人员操作。

智能化也就是傻瓜化。

  

(2)柔性化。

现在的机器人是一个单臂的机器人,就不能像人手那样灵活。

如果双臂机器手技术得到突破。

这种机器用在工厂里,基本可以代替人做所有的工作。

像现在单臂的机器人在装配线上就没法用,协调性达不到要求。

  (3)安全性。

现在的机器人,由于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很容易对人造成伤害。

  跟人交互的一些安全措施还没有做到位。

现在想做到位需要装一些很贵的传感器。

  (4)低成本。

工业机器人由于现在成本还很高,如果想打造很智能化的东西,成本很高就卖不出去,需要通过上规模降低成本。

  (5)技术融合。

机器人技术将类似于80年代的手机、90年代的互联网、2000年代的移动设备,经历一个技术融合的过程。

未来的机器人技术将在通信、感知、处理、移动、意识、操作这六个方面突破。

  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突破,应用将更加广泛,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容量将有望十倍或数十倍扩张。

  未来的机器人会变得很柔性,很智能化,很安全,成本也很低。

但这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库卡和尤傲已经研制一些安全性机器人的代表。

现在要想做到安全性,对人没有伤害,机器人的速度就会比较低。

这样子的机器人可以应用在一些特定的场合。

有的场合对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