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99668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7.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0页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0页
亲,该文档总共1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1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件.ppt

居住区规划设计,目录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设计第五章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第六章公共绿地规划设计第七章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第八章优秀方案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一、居住区发展历程简介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二、现代居住区规划任务三、居住区规划内容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一、居住区发展历程简介1、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规划基本组织形式:

唐代以前:

封闭的里坊制北宋仁宗末年以后为街巷制元代出现大街-胡同结构形制

(一)里坊制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在西汉至唐代年间是发展的鼎盛时期。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里坊制特点:

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

封闭的里坊制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里坊碑刻图,唐长安城,唐长安里坊复原图,唐长安里坊复原图,唐长安里坊复原图,

(二)街巷制:

北宋中叶以后,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封闭式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已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逐渐撤去围墙,演变为街巷制。

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北宋东京开封城平面,(三)大街-胡同元朝时期,已发展为大街-胡同,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了大街胡同-四合院三级组织结构。

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元大都,大街胡同,2、近现代城市居住区规划

(一)传统的大街-里弄的规划结构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是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是里,一般为死胡同。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上海大街里弄规划结构,上海的石库门建筑,过街楼划分空间,武汉印象,武汉里弄,划分空间,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

(二)、邻里单位,a.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b.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c.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d.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e.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f.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三)、人车分流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在1933年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

被称为雷德朋体系。

在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雷德朋居住区规划,(四)居住区居住街坊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人-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街坊:

城市中由街道包围的、面积比居住小区小的、供生活居住使用的地段。

居住街坊的规划布置,以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要求为原则。

街坊内除居住建筑外还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成人和儿童游憩、运动的场地和绿地。

居住建筑在街坊内的布置方式主要有周边式、行列式、混合式等形式,,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街坊面积一般为210公顷。

中国在50年代初期,城市的新建居住区采用过居住街坊的布置形式。

50年代后期起,较多地采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因为居住小区的规模比较大,比较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城市居民生活要求,在规划布局上也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五)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小区:

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万人-1.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基本特征:

1.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城市道路、绿地、水面、沟渠、铁路或其他专用地界等)划分,用地的界限明确,地块完整,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

2.规模:

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的上限。

3.小区内设置小学、托幼、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4.道路自成系统,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机动车交通引入到居住小区内。

5.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六)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扩大小区:

在城市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

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

居住综合体:

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马赛公寓,居住综合体,马赛公寓,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

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

优点:

生活与工作方便,减少交通,节约时间,城市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多样。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七)、社区理论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四个条件: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社区与小区的共同点:

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社区与小区的不同点:

社区是从人的价值、物质关系确定的,小区从人口、用地规模数量决定价值取向不同,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八)住区住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式的统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单元、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等各种居住组织形式统称为住区。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九)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其基本理念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现代生活的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被人们所钟爱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紧凑性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1993年召开了新城市主义协会(CongressforNewUrbanism,简称CNU)的第一次会议。

1996年CNU第四次大会通过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潮在美国已趋成熟。

新城市主义宪章强调社区的紧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以及清晰中心和边界的邻里结构。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突出道路的步行化和社区的功能多样化。

介绍两个核心的方法论体系:

一、以区域城市理论(宏观)为基础的TOD体系(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提倡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交通体系为结构,引导城市和郊区沿大型公共交通的路线进行集约式发展,减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

使城市和,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郊区经过发展逐渐融合成为有多个核心的网络。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二、社区开发的TND体系(中观)(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传统住区开发),提倡学习美国传统的城镇形态和结构,主张相对密集的开发,混合的功能和多元化的住宅形式,创造街道、广场及社区活动场所等有意义的空间并加强步行可达性,设计原则:

1、具有容纳商业、文化或行政活动的邻里,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中心2、到达工作或购物地点的距离在5分钟行程内3、小尺度的街区划分,街道以网格状布置从而提供多种选择的交通路线,减轻交通压力4、以巷道辅助街道使其尺度减小,人行道带来开放性和步行性5、建筑物容纳多种功能,他们的高度和退界,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受到限制使街道得以保持统一性6、在显著位置安排市政建筑或社区公共建筑7、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内安排多种住宅形态,使不同收入的人能彼此产生联系8、与大型公共交通有直接联系9、推动社区氛围和公众的责任感,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二、现代居住区规划任务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三、居住区规划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布置方式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出入口位置、停车数量和方式6、拟定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布置,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7、拟定有关的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四、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1、生态化:

采用新技术、新理念处理人和环境的良好关系,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废水、垃圾等达到节能、节地、节材环保等2、老年化:

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突出,如何解决?

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3、智能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网络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发展。

4、人文化:

居住区规划给与居民更多的人文关怀,如在住宅设计中引入庭院概念等5、功能多样化6、开放性,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参考书目:

1、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周俭同济大学出版社2、居住区规划设计朱家瑾中建工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4、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李德华中建工5、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胡纹重庆大学,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一、居住区的组成二、居住区的规模三、居住区的类型四、居住区规划结构五、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六、居住区的规划布置形式,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一、居住区的组成

(一)居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要素:

自然要素:

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人工要素:

各类建筑物及工程设施等,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

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居民心理等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居住区各类用地组成居住用地和其他用地,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居住用地:

由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绿地和道路用地组成住宅用地:

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又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绿地: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等。

道路用地: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其他用地:

指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河流等不可建设用地等二、居住区规模居住区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决定规模大小的因素有:

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公共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公建服务半径:

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800-1000m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400-500m,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

150-200m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城市干道间距在600-1000m之间,干道间用地为36100h左右。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管理人口一般为3-5万人,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4.住宅层数对居住区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影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等综合以上分析:

居住区规模一般为人口:

35万人用地:

50100h,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居住区居住小区组团户数1万-1.6万3千-5千3001000人口3万5万1万1.5万1000-3000,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三、居住区类型按性质分:

新建居住区和改建居住区按位置分:

市内居住区、近郊居住区和远郊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分:

高层居住区(10层以上)、中高层居住区(7-9层)、多层居住区(4-6层)、低层居住区(1-3层)和混合居住区,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按性质分:

单一居住区和综合居住区四、居住区的规划结构规划结构:

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居住区-居住小区,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五、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1.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基本要求使用要求,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卫生要求日照、通风、噪声和空气污染等安全要求防火、防震(位置选择、疏散场地、道路交通疏散、建筑防震设计等)、防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等)经济要求,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美观要求地方特色,追求个性等六、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态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和节点,从此角度居住区规划布局可以概括以下主要形式:

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一、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一、住宅类型选择二、住宅合理间距三、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四、住宅群体规划中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一、住宅类型选择1.适合地区特点(气候、地形等)2.适应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年龄老龄化家庭人口的流动化(两代居、核心家庭等),3.利于节地、节能、节材4.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四新:

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注重新结构。

5.利于规划布置:

结合地形、周围环境等6.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3.混合布置:

特点:

行列和周边的结合,有特色等4.自由布置:

特点:

结合地形,灵活等,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四、住宅群体规划中注意的几个问题1.争取日照,防止西晒日照:

点式建筑放南边等西晒:

利用绿化、设置阳台和遮阳板等2.提高通风能力和防风能力利用道路、建筑布置、绿化和水面等,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采用北向退台式住宅适当加大住宅进深12m左右群体规划方面:

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底层功能:

对居民干扰不大的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采用型、E型等,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第三章住宅用地规划设计,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一、公共服务设施分类与内容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四、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一、公共服务设施分类与内容1.按性质分:

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2.按使用频率分:

经常使用项目、非经常使用项目3.按盈利和非盈利分类二、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

计算指标:

1.千人指标:

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2.千户指标:

每千户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建筑面积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应按照居民的使用频率进行分级并和居住,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人口规模相呼应,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还必须与居住区规划结构相适应。

2.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区级:

800-1000m小区级:

400-500m组团级:

150-200m3.商业服务、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4.结合职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方便居民使用5.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特征和居住区的规划分级结构类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如医院,安静、交通方便地段等6.在便于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节约用,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地的前提下,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组合体四、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1.居住区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几何中心沿主要道路沿主要出入口,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分散在道路四周2.中、小学规划布置服务半径:

小学500m,中学1000m建筑层数:

小学23层,中学35层位置:

中心、一角、一侧、规模大时可设两所,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3.幼儿园、托儿所规划布置联合设置为好,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地段。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

层数:

12层为主,在用地紧张地段可考虑三层位置:

位于组团之间、位于组团内、位于小区中心,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一、道路类型、分级和功能二、道路规划设计原则与技术性规定三、道路系统基本形式四、停车设施规划,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一、道路类型、分级和功能1.道路类型车行道:

是居住区道路系统的主体,担负着居住区与外界及居住区内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联系。

步行道:

步行道往往与居住区各级绿地系统结合,起着联系各类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休闲功能。

2.道路分级居住区道路:

居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m,道路断面多采用一块板形式,人行道宽24m.居住小区道路:

是居住小区内外联系的主要道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组团级道路:

组团内的主要道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宅间小路:

通向各户或各住宅单元入口的道路,宽度不宜小于2.5m.,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3、道路的功能居住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道路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道路空间也是通风换气的主要通道,同时还担任救护、消防、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二、道路规划设计原则与技术性规定1.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道路便捷、安全、适中根据居住区(小区)地形、气候、规模、规划结构、周边道路交通条件、居民出行方式等因素,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小区道路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便捷,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道路布置要分级,有利于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6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城市旧区改建,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同时保证行人、骑车人的安全便利。

2.道路规划设计的技术性规定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低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的宽度不应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x12m回车场地;,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7)在多雪严寒的同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转弯半径:

道路转弯或交叉处的平曲线半径的大小道路名称转弯半径区级道路和区级以上道路相交10-15m区级道路和小区级道路相交9-10m小区级道路和区级以下道路相交6m小区级道路与城市干道相交10-15m,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三、道路系统基本形式1、人车分行由车行和步行二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2、人车混行适合在私人小汽车数量不多的国家和地区运用。

3、人车共存在道路上,人和车是共存的,不是对立的,强调人性化的环境设计。

道路设施采用多弯线型、缩小车行宽度、设置路障、运用各种交通管制等手段。

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4、人车部分分行有时人车共存,有时人车分行,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四、停车设施规划1、停车方式:

地上、地下和半地下2、停车位置:

楼旁、楼下一层、中心绿地下和操场地下、小区入口处、组团入口处、车库楼等3、停车率与地面停车率停车率:

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地面停车率:

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规定不宜超过10%。

第五章道路与停车设施规划布置,第六章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一、公共绿地基本功能与布局1:

基本功能居住区公共绿地一般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绿地、组团绿地和街头小块绿地等居住区公园一般有安静游憩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服务管理区小区绿地:

有安静游憩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等,组团绿地:

安静游憩区、儿童活动区等2、规划布局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

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第六章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二、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1、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居住区以道路为界限时,如属城市干道或公路,则以道路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以道路中心线为界;与其他用地相邻,以用地边界线为界;同天然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为邻时,以障碍物边线为界。

第七章综合技术经济指标,2、底层公建住宅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

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3、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各占该栋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