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943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docx

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已审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文学作品的外在形态历来多种多样,划分方式也难以归一。

在这里,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应方式,我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在中国,《诗经》可以说是现实型文学的源头。

《诗经》以赋、比、兴为基本艺术表现方法。

比兴中含有一定的象征因素。

但就总的倾向看,《诗经》具有突出的写实精神。

其后,《史记》、杜甫的诗作、白居易的诗作、明清小说等等,体现出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班固认为《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实录”之作;白居易主张“以似为工,以真为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曹雪芹也强调“实录其事”。

这些观点说明了现实型文学的基本创作原则。

从理想型文学来看,《楚辞》最早体现了其基本倾向。

《楚辞》既有现实的抒写,也有寓意象征,但更主要的是奇异的幻想,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精神。

其后,李白诗作狂放奇幻,超然于生活之上,纵横于仙境之中。

《西游记》、《聊斋志异》、《牡丹亭》等都体现出幻想奇异、超越现实的特征。

再看看象征型文学,《庄子》中的寓言与神话,以幻想形象暗示难以捉摸的人生哲理、哲学精神,带有突出的象征意味。

在以后的体现禅趣的山水诗作中,通过水光山色、阴晴变幻写出自然、人生意境,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暗示耐人寻味的哲理禅意。

王维的一些诗作即如此。

柳宗元《西昆酬唱集》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象征型文学的某些特征。

西方最早的文学古希腊神话、史诗和戏剧,也初步具有了三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

神话主要是幻想的产物,但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

荷马史诗在神话传说基础上把人神化,又使神具有人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借助想象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与要求,既具有浓厚的理想精神,又生动真实地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现实;古希腊戏剧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从农村酒神祭礼和民间滑稽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这个时期的文学同时也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人物悲剧的死亡,既是宿命的,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在西方中世纪文学中,宗教文学广泛运用象征手段,其整个形象体系也是一种总体象征。

英雄史诗描写英雄人物战胜妖魔鬼怪,歌颂民族祖先的业绩。

骑士传奇描写爱情、荣誉、忠诚、奇遇,富有奇幻浪漫情调。

三种文学类型的形成,是人类文学创作活动的产物。

在作为文学类型发展初始阶段的古代文学活动中,各种文学类型的基本结构形态已经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摘编自《文学作品的类型与题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提出三种文学作品类型后,通过中、西古代文学的作品和发展历史对其进行说明。

B.第二段中所举作品都很具代表性,旨在说明各文学类型在中国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

C.第三段写希腊神话、骑士传奇和古希腊悲剧主要是为悲剧人物具有象征性提供论据。

D.文章论述了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它们常对立统一、共存于同一作品中的事实。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虽然外在形态多种多样,但都是反映创作主体对于现实的反应的意识形态。

B.在中国诸多现实型的文学作品中,只注重写实的《诗经》可成为其佼佼者和代表者。

C.像王维一类的山水田园诗人心怀哲理禅意,他们通过描写自然来展现各自人生意境。

D.早在中国古代文学活动发展的初期,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就已初步形成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文学活动中,中国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内容上虽有差异,在类型上却有

相通之处。

B.由于宗教因素,西方神话、史诗、戏剧等文学作品在表现理想性、现实性的同时,

也都具有神学性。

C.从《西游记》和《荷马史诗》等作品可以看出,理想型文学的形象往往是虚构的、

超越现实的。

D.在人类文学类型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文学类型经常结合在一起,没有完全获得各

自独立的形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林子深处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

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

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

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

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

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

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太”念“大”,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

可近处的青草全被人割光了,不进林子深处行吗?

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

二兰子总是这样:

不管心里多么不痛快,一进了这林子就变得高兴了。

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

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

那草棵里面还有花哩,红一朵,黄一朵,二兰子先拣一朵大的插在头上,然后才解了绳儿,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小鸟儿在头顶“喳喳”地叫了几声,清甜的空气直往鼻孔里扑,二兰子高兴极了!

她盯着那镰刀刃儿,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

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

“大刀睐,小刀睐——”呀,满林子都喊哟!

二兰子听到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在林子里还引起了一阵“啦沙沙沙……”的震动。

二兰子恣得闭上了眼睛,一溜睫毛显得格外长、格外密。

她大仰着脸儿,眼也不睁,嘻嘻笑着又喊一遍,“大刀睐,小刀睐——”她喊完了,大气儿也不出,只用心听着自己在这树林子里的声音。

大树林子绿蒙蒙的,多宽敞啊!

这回的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

声音已经变了。

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

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

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

当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才从灌木丛里走出来。

不过她一颗心还在“怦怦”跳着,胆怯地向着河西岸望去——一团绿色又一团绿色,苇行、灌木,遮得严严实实,哪里看得见啊!

不过这声音却是蛮嫩气,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遍话。

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她只默默地割草,连大声“哼”一句也不敢,生怕河西岸听见似的。

割成了一大捆儿,她就无声地扛起来,踏着那林中小路儿回家了。

以后的早上,她每每来到林子里,刚要弯腰割草,就会听到河西岸那人在喊。

“喊吧,喊吧,有谁理你才怪!

”二兰子在心里说着,下狠劲儿割着草,头也不抬。

割呀割呀!

割得草叶堆成小山,老牛吃得肚儿圆;割呀割呀,一口气割了十天。

十天里有十个早晨,有十次踢散那林中小路上的露水珠儿,也有十次听到那河西岸的呼喊。

呼喊,呼喊,显你小伙子嗓子脆啊!

显得你小伙子甜眯嗦嗦啊!

二兰子烦他。

她这会儿开始后悔了:

一个姑娘家,干吗在树林子里乱喊呀?

你就不知道这树林子特怪——能让声音大上几倍吗?

二兰子以后割草时,故意用心听那鸟儿吵嘴——这就能忘了那个小伙子的声音。

可是几天之后,她突然觉得这无边的林子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少了些什么呢?

花也在,草也在,鸟儿也在,手里的镰刀也在——少了些什么呢?

她干活不勤快了,再也无心割草,默默地贴站在一棵大杨树上,伸出镰刀刮那衰死的老皮儿……她刮着刮着猛然记起了:

是少了他那喊声哩!

——他从河西岸走了吗?

他回不去了?

他怎么就一连这多天不喊哩!

二兰子扛着草捆儿回家,走在路上都没劲儿。

她是太累了。

早上回到林子里,她清了清嗓子,面向河西,用甜津津的声音喊了一句:

“大刀睐,小刀睐——”

树林子哟,树林子哟!

树林子又把这声音传走了,那尾音儿不消不失,颤颤悠悠,像琴!

像箫!

像笛!

像鼓!

二兰子料定这声音是那千千万万片叶子传动的,要不它们怎么老是唰唰地动呀?

她半个脸贴在树干上,她等河西岸那个声音。

正在她的心急急跳动的时候,那声音果然又一次传过来了——“大姑娘睐,小姑娘睐——”

那尾声在林中回荡着,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仍在鸣响。

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奏出的和声……二兰子一动不动地谛听着,抿着嘴角。

她四周都是高入云天的大树、蓬蓬勃勃的草木。

她谛听着,渐渐觉得自己也溶化在一片无垠的绿色里了……二兰子欣慰地笑了。

(选自张炜《林子深处的声音》,有删改)

【注】甜眯嗦嗦,方言,意为“爱在女人面前讨好”。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里养个老牛,肚子比碾砣还大,地上放捆嫩草叶儿,它伸出舌头抿几下就光了”,

这种富有乡土气息的表达使文章呈现出质朴的美感。

B.二兰子的形象非常立体、鲜活,对于老人们的告诫她表现得天真胆大,但“还从没

有迷过路”又能从侧面看出她的心细机灵。

C.文章最后写尾声悠悠不绝,草木蓬蓬勃勃,绿色无边无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

语句既交代了情节发展的走向,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D.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呈现二兰子心灵世界的成长过程:

由开始的“潜意识”发展到了

后来的“主观意识”,越来越有主动性。

5.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二兰子三次呼喊“大刀睐,小刀睐——”时的心理状态。

(5分)

答:

6.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二兰子,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林子。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岁饶宗颐:

一代通儒

贾思玉陈志明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粤东古城潮州的一个名门望族。

饶宗颐的父亲早年毕业于上海法政学校,饱读诗书,留意时势,参加过当时名震天下的革命团体——南社。

饶老先生喜买书、藏书,将自己的藏书楼叫做“天啸楼”,有书达十万卷。

饶宗颐幼承庭训,饱览群书,而且跟随自家请的名师苦学,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根基。

饶宗颐的问学之路并非坦途。

16岁那年,正当壮年的父亲突然撒手人寰,而母亲早在他两岁时就已过世。

身为家中长子,饶宗颐放弃入大学的计划,处理家中事务。

“那时候,(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

”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踏出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父母早逝,战乱动荡,及至后来家族钱财、藏书灰飞烟灭,让饶宗颐过早地体会到何为四大皆空,也过早地参透何为心无挂碍。

饶宗颐的学生、港大的郑炜明博士说,饶公一生推崇苏东坡,因为面对逆境,他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和,乐观向上”。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饶宗颐其时在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任艺文纂修,同时已加入历史学家顾劼刚主持的禹贡学会,顾先生本拟将《古史辨》第八册交由饶宗颐负责。

自幼慎思明辨的饶宗颐,发觉“古史辨”派过于疑古,基于自身学术思想的转变,饶宗颐并未接手此事。

1940年,饶宗颐完成了成名作《楚辞地理考》,此书没有墨守前人成说,而是提出了跟史学大家钱穆的《楚辞地名考》不同的意见,数十年后更是得到考古发掘的映证。

饶宗颐坚信“做学术不要有框框”,也要去除依傍。

在继承清儒朴学的基础上,饶宗颐经过自己的探索,在每一个学术领域都挥洒得淋漓尽致。

1952年,饶宗颐开始执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主讲《诗经》、《楚辞》、六朝诗赋、老庄哲学,同时兼任《东方文化》编辑。

期间每年都有机会被派到国外开会,参加美、法等国的汉学研究机构的工作,跟外国汉学家的交往日益密切,接触到很多早年流失海外的典籍孤本,并能到印度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学问的规模更加博大。

1963年,饶宗颐应邀前往天竺梵文研究中心从事中印关系研究,得以师从印度著名学者老白春晖学习《利俱吠陀》,足迹遍及印度南北,贡献了不少很有见地的论文,还翻译了《利俱吠陀》经,为中印文化文流史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有此因缘,也为后来饶宗颐与梵学大家季羡林的交往埋下了伏笔,人称“南饶北季”。

季羡林认为,饶宗颐最善于发现问题。

饶宗颐以之为知言。

二零零三年,饶宗颐教授将个人积累的数万册贵重藏书,包括非常珍贵的古籍善本,以及一百八十多件书画作品,捐赠给香港大学。

提到“饶宗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国学大师”。

饶宗颐对这个称谓有保留。

“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潮汕话里,‘师’与‘猪’谐音)。

”他曾开玩笑说,大师原是称呼和尚的。

近两年,面对越来越多的追捧者,饶公最常说的话是:

“不敢当、不敢当”。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1.饶宗颐不仅是香港文化界的“镇港之宝”,也是当下中国最受尊崇的学者之一。

学术界先后将他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

而前者称赞他是“旷世奇才”,后者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2.饶宗颐精通诗词、书画、古乐。

其书法灵动优雅,耐人寻味。

他的白描人物画,得到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赞赏。

在中国艺术史上,要将禅宗的意趣与绘画结合起来,历来是很难的事情,但是饶宗颐却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中国作家网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面对庞大的遗产和书籍时,饶宗颐选择了后者。

而完成《潮州艺文志》,既是继

承了父亲的遗志,也是他学术生涯的开始。

B.饶宗颐曾有机会负责《古史辨》的第八册,但是饶宗颐却认为“古史辨派”过于疑

古,从自身学术思想的转变出发,他并未接手此事。

C.饶宗颐为了使自己学问的规模更加博大,利用出国开会的机会到国外参加汉学机构

的工作,到印度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D.饶宗颐在自己的成名作中提出了和史学大家钱穆的《楚辞地名考》不同的意见,而

这在数十年后得到了考古发掘的验证。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饶宗颐不仅从小就接受父亲的教育,饱览群书,并且跟随自家请的名师学习。

这些

经历为他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家庭的变故和局势的动荡没有打垮饶宗颐,因为一生推崇苏东坡,所以在面对逆境

和困难时,他往往能够表现得达观、超然。

C.饶宗颐谦虚淡泊,学术界先后将饶宗颐和钱锺书、季羡林并列,面对两位大师对自

己的赞誉,饶宗颐最常说的话就是“不敢当”。

D.文章在介绍传主生平事迹时引用了传主本人和学生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体

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写作原则。

E.饶宗颐诗词、书画、古乐样样精通,他将禅宗的意趣与绘画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由

此他得到了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赞赏。

9.作为享有盛誉的“一代通儒”,饶宗颐在治学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请结合文章概括并简析。

(4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禀,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曰: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

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

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冠冕,而为上者,则有何胤、刘献、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绥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

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

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

如此诸贤,故为上品。

以外率多田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

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

邺下谚云:

“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

孔子曰:

“学也,禄在其中矣。

”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

以此得胜,宁有益乎?

光阴可惜,譬诸逝水。

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面墙:

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总丱(guàn):

即总角。

燕寝讲堂:

燕寝,闲居之处;讲堂,讲习之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

B.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

C.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

D.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婚冠:

婚礼和冠礼。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这里指婚

冠的年龄,喻年少。

B.冠冕:

古代帝王、官员所带的帽子,与成语“冠冕堂皇”中“冠冕”意思相同,文

中用做仕宦的代称。

C.博士:

古代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

此词亦为古代学官名,旧时还指从事某些服

务行业者,如茶博士、酒博士。

D.经文:

古代主要指佛教等宗教典籍中的文字,下句的“注”是对经的注释,类似的

还有“笺”和“疏”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学习应该从小抓起,效果更好。

不过错过了青春年华也不要自暴自弃,老

来学习亦可有所收获。

B.作者认为光阴若流水般易逝,所以在“仲尼居”是内室还是厅堂这样的问题上纠结,

纯属浪费时间。

C.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世道变迁而变化。

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

证明这一观点。

D.作者擅长运用举例论证,所举例子丰富而有针对性,使文章说理很有气势的同时,也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5分)

译文:

(2)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眼儿媚

范成大

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

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

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注释】扶头:

“扶头酒”的简称,指易醉之酒。

縠纹:

皱纹。

多用以比喻水有波纹。

溶溶泄泄(yì),春水荡漾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景抓住了特征:

“日脚”,穿过云缝斜射到地面的日光;“紫烟”,烟霞映

日成紫色;“酣酣”,写其色调之深。

B.“妍暖”句变换角度,写出了诗人旅途之苦。

破旧的裘衣,正体现出诗人的困乏、

惆怅。

“破”有常字奇用、直意曲说之妙。

C.“困人天色”三句中,暖熏熏的天色和香腻腻的花气,令人象喝酒般既感困倦,又

感陶醉,于正午时分酣然入梦。

D.词中巧妙地把“卧舆中困甚”之“困”与阳春气候联系在一起,使人如临其境,可

谓是“字字软温,着其气息即醉”。

E.此词通过春景描绘,抒写人物内心感受。

全词构思新巧,用笔轻灵,发语淡婉,而

又着力体现浓重的春思旅愁。

15.《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下片“借东风皱水,极力写出春慵,笔力深透,可谓入木三分”,请结合诗句分析下片是如何写“春慵”的。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景物描写各尽其妙,其中交代送别的时令环境的是“”;

烘托琵琶女琴技高超的是“”;烘托琵琶女孤独凄苦心境的是“”。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分析自己穿着破旧的衣袍,处在华府锦绣的同学之中,

毫无艳羡的念头的原因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这个网络直播风生水起的时代,催生出了很多直播平台,多样的直播形式也无孔不

入,被运用于各个互联网领域。

身在高三的学子们,一定要明白:

考试是有意义的,分数是要追求的,但若只是数

米而炊,未必就能得偿所愿。

建党九十七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千古

的业绩。

十九大报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说空话套话,措施具体而微,于细微之中处

处体现着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呵护之情。

父母虽然给他请了一对一的家教,但家中依然“高朋”满座,吵吵闹闹,一傅众咻,

能有什么效果?

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寻常路线有很多奇思妙想。

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他们,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他们。

A.B.C.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该省承诺,宁可不要旅游人数的大幅增长,也要提高旅游的品质。

为此,将在本月

出台史上最严的治理措施,力争从根本上用一年时间改变旅游乱象。

B.演员是文化作品的重要承载者,演员的职业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精神产品的质量,

而一个民族欣赏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民族高雅的文化气质。

C.把“不忘初心”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

D.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表达

了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A.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国家、种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

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B.为思考人类未来需要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需要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

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国家、种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做到了这两点。

C.为思考世界未来和平需要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为推动人类发展需要全新的视

角,超越种族、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界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做到了这两点。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

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6分)

“有温度”是在2017年5月8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被提出的。

大会报告中指出,上海未来五年要成为人文之城:

建筑是可以阅读的,,,

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有温度”这个有着细腻感觉的词语,此后逐渐流行开来。

它的意思是让人感受到热度、暖意,含义由物理层面扩展到了人文层面,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契合。

“有温度”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化建设中的人性化要求。

(1)仿照划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表现城市的“温度”。

(3分)

答:

(2)根据语段,为人文层面的“有温度”一词下定义。

(3分)

答:

21.下面文段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同类型的逻辑问题,请参考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逻辑问题。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