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9952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电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数字电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电视.docx

《数字电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电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字电视.docx

数字电视

2005年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特点分析

去年3月21日,《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市场研究部(R&TIResearch)发布了《2004-2005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对2005年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与分析。

一年过去了,我们就去年的观点进行回顾、点评,并以这种方式分析2005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特点。

(以下红色字部分为去年的观点) 

  1、整体转换进一步展开,成为数字电视用户发展最为主要的模式

  回顾与点评:

这一点勿庸置疑。

从用户发展数据来看,青岛、深圳、杭州、佛山、大连、太原、绵阳、中广有线、南阳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排名靠前,这九个城市的数字电视用户总和为288.2万户,占65.6%。

   2、数字电视与付费电视运营主体、价值链构成基本形成

  回顾与点评:

随着2005年12月鼎视传媒挂牌,付费电视集成平台全部登场,广电总局批准了130套数字付费节目,其中付费电视112套,开播的付费电视有95套,付费广播为13套。

数字电视运营商也逐渐确立了业务开展的流程,整体转换的操作步骤——如争取政策、价格听证、贷款/融资、组织实施、内容组织(付费频道及信息服务)也因地制宜地建立起来。

   3、横向与纵向结合。

其中横向指的是各地数字电视的普遍发展;纵向则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5家数字付费电视节目集成平台牵引整个付费电视市场;二是省级网络推动全省数字电视发展;三是中国有线带动的网络整合。

  回顾与点评:

横向的发展体现在开展有线数字电视的城市进一步扩大,从2004年的100个扩大到150个左右;付费电视集成平台的营销格局基本形成,只是中国有线因并入央视而有可能因与中数传媒的业务重合而淡出;省级网络运营数字电视方面,以广西、云南为代表的省级网络整体转换开始推动;中国有线整合了海南、湖北,但并入央视后下一步的整合进程有待观察。

   4、节目与网络结合加强、接入网政策进一步放宽

  回顾与点评:

关于节目与网络结合的加强,去年仅仅考虑的是在网台分离之后二者在业务层面将加强合作,虽然3年前我们的报告已经提出:

“在面临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时候,网台分离之后需建立新型网台关系”,但随着广西电视台控股广西网络30%股份,尤其是中国有线并入央视,这样的局面我们不敢说是去年3月我们就已经预料到的。

  在接入网政策方面,2005年4月13日,国务院下发[2005]10号文件《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指出:

非公有资本可以建设和经营有线电视接入网,参与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从事上述业务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非公有资本可以控股从事有线电视接入网社区部分业务的企业。

这可视为对接入网政策放开的一部分,但对于“社区网”的界定及开放,对有线电视接入网运用商是利是弊还不好说。

   5、双向改造在发达地区受到重视

  回顾与点评:

杭州模式使有线电视运用商进一步认识到双向交互功能的作用;深圳在2005年新发展了8万多的宽带用户,累计达到14万左右,收入超过1个亿;绍兴则完全通过Cable实现了DVB+IP的双模运营。

这些都推动了有条件的地区进行双向改造。

青岛在2005年进行了两个小区的光纤到楼的网络改造,今年更将改造40万户。

 

  6、节目集成平台步入实质性竞争

  回顾与点评:

中数、文广、鼎视、中国有线、中影各自开始在地图上画圈,但应该说还不算是步入“实质性竞争”,因为有线运用商与集成平台的合作并不排他,集成平台都只是在做自己的市场,还没到抢对方碗里的肉的时候,频道与集成平台的双向选择也还没有真正开始。

   7、有线网络向综合业务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回顾与点评:

这个特点绝非仅仅是2005年的特点,它将是有线电视网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开展数字电视的同时,进行信息服务、付费频道、宽带接入,如政策允许还包括VoIP。

我国数字电视五大趋势

3月21日,《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市场研究部(R&TIResearch)发布了《2005-2006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

该报告指出,中国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目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6年3月15日,青岛、杭州、深圳、绵阳、南阳、梧州、河池完成了城区的整体转换。

在付费电视方面,中数传媒、上海文广、鼎视传媒、中影集团、中国有线五家付费电视集成运营机构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市场格局。

目前广电总局批准了130套数字付费节目,其中付费电视112套,开播的付费电视有95套,付费广播为13套。

截至2005年底,在数字电视用户数量方面,广东、山东、浙江、四川、辽宁、山西几省排名靠前;在有线电视运营商拥有的数字电视用户方面,排在前十位的分别为青岛、深圳、杭州、佛山、大连、太原、绵阳、中广有线、南阳、上海,其中前九位都实施了整体转换操作。

  该报告分析指出,2006年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将有以下几个特点及趋势:

  一、整体转换全面开花。

  今年,广西、海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淄博、宁波、厦门、福州、泉州、临沂、遵义、江门等一大批省市将开始整体转换;

   二、省级/跨省统一运营模式进一步展开。

  由省级网络搭建数字电视前端,各地市通过省级前端开展数字电视业务的模式首先在广西、江西、陕西等业已完成全省网络整合的省份开始,像广东、辽宁等省份,虽然未完成网络整合,但将首先通过数字电视业务进行业务合作,省网将信号传送到未搭建独立前端的地市合作开展数字电视业务;江门成为第一个采用广东省网平台实施整体转换的地市。

中广有线整合的14个地市分布在五个省份,但都共用搭建在温州的前端平台。

杭州华数在完成整体转换之后,也在将其节目业务拓展到其他省市。

这一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甚至对于今后CA、数据广播等技术接口的统一规范带来良性的推动。

  三、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开始真正“增值”。

  有线电视网络一直以来以传送电视节目为主,虽然也曾开展数据广播等增值业务,但收效甚微。

随着整体转换的实施,数字电视机顶盒终端将迅速普及,在此规模效应之下,数字电视平台的附加价值将得以发挥。

今年将有更多的信息服务提供商介入数字电视平台,信息增值业务甚至可能先于付费频道捞到第一桶金。

  四、高清与直播卫星产业链开始构建。

  今年5、6月,中影集团的高清电影频道将开播;8月,直播卫星将发射升空。

高清与直播卫星在今年将探索出节目商、广播机构、运营机构之间的合作模式,形成新的产业链条。

   五、节目资源在新媒体格局下开始重新分配。

  在数字电视、付费电视、高清电视、直播卫星、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城市户外电视、IPTV等多种运营模式、传输方式全面浮出水面的时候,原来节目制作、发行、电视台播出、影碟发行的业务流程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市场规则,节目资源必将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格局里开始重新分配,并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市场调节渐渐磨合出新的行规。

其中,中央电视台节目内容与中国有线、中广有线的网络以及直播卫星渠道的绑定,将成为一个值得注目的焦点。

   《2005-2006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预测,到2006年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将累计超过1000万。

从2003年起,《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市场研究部的预测及政策分析屡屡得到实际验证,显示了一定的研究分析功底与实力。

IT与电信部门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业发展数据发布体系,《广播电视信息》作为业内的专业媒体,近几年做了大量的产业调查研究工作,为系统内外了解广电行业的总体进展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全球数字电视五大特点

3月21日,《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市场研究部(R&TIResearch)发布了《2005-2006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

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7亿,比2004年增加了4000万左右。

英国是目前数字电视渗透率最高的国家,已经达到了70%,其次是美国,渗透率为55%,日本的数字电视渗透率为50%,欧洲的数字电视平均渗透率约为30%,全球数字电视平均渗透率超过16%。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在2005年通过整体转换实现了不小的突破,从2004年的106.7万户发展到439.3万户。

但全国数字电视的总体渗透率仅为1.2%,有线电视的数字化比例也仅达到3.5%。

  该报告分析认为,目前全球的数字电视呈现出五大特点:

  特点一:

关闭模拟的时间表可能推后。

  美国FCC原来计划在2006年关闭电视信号的模拟播出,前提是有85%以上的用户可以收看数字电视,但目前这一比例仅达到55%,因此在今年年初,美国把关闭模拟的时间推后到2009年2月17日。

芬兰、瑞典、挪威、意大利关闭模拟的时间表为2007-2008年,澳大利亚、韩国、法国、西班牙、德国、丹麦等国计划于2010年关闭模拟,我国的时间表定在2015年。

从目前各国的进展来看,不少国家都有可能像美国一样将时间表向后推。

特点二:

政府大力推进地面数字电视(DTT)。

  英国、瑞典和西班牙是最早开播地面数字电视的国家,荷兰、芬兰、德国、瑞士和意大利也已先后开办地面数字电视,法国在2005年3月正式开播。

意大利政府对DTT机顶盒继续补助,每台150欧元,消费者只需支付40欧元即可购买一台带交互功能(MHP)的DTT解码器,RAI和Mediaset开播了免费的DTT频道。

英国为推动DTT发展,提供免费频道FreeView,目前英国DTT机顶盒已达1080万,家庭用户数量约为650万,超过了原来计划的500万户;DTT机顶盒价格也将到了41英镑,仅为两年前的一半左右。

地面数字电视之所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腾出地面频谱进行拍卖,用以发展其他通信及多媒体业务。

  特点三:

高清电视处于快速发展前夕。

  目前全球高清频道约50套,每周播出高清节目约1000小时;全球高清电视机约2860万,定购高清电视服务的用户约1500万。

在美国,通过有线电视,有75%以上的家庭可收看高清频道;90%的电视台开始制作高清节目,播出节目中的55%是高清节目,其中黄金时段高清节目的播出占到85%。

美国2005年高清电视机销量约1000万台,2006年预计1600万台。

欧洲在2004年元旦开播首个高清频道Euro1080,并在2005年,增加了HD2、HD5两个频道。

2005年,德国开播了高清频道;2006年BskyB、BBC和法国将开展高清卫星服务,BBC计划在2010年将全部进行高清节目制作。

日本和韩国在高清电视方面启动较早,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我国目前只有央视的“高清影视”及上海文广的“新视觉”两套高清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推出多套高清体育频道,搬迁新址后将实现全高清播出。

按广电总局的“十一五”规划,2010年将达到10套高清节目的制作能力。

  特点四:

数字化技术推动行业渗透。

  这主要表现在数字电视与IPTV、基于3G以及基于广播式网络的手机电视等领域。

意大利FastWeb、法国电信、美国Verizon、香港电讯盈科PCCW等以IPTV切入视频服务;而一向由移动运营商所掌握的手机终端,也将随着DVB-H、MediaFLO、DMB技术的推动,使它与广播电视部门发生了关系。

  特点五:

宽带业务是有线与卫星竞争的砝码。

  直播卫星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美国已经与有线电视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在欧洲则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美国DTH的发展推动有线电视进行双向改造,1996年,在EchoStar的压力下,Comcast斥资50亿美元进行双向改造,开展宽带接入业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英国有线电视运营商Felewest公司和NTL公司从2002年第二季度至2003年第二季度连续5个季度丢失用户。

2004年起开始回升,主要原因在于开展了宽带接入、视频点播、音乐及游戏等业务。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900万?

(之一)

——兼探讨《IPTV血路漫漫

(二)》一文

  因为是周末,所以给自己放个假——不做杂志的功课,上来看看博客。

  本来只想看看,写东西太累,但看到雍忠玮先生《IPTV血路漫漫

(二)》一文,却忍不住要提笔写几句。

    

再回到现有资料的话题上来,现有的数据对数字电视是相当不利的——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说,广电总局的自我满足的陶醉,至少是有“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

例如有一家公司在2005年初的时候说,2004年底中国的数字电视用户量是106.7万,他们预测到2005年底将是400万。

但是只要我们回过头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数字,和其他一些数字一样,是充满了不准确性的“预测”或“统计”。

其他还有一些数字,其实都差不多。

例如《中国经济周刊》说2005年底预计数字电视用户量是600万,这个数字是如何来的,我没有搜索到相关辅证资料,而易观咨询给出的预测是534万,应当是经过分析师的一些调查的。

  文中所说的“有一家公司”,其实是我们《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的市场研究部R&TIResearch。

2005年3月,我们发布了《2005-2006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下面这张图就是报告中对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发展预测。

 

  我不知道《计算机世界》的雍忠玮先生是根据什么说这些数字“充满了不准确性的‘预测’或‘统计’”?

易观的数据是“应当是经过分析师的一些调查的”,虽然文中并未明说,但我理解该文的意思是我们的数据“应当”是没有经过“一些调查的”,我觉得这种理解应不是曲解吧?

(在此决无与易观进行调研方面比较之意,于杨、张鹰及易观的分析师应明此意吧。

)从2003年至今,我们每年3月发布年度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我是这个报告的主笔,所以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诉你这些数字的来龙去脉。

  我们《广播电视信息》杂志创刊于1994年,主要定位于有线电视网络,加上原来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的背景,与全国各地有线电视运用商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

目前,各省及部分地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负责人都是我们的编委成员。

说这些不是给杂志做广告,而是说我们因此建立了一个非常畅通的调研渠道。

全国数字电视用户的发展情况,2002年为9万户,2003年为27.6万户,2004年为106.7万户,这些被许多媒体广泛引用的数据来源于我们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调研,有一些主要城市还是实地调研。

目前对2005年的数据尚未核实完毕,但应该超过广电总局公布的413万,大约在440万左右。

广电总局的数据来源于总局计财司的广电系统统计体系,因为我刚到总局时曾编写过广电的统计软件,也参加了几次全国广电系统的统计会议,因此对分级层层上报的统计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413万的数据应来源于年底的统计年报快报,因时间原因可能未能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像深圳、佛山等一些整体转换地区每天都会增加几千户,因此数据有所出入相当正常。

  仅仅靠问卷、电话的调研,数据会因被调查者的种种其他考虑(如宣传尺度、市场策略等)而影响其准确性,我们还通过对机顶盒厂商出货量的调查、机顶盒芯片进口量的调查,最终对数字进行综合评估。

  当然,你仍然可以怀疑这些数据的准确性。

那我的确没有办法了,除非哪天我跟人口普查办公室拉上关系,让他们挨家挨户去搜查。

  对于用户发展的预测,我再贴一张图,它来自于2003年3月发布的《2002-2003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

可以看出当年预测2003年将达40万,后来实际为27.6万;预测2004年为200万,实际为106.7万,误差近一倍;当年预测2005年为500万。

对于未来的预测,我们在2005年3月的报告中,仅调整了对2005年的预测,由500万降为400万,主要原因是因为2004年的预测与实际的误差接近一半,但现在看来往下“砍”得多了些,取中值正好与实际相对应。

  对于发展预测,我相信再专业的咨询公司都有“拍脑袋”的成分,不过要看你拍得是不是合理。

我来告诉你我们是如何“拍脑袋”的。

  “拍脑袋”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以下七点:

(以下楷体文字摘自《2004-2005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

  1、政策因素

  政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对模拟向数字转换的时间表的执行力度、对整体转换的支持力度,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资产剥离的进度,以及节目及频道管理政策等等。

电信业务是否对广电网络开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数字电视的发展与有线电视网络能够承载提供的服务范围与种类关系密切。

  政策的合理性及支持力度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2、市场运营能力

  R&TIResearch认为,市场运营能力是影响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第二大因素。

广电长期以来形成的事业、企业不分的体制决定了市场运营能力的缺乏,运营经验在短期内要想有根本性的改变相对困难,解决此问题的核心在于体制与机制的深化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市场运营能力决定了广电能否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免费电视消费习惯,这是又一个关键。

  3、节目内容

  与现有模拟电视相比,节目缺乏差异性是数字电视、付费电视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数字电视的发展并非像付费电视那样完全是“节目为王”,但从对数字电视运营商的调查来看,普遍认为节目内容不吸引人是数字电视难以推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既便是整体转换送机顶盒,也需要为用户提供不同于以往的内容与服务。

  4、资金问题

  数字电视的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尤其是采取整体转换免费配置机顶盒的方式。

整个产业只有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才能吸引资本的注入。

目前来看,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之中,尚未非常清晰。

  5、网络整合

  网络整合的进程将对数字电视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整合将对原有的数字电视运营网络重新进行组合调整,过程中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将暂时停止;另一方面,如果整合进展顺利,同时能够快速跟进增值业务的大规模开发,将使数字电视在一个更大的规模上取得突破。

  6、有线、卫星及地面的整体考虑

  数字电视根据传输方式分为有线、卫星及地面,数字电视通过这三种传输方式提供具有不同特点、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内容服务。

总体来说,待直播卫星业务开展之后,与有线电视的竞争将非常激烈,而地面数字电视将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

广电总局及国家有关部门对三者的规划与协调,将深刻影响到数字电视的发展进度;政府对地面数字电视的支持力度决定了这部分用户的发展进度。

  7、IPTV的竞争

  来自IPTV方面的竞争也值得考虑,尤其是如果政策允许电信经营IPTV业务的话,其运营经验带来的冲击甚于二者技术的比较。

  其实,我还跟北大的一位教授取得些测算秘诀,并有一个可以量化的公式,这个就不能说了,属于我们的商业秘密。

可以说的一点是,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策影响力巨大的行业的预测,不能仅仅按照所谓相关行业发展曲线分析去做指数、乘幂运算之类,通过这种运算得出的数字仅仅是权重非常小的一个参照系。

此外,我们还调查了每一个网络公司的整体转换计划、他们对自己网络及全国总体数据的预测,我们的预测建立在“七大因素+测算秘诀+运营商预测+相关行业发展曲线”的基础之上,最后进行综合评估。

  2003年,我们发布了第一份年度《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

2003年3月20日的CCBN主题报告会上,广电总局张海涛副局长提到2005年要发展3000万数字电视用户。

3月21日,我在国展的一个会议室里发布了我们的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数字电视用户为500万。

当时我在广电在线,这份报告由广电在线发布,广电在线是广电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下属的专业网站。

要知道一天前副局长刚刚说了3000万,而且我们是总局背景下的网站,应该说发布这样数据要承担一定的压力。

虽然我对自己的研究有一定的信心,但还是在发布会的最后说:

“我希望这个数字是错误的,而且错得越离谱越好!

”因为那意味着我们的数字电视产业真的实现了飞跃。

(发布会的相关报道见:

首先,关注IPTV行业的人,无论是这个圈子里做的,还是圈子旁边看的,都知道一个近似幽默的事情:

“十五”规划时喊出的口号是3000万,现在“十一五”已经开始了,广电总局公布的数字是413万。

据一些媒体在2005年初为广电总局吹捧的时候说,“广电总局的目标是‘低调处理,力冲千万大关’”。

毫无疑问,当广电总局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媒体,就说明了他们没有准备低调,而到年末也就“冲”到了一半——这样的结果,应该说是没有办法交待的,所以,以封杀IPTV,使其担上“影响较大、导致数字电视发展受扰”的罪名,是正常的。

  2005年3月CCBN主题报告会上,张海涛副局长坦承“当时3000万的目标有些头脑发热”。

至于《IPTV血路漫漫

(二)》文中提及的“千万大关”,我作为长期关注数字电视的总局大院里的人却似乎孤陋寡闻了。

“没有办法交待”——我不知道广电总局对于这些数字要对谁交待?

我更不知道一味的调侃及自我感觉良好的逻辑推导是否就是充满了“准确性”?

如此一来,至少我个人,是怀疑413万这个数字的本质性的。

这里的本质性的意思,是说这413万的机顶盒部署中,可以说功能上是有的(至少简约功能是有的),但是否就达到“数字电视”的核心本质?

我看不见得。

  总算在全篇文中找到一段有道理的文字。

“本质性”这个词非常好,的确,用户数本身并非数字电视产业的核心,核心是要通过数字化实现广电向产业化发展的目标。

数字化是手段,产业化才是目的,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这是整体转换必须规避的可能陷阱。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900万?

(之二)

——兼探讨《IPTV血路漫漫

(二)》一文

(续前

例如现在呼声最高的“青岛模式”。

坦白而言,在我接触到的各个领域的人,无论是电信的,还是广电系统自身的,乃至一些上下游的内容开发商、歌华有线这样也做着类似工作的,都对广电明确表扬和鼓励各地学习的“青岛模式”抱以“打趣式的笑”,简而言之,青岛模式有了排场,却没有市场。

完成政治任务的作用远大于完成经济任务的可能。

上次去青岛的时候,我也就“青岛模式”的业务,问了问当地人,结果回答还是比较出乎意料的——有的小区只是20元每月,还送机顶盒。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普通用户加8块钱就可以看到数字电视了(原本有线电视是12元月),但即便如此,数字电视先入主中高档小区的意图并没有得到落实,而是在一些普通居民区比较多——因为高档小区往往拥有了更多频道的卫星电视。

虽然卫星电视也受到限制,但是对于香港、台湾乃至海外电视台的需求,使法律擦边球的“拓展型”卫星业务大行其道。

  对整体转换、对“青岛模式”的评论,我本来不想挑文中关于青岛的数字电视资费的低级错误——青岛是每户加10元——因为,2块钱的出入根本不影响作者要阐述的观点。

但是,作者仅凭“打趣式的笑”及“上次去青岛”“问了问当地人”这样的调查,就可以得出“简而言之,青岛模式有了排场,却没有市场。

完成政治任务的作用远大于完成经济任务的可能。

”的结论,这就是作者强调的所谓的“准确性”?

要弄准确,最起码资费方面可以Google一下,2秒钟的功课都不愿意做的文章,我不知道还浪费那么多中国文字做什么?

  又及,对于以“青岛模式”为典型的整体转换操作,我本人也经历了置疑→将信将疑→赞同→强烈支持的过程,这中间的想法有时间我会专门写上一篇。

   跑题了,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在辩论。

呵呵。

   本篇的题目是: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是多少?

  我们去年报告对此的预测是900万。

前天与大唐电信的一个哥们吃饭,他对这个预测怀疑说,05年的增长率超过300%,06年的增长率就仅仅100%了?

这相差太悬殊了吧?

我的解释是这样:

整体转换是数字电视用户增长的主要方式,2005年整体转换较快的几乎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2006年在增长率方面可能会放缓。

  非常想听听大家对2006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的预测!

  目前,我正在撰写《2005-2006中国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