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07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docx

夏邑一高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

夏邑一高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2012.03.17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第Ⅰ卷(阅读题共6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性。

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他说:

“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具体化了。

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

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

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

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

“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

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

”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

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

  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

“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

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

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

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

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

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

“此外,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

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

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

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

这就是中国人现在也在提倡的‘胎教’”。

1.下列有关“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会上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体现了一种酒桌上的“哲学”。

B.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生存之道,并将这种生存之道生动地比喻为“隐藏的食谱”。

C.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十分重要。

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

D.“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

胡教授相信这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

胡司德认为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B.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C.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D.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认为这都体现了宴会的社会交往功能。

C.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娱乐功能。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按要求答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为仲卿母所遣。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反省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错过,耽误

6、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分)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5分)

(二)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春寒[注]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津津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宋高宗建元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9、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5分)

答:

(三)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0.

(1),以手抚膺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

(4)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5),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

(6),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

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

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

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

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

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

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

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

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

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

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杜甫之胸怀

,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

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

细雨依然。

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12.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不超过30个宇)(6分)

答:

13.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6分)

答:

14.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4分)

答: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这种写法的好处。

(4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81分)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21分)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敕(chì)造  翠幄(wò)    宸(chén)翰  笑靥(yàn)

B、炮烙(lào)  商贾(gǔ)    歆(xīn)享   栈(zhàn)道 

C、扪参(shēn) 猿猱(náo)   霜鬓(bìn)   迁谪(zhé)

D、暮砧(zhān) 省(shěng)识 憔悴(cuì)   惘(wǎng)然

16、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寒暄孽根祸胎唉声叹气破釜沉舟

B、徘徊百无聊赖瘦削不堪沸返盈天

C、蹙缩礼尚往来走头无路飞湍瀑流

D、烟霭峥嵘崔嵬迫不急待伦落天涯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一项社会调查显示,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B.如果你能身临其境地替小王想一想,你就会同情他的遭遇,不会对他这样求全责备了。

C.时下,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很流行,满足了人们走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D.李清照的《一剪梅》一词十分细腻地写出了词人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其结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尤为脍炙人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另类”思想更应充分的宽容和鼓励,从而为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抒写空间。

B.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C.如果中国不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语文学习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加强综合性测试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19.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2字(5分)

  中广网平壤12月30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在首都平壤的金日成广场,朝鲜为已故的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中央追悼大会。

金正恩等朝鲜党政军高层人士出席,现场鸣炮志哀,朝鲜全体人民默哀3分钟。

  从朝鲜当地时间29号上午11点开始,礼炮声、汽笛声,就成为了首都平壤金日成广场方圆几里的声音主题。

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等朝鲜党政军领导人以及数十万群众参加了金正日中央追悼大会。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致悼词。

随后,追悼现场响起21声礼炮向金正日致以最高规格的悼念。

同时在平壤的街道码头,汽笛笛声长鸣志哀,朝鲜全体人民默哀3分钟。

  中国驻朝鲜大使刘洪才参加了追悼大会。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方愿与朝方为巩固两党、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维护朝鲜半岛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努力。

22

20.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两个句子。

(4分)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

送别诗。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6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

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

刚要切,爸爸赶紧喊道:

“切错了!

切错了!

”话音刚落,苹果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

“爸爸,好一个漂亮的五角星!

”爸爸惊讶的发现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看完上面的故事,联系你的生活,选择一个角度作文。

要求:

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夏邑一高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答题卷座号:

题号

选择题

作文

总分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道题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15

16

17

18

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26分)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7.(10分)

(1)译文:

(2)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8.

9.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1)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

(4)。

(李商隐《锦瑟》)

(5),(杜甫《咏怀古迹》)

(6),(白居易《琵琶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5分)答:

()()

12.(6分)答:

13.(6分)答:

14.(8分)答:

(1)

(2).

第Ⅱ卷语言表达与运用(69分)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9分)

19、(5分)

22

20、(4分)

边塞诗

(2分)

送别诗

(2分)

五.写作(60分)

夏邑一高2011——2012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宴会”应为“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

2.B.作者只说“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其他没有根据。

3.C.娱乐功能应该为社会交往功能。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

(19分)

4、D宾语前置(A判断句,B被动句,C定语后置句)

5、B(检,约束,制止)

6、C项是对整个统治者的批评,并非只指梁惠王

7、①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谨”“申”“于”各1分,大意2分)

②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是”“兵”“何异于”句式各1分,大意2分)

(二)诗歌鉴赏(10分)

8、(5分)【解析】赏析“怯”字的好处,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春寒未了怯园公”正常语序应为“春寒未了园公怯”,由此可知,园公“怯”在春寒。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之“怯”还有对国家的忧虑担心之意。

  【答案】“怯”字。

(1分)“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

(2分)

9、(5分)【解析】解答第一问,可以抓住三四句中的关键词语,如“不惜”、“独立”、“津津”等,分析得出海棠傲然独立的特点。

四句中“细雨”一词比喻朝廷处在风雨乱世中,海棠便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作者仍然高傲挺立,不畏艰难的性格。

  【答案】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2分)表达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

(3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

(2)艰难苦恨繁霜鬓(3)孤舟一系故园心(4)望帝春心托杜鹃,

(5)千载琵琶作胡语(6)别有幽愁暗恨生(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BD(5分)

12.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6分)

13.

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杜甫的苦寒人生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6分)

14.

(1)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4分,答出任何4点即可得4分)

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4分)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21分)

15、C (A靥yè,B烙luò,D砧zhēn、省xǐng)

16、A(B“返”改为“反”;C“头”改为“投”;D“伦”改

为“沦”“急”改为“及”。

17、B(“身临其境”错,应为设身处地)

18、D(A成分残缺,“应该”后加上“予以”,“为他们”后应加上“创造”。

B重复杂糅。

删去“不定”和“谋略不当”。

C搭配不当“缓解……负担”。

19.朝鲜举行(1分)金正日(1分)追悼大会(1分)中国(1分)驻朝鲜大使参加(1分)

20.示例:

(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新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送别诗)是陌头江边的一株杨柳,温柔而妩媚,古道、轻舟、晓风、残月,愁绪满怀。

(每句比喻、意象各1分,共4分)

五.作文(60分)

21.作文:

立意参考:

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世界会更美。

【例文】

换个角度看世界 

  生命的旅途中既有风和日丽,又有狂风暴雨,这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态度看待,用变通的方法处理,用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眼去发现,用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心去体味。

——题记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句歇后语深刻地道出了变通方法的重要性。

飞蛾不懂得变通方法,最后只能落得个丧身火海的悲惨地步。

 

  邰丽华,这朵无声世界的花儿,开得那样美丽,那样动人。

她双耳失聪,但却没有放弃对美丽舞姿的追求,没有放弃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尽管她什么都听不到,但她却用自己的手臂勾勒出了人性之美,勾勒出了令人震撼的动人的画面。

在困难面前,邰丽华摒弃了自己的缺陷,用变通的方法看待世界,所以,她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刻苦成就了艺术的殿堂。

 

  换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

纵使繁华过后只剩一个苍凉的手势;纵使苍凉成为每一个繁华的注脚;纵使枯萎成为你生命的全部内容,你的世界依旧温暖如春,因为世界处处充满爱。

 

  换个角度看世界:

喜马拉雅山千百年来独自守望西藏,是因为它忘却了独居的寂寞,而记住了漫步云端的逍遥和自在。

换个角度看世界:

哈雷彗星花76年,也要再来地球一次,因为它忘却了赶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