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11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 Word 97Document 3.docx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tWord97Document3

“二手压力”也很伤人(独家报道)

像感冒一样可以传染,让人身心疲惫,影响心脏、肠胃等

本报记者李沛珅《生命时报》(2014年01月17日第01版)

  有人不停进出办公室,前座的人一直“咚咚咚”地在桌上敲笔,领导紧锁眉头反复叹气,隔壁同事愤怒地摔了电话……这些看似与你无关的事,却常常会让你也觉得压力倍增。

美国《赫芬顿邮报》最新载文指出,这就是二手压力。

  美国压力研究所海蒂·汉纳博士说,人们通常会将别人的行为视作对自己的威胁。

当意识到来自别人的压力环绕自己周围时,大脑就会发出“你也应该焦虑”的信号。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峰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传染性,就像感冒一样”。

  家庭。

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很容易相互传染二手压力。

美国压力管理专家乔丹·弗里德曼举例说,如果爸爸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忘了下午接孩子放学,孩子就会感到不安和害怕,这种情绪随后会传递给妈妈,爸爸则会因为愧疚而承受更大的压力。

再比如,父母回到家还忙工作,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根本没时间跟自己玩、谈心,进而感受到压力。

弗里德曼说,家庭中的二手压力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将亲人关系推到冰点。

通常,在巨大心理压力和情感孤独的双重作用下,人体免疫力会被削弱,各种身心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单位。

办公室里,焦躁、发怒、愁容满面的同事是二手压力的主要来源。

如果身边有位同事总是步履匆匆、忙忙碌碌,你就会因为难于跟他沟通,或猜测他更受重视而引发压力反应。

领导的表现更是二手压力的重要来源。

比如领导最近表现得很焦躁,总是长吁短叹,下属就会猜测是否公司效益下滑了,是否有什么不好的事要发生了。

这些二手压力传播,不仅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更会让员工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引发压力肥、胃病等问题。

  路上。

你走在路上,突然身旁的人甩给你一个不悦的表情;前面一个走得很慢的人,你却怎么也没办法超越他;开车的时候遇上堵车,于是周围喇叭声响成一片……这些你在路上经常会遇到的事,都可能成为压力的传染源,让人感到焦虑和愤怒。

与其他二手压力不同,路上产生的压力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健康,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影响到别人的安危。

  爱情。

浪漫关系也逃不出二手压力的咒符。

试想一下,如果伴侣非常有兴致地邀请你共进晚餐,你却正疲于应对来自工作的压力,根本没心情赴约,挂他的电话、直接拒绝、临时爽约等,都会让伴侣感受到二手压力,因而变得沮丧失望。

弗里德曼说: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他就可能变得比你还冷漠。

二手压力好比一条湿毛毯,会熄灭人的激情和亲密。

”一旦分手,正常的生活规律被打乱,身体也会随即出现不良反应。

特别是女性,在面临感情失败的巨大压力时,罹患心脏病的风险比没有同种压力的女性要高3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张侃认为,越是关系亲密的人,对你造成的影响就会越大。

反之,一个与你毫无关联的人做出的举动,你不会关心在意,也就不会有压力。

面对无处不在的二手压力,最好能学会从以下5点减少伤害。

  第一,二手压力可以避开,只要你离开周围的压力圈就行。

弗里德曼建议,尽量不要把自己置于二手压力的环境,比如人山人海的地方、交通严重堵塞的道路、排得很长的队伍等。

如果无法避开,就应该学会自我化解。

比如,明确地告诉自己,他这样做并不是在针对你。

  第二,汉纳博士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放松,以降低二手压力带来的危害。

建议每工作1小时就休息5分钟,常常拉伸身体、做做锻炼,试一试冥想,多培养自己的幽默感等。

张侃补充说,一旦压力产生,还可以换个环境幽雅的地方喝喝茶,去有绿植的地方散散步,听听音乐等。

如果这些对排解压力都没有效果,就可以采取“他助”的方式,找专业人士咨询。

  第三,弗里德曼建议,要善于进行自我暗示,给自己备一个“减压阀”。

一碰到二手压力,就马上告诉自己:

“这不关我的事,只是他个人的想法”。

张侃提醒,在进行这种正面的自我暗示之前,需要先分清是什么事,是否确实与自己无关。

  第四,把眼界放宽,烦恼自然就缩小。

张侃说,态度决定一切,只要能让自己看更远,看更开,就会觉得,眼下发生的小事完全没有苦恼的必要。

  第五,汉纳建议,平时应该把生活中让人感动、感恩的瞬间都记录下来,它会让你随时充满正能量。

这种积极的态度就像一堵保护墙,可以将负面情绪隔绝在外。

  张侃最后提醒,经常传播二手压力的人需要反思自己,单纯的发泄能否解决问题?

如果不能,就要分析什么导致了自己的压力,然后对症治疗。

应该意识到,把自己的不愉快强加给别人的做法,是有损自身素质的一种表现,损人不利己。

吃面记

日期:

2014-01-15作者:

李成来源:

文汇报

吃面记

  □李成

  面条的由来,我想应该追溯到古人用面粉做“面疙瘩”,有时也叫“馎饦”即汤饼。

这应该有点近似今天的“刀削面”。

宋欧阳修《归田录》:

“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

”据说,之所以取这么个名字乃因“面疙瘩”被揪(削)下来扔到开水锅里发出“不托”“不托”(扑通、扑通?

)的声音。

后来,有人将面疙瘩拉长拉细,这便成了面条。

  我家乡是以产水稻为主的,小麦大麦只是为辅;但有小麦大麦,便有面食,其中就有面条。

我小时候却并不喜欢吃面条,也许是吃大米饭习惯了,另外是吃米饭总会有菜,而面条往往是没有的;虽然那时粮食紧张,即便偶尔家里是用鸡汤下面,我也只是食尽一碗即止。

另外一个原因,我们那时吃的是挂面,咸津津的,味重。

我总觉得主食不须味重,比如米饭,只要清香就好。

  我家隔壁的队屋一度就开过面坊,做挂面出售。

请的师傅也就是本村(生产队)的“社员”。

他每天下午和一大缸面,揉好后放在那里发酵,第二天一早把面一坨坨抻好,挂在两根细竹竿上,再一上一下插到几个大木架上,放在外面晾晒;晒一天,面就干了,再下下来弯折好,就可以出售了(或拿面粉来换)。

有时候放学早,我会和村里的小伙伴来面坊捡拾洒在地上的碎面,就直接塞到嘴里当零食吃。

后来,公社办的加工厂里有了机器切面,面坊就关闭了。

  我真正爱上吃面是从上大学开始。

到大学里报到没两天,有时错过饭点,我就见高年级的同学三三两两趴在临街的水泥墙头,对街上的人喊话做什么交易,原来他们是买面条吃。

因为校园地势高,而街道地势低,翻下去到街上的面铺里吃不容易,同学们就想出了这个办法,用一根绳子系一个网兜,将磁碗放在里面,钱也放在里面,垂直地吊下去,街上的面铺(不止一家)就会出来一个人(一般是当垆的妇人),把网兜接住,拿进面铺;一会儿面做好了,用磁碗盛上,再放到网兜里系在绳子上,一拽上来,吃饭的问题就解决了。

  我觉得这是好办法,很快就如法炮制。

拉上来的面条整齐地折叠在碗里,上面汪着一层清汤(可以看出是加上了一点香油),我吃起来觉得比较爽口;如果上面再添上两根青菜,则更觉有味。

而且价钱也不贵,记得只要两毛钱——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价格。

所以,每当错过饭点或不想去食堂就餐,我们就趴到墙头上喊街上的老板娘,没多久,双方就认识了。

她们大多是附近郊县农村出来谋生的。

  有时,我们晚上觉得肚子饿了,也会翻过墙头,坐到面铺或墙根下来吃。

除了吃面,偶尔也加上几块香干子或臭豆腐,那么,这顿夜宵就更有滋味了。

做生意的看有利可赚,就进而在我们墙外架起了“小炒”摊,点着石汽灯,燃起通红的炉火,一般的炒菜也都能吃上了,还可以点要啤酒,这就更加惬意,如果手里有几个闲钱的话。

  我们学校所在的江城是江南有名的鱼米之乡,可以看出,在和平年代,生活还是很容易富足的;晚上,街上一直人群熙攘,要闹到夜半以后,所以街上的小吃摊比比皆是。

只要有钱,在街上几乎什么时候都可以找到可口的热食。

面条、馄饨不用说了,还有挑着担子沿街兜售的“酒酿元宵”——很小很小的元宵,却很诱人(我的一位学长还为“酒酿元宵”写过很美的诗句)。

面条除汤面外,还有炒面,也都能在露天街头随意吃到。

  说起吃炒面,我自以为还有一小段颇可笑的经历。

在江城四年,我老早就发现街头小食摊上有用平底锅翻炒的炒面,见那一根根干面乱如麻线,加上其中可能放了酱油,颜色黄中带黑,闻着有一股烟气,吃起来不知是什么“怪”味,多年一直不敢问津,怕被败了胃口,甚至见人点了炒面,埋头在摊子边吃得不抬头,直感奇怪。

直到大学的最后一年,和学友们一道上街,他们劝我也尝尝炒面,我还退避三舍,一再推辞;有一次,实在推辞不过,就抱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有的那般勇气,硬着头皮答应尝尝,并声明只吃半份。

我吃了两口,觉得并无异味,只是多少还是有点油烟气,其实味道很不错,就将那半份吃完了。

有了这一次尝试,下次再跟同学蹓小吃摊,我就能将一整份全部吃完了;再下一次,我哪怕独自上街,也愿要份炒面来吃了。

再后来,我也劝起了跟我一样对炒面敬而远之的同学:

“你尝尝,尝尝,就几口,就半份……”并夸张自己很享受的样子;有的同学终于被我“拉下水”,只有极少数执意不尝,我至今为他们抱憾。

  到了北方,我才惊讶地发现,世上竟然还有这样一种面条的做法:

拉面。

我吃拉面,最先就缘于好奇,只见卖拉面的小摊上只有一个案板,一口滚开的汤锅,案板上放一大坨和好的面团而不见现成的生面条,吃的时候,由师傅将整坨面都拿在那里又揉一遍,接着把它拉长,越拉越长,绕过来挂在手指间叠成几股,再拉,越拉越细,最后掐断,放在开水锅里一煮,不几分钟就可捞起,搁在碗里,浇上另外盛放在一只桶(或锅)里的汁水,再洒一点葱花牛肉片,一碗拉面就告做成。

我觉好新鲜,就买了一碗尝尝,没想到,味道还真不错,面条“筋道”而又柔韧、汤水鲜而微麻,很对我的胃口,从此,我见到拉面就想要吃上一碗,过过嘴瘾;单身时凡是没饭吃的时候,都是上街买上一碗拉面了事,至今一直如此。

而且,我还学会了像北方人那样,一边吃面,一边嚼几瓣生蒜,更觉得有滋味;甚至发出这样的奇问:

“为什么拉面这么好吃?

”甚至扬言:

逢拉面必吃。

  散文家梁实秋先生似乎对拉面也颇钟情,他在《面条》一文中一开头就写到拉面,写得比我有文采多了。

他说他小时候在北平家里专门有“厨子”为他家做拉面:

“一家十几口,面条由一位厨子供应,他的本事不小。

在夏天,他总是打赤膊,拿大块和好了的面团,揉成一长条,提起来拧成麻花形,滴溜溜地转,然后执其两端,上上下下地抖,越抖越长,两臂伸展到无可再伸,就把长长的面条折成双股,双股再拉,拉成四股,四股变成八股,一直拉下去,拉到粗细适度为止。

在拉的过程中不时地在撒了干面粉的案子上重重地摔,使粘上干面,免得粘了起来。

这样的拉一把面,可供十碗八碗……”是矣,拉面的做法尽在此矣,梁先生写得准确、生动,尤其是那“重重的”一“摔”,使我想起来每次吃拉面都要听到一阵“震天”的案板响。

  我总觉得,面条和豆腐都是聪明的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我虽然没有考证,但敢肯定面条一定出自中国,因为吃面条只能用筷子,而只有中国或受中华文明辐射影响的邻近国家的人民才用筷子。

面条的做法是如此简单,却又可以做出如许多花样,正如豆腐,这些都只有讲求实际而又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才能做到。

  从此,面条我是百吃不厌。

校园作文PK

日期:

2014-01-16作者:

柳叶;刘强;孙彧;胡思恩;肖友清来源:

文汇报

校园作文PK

  你觉得自己有才吗?

你为自己的习作暗自得意吗?

广大中学生朋友们请注意,由《文汇教育》周刊发起的校园作文PK大赛,现已正式启动!

  自从《文汇教育》作文版推出以来,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反映,要在平日语文课的作文中展现自己的真思想、真性情有些艰难,虽然老师们鼓励学生写作时投入真情实感,但高考指挥棒在旋转,真情投入地写作,谈何容易。

  现在,机会来了!

在本刊作文版的舞台上,你可有勇气展示你的佳作,并接受大众的评点?

  此次首先登场的沪上两所高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和向明中学,各自递交了几篇让他们备感骄傲的学生习作。

  我们期待您的围观——哪篇才是您最喜欢的作文,您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关注“文汇教育”,给出您的意见。

  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参与——欢迎各位语文老师推荐学生佳作,也欢迎各位才子才女晒晒得意之作。

  投稿方式:

mml@,邮件标题请注明“《文汇教育》作文版投稿”字样。

  请注意,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周宏、上海2012年语文学业考命题组组长詹丹等专家,将为校园PK作文进行点评!

  

华二Style

  我和贝贝

  华师大二附中高二(6)班李倩

  我是一个人。

贝贝是一条狗。

我不了解贝贝。

贝贝也不了解我。

  贝贝是一只漂亮的银狐,嵌了一对多愁善感的大眼睛。

我一直相信它是一条有思想的狗。

  我记得它年年来我家串门,进了门照旧怕得到处乱窜;我记得它畏缩在椅子上,看着近在咫尺的地面死活不敢下来;我记得它会在我房间的门外精确无误地站住,仿佛里面是禁区;我记得要它拍照时总是不安分地把头别过去,很不满的样子;我记得无论我和我妈喂给它多少精品狗粮,一开门它第一个扑向的还是阿姨和姨夫。

  我还相信贝贝是很有教养的,因为它若不是被惹急了,从来不叫。

  贝贝就是这样一只没有安全感,却有着很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良心和自律意识的狗。

我觉得它在某些品质上和我有点像,尤其是在没有安全感这一方面。

  我抱起这只和我有点像的狗,走进它眼中的禁区。

它在我怀里拼命颤抖和扑腾和挣扎,因为这个未知的禁区对它实在太可怕了。

它不知道我接下来会对它做什么--即使我什么也没想对它做。

我摇摇头,转身把门关上。

我想逼它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像我经常逼自己做的一样。

  我见它一时不会有什么动作,便坐下先写地理作业。

我想让它看看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大脑的。

  贝贝瑟缩在墙角,浑身抖抖索索。

  我蜷缩在椅子上,笔尖颤颤巍巍。

  贝贝面对着地板上床沿边旮旯里橱门前纷纷扬扬一片尘埃飞舞。

  我面对着太阳系大气层水圈岩石圈苍苍莽莽一片宇宙铺陈。

  贝贝睁开眼睛,抬起头,看到床那边有一块它没到过的小天地。

  我闭上眼睛,低下头,看到眼前有一个绝对未知的大世界。

  怪不得狗永远无法理解人。

  我叹口气,用写字的右手扔给贝贝一个地球仪。

我希望它好歹能明白世界不止是几个房间几处街区而已。

  我以为贝贝至少会盯着它看好久,然后努力地探索这是什么,努力地理解人类的探索,即使它理解不了。

  可是贝贝不用眼睛,而是用鼻子嗅了嗅地球仪,看看我,然后转着脑袋找它玩的橡皮球。

  莫非……它是因为不屑么?

  我走过去,把颤抖和扑腾和挣扎的贝贝抱到窗台上。

  我家住得很高。

窗台的视野很好,可以对这一片城市做一个小小的鸟瞰。

无论是浦东金光四射的摩天大楼,还是外滩形形色色的万国建筑,还是那些尚未拆迁的简易平房,统统在视野的覆盖范围内。

我把贝贝放在城市的宏大背景前,然后走回座位。

  我以为贝贝会像许多小说中有智慧的狗一样,开始久久地凝望着窗外,然后戏谑地吸吸鼻子,表达它对人类野心的不屑。

兴许,它还会为那种争先恐后、好高骛远的心态深深地无奈呢。

  可是贝贝歪着头看了看下方70多米处穿梭的车流,小心翼翼地转过来对着我,低头看了看距它不到一米处的地板吓得瑟瑟发抖,抬起眼一脸惶恐天真无邪面对着我微笑背后开始烧起的恼火。

  你,这个和我活在同一个世界的生命,到底是披上了弱小的完美伪装,还是真的愚蠢得如此悲哀?

  我恨恨地抬起眼睛。

干净的玻璃窗上,隐隐约约映射出两个不同的影子。

  刚刚才开始觉醒的理智,干净利落地指出了确切的答案。

  的确,我干嘛要和一只狗过不去呢?

  用人类引以为傲的智慧和一只天生不具备复杂大脑的狗做比较,似乎除了获得一点虚妄的优越感和憋一肚子气外,没什么大的好处。

  而且我竟然会相信一只狗有人一般的情感,相信它会有求知欲,相信它有着很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良心和自律意识。

一只狗哪来的什么意识啊。

  一只狗脑子里有的全部东西,大约也就是“找东西吃”“找水喝”“划个地盘睡觉”“敢威胁我?

咬死你”“求母狗繁殖后代”这几件事情了,中心思想是“活下去”——从某种角度来说,“消灭威胁生存的不安全感”。

即便是偶尔看看门、演演杂技、摇尾乞怜,也不过是把“找东西吃”改成了“讨东西吃”罢了。

至于所谓的忠犬,也不过是为了让主人能够“活下去”以便自己也可以“活下去”而已吧——有的时候,安全感比命还重要。

再要让步,那么,最多就还有一个“找乐子”——目的也不过是让自己的体力有地方发泄吧。

什么狗的鄙夷,狗的野心,狗的深沉,狗的善良,不过是人类想象力自娱自乐的杰作吧。

  我爬到窗台上盘腿而坐,努力和吓得向后缩了一大截的贝贝对视。

可是贝贝很快就紧张地闭上了眼睛,两只爪子极不自然地悬在胸前,一动也不敢动了。

  我或许还能稍微理解了贝贝,可贝贝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理解了我吧——它估计都没有试图去理解自己。

  人类还真是喜欢编一些自作多情的童话——这种给初来世界的幼小人类增添安全感的谎言。

  但是自然的残酷选择摆在面前——智慧的人类依旧孤独。

  正是因为这种近乎于王者的孤独,所以人类才会如此害怕,如此渴切地探索世界,如此渴切地寻求着同等智慧的生物,又如此害怕出现智慧得足以统治自己的生物,以至于想当然地将人的一些特权赋予了现实中看上去笨一些的,无法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其他动物吧。

  人类是如此地缺乏安全感——即使尚还安然地呆在这个已然熟悉了几千年的星球上。

  这一点倒是真和动物一样,用不着想像力插手。

  暖和的阳光下,我把已然快要睡着的贝贝从阳台上抱下来,放在地上。

贝贝立马清醒了过来,惶惑而无邪的大眼睛唰地睁开,浑身紧绷,看着我缓缓地打开通向“安全区域”的门。

没等开到一半,贝贝已经箭一般地逃出去了——慌张无措的四肢在地上拼命打滑,还撞到了门框——看上去煞是滑稽。

  我笑笑,把门关上,倚门而立。

门外又传来了贝贝快乐的汪汪叫声,和蹦达蹦达的,渐行渐远的脚步声。

我叹口气,走回我的座位,继续着任何其他动物都理解不了的,探索世界的征途。

  【点评】

  李倩的文字是生动、幽默的,于是那只叫贝贝的小狗似乎真的出现在了你我的面前;但她提出的问题却是严肃的,甚至是深刻的,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而我们和动物相比真的是高明的吗?

老练的叙述,鲜活的思想,这样的学生习作让人欣喜。

  (柳叶)

  追梦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8)班奚沁

  随着《中国梦之声》这样的选秀节目的热播,“追梦”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词语似乎也变得简单起来。

无论你是大学生白领无业大妈还是打工妹,只要你有美好嘹亮的嗓音又有勇气在舞台上展示一番,还“幸运”地得到了明星导师们的认可,那么恭喜你,你就成了新一代一夜成名的偶像神话,可以告别平淡的生活,走向星光璀璨的大舞台了。

  固然这样的节目有它的积极价值。

在我们目睹了太多“官方明星”“包装明星”之后,《中国梦之声》这样的节目中走出的“民星”,总让人觉得格外亲近,仿佛就是身边的人一样,况且它为“草根”们提供了一个舞台,一个机会,使人人都可以平等地竞争。

这或许可以解释《梦之声》的热播,但在我们热烈地追捧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时,有没有注意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全民心态,才造就了它们一次次的收视率奇迹呢?

  我们都渴望一夜成名,那种突然走向巅峰的梦幻感与不真实感,或许才是选秀节目赖以生存的法宝。

如今高速发展的中国,蕴育了太多暴富的神话。

太多的人,都在想着如何有那么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为明星、富豪。

日本NHK电视台的纪录片《中国浮世绘》中,描写了这样一群“北漂一族”:

他们在片场间穿梭充当临时演员,梦想着被导演“发现”,成为大明星。

他们中的极少数人成功了,但是绝大部分,却在饱含辛酸的生活中继续做着那遥远的明星大梦。

  你可以说他们执著,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前途渺茫,而《梦之声》这类节目的出现,便无疑迎合了人们对遥不可及的幻想的期望。

而这幻想简化了艰辛的历程与漫长的试炼,冲淡了“努力”、“踏实”的重要性,仿佛实现“梦想”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有篇文章,提出过一个特别有启示意义的命题:

“中国年轻人的梦想只有唱歌吗?

”事情的真相是,种种选秀节目的红火正暗合了全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的明星是年轻人们的偶像,也是许多人“追梦”的模板,在他们的介绍中经常会看到那样一句话,“为了演艺梦想放弃了……”,或是“为了音乐梦想,毅然放弃了稳定……”。

可是,在年轻的时候努力求学、踏实工作就不是追梦吗?

我想人们心中的“中国梦”,并不是借由几个又唱又跳的“偶像明星”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的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才能无限接近。

踏实地学习与工作,努力地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实现梦想的路吗?

  梦想不分贵贱,“一夜成名”是梦想,“平静从容”也是梦想。

但当选秀节目如此泛滥,仿佛梦想只在媒体上才能实现的今天,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功利心呢?

  【点评】

  言有物,忌空谈,是学习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原则。

其实跳出中学语文,本也没有一种文体叫议论文。

文章实不实,看有无现实指向;写的好不好,看是否鞭辟入理。

如若此言不谬,那么这篇习作庶几近之。

  (刘强)

  漫谈写作

  华师大二附中高二(4)班石靓

  拿出一张纸或者建立一个空白的文档,填满、删除、筛选、重组,等到最后形成完整的形态,如同一场分娩后看着孩子从母体走出,成长然后离去的过程,留下的是空旷、虚无还有淡淡的惆怅。

  写作也好比是一场爱恋,带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是错误的。

我们面对的是透过文字看到灵魂看到共鸣的事情,因此我们面对的只是自身的极限,好似一期一会,应保持虔诚与郑重的神情。

有些故事在落笔之前已被确定了轮廓,虽老套却是写者用心之作,这便是好。

若不用真感情,文章只是一具骨架与皮毛的随意搭成。

但那些虚假的作品却往往可以凌驾在这些真情感之上。

情感太过于真实,会产生让人直面内心的力量,仿佛看到了内心的弱点,会让人陷入羞耻的境地。

  写作还好比是一道门,推开这道门,门后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多彩的世界。

正是有了这道门,可以让我们安放那无处安身的灵魂。

推开门,看到的是自己的世界,我们的生命便也在于此,唯有真诚面对方可找到出口。

这是必须选择进入的画地为牢,是心甘情愿的命中注定。

  不论小说也好,散文也罢,文学总是要追寻个创新技巧的,可是对于某些新奇瑰丽的文字便奉上赞语亦或是过于追求艺术上的效果是不对的,有些人已经忘记了艺术的彰显并被只有“形式”与“技巧”“张力”以及“陌生化”。

正如巴金先生说言“有人得意地夸耀技巧,他们可能是幸运者。

我承认别人的才华,我缺少这颗光芒四射的宝石,但我不佩服、羡慕人们所谓的”技巧“…(《探索之三》)”我曾经也在改变风格上花过不少时间的思考,人称的变换,结构的交错,以及在语言上的改观倾向,只是种种探索之后却发现只要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表现路线就是一种福气。

  我一直认为自己写故事便是在写自己写人生,索然这种观点是和教科书上的文学定律背道而驰。

但,书看得越多也就会明白很多以前的知识点的谬误。

很同意一位青年批评家的观点,小说关注的不外是“生活世界”和人的“心灵世界”。

  当初问过一些人为什么他们会创作,也看过一些人的前言说是看过了文章,然后产生了自己的东西。

可以说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被引导的经历,但是当当初启蒙他们的作品导向过于强大到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路走进了迷宫,设定也是按照他们的来,那便是文学的不幸。

  在我眼中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观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与旧我告别的过程,而青春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

残存的文字里面有个小小的自己,有个孤单迷途寻找光明的自己,有个不愿仗剑起舞与过往告别的自己。

文字中有个江湖,而有些人本身却执迷不悟于这个文字中的江湖。

文学真是越来越神圣的事物,脑海中理论愈多,便愈惶惶终日而不敢落笔。

  一旦文字与读者见面,写者便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从此便与之没有任何联系。

如何评论是其他人的事情。

文字只是此时此刻自身的代替,会保留余温和疼痛。

只是这些阶段只有自己才能相见。

保存不同阶段的痕迹,于是自身也逐渐完整。

  于是写作只是自己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