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0180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x.docx

我县旱情与抗旱对策的调研报告

摘要:

根据安义县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对旱灾成因和旱情形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抗旱工作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抗旱;旱情分析;抗旱对策

旱灾是我县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

本世纪以来,2000年受灾面积6.3万亩,2001年7.99万亩,2003年10.2万亩,XX年8.5万亩,XX年2.58万亩,XX年3万亩,XX年

6.62万亩,XX年5.44万亩,年均损失粮食1.2万吨。

旱灾面积和粮食损失很大,严重的旱情不仅造成粮食减产,也给其他作物和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以2003年、XX年旱情为例进行分析。

2003年我县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旱期气温持续偏高,降雨量严重偏少,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XX年持续严峻的春夏连旱,属历史以来主汛期一次最特殊的旱情,给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一、全县概况

1、地理位置

安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水支流潦河两岸。

地理位置处在东经115°27′至115°45′、北纬28°36′至

29°01′之间,东邻南昌市XX区,南接高安市,东北毗永修县,东南与新建县交界,西南与奉新县接壤,西北与靖安县相连。

安义县辖区南北长47.5公里、东西宽33.0公

里。

全县总面积665.5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设置11个乡镇。

XX年总耕地面积32万亩,总人口27万人。

2、地形地貌

安义县位于潦河下游两岸,其辖区大部分属低山丘陵区。

地势大致是:

东南方和西北角为高山,两高山之间为低山丘陵及河谷盆地,潦河两岸多分布着冲积平原。

南、北潦河分别从西部的靖安县和西南部的奉新县境内流经安义县辖区,至东阳义兴口合二为一,称为潦河,南、北潦河两岸为开阔平坦的冲积平原。

南潦河北岸平原和北潦河

XX平原之间又有一片由西向东延伸的尖形的低丘地带。

中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1%,低丘岗地约占61%,平原约占21%,河流水域约占7%。

3、气象

安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湿,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照充足。

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560.9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54年的万家埠站,为2585.5毫米,最小年降雨出现在1978年的社坑站,为900.2毫米。

辖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85.7毫米。

降雨量在年内和年际间分布不均匀。

4、抗旱工程现状

全县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324座,其中蓄水工程745座,引水工程66座,提水工程307座,其他各类水利工程206

座,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

全县蓄水工程745座,其中小型水库15座,集水面积

120.2平方公里,总库容486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759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95万亩;小型水库94座,集水面积98.5平方公里,总库容247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86万亩;山塘636座,蓄水量1139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96万亩。

全县引水工程66处,其中万亩以上引水工程三处,即北潦渠、南潦渠和西潦渠,有效灌溉面积6.84万亩;万亩以下的小型引水工程63座,有效灌溉面积0.48万亩。

全县现有排灌机械共363台,功率8070千瓦,有效灌溉面积为4.51万亩。

其中:

固定电力排灌站307处,装机

362台,容量7270千瓦;流动排灌机械56台,功率520千瓦;电力提灌井30眼,配电机26台,容量280千瓦。

目前,安义县境内尚无大中型水库等控制性工程,现有的灌溉设施又大多老化失修,坏损严重,且部分工程或设施不配套,加之缺乏必要的量水观测设施,致使农田灌溉用水浪费严重,现有灌溉面积大多灌溉保证率不高,影响了工程效益发挥。

二、2003年、XX年旱情的主要特点

1、降雨量严重偏少

2003年7-9月份,我县出现连续高温晴热天气,日气

温在36℃以上的达34天,7月份总降雨量仅6.7毫米,较历年日均偏少95%,日最大降雨量3.3毫米,月蒸发量高达

266.9毫米,日最大蒸发量10.8毫米,较历年偏多2成;

8月份总降雨28.7毫米,蒸发量227.2毫米,日最大蒸发量10.4毫米。

而且高温少雨天气长达70多天,室内最高气温接近进60℃。

XX年我县遭遇了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春夏连旱,降雨量异常偏少,1-5月份我县降雨量仅为227.6毫米,比历年降雨量平均值偏少6.4成,今年以来降雨量是

195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一年。

2、水库蓄水锐减

2003年,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全县105座小型水库有

78%的蓄水量不到正常蓄水量的一半,其中15座小型水库蓄水量只占正常蓄水量的40%,小蓄水量只占正常蓄水量的30%;全县有300余座山塘水库接近干枯。

XX年,全县15座小型水库有10座、94座小型水库有

43座蓄水量降至死水位以下,562座山塘507座干涸,30

座机电井出水不足。

5月30日,全县所有水库蓄水量仅为

794万方,仅占总蓄水量8720万方的9%,创历史最低。

3、潦河水位下降

2003年7月下旬以来,我县潦河水位呈下降态势,水位不断下降,8月31日8时,万埠水文站水位21米,是历

史最低水位之一。

南、西、北三条骨干引水灌溉工程也受到极大的威胁,加之各水利工程蓄水锐减,农业生产和城镇、农村生活用水全面告急。

XX年主汛期以来,潦河水位创1952年水文站建站以来最低水位,5月21日6时20.14米,比多年同期偏低2米。

南、西、北三条万亩引水工程及沿河电灌站难以发挥正常灌溉效益。

4、旱灾造成严重损失

2003年8月28日旱情报表统计显示,全县农作物受旱面积大10.2万亩,其中重旱4.3万亩、干旱0.8万亩,另有0.8万亩二晚因缺水无法栽插,受灾旱地面积3万亩,轻旱面积1.3万亩。

果树受旱面积达4.6万亩;长均、万埠、东阳等乡镇部分村、组约有2800人饮水十分困难,大牲畜1500头没有水源保障;城镇工业和生活用水也受到一定限制。

8月,我县因生产生活用水告急,通过省防总从潦河上游的调水灌溉和饮用。

全县因旱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万余元。

XX年的严重的旱情给我县广大农村带来重大灾情,造成极大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灾情范围广。

据核查,截止5月30日止,全县所有乡镇场发生程度不同的灾情,特别严重的有乔乐乡、万埠镇、长埠镇、石鼻镇、东阳镇、长均乡、万场等7个乡镇场,占全县乡镇场的

64%。

二是灾情程度深。

据统计,全县作物受旱面积5.44

万亩,水田缺水面积5万亩,旱地缺墒面积5.1万亩,粮

食减产4100吨,经济损失1066万元;全县水产养殖面积4.2

万亩,养殖受灾面积0.6万亩,水产减少0.1万吨,经济损失1200万元;林业受灾面积0.3万亩,经济损失2100万元;因旱减少水力发电110万度,经济损失30万元。

全县直接经济总损失4396万元。

三、旱情的成因分析

1、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水平低,抗旱能力差。

当前,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50%,而且地区之间差较大,有的地区开发利用程度30%~40%。

在各地现有

“蓄引提”三大水利工程体系中,以小、小型水库为主,小型水库调节能力差、抗旱能力低,一旦遇到干旱天气,水位处于死水位以下或基本干枯。

在2003年中,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40%,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水利设施不完善,工程老化失修严重,配套率低我县现有各类小型水库及山塘745座,总库容8500多

万m3,引水工程66座,提水工程307座,其他各类水利工程206座,有效灌溉面积27.15万亩,但大部分工程建于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标准低,建设质量较差。

加之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缺乏良性运行机

制,导致许多工程老化失修,配套设施跟不上,病险工程多。

目前,水利工程受农业水源转供城市或工业、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破坏、农业水价偏低等因素影响,工程效益呈衰减态势,工程急需加固和改造。

在大旱期间,许多工程往往是老的问题正在处理,新的问题又出现,严重影响工程发挥效益。

3、“望天田”、山坡经作带缺乏有效的抗旱措施

全县现有3万余亩缺少水利设施的“望天田”,大部分山坡经作带因受地形、地质、地貌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难修建骨干水利工程,基本没有什么水利设施,区域性和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严重,灌溉主要靠降雨,灌溉保障率低,遇旱极易成灾。

4、水管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

“多龙管水”造成水事活动难以统一协调与依法行政。

如观察水库是长均乡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但在2003年的大旱期间,观察水库干渠沿线农民争水、抢水情况十分突出,一度造成整个长均乡的饮水困难。

一些小型水库由于管理不善,任意调度,甚至放空水库,造成干旱时无水可放。

同时,水库管理单位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管理经费,尤其是水价长期背离价值规律,难以保证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有序进行,使得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落不到实处,也是抗旱用水难以统一协调、用水无保障的

原因之一。

5、水利投入不足,缺乏保障机制

水利事业投资回报慢、收益率低、社会筹资难。

长期以来,水利投资对于一些运行时间长、骨干设施老化严重的灌区,特别是水库建设往往只是杯水车薪。

同时,也由于节水灌溉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充分调蓄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不仅导致有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也难以解决干旱缺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

四、旱情形势分析

我县共有耕地面积3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

27.15万亩。

主要水源工程有:

一是蓄水工程,二是引水工程,三是提水工程。

此外,夏秋季出现的雷阵雨、台风雨,也是缓解我县部分用水紧张水源补充。

具体用水分析如下:

1、水库灌区用水分析。

2003年8月28日,我县水库、山塘共蓄水3600万立米,占计划蓄水量的42%,扣除死库容270万立米,可利用水量为3330万立米,如果按每天每亩灌溉用水量6.6立米,灌溉用水渠道利用系数0.8,二晚泡田每亩60立米计算,可满足13.85万亩农田灌溉天数为

÷13.85÷6.6×0.8=22天。

2、潦河灌区用水分析。

8月28日,潦河来水量为

75m3/s,南、西、北三潦引水流量11m3/s,难以满足潦河灌区7.25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

3、提水灌区用水分析。

我县现有机电排灌设施552台,装机容量8770千瓦,只要潦河能保障供水基本可以满足

6.05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

4、县城用水分析。

县自来水厂现供水能力为0.7万吨,日最大供水量为0.5万吨。

由于在县城北潦河下游新建了

一座抬水工程,北潦河县城段水位相应抬高,城镇供水保证率基本可达到100%。

5、农村人畜饮水分析。

全县1294各村小组,为解决

全县农村人畜饮水、用水困难,2003年到XX年共建“两塘”

855座,我县现有门塘1250座,总蓄水量310万立米,按

2003年旱情分析,农村人畜有少部分村组人畜饮水得不到解决。

五、抗旱的措施

通过对2003年、XX年的旱情分析,笔者认为,我县旱灾严重及对农业影响大的原因,除气候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水利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后的用水需求;农作物受干旱影响的敏感性增强,加上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等社会综合因素使受旱程度和机率增加所致。

从我县旱情形势分析来看,水库灌区、潦河灌区的供水保证率较低。

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抗旱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我

县抗旱减灾的对策:

1、加强旱灾宣传,树立长期抗旱、科学抗旱的思想。

政府抗旱工作的指导思想要进一步做好由单一的农业

抗旱向农业、城市、生态全面抗旱的转变,科学调配水源,提高抗旱水平,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要。

同时,大力宣传我县旱灾的普遍性、多发性、持久性,21世纪干旱缺水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影响的严重性,做好抗旱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重视、支持和参与,真正树立起长期抗旱、科学抗旱的思想,推动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

2、建立优化配置的水供给体系,不断提高抗御旱灾的能力。

增加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增强抗御自然旱灾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做好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

今后一个时期,在水资源方面,要立足于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回收利用废污水,联合调度运用,在充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的基础上,实施跨流域调水、优化配置水资源,要加强水资源保护,为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同时,尽快完成全县饮水的水源点规划并制定特枯年份水量的供给预案。

二是建设一批跨流域、跨区域的供调水工程。

加快建设凤山新城区、凤凰山开发区调水供水等工程建设,确保水量

和水质,以实现干旱缺水区域的供需平衡。

三是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

要重点加强对现有工程特别是蓄水工程、潦河灌区引水工程的维修、改造、配套;有计划地新建必要的水利工程,努力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对现有灌区的渠系配套工程进行更新改造,建成高标准干渠,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有效灌溉面积。

3、发展雨水集蓄工程,着力解决山坡经作带干旱缺水。

在地表水、地下水不能受益的局部区域,如山坡经作带、旱地、望天田或地下水过度开采区,修建大型骨干水利工程较为困难。

修建水窖、塘坝、蓄水池,雨水就近拦蓄存储,无须高程提引,工程简便易行、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

如我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修建的雨水集蓄工程,共修建蓄水池20个,沿山体等高线开挖拦水渠2500米,可灌溉山地和果林800亩。

通过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使夏雨秋用、秋雨春用,有效补充灌溉作物需水关键期用水,将时间不连续的雨水转变成具有持续供水能力的稳定系统,重点解决易旱地区的花、果、树等高效农业的灌溉用水问题,以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用水需求。

至XX年底,全县共有旱地面积3万亩,经济果林类作物6万亩,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通过建设一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对旱地以及经济作物进行有效补充灌溉。

4、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

在抗旱缺水季节,充分利用节水技术,是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区域性、工程性缺水造成的水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一是为有效利用水源,在水源较多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集中育秧,政府每亩补贴40元给农民,确保一晚栽种,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一晚的播种需求。

三是采取变频恒压管道供水。

为防止跑、漏水,我县采取变频恒压管道输水抗旱,用水泵抽水到主管道再分若干个分管进行分片浇灌,确保用有限的水源灌溉更多的农田。

5、加强抗旱减灾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协调和促进。

要抓住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把握好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因地制宜做好农业区域结构、区域内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的调整,宜田则田,宜地则地,宜林则林,大力发展旱地经济作物,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减少人为造成的旱灾损失。

6、全面加强抗旱减灾工作体系建设。

要加快县防总防汛抗旱信息系统步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及时掌握旱情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决策指挥信息和参谋;要加强抗旱组织机构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县级抗旱服务队的战斗能力和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抗旱机电设备、科学技术、信息等服务,从而推动抗旱

工作全面开展。

7、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对小型水利设施要继续通过“卖、股、租、包”等形式,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二是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养一支稳定的水利队伍,搞好工程管理,不断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三是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改革。

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管理经验,鼓励、引导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通过用水合作组织对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用水管理、水费收缴进行自主管理、自我经营,实现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六、抗旱减灾效益情况

XX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春夏连旱灾情,我县采取“财政安排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社会各界援助一点”等办法,共筹集抗旱资金390多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20万元,县财政投入抗旱资金50万元,乡镇财政投入抗旱资金85万

元,群众自筹抗旱资金215万元,县各界援助资金20万元。

一是及时组织劳力清淤疏通渠道。

4月初开始,全县先后组织灌区群众利用早稻栽插前有利时间对渠道进行了全面抢

修、清淤,已完成渠道清淤疏通123公里,清淤土方10万立方米。

二是及时抢修灌溉设施。

我县现有311座电灌站

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运行几十年,现大部分设备老化,磨损严重,无法发挥其正常效益。

各地都根据今年旱情及时筹集资金进行维修更换,确保各电灌站正常运行。

同时各地及时组织劳力对本地渠道损坏水利工程进行抢修,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全县抢修维修电灌站160余座,维修加固水渠及抗旱工程65处,新添小型潜水泵、柴油机、汽油机260台套;抢栽早稻面积2.6万亩,集中育秧面积0.4万亩,增加灌溉面积3万亩。

晚回经济损失

270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