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19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docx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

主讲人白超英

内容提要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二、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三、深化体制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后危机时代,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大调整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产生长期、深刻的影响。

一是外需的萎缩将是中长期的趋势;二是即使外需能够有所恢复,也不是原有水平的简单恢复,必然伴随着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是即便外需在水平和结构上都重新恢复,作为一个大国,我国不能把经济增长的基础长期建立在外部市场的过度需求上。

⏹什么是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的问题。

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和变化,同时,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这里有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要素和质的变化过程,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包括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十七大报告

什么是出口导向型战略?

⏹出口导向型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居世界第27位,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79%。

⏹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9%。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

⏹弥补自身发展资本的不足。

⏹缓解就业压力。

以纺织业为例,2004年国内纺织业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出口企业3.5万家,其中就业者630万人,每出口1.5万美元,就创造一个就业岗位。

(《中国统计摘要2008》)

⏹推动国内体制改革。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

⏹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市场集中,使得欧美日的经济增长对我国进出口产品产生直接影响,并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数量型增长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福利的贡献相对有限

⏹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加工链条短,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位

⏹造成潜在的外汇损失

⏹加大了宏观调控经济的难度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

⏹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一直存在着“三高一低”不平衡的弊端,就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发展不平衡。

高投资下的低消费增长

高增长下的低就业

就业弹性系数

⏹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

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

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

从就业弹性系数可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高工业化下的低城市化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传统发展方式的矛盾凸现:

⏹改善生存环境和加速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代价过高,能源禀赋挑战严重

⏹区域发展格局不合理,加大资源压力

⏹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

⏹人口老龄化超常加快

⏹关键领域改革不到位,粗放的经济发展反弹

二、调整经济结构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经济结构

⏹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

它有多重含义: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什么是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和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况进行调整,借以改善各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利用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促使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推动整个国发经济向前发展。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一)需求结构不合理,消费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例失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对GDP贡献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消费率变动情况表(%)

中国的投资率与消费率

中国和世界各国净储蓄率、居民消费率比较(2006年)

(二)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

⏹1997—2008年GDP增长234%,财政收入增长490%,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8%。

⏹1978年基尼系数为0.29,2007年基尼系数为0.47;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5.3%,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2.3%;2000年消费率为46.4%,2007年消费率为35.5%。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城乡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分治造成公共服务未能实现均等化,“三农”问题长期难以解决。

⏹(五)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人均收入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扩大。

⏹(六)外贸结构不合理,缺乏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

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调整需求结构,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和稳定外需的同时,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保持企业和政府收入继续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在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工业由大变强的同时,着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一手抓着力淘汰落后工业产能,一手抓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一手抓着力淘汰落后工业产能,一手抓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五)调整城乡结构,在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六)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

⏹(七)调整国土开发空间结构,精心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八)调整外贸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提高一般贸易、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

三、深化体制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

⏹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建议中提出实现“九五”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五”计划建议中提出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作为“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十七大报告

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原因

⏹霍夫曼定理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1931年出版《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他根据20多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内部结构变化的经验数据概括出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品生产快于消费品生产,到工业化后期,资本品的生产将在整个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即工业化后期阶段将是重工业化阶段的结论。

这个结论曾被一些人称为“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定理在我国常常被看作是分析工业化进程的工具,并在政策建议的辩论中被援引为论据。

同时它的内容恰好与成曾在我国处于支配地位的苏联工业化理论和经验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实际上这个定理只是根据西方国家早期增长阶段产业结构的经验数据变化简单外推后期阶段所得的有待证明的假说。

西方国家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发展并没有证实这一假说。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的特征是:

①该体制天然具有扩张的冲动。

这是因为,第一,计划经济体制通常诞生在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急迫。

第二,革命的成功使计划经济国家的领导者通常会认为自己有无限的能力,世界上没有他们办不到的事情。

“大跃进”就是这样形成的。

②容易追求单一目标,运动式地推动经济发展。

③特有的纵向从属关系使得下级倾向于取悦上级,上级的意图会在贯彻过程中被放大,甚至弄虚作假,其典型的案例就是“大跃进”时期各地竞赛式地放卫星。

由于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现行的做法有很多计划经济的痕迹。

具体表现为:

⏹1.政府过度干预经济,表现为频繁的宏观调控,而且这种所谓的宏观调控也极富计划经济特色:

以行政命令方式直接干预金融机构、干预产业部门。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纵向从属关系依然存在,地方政府会把中央政府的意图在贯彻中加以放大,也会搭中央政府的便车实现地方利益。

⏹3.政府启动经济的种种政策,惠及更多的是国有企业,存在着国进民退的现象。

我们虽然选择了市场经济,但由于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而且过度的经济刺激延误了改革,潜伏着更为严重的问题。

正确的选择是回到市场经济的思路上,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用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引领经济发展目前必须明确的问题是:

⏹1.要相信市场。

只有市场经济才是最为充满活力、最能带来经济绩效和经济繁荣的。

一次次发生的经济危机,包括当前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的失败,相反,正是由于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使得这种体制调整得更加完善。

⏹2.把计划经济的痕迹和惯性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是不恰当的。

但我们依然不愿放弃计划经济最核心的东西,例如对国有企业的偏爱,频繁地、行政命令式地干预经济。

须知,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种种消极问题正是由此产生的。

⏹3.对经济周期要有正确的认识。

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市场调节的内在机制,可以把快速发展时期积累的泡沫强制性地挤出,迫使人们解决正常发展状态下已经暴露但却难以解决的结构问题,并以此成为创新的杠杆。

(一)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垄断行业改革,建立有利于集约增长的微观基础。

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降低经济粗放增长的微观主体的比重。

对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除了国防领域的企业以外,均要硬化预算约束,使其按照价格信号的引导进行生产经营。

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提高竞争性行业比重。

(二)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发挥好价格杠杆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

⏹要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成品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抑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杠杆作用。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财政体制改革要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体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和机制。

⏹(四)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对结构调整的引导。

在推进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保驾护航”。

⏹(六)改进考核机制,强化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组织保证。

⏹(七)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转变,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提供体制基础。

(八)建立鼓励创新、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科技和人才体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加快建立鼓励创新、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科技和人才体制。

(九)完善政策,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正确导向

⏹政策关键要体现差别,区别对待。

要通过政策的刺激作用和约束作用,切实把“保”和“压”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要加强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防止政策相互“打架”,形成推动结构调整的政策合力。

引导和推动结构调整朝着国家预期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