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292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docx

针刀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肌腱炎疗效观察

滕春光

中山市博爱医院康复科,广东528403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肌腱炎的疗效。

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各40例,针刀组取患侧乳突和上项线下缘之间,以及胸骨体同侧及锁骨胸骨端压痛点;针刺组取患侧扶突、气舍、合谷、悬钟等穴,10天后统计疗效。

结果:

针刀组治愈34例,针刺组治愈25例,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肌腱炎有良好效果,治愈率优于针刺组。

[主题词]胸锁乳突肌 肌腱炎 针刀疗法 针灸疗法

胸锁乳突肌肌腱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由该肌腱慢性劳损引起。

笔者近2年来采

用针刀疗法治疗该病40例,并与针刺治疗组40例作随机对照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資料

1.1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各40例。

针刀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38~59岁,平均41.00±5.82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36月,平均6.00±1.58月。

针刺组40例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5~58岁,平均40.00±5.96岁;病程最短3月,平均6.10±1.26月。

上述情况经X2检验和t检验,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颈部旋转活动受限,僵硬,勉强转颈会引起患侧颈部疼痛,肌肉痉挛,胸锁乳突肌肌腱附着处有明显压痛。

2治疗方法

2.1针刀组

用针刀在患侧乳突和上项线下缘之间,以及胸骨体同侧及锁骨胸骨端进行治疗,针刀刀口线方向和胸锁乳突肌走行方向平行,针体和施术处骨面约成900角刺入,达骨面,先纵行剥离2~3次,再横行剥离2次出针。

分别在第1、第5、第10天治疗,3次为1个疗程。

2.2针刺组

参照《针灸治疗学》第5版教材,取患侧扶突、气舍、合谷、悬钟等穴,针用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配合TDP局部照射,每天针一次,10次为1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

经治疗症状消失,颈部活动如常,胸锁乳突肌附着处无压痛,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显效:

症状改善,胸锁乳突肌附着处稍有压痛,随访半年有复发者;

无效:

症状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 别

例数

治 愈

显 效

无 效

有效率(%)

针刀组

40

34(85.0)

5(12.5)

1(2.5)

97.5

针刺组

40

25(62.5)

12(30.0)

3(7.5)

92.5

由表1可见,两组有效率比较,经Ridit分析,u=0.682,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即针刀组与针刺组有效率无差别。

两组治愈率比较,经X2检验,X2=5.23,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针刀组治愈率优于针刺组。

4典型病例

陈××,男,55岁。

初诊日期:

2004年1月15日。

主诉:

右侧颈部疼痛,活动不利反复1月余,经外敷中药及物理治疗效果欠佳,近10天加重。

检查:

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肌腱稍见肿胀,转颈受限,颈部僵硬,被动转颈、后伸颈部可引起胸锁乳突肌肌腱疼痛和胸锁乳突肌痉挛。

诊断为胸锁乳突肌肌腱炎。

用针刀按上法治疗3次后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5讨论

胸锁乳突肌肌腱炎常于睡眠后发病,其原因可能是劳损引起肌腱的慢性损伤,肌腱在不断地自我修复,白天头部活动较频繁,血运良好,代谢较快;睡眠时,因头部停止活动,肌腱的局部血运较差,代谢减慢,加之睡眠姿势不良,可加重胸锁乳突肌的牵拉损伤,如果颈部保暖不好,会使颈部血运进一步减少,使肌腱受损部位的坏死细胞、渗出物不能被排除,形成水肿,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依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胸锁乳突肌损伤后,引起粘连、瘢痕和挛缩,造成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上述临床表现。

慢性期急性发作时,有水肿滲出刺激神经末梢,使上述临床表现加剧。

依据上述理论,胸锁乳突肌损伤的部位在胸骨体、锁骨胸骨端、乳突及枕骨上项线肌肉的起止点。

用针刀将其附着点处的粘连松解、瘢痕刮除,使颈部的动态平衡得到恢复,此病就得到根治。

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肌腱炎具有操作简便、无副作用、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刀治疗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158例

刘战平 谢卫红

462000 漯河市中医院

摘要:

本文首次提出了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这一病名,它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及第三枕神经。

过去认为头痛、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与之有关,这种综合征是由于睡眠姿势不正或长期伏案工作等因素而使耳后枕部的软组织赴于紧张或慢性摩擦劳损状态,致使变性粘连或痉挛的软组织挤压或牵拉局部的神经和血管而出现局部不适等,应用针刀将粘连变性或痉挛的软组织彻底松解开来即可立即解除神经和血管的卡压。

通过对158例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观察治疗,取得了佳效,治愈145例,缓解13例。

关键词:

针刀 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      

Theneedle一knifecurethesyndromeofaucricularandoccipitalnervebeingpressedl58   cases.

LUOHETCMHospital(462000)LiuZhanPingXieWeiHong

【Abstract】:

Inthisarticlewefirstusedthesyndromeofauricularandoccipitalnervebeing     pressed.ItincludsNoccipitalsmajor、   Noccipitalsminor、Nauricularismagnusand      Noccipitalstertiusbeingpressed,Inpasttimethoseshoesbethinkofheadache、nerveache    andbloodvesselsheadacheandothers.Wethiukthiskindifsyndromeisbecauseofthe     bodyinsleepingdisorderandworkingbeforethetableforelongtime,makingthosemade    sofe-tissuespasimandstan.Sothespasimsofe-tissuepressorpushthenerveandtheblood   vesselmakeusfeelnotwell.Weusetheneedle-knifetolossthestanandspasimsofe-tissue    in158caseswegotgoodresult,145caseswerecured,l3casesfeltbetterthanbefore.

【Keywords】:

Theneedle-knifeThesyndromeofauricularandoccipitalnervebeingpressed

   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及第三枕神经卡压。

言其综合征者无非是其病因病理机制复杂,又无特效治疗方法。

过去对其病因病理也没有从根木上清楚地认识,只是笼统地诊断为头痛、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或肌紧张性头痛等,当然疗效欠佳,且易复发,而临床上对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报导又较少。

笔者通过对针刀医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临床观察治疗认为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机制是由于耳枕部的软组织长期慢性积累性劳损后挤压或牵拉局部的血管和神经而引起局部麻木疼痛紧胀酸沉不适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笔者采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治疗耳枕部神经卡压综合征158例,取得了立竿见影之神奇疗效,现总结报告如

1.临床资料

158例中,男52例,女106例,年龄25—79岁,病程3—5年,共中枕大神经卡压者46例,枕小神经卡压者44例,第三枕神经卡压者39例,耳大神经卡压者29例,其中69例同时伴有两种或三种神经同时卡压。

2.临床表现及体征

2.1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表现为耳后或枕部酸沉麻木紧胀不适,头部活动受限或局部呈刺痛、跳痛或烧灼样疼痛,甚至头不能触枕,部分病人可放射至巅顶部,局部按压较舒服,和/或巅顶部放射疼明显减轻或消失,停止按压症状如初,部分病人局部压之麻木疼痛较甚,可触及有条索或硬结,多伴有头昏心烦失眠多梦等症。

2.2体征:

   本病以局部麻木酸沉酸困紧胀不适为主要症状,部位以受累神经而异。

枕大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枕外隆凸向外2—3cm、向下1—2cm处。

枕小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两耳垂连线中点向外4—5cm处即凤池穴附近。

耳大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胸锁乳突肌上段后缘至乳突后缘处。

第三枕神经卡压敏感点常在两耳垂连线中点向外向下各1—2cm处。

X线平片头颅CT或MRI常无明显阳性体征。

2.3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病常需与环枕筋膜挛缩性颈椎病、胸锁乳突肌肌健炎、头夹肌损伤、项韧带损伤等疾病相鉴别。

3.治疗方法

   检查麻木酸沉紧胀疼痛最明显之敏感点即为针刀治疗点,紫药水定点、备皮、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戴消毒手套,针刀刀口线与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左手拇指按压痛麻点,针体与颅骨平面或皮肤表面垂直刺入皮肤,纵行切开3—5刀,再纵横疏通剥离几次,术毕出针,按压针孔片刻,创可贴固定,注意勿损伤局部的血管和神经。

一次不愈者,5—7天后再治疗一次。

4.治疗结果

158例中一次治疗后局部麻木酸沉紧胀疼痛感当即就明显减轻。

116例一次治愈,29例2砍治愈(指同一敏感治疗点治疗2次症状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13例因耐受能力差而中断治疗(当然治疗后局部症状亦明显减轻)。

治愈率91.8%,有效率达100%。

5.典型病例

患者赵玉珍,女,47岁,1998年4月来诊,自述左耳后、枕部麻木疼痛酸沉紧胀不适,头部活动受限四年余,伴头昏沉、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四年来从未看过电视,总感觉两肩膀抬不动一个头,多方治疗效不佳,曾在某县医院诊为颈椎病而行颈椎牵引治疗三月而无效。

来诊时即说明是看“颈椎病”的,经查左耳后2.5cm处有一长约l0cm纵行区麻木胀疼不适,枕骨隆凸左外3cm处麻木疼痛酸沉有紧胀之感,压之有明显硬结、条索,疼痛,并放射至巅顶部。

X线片示:

颈椎无异常改变,诊断为左枕大神经和左耳大神经卡压综合征而行本法治疗2针后,患者局部症状当即明显减轻,头脑己清醒,直呼曰:

“太神了,太神了。

”5天后复诊,幸告余曰:

“我多年的‘颈椎病’治好了,以前看10分钟电视头就文持不住了,上次治疗的当天晚上就能看一个多小时电视也没事,多年的顽疾痛苦一次就治好了。

”并且介绍了新的病员,一年后随访至今未发作。

6.讨论与体会

   笔者认为:

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以局部麻木酸沉紧胀不适为主,有时又表现为刺痛、跳痛或烧灼样痛,有时还伴有放射痛,临床发病率相当高,而临床资料报导却较少,由于过去未明其病因病理而笼统地诊断为头痛、神经摘、血管神经性头病或肌紧胀性头痛。

显然疗效欠佳或疗效不持久、不巩固、易复发。

通过对针刀医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临床观察治疗,笔者认为长期困扰折磨患者的此类顽固性疾病大多是由于睡眠姿势不正,如枕头过高、长期一个姿势睡觉、头枕手掌侧卧看书看电视或长期低头工作等因素而使耳后枕部的软组织长期处于紧胀或慢性摩擦劳损状态,致使变性粘连或痉挛的软组织挤压或牵拉局部的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第三枕神经和血管引起局部麻木疼痛或紧胀酸沉不适。

   从解剖学角度看,枕大小神经、耳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在深层的走行,或穿行于肌间,或穿过肌肉,其环境较为宽松,不致形成卡压,而当神经穿出肌腱膜和深筋膜浅出于皮下时,有大量的腱纤维和筋膜紧密地缠绕这些神经和伴行的血管,所以我们认为当局部的软组织损伤时这些部位极易被卡压而引发上述症状,基于这种理论和认识,应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医学疗法将粘连变性或痉挛的软组织彻底松解开来,即可立即解除神经和血管的卡压而将此类难以治愈的顽固性头痛麻木等症得以速愈和根治,通过临床实践证明,针刀医学的确能起到立竿见影之神奇疗效或彻底根治的目的,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汉章著《针刀医学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2.余宗颐、陈清棠主编《现代神经病学诊疗手册》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4年5月第一版。

3.朱汉章主编《首届国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9年。

4.于亚洲主编《临床麻醉治疗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5.宋文阁、类维富主编《疼痛诊疗手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一版。

 

针刀为主治疗颈椎病246例临床体验

主治医师:

刘庆波 主管护师:

毕秀云 主治医师:

张伟

辽宁省本溪市铁路医院   117000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1、针刀治疗。

2、手法复位。

结果:

治愈201例,有效36例,无效9例。

〔关键词〕颈椎病 针刀 手法复位。

颈椎病是一种中老年人易患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有青少年患此疾病。

按常见的治疗方法,如开放性手术、牵引、理疗、针灸等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自针刀医学问世以来,我院从2003年5月以来采用针刀疗法配合手法整复,治疗246例颈椎病病人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46例,男132例,女114例。

年龄29~78岁。

病程最短12天,最长28年。

有外伤史183例,无外伤史63例。

1.2 分型:

颈型19例,占7.7%;神经根型93例,占37.8%;颈动脉型75例,占30.5%;交感神经型15例,占6.1%,脊髓型16例,占6.5%;混合型28例,占11.4%。

1.3 X线表现:

所有患者常规摄颈椎四位片,必要时加开口位、过屈侧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病理改变。

2、治疗方法:

2.1针刀疗法:

患者取坐位,双前臂交叉于治疗枕上,前额伏于前臂上,暴露后颈部,在枕部及颈部压痛最敏感处用龙胆紫标记,皮肤常规消毒,盖小孔巾。

术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手套。

用Ⅰ型4号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方向平行,常规进刀,当患者有酸胀感时停止进刀,行纵疏横拔,松解后拨出针刀,压迫3~5分钟,贴上创可贴即可。

每次可选1~3个压痛敏感点,7天一次。

操作轻柔细心,解剖要清楚。

2.2手法复位

针刀治疗结束10~20分钟后,在颈部施以捏、揉、推、拿等按摩,使其该部组织进一步松解松驰后,再行提旋复位治疗。

患者坐位,术者站在患者后侧或右后侧,若在左后侧时,术者左臂屈曲抱住下颌,右手推住枕部,在提升颈椎状态下,在右旋转头部,患者颈部出现弹响声,即达到复位之目的。

3、治疗结果

治疗246例,治愈201例,占81.7%;有效36例,占14.6%;无效9例,占3.7%。

4、讨论

颈椎病发病的确切病因不完全清楚,过去一般认为是由于颈椎椎间盘明显退变突出、颈椎椎体退行性变以及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和颈部交感神经而出现的综合症候群。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角度来研究颈椎病的病因病理,特别是针刀医学的诞生,明确阐明:

颈部维护关节稳定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是颈椎病的根本原因。

该病发病机制是:

椎周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组织间的疤痕、粘连以及挛缩,可刺激、卡压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而引起的症状,另一方面,粘连、挛缩的椎周软组织可牵拉其附着的椎骨发生力平衡失调,导致颈椎椎体的整体或局部发生移位而产生骨关节的微小移位,与此同时,这种关节的移位会使颈椎的生理力线发生偏移,椎体各部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在人体自我代偿机制作用下导致骨质增生的发生,这种病理性的骨关节微小移位,骨质增生会刺激压迫周围的颈部神经、血管、脊髓而产生一系列颈椎临床症状。

采用针刀治疗将病灶部位软组织内的疤痕、粘连和挛缩进行微创松解、剥离,恢复颈周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行颈部按摩后手法整复,使移位的关节复位或达到功能位。

从而迅速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解除对颈神经的压迫或刺激而治愈病人。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104—118.

〔2〕      张长江.颈性视力障碍与推拿.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3.

〔3〕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6月26日:

133.

朱汉章,柳白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7月:

147.

 

针刀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型颈椎病200例临床分析

崔振芳

274030 山东菏泽医专特色医疗技术研究所

 

摘要目的:

交感型颈椎病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较差,为了寻找和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新途径、新方法,采用针刀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对200例交感型颈椎病治疗观察随访二年。

结果:

200例中治愈124例,好转60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5%。

结论:

针刀疗法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操作简便、安全、经济、疗效确切,无任何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刀,星状神经阻滞,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多因颈椎的退变,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颈椎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骨赘等原因都可造成椎动脉、硬膜、后纵韧带、关节囊等部位的交感神经末鞘受到刺激或压迫,通过脊髓或脑一脊髓反射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多梦、失眠、心悸、心律失常、多汗或无汗等。

单纯“交感型颈椎病”较为少见,约占颈椎病的4—6%,混合交感型颈椎病。

发病率较高,一般针灸、理疗、按摩、封闭疗效较差,作者自1995年5月至2003年4月采用小针刀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共治疗“交感型颈椎病”260例,经临床系统观察,随访二年以上者200例,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例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7岁,平均50.5岁,患病时间10天—15年,单纯交感型11例,神经根并交感型90例,椎动脉并交感型86例,脊髓并交感型13例。

2.诊断依据:

本组分型及诊断依据均根据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84.22.719)所提出的分型原则及诊断依据。

全部病历均进行X片检查。

3.治疗方法:

3.1针刀治疗:

寻找反应点:

反应点的形式有局部压痛、硬结、条索,交感型颈椎病的反应点的部位常在风池穴和枕外隆突下方及C4一C6棘突旁开1.5一2cm左右的小关节囊处,在反应点处,刺入针刀进行松解剥离,对小关节囊处行十字切开。

每周一次,连续三次。

3.2星状神经节阻滞:

操作方法:

3.2.1体位:

仰卧位,颈下垫一薄枕。

3.2.2定点:

全部采用前侧入路一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处。

3.2.3消毒后带手套,医生左手食指触到C6横突前结节并把颈

总动脉拉向外侧,右手持针,在定点处进针。

碰到骨质(C6横突

前结节)回抽天血即可注药。

          =

3.2.4注药配方:

1%利多卡因8—10m1。

注射后药2—3分钟出

现霍纳氏征"十"为注射成功。

   星状神经节阻滞每日1次,双侧交替进行连10次为一疗程。

4.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

治愈: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二年内没复发。

好转:

症状明显减轻,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

症状部分减轻,生活可自理,但不能参加正常工作。

无效:

经一个疗程治疗,一切无明显变化。

4.2治疗效果:

200例中,治愈124例(62%)。

好转60例(30%)。

有效6例(3%),无效10例(5%),总有效率95%。

5.讨论:

5.1Barre和Lieou认为交感型颈椎病多因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椎间盘病变,骨赘等原因所致颈椎骨关节炎症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所引起,当颈椎出现骨关节炎症后多表现有局部有反应点,如局部压痛、硬结、条索等无菌性炎症表现,通过局部针刀治疗之后,可解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减轻或解除因骨关节炎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或压迫,而使疾病得到康复。

5.2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在美国应用于临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可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免疫系统,增加血流量,改善循环,特别对交感神经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当患交感型颈椎病之后,患者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紧张,致使末梢血管收缩,引起循环的功能障碍,而出现头痛、头晕、多梦、失眠、心悸、心律失常、多汗或无汗等,通过一个疗程的星状神经节阻滞,可使以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使患者恢复健康。

5.3针刀疗法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有较强的互补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比单用针刀疗法或单用星状神经阻滞疗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5.4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并发症较多,如气胸、血肿、上肢麻痹、惊厥、呼吸、心跳骤停等,医生操作时对技术要求较高,特别对颈部解剖应特别熟悉,并要严格注意无菌,在进行治疗之前

要备好一切抢救的药械,如麻黄素、可拉明、肾上腺素、氧气桶、呼吸机等有备无患。

 

 

外伤性牙移位针刀治疗的显著效果

王济周 王凯     

四川省遂宁市疼痛专科防治研究所 629000

外伤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运行劳动中常见病多发病,本研究所旨在探索一种疗效好,病人乐于接受一种新治疗方法,将受伤本应拨去的伤损牙齿,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保存下来,用针刀配合牙钳送回脱出的牙槽窝内,再将损坏的牙龈缝合,治疗68例全部愈合,有效率百分之百,无任何副作用,花钱少,病人痛苦少,乐于接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外伤性牙移位 针刀配合就地复位治疗

 

   外伤常发生于旅途、高空、井下海洋陆地和各种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前外伤损伤的牙齿,贯例是拨除后再慢慢制作假牙,使身体和经济美观承受巨大的损失,我研究所1999年至此2005年间对外伤性牙移位治疗,采取针刀配合治疗,恢复口腔解剖形态位置和恢复口腔功能,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98例外伤性牙移位患者,男76例,女22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7岁。

一般多发生于中年人和儿童。

二、疗效标准判定

1、痊愈98例                   2、有效98例               3、无效没有

三、手法治疗

   我们根据汉章针刀医学死而复生的理论学说的运用,首先受外伤损坏的牙齿作细致的检查,有无根尖损坏、折断、捡起掉于地上的牙齿冲洗干净,放入消毒酒精中,再将损坏的牙龈骨进行清理,修复后将脱出的牙齿用牙钳配合针刀送回牙槽窝内,逐个进行调整检查,是否完全送回脱出的牙槽窝内,用针刀逐个检查是否完全恢复口腔解剖位置和功能,再将损坏撕裂的牙龈逐个进行缝合,检查是否修复完整配合内服抗感染药物治疗,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最后用细不锈钢丝连接于健康牙齿上,用少量复合树脂,将扎丝缝穴封闭摸光塑形,再检查恢复口腔解剖位置。

约一个月后,用牙科砂片将树脂和扎丝去除干净,操作手法宜灵巧,不要碰撞复活的牙齿。

四、讨论

   病因很明显,一般90%都是外伤导致牙移位,以前传统的治疗方法100%都是采用拔除修复治疗。

我所在针刀医学的启蒙下,运用针刀、牙钳配合,将无菌的脱出牙送回牙槽窝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