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357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科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科学.docx

《四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科学.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科学.docx

四科学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课型新授本学期第5课时

教学内容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过程

与方法

能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空气的成分。

情感、态

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教学准备

玻璃杯、蜡烛、水槽、塑料瓶。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第9页上的三支蜡烛图片)

1.提问:

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得最持久?

学生猜测。

2.教师演示实验:

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交流:

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为什么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讲述:

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

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

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盛有红水的水槽中。

②不点燃蜡烛,用去底塑料饮料瓶把蜡烛扣上,立即拧紧瓶盖观察水是否能进入杯子。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水一般不能进入瓶子,即使进去也很少)讨论:

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

(因为瓶子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2.讲述:

我们接着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等蜡烛燃旺后再用瓶子把蜡烛扣上,然后立即盖上瓶盖,拧紧。

观察有什么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

(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瓶子里)讨论。

为什么水会进入瓶子里?

学生猜测。

并说出依据。

3.实验2:

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

杯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2)照教材第10页的方法讲解实验操作,并要求:

先用细铁丝一端绕在火柴柄的一端,一个同学擦燃火柴时,另一个同学才拧开瓶盖。

分组实验,做好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②由此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

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

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

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三)了解空气的成分。

阅读教材第10页上的资料,查明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

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又是什么?

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

(四)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知道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活动拓展:

调查空气的有关知识。

空气中有什么

支持燃烧:

氧气

不支持燃烧的气体:

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授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课型新授本学期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2.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

过程

与方法

能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情感、态

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点:

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玻璃杯、蜡烛、水槽、塑料瓶、集气瓶、胶管、橡皮塞。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其中氧气和氮气分别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2.谈话:

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

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验证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实验1: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谈话:

这是把生石灰放水中浸泡,静置后取得的液体,叫澄清石灰水。

大家看看它是什么样的?

(无色、透明)学生分组做实验,收集二氧化碳(不要太多)。

学生分组实验:

把澄清石灰水倒人装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摇晃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2)提问:

看到了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3)小结: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2: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

(2)演示实验,并提问:

发生了什么现象?

哪支蜡烛先熄灭?

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并解释。

(3)小结: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实验3:

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

(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方法。

(3)小结:

2.实验4:

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谈话:

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我把冰块放进杯子里,盖上玻璃片。

(2)讨论:

①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这是怎么回事儿?

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观察实验4的装置,有什么现象发生?

(5)小结:

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关于空气的组成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活动拓展:

调查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调查二氧化碳的污染。

空气中有什么

二氧化性质:

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课型新授本学期第7课时

教学内容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能用简易的方法调查当地的空气污染情况。

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过程

与方法

利用调查法、观察法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情感、态

度、价值观

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难点:

调查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学准备

玻璃杯、蜡烛、水槽、塑料瓶。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认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憋气活动:

全体学生站立,大屏幕上计时开始,学生进行憋气,感觉不舒服时停止,并记下自己的憋气时间。

2提问:

憋气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一直憋下去吗?

为什么?

3.提问:

在自然界中,你还知道有哪些生命体离不开空气?

4.讲述:

人活着就要呼吸空气,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

(板书课题: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认识空气的污染、污染原因及危害。

1.讲述什么叫空气的污染。

2.播放英国、美国烟雾事件的录像资料。

3.讨论:

(1)这两次烟雾事件告诉我们,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当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受到了污染。

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烟尘、生活煤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污染着空气,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空气污染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4.小结:

(三)考察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

1.谈话:

你对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满意吗?

为什么?

2.谈话:

我们可以从灰尘的多少方面来调查室外的空气污染,我们还应该调

查居室的空气质量。

3.学生制订调查方案,开始调查。

4.分组汇报并相互补充,开展科学讨论。

5.小结: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不令人满意。

汽车多、建筑施工多,能源消耗多,人们对更舒适的生活的追求,都在不断地加剧对空气的污染。

(四)研讨保护空气的措施。

提问:

怎样才能减少空气的污染?

活动拓展:

继续调查、关注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生命离不开空气

空气被污染的原因

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课型新授本学期第8课时

教学内容

1.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温度,学测量水温的方法。

2.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3.知道在热水变量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过程

与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讲授法。

情感、态

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难点:

连续测量一杯水温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水杯、热水、温度计等。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讲述:

桌子上有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还有一杯是冷水。

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

2.提问: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实验并交流。

3.教师小结:

物体冷热的程度叫温度。

(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交流测量结果。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讲述:

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

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1)先快后慢;

(2)先慢后快;(3)均匀下降;第二种可能性:

降温没有规律。

2.提问:

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

制定研究计划。

(I)需要什么器材;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一次;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

(四)画热水变凉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讲述:

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演示画曲线图:

描点、连线。

3.交流各自的发现。

(1)计算每隔2分钟下降的温度,发现了什么规律?

(2)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比较各组的曲线图上的温度是否一样,讨论:

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结:

(1)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5.提问:

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6.教师解释:

热水刚倒人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活动拓展:

1.讨论:

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2.提问:

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

会降到多少呢?

冷热与温度

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的使用

热水的降温规律

先快后慢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课型新授本学期第9课时

教学内容

2、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3.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4.能够预测温度的变化,能初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5.能够发挥想像力,大胆猜想。

过程

与方法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热对流实验。

 3.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情感、态

度、价值观

具有探究热现象的意识。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2.认识液体的热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难点:

1. 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热总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2.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教学准备

热水、冷水、温度表、计时器、塑料袋、蜡烛、铝片、水槽、冰块、管子、颜料、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夹等。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引入新课

二、新授

1.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一杯水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那水的温度为什么会下降,热传到哪里去呢?

2.介绍实验方法,提出疑问:

热会往哪里传呢?

3.用金属片做研究材料,均匀涂上一层蜡烛油,加热后观察现象。

4.加热试管中水的上部分至沸腾,提出思考的问题:

试管下部分的温度会是多少。

温度居然不高,这是怎么回事呢?

加热一杯冷水,你能利用哪些材料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吗?

5.指导学生实验、观察。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学生推测,发言。

预测,来出热传递的示意图。

分组做实验,注意刚刚加热过的金属片绝对不能触摸。

学生预测,用温度表测量或直接用手摸一摸。

学生先想好准备怎样看出冷水是怎样变热的,讨论其可行性,准备好实验材料。

分组实验。

思考各种方法,讨论其可行性,准备实验材料,预测实验结果。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继续引导学生先猜测,再证明。

6.了解热传导是向各个方向的,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引出疑问,为分组实验做基础,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不一定对,实验前要先进行严密地思考,找出实验的最佳方案。

三、找出热对流的规律

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

2、热的传递

传导对流辐射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课型新授本学期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3、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改变形状、体积和其他一些物理性质。

2.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3.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过程

与方法

1.能够通过给糖加热认识到物体会融化和凝固。

2.能够通过给铁圈加热和冷却认识到固体的热胀冷缩。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情感、态

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避免许多危害。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有一些物体受热会融化成液体,遇冷会凝固成固体。

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难点: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用雪碧或者可乐的罐子做成的小锅、糖、铝箔、铁圈、木板、铁钉、滴管、饮料瓶、气球皮、易拉罐、吸管、橡皮泥、水槽、毛巾、热水、弯玻璃管、蜡烛或者酒精灯、玉米粒等。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引入新课。

二、新授。

1.固体受热变成液体实验。

(糖)

小知识(二氧化碳气体冷却成固体,变成干冰)

2.固体热胀冷缩实验(铁垫圈)

3.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4.物体热胀冷综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受热以后会产生什么变化?

(糖、生鸡蛋、玉米粒)

5.冷和热对物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来看一看糖加热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6.还有哪些物体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产生与糖相似的变化呢?

(松香、巧克力、蜡烛)

7.你们知道P23图讲的是什么吗?

8.我们刚才知道了物体受热以后会变成液体或者气体,而冷却以后又会变成固体。

物体在受热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用铁垫圈让学生猜测

讲解实验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固体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冷却以后,体积又会缩小。

那水和空气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

你有没有办法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一下呢?

9.介绍P24小知识 自由发言,举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动手实验,对前面的猜测做出判断,玩“糖画”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说出大量实例

由学生向全班介绍

动手实验,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先猜一猜,讨论一下

10.分组选择是用实验证明水或者空气也具有像固体一样热胀冷缩的性质,然后分组进行设计实验

11.进行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12.学生明白固体在受热以后,体积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会变得大一些。

学会自己选择研究的课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过程,以及所所需物品。

 

3、加热和冷却

液态固态气态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课型新授本学期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4、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过程

与方法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情感、态

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有认真、细致、严格操作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难点: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

杯子、温度表(两根)、水、沙、记录表、黑白塑料手套、黑白纸杯、不同颜色的气球等。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引入新课。

二、新授。

1.水和沙的吸热实验。

2.推广到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

3.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导,那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

4.取出一杯水,一杯沙,在同样的光照下,哪一个升温快些呢?

5.那你们准备怎样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呢?

6.取出不同颜色的气球、纸杯、手套,你能自己设计一个对比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吗?

7.思考实验的方法,需要的实验材料,分组进行实验。

8.对给出的材料加以利用,进行分组实验。

学生能有理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得出实验结论,对原先的猜测进行判断。

知道深颜色的物体吸热比较快。

 

4、吸热和散热

沙水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课型新授本学期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云、雾的成因。

3.知道雨、露的成因。

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6.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7.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过程

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3.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6.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情感、态

度、价值观

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知道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知道云、雾的成因。

知道雨、露的成因。

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难点: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教学准备

杯子、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表、烧杯、试管、酒精灯、试管夹、易拉罐等。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反思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提问:

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

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研究云和雾的形成

1、提问: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云或雾?

3、学生讨论、预测、汇报。

3、教师指导实验:

把一支冰棒(或温度大致相当于冰棒的物体)放在不冒热气的杯口,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

4、学生做实验、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云和雾的形成,是因为温度的降低。

6、提问:

自己设计实验,说明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应该适当的指导)

7、学生实验、汇报。

8、教师引导总结:

云、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遇到低温形成的。

四、研究蒸发和沸腾

1、提问:

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猜测、汇报3、提问:

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

你有什么感觉?

4、学生进行实验。

5、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现象和自己的感受)6、提问:

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7、学生猜测。

8、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9、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

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10、得出结论:

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11、提问:

水在烧开是能达到多少度?

一直烧下去,会怎样呢?

1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出结论:

蒸发和沸腾都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而且都要吸收热量。

(应该注意安全)

五、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能结冰

1、提问:

在什么条件下,水会结冰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易拉罐中装上冰盐混合物,在试管里面装上一点儿水,插上温度计,在冰盐混合物中也插上一只温度计。

4、学生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态直接变成固态。

六、总结水的三态变化

1、提问:

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做好指导。

七、巩固、延伸

水结冰后会把盖着盖的玻璃瓶胀破吗?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云雨冰水蒸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