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487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docx

医学分子生物学核心笔记

第一章~第八章

基因genes:

基因是负责编码RNA或一条多肽链DNA片段,包括编码序列、编码序列外的侧翼序列及插入序列。

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结构基因structuregenes:

基因中编码RNA或蛋白质的DNA序列称为结构基因。

基因组genome:

一个细胞或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

(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真核生物基因组是指一套完整单倍体DNA(染色体DNA)和线粒体DNA的全部序列,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

GT-AG法则:

真核生物基因的外显子与内含子接头处都有一段高度保守的一致性序列,即:

内含子5’端大多数是以GT开始,3’端大多是以AG结束。

端粒:

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

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

端粒DNA由重复序列组成,人类端粒一端是TTAGGG另一端是AATCCC.

操纵子:

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

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

操纵元件:

是一段能够被不同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是决定基因表达效率的关键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

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异DNA序列。

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反应元件和poly(A)加尾信号。

反式作用因子:

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启动子:

是能够被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并与其结合并开始转录的核苷酸序列。

(TATAbox、CAATbox、GCbox)

增强子enhancer:

是一段短的DNA序列,其中含有多个作用元件,可以特异性地与转录因子结合,增强基因的转录活性。

它可位于被增强的转录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

多顺反子mRNA(polycistronicmRNA)即每一个mRNA分子带有几钟蛋白质的遗传信息(来自几个结构基因),利用共同的启动子及终止信号,组成“操纵子”的基因表达调控单元。

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一、:

种类单一;病毒的核酸通常是DNA分子或者是RNA分子。

二:

RNA病毒基因组有单、双链和正、负链之分。

根据是否可以作为mRNA模板,指导蛋白质合成,分成正链RNA病毒和负链RNA病毒两大类。

1、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可以作为mRNA行使模板功能:

病毒颗粒中的RNA进入宿主细胞后,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出所编码的蛋白质,包括衣壳蛋白和病毒的RNA聚合酶。

然后再病毒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出负链,在以负链为模板复制病毒RNA,并以复制的病毒RNA和衣壳蛋白自我装配成为成熟的病毒颗粒。

这些病毒称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2单股负链RNA病毒需要先合成与其互补的MRNA:

先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转录生成互补RNA,再以这个互补RNA作为mRNA翻译出遗传密码所决定的蛋白质。

3、双链RNA病毒基因组含有正、负两条RNA链。

4、部分RNA病毒基因组可以被反转录为DNA:

有一类特殊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即逆转录病毒,在这些病毒颗粒中带有依赖RNA的DNA聚合酶,即逆转录酶,能使RNA反向转录生成DNA。

逆转录病毒基因组一般包括三个基本的结构基因,即:

gag,pol,env,分别编码核心蛋白、逆转录酶和膜蛋白。

三、DNA病毒基因组有环状DNA分子和线性DNA分子。

四、其他:

形式多样、大小不一、基因重叠;、动物/细菌病毒与真核/原核基因相似:

内含子;具有不规则的结构基因;基因编码区无间隔:

通过宿主及病毒本身酶切;无帽状结构;结构基因没有翻译起始序列。

原核基因组的特点:

一、原核生物基因组通常仅由一条环状双链DNA分子组成;二、操纵子结构是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之一:

原核生物的绝大多数结构基因按功能相关性成簇地串联排列与染色体上,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构成一个基因表达单位,即操纵子结构。

一个操纵子只含一个启动序列和数个可转录的结构基因。

在同一个启动序列控制下,操纵子可转录出多顺反子mRNA。

三、基因密度非常高,基因组序列中编码区所占的比例较大。

可表达基因约50%,大于真核生物小于病毒。

重复序列很少。

四、在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区内主要是一些调控序列。

五、基因一般是连续的,无内含子;六、细菌基因组中的可移动成分能产生转座现象。

转座因子的类别和遗传效应:

细菌基因组中的可移动成分能产生转座现象。

1、原核生物转座因子可以分为:

插入序列、转座子、Mu噬菌体。

2、转座因子的几个遗传效应。

①转座因子的转座不是本身的移动,而是由转座因子复制出一个新的拷贝转移到基因组中的新位置上去。

②新的转座因子转到靶点后,靶点序列会倍增为两个靶点序列,并分别排列在转座因子的两侧,形成同向重复序列。

③在转座过程中能够形成共同体。

④转座因子转座后能促使染色体畸变。

⑤转座因子可以从原来的位置上切除,这个过程成为切离。

⑥转座可引起插入突变。

⑦给受体基因组增添了新的标志基因。

真核基因组的特点:

①真核生物基因组远大于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复杂,基因数庞大,具有多个复制起点;②基因组由染色体DNA和染色体外DNA组成。

③真核基因为单顺反子,而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基因多为多顺反子;④基因组中非编码区多于编码区;⑤真核基因多为不连续的断裂基因,由外显子和内含子镶嵌而成;⑥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⑦功能相关的基因构成各种基因家族;还存在一些假基因⑧存在可移动的遗传因素;⑨体细胞为双倍体,而精子和卵子为单倍体。

转座子(transposon,Tn)这是一类长度在2000~20000bp之间较大的转座因子,如Tn1681Tn420.它们除了带有与转座有关的基因以外,还带有其他基因,如Tn903Tn5带有卡那霉素抗药基因等。

质粒plasmid:

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环状双链DNA分子。

卫星DNA:

是出现在非编码区的串联重复序列。

其特点是具有固定的重复单位,该重复单位首尾相连形成重复序列片段,通常存在于间隔DNA和内含子中。

串联重复序列是形成卫星DNA的基础。

分类:

大卫星DNA、小卫星DNA、微卫星DNA。

回文结构:

在DNA链上,两个拷贝反向串联在一起,中间没有间隔序列。

RFLP:

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个体之间DNA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称为DNA多态性。

由于碱基组成的变化而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从而导致相应的限制性片段的长度和数量发生变化,称为RFLP。

多基因家族multigenefamily:

核苷酸序列或编码产物的结构具有一定程度同源性的基因,其编码产物常具有相似的功能。

假基因pseudogene与某些有功能的基因结构相似,但不能表达基因产物的基因。

引起DNA损伤的因素及机制:

1、紫外线引起DNA损伤:

①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②引起DNA之间的交联、DNA与蛋白质的交联、甚至DNA链的断裂。

2、电力辐射引起DNA损伤:

①可导致碱基变化:

由.OH自由基引起,包括DNA链上的碱基氧化修饰、过氧化物的形成、碱基环的破坏和脱落等②可导致脱氧核糖的变化:

脱氧核糖分解,最后可引起DNA链断裂。

③可导致DNA断裂:

使脱氧核糖破坏或磷酸二酯键断开。

④引起DNA链交联:

包括DNA-DNA链间链内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

3、烷化剂引起DNA损伤:

①烷化剂导致碱基烷基化②烷化剂导致碱基脱落③烷化剂导致DNA断链④烷化剂导致DNA链交联

4、碱基类似物、修饰剂引起碱基对的改变

5、其他因素:

丫啶类化合物引起碱基插入和碱基缺失;氧自由基。

6、DNA也会产生自发性损伤:

①DNA复制时产生碱基错配;②DNA修复使产生碱基错配;③碱基自发改变导致DNA损伤:

互变异构位导致DNA突变;脱氨基作用导致DNA突变;碱基丢失导致DNA突变。

DNA损伤(突变)可分为:

链内共价交联、链间共价交联、DNA链断裂、碱基突变(转换和颠换)、插入或缺失、DNA重组等。

DNA损伤修复机制:

1、某些DNA损伤可以直接修复:

DNA断裂口可以直接修复;二聚体可被光复活酶直接修复;烷基化碱基可以直接修复。

2、切除修复是细胞内最普遍的修复方式:

过程①识别:

DNA特异内切酶或糖苷酶识别DNA损伤位点;②切除:

在损伤位点的5’上游切断DNA链,沿5’-3’方向逐步切除DNA损伤部分③合成:

DNA聚合酶在缺口处催化DNA合成并沿5’-3’方向延伸④连接:

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新合成的DNA片段与原来的DNA链连接。

切除修复可分为单个核苷酸切除修复和核苷酸片段切除修复。

3、重组修复是DNA损伤较多时的修复方式4、SOS修复是DNA损伤严重时的应急性修复方式。

5、细胞周期检查点控制是真核生物诱导修复的主要机制

基因表达:

是指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ρ因子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两种机制介导转录的终止:

1、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子有两个重要特征:

①一个反向重复序列,使RNA末端形成一个发夹结构②在信息链上有一连串的T,因而RNA末端发夹结构之后紧接着出现一串U,RNA/DNA杂交分子的rU-dA碱基对结合力较弱,当发夹结构形成时,RNA聚合酶停止移动,RNA链从DNA上脱落。

2、有一些基因的RNA转录终止阶段依赖ρ因子。

当RNA聚合酶移动至终止子部位时,ρ因子与其结合,并发挥ATP酶和解链酶活性,使RNA与DNA分离,转录过程终止。

原核生物的tRNA转录后的加工:

1、剪切作用将多顺反子初级转录产物分离并切除多余序列;2、有些tRNA分子在3’端需要修复或添加CCA序列;3、通过某些碱基的化学修饰在tRNA分子中形成希有碱基。

蛋白质编码区(开放阅读框ORF):

在mRNA的核苷酸序列中,有一段序列是一个特定蛋白质多肽链的序列信息,这一段核苷酸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开始、倒终止密码子结束,称为蛋白质编码区或开放阅读框,此段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SD序列:

mRNA起始密码子AUG上游8~13个碱基处存在的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该序列称为SD序列,是mRNA的起始密码子之所以能与小亚基定位结合的关键。

SD序列与小亚基中16SrRNA3’端的序列互补,当mRNA与小亚基结合时,SD序列与16SrRNA3’端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使起始密码子定位于翻译起始部位。

真核生物mRNA的加工:

1、甲基化鸟苷酸以5’端磷酸基团连接mRNA5’端形成帽子结构。

2、多聚腺苷酸的加入形成mRNA的3’尾。

3、mRNA前体经剪接过程除去内含子序列。

4、mRNA分子中的少数碱基可被甲基化。

5、RNA编辑:

是通过对mRNA的加工使遗传信息在mRNA水平上发生改变。

时间特异性:

在多细胞生物从受精卵到组织、器官形成的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相应基因严格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开启或关闭,这就是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

空间特异性:

在个体生长全过程,某种基因产物在个体按不同组织空间顺序出现。

分子伴侣(伴侣蛋白):

是一类序列上没有相关性但有共同功能的保守性蛋白,他们在细胞内能协助其他多肽结构完成正确的折叠、组装、转运和降解。

管家基因:

在生物体生命的全过程都是必须的,且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的基因。

原核生物转录水平调控:

原核生物基因多以操纵子的形式存在。

操纵子由调控区与信息区组成,上游是调控区,包括启动子与操纵元件两部分。

启动子是同RNA聚合酶结合并启动转录的特异性DNA序列,操纵元件是特异的阻遏物结合区。

1、启动子决定转录方向、模板链、转录效率。

2、不同的σ因子可以竞争结合RNA聚合酶,打开特定的一套基因。

3、阻遏蛋白在转录水平对基因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

4、正调控蛋白结合于特异DNA序列后促进基因的转录。

5、到位蛋白通过DNA重组倒位而调节基因表达、6、RNA聚合酶抑制物可与RNA结合并抑制转录。

7、衰减子可以在转录过程中控制转录水平。

严谨反应:

细菌在缺乏氨基酸的环境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RNA合成减少或停止。

衰减子attenuator:

细菌中的m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合成是偶联在一起的。

这一特点使细菌的一些操纵子中的特殊序列可以在转录过程中控制转录水平。

这些特殊结构称为衰减子。

衰减子又称为弱化子,位于一些操纵子中第一个结构基因之前,是一段能减弱转录作用的顺序。

乳糖操纵子的作用机制

1、乳糖操纵子(lacoperon)的组成:

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透酶和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元件O,一个启动子P和一个调节基因I(是调节基因,编码产生阻遏蛋白)。

2、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

没有乳糖存在时,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结合于操纵序列O处,抑制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不能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诱导阻遏蛋白变构,不能结合于操纵序列,乳糖操纵子被诱导开放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所以,乳糖操纵子的这种调控机制为可诱导的负调控。

3、CAP的正性调节:

lac启动子是弱启动子,在启动子上游有CAP结合位点,当大肠杆菌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环境转变为以乳糖为碳源的环境时,cAMP浓度升高,与CAP结合,使CAP发生变构,CAP结合于乳糖操纵子启动序列附近的CAP结合位点,激活RNA聚合酶活性,促进结构基因转录,调节蛋白结合于操纵子后促进结构基因的转录,对乳糖操纵子实行正调控,加速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4、协调调节:

乳糖操纵子中的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与CAP的正调控两种机制,互相协调、互相制约。

CAP:

是大肠杆菌分解代谢物基因活化蛋白,这种蛋白可将葡萄糖饥饿信号传递个许多操纵子,使细菌在缺乏葡萄糖时可以利用其他能源。

CAP结合DNA是由cAMP控制的。

cAMP结合于CAP,诱导CAP发生构象改变,使之能够结合于特定的DNA序列,激活临近基因的转录。

cAMP水平降低时,cAMP与CAP解离,CAP转回到无活性的构象,并与DNA解离,这将关闭葡萄糖以外的其他的与糖代谢相关的操纵子。

由于CAP的作用依赖于cAMP,因此,CAP又称为cAMP受体蛋白。

原核生物翻译水平的调控:

一、SD序列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

1、SD序列的顺序及位置影响翻译起始效率。

2、mRNA二级结构可以屏蔽SD序列。

二、mRNA的稳定性(降解速度)是翻译调控的另一重要机制。

mRNA的5’端与核糖体结合,可明显提高其稳定性。

三、翻译产物也可以对相应的mRNA的翻译进行调控:

1、核糖体蛋白控制其mRNA的翻译。

2、翻译终止因子RF2调节自身的翻译。

四、小分子RNA可以抑制特定mRNA的翻译。

基因重排:

指某些基因片段改变原来存在顺序,通过调整有关基因片段的衔接顺序,再重排成为一个完整的转录单位。

真核生物在转录水平的调控:

主要是通过反式作用因子、顺式作用元件和RNA聚合酶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主要是反式作用因子结合顺式作用元件后影响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

一、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是转录的可调控环节: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识别的是由通用转录因子与DNA形成的蛋白质-DNA复合物,只有当一个或多个转录因子结合到DNA上,形成有功能的启动子,才能被RNA聚合酶所识别并结合。

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为:

①TFⅡD结合TATA盒;②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TFⅡD-DNA复合物形成一个闭合的复合物;③其他转录因子与RNA聚合酶结合形成一个开放复合物,开放转录。

二、反式作用因子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蛋白。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factor):

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在结构上含有与DNA结合的结构域。

在转录调控过程中,反式作用因子的作用是:

促进或抑制TFⅡD与TATA盒结合;促进或抑制RNA聚合酶与TFⅡD-DNA复合物的结合;促进或抑制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反式作用因子三个基本特征①一般具有三个功能域:

DNA识别结合域、转录活性域和结合其他蛋白结合域;②能识别并结合上游调控区中的顺式作用元件;③对基因的表达有正性或负性调控作用,激活和阻遏基因的表达。

反式作用因子结构域具有多种结构模式:

1、DNA结合域有不同的结构模式:

①锌指结构借助半胱氨酸和组氨酸与锌离子结合;②同源结构域具有螺旋-回折-螺旋结构:

许多反式作用因子结合DNA的结构域中具有一段相同的保守序列,是60个左右氨基酸组成的螺旋-回折-螺旋结构的区域,称为同源结构域(homeodomain,HD),简称同源域。

③亮氨酸拉链结构使两个单体结合并形成DNA结合域。

④螺旋-环-螺旋结构易于形成二聚体⑤碱性α-螺旋含较多的碱性氨基酸。

2、转录活化结构域是反式作用因子的转录激活区。

其模型有:

①酸性α-螺旋结构。

带有负电荷的α-螺旋区。

②富含谷氨酰胺结构域存在于多种转录因子中。

③富含脯氨酸结构域常与DNA结合结构域相连。

三、转录起始是由多种激活的反式作用因子进行复合调控⑴反式作用因子的活性调节:

①表达式调节——反式作用因子合成出来就具有活性;②共价修饰——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糖基化;③配体结合——许多激素受体是反式作用因子;④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与蛋白质复合物的解离与形成。

⑵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的结合:

反式作用因子被激活后,即可识别并结合上游启动子元件和增强子中的保守性序列,对基因转录起调节作用。

⑶反式作用因子的作用方式——成环、扭曲、滑动、Oozing。

⑷反式作用因子的组合式调控作用:

每一种反式作用因子结合顺式作用元件后虽然可以发挥促进或抑制作用,但反式作用因子对基因调控不是由单一因子完成的而是几种因子组合发挥特定的作用。

真核生物转录后水平的调控机制

mRNA的加工和运输可形成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①5’端加帽和3’端多聚腺苷酸化的调控意义:

5’端加帽和3’端多聚腺苷酸化是保持mRNA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至少保证mRNA在转录过程中不被降解。

②mRNA选择性剪接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③mRNA运输的控制调节进入细胞质的mRNA量。

第九章细胞信号传导

信息分子:

携带生物信息,在细胞之间进行传递的小分子化学物质

受体:

靶细胞中能够被体内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所识别,并与之结合将信号传至细胞内产生生物效应的物质,也即细胞接受细胞外信号的接收装置,直接参与细胞的信息传递。

受体的化学性质主要为蛋白质。

受体的作用:

1、识别外源性信息分子,与受体相对应,信息分子亦可以称为配体;2、将配体的信号进行转换,使之称为细胞内分子可以识别的信号,并传递到其他分子,引起细胞的应答。

受体与信息分子的结合特点:

高度亲和力、高度特异性、可逆行、可饱和性、放大效应。

受体的分类:

1、细胞表面受体:

水溶性、表面信号分子:

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单次跨膜受体。

2、细胞内受体:

脂溶性化学信号。

可以位于细胞质也可以位于细胞核内。

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

能够将γ-磷酸基团从磷酸供体分子上转移至底物蛋白的氨基酸受体上的一大类酶。

蛋白磷酸酶(proteinphosphatase)是具有催化已经磷酸化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去磷酸化反应的一类酶分子,与蛋白激酶相对应存在,共同构成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这一重要的蛋白质活性的开关系统。

对蛋白激酶所引起的变化产生衰减信号

接头蛋白也称调控结合元件(modularbindingdomain)即信号分子中存在着的一些特殊的结构域,大约50-100个氨基酸构成,信号分子通过这些特殊结构域相互识别和作用而有序衔接,形成不同的信号传递链。

①SH2结构域信号分子与含磷酸酪氨酸蛋白分子②SH3结构域信号分子与含脯氨酸蛋白分子③PH结构域磷脂分子PIP2、PIP3④PTB结构域同SH2:

信号分子与含磷酸酪氨酸蛋白分子

G蛋白的循环和活化:

一、G蛋白的组成三聚体G蛋白由α、β、γ三种亚基组成。

α亚基具有GTP水解酶活性,又有调节效应蛋白作用,β和γ亚基具有调节α亚基作用,也有调节效应蛋白的作用,而且β亚基上有脂链,故具有固定作用。

这三个亚基可以聚合在一起形成αβγ三聚体,也可以解离为α和βγ形式。

当G蛋白与GDP相结合时无活性,而与GTP结合时则活化成激活状态。

二、G蛋白循环受体与信息分子结合后,受体构象改变,并使与受体相偶联的G蛋白构象改变,使GTP置换了GDP。

G蛋白激活后,离开受体并解离成βγ和α亚基GTP,α亚基水解GTP,并调节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调节细胞内cAMP等第二信使的浓度,从而把信息传导给下游分子,同时,与α亚基结合的GTP水解成GDP,然后α亚基GDP复合物重新与βγ亚基结合形成无活性的三聚体,完成一次信息传导。

G蛋白这种有活性和无活性状态的转换称为G蛋白循环

与转录因子偶联的受体:

多位于胞内,与一些疏水性信息分子相识别,如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前列腺素、维生素A等。

这种受体主要包括三个区域,①羧基端为激素等信息分子的结合区域,②氨基端为转录活化区,调控某些基因的启动子或上游的调控基因,③中央部分为DNA的结合区,富含碱性氨基酸,平时此区与抑制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

受体与信息分子结合时,发生构象变化,抑制蛋白脱落,暴露出DNA的结合区,转入胞核内,与特定DNA部位结合,调控转录活性。

cAMP-PKA途径-活化:

①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变化②受体活化G蛋白(结合GTP,α与βγ解离)③活化后的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④AC催化ATP生成cAMP⑤cAMP活化PKA(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⑥PKA使目标蛋白磷酸化,调节代谢酶的活性或调节基因的表达

cAMP-PKA途径-失活:

信息分子与受体解离,受体失活→G蛋白失活(GTP被水解成GDP,αβγ亚基重新聚合)→AC失活→cAMP被磷酸二酯酶水解→PKA失活

胰岛素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

(一)胰岛素受体介导的IRS-1-Ras-MAPK信号通路:

这一通路主要涉及胰岛素受体的基因表达调控的信号传导。

步骤:

1、受体二聚体的形成及其磷酸化。

2、募集接头蛋白Grb2。

3、Grb2的SH3募集SOS.4、Ras的活化。

5、MAPK的级联激活。

6、转录因子的磷酸化及其转录调控作用。

(二)胰岛素受体介导的IRS-PI3K-PKB信号通路:

此通路与胰岛素对代谢的调节密切相关,与细胞存活密切相关。

步骤:

1、PI3K的p85亚单位通过SH2结构域与发生了洛氨酸磷酸化的IRS-1结合,p110催化亚单位激活。

2、活化的PI3K催化PIP2磷酸化(D-3)生成PIP3。

3、PIP3与PKB的PH(pleckstrin-homologydomain)功能区结合,PKB构象变化并转位到胞膜,同时PIP3依赖的蛋白激酶(PDK)也与PIP3结合,使二者相互靠近。

4、PDK催化PKB发生磷酸化,激活PKB。

5、PKB可磷酸化多种蛋白,介导代谢调节、细胞存活等效应。

第十章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分子机制

细胞周期中的四个checkpoint:

(1)G1晚期限制点监控G1期细胞大小及环境中是否有生长因子

(2)G1S转折监控DNA是否损伤(3)G2M转折监控DNA是否损伤、DNA是否已正确完整地复制。

(4)有丝分裂中期关卡监控姐妹染色单体是否已稳定的附着在纺锤体上。

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蛋白质

1、周期蛋白(cyclin)2、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3、周期蛋白-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KI)4、Rb蛋白及E2F-DP1转录因子5、调节CdK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和磷酸酶6、泛素(ubiquitin)和使蛋白泛素化的酶

(一)cyclin和Cdk复合物驱动细胞周期进程

周期蛋白B和Cdk1的复合物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