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503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docx

教学检测江西新余一中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

教学检测:

江西新余一中2016/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

江西新余一中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

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

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

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

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

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

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

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

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

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后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

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

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

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

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

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

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食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倾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饮食传统。

B.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同,素食的范围包括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

C.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关怀。

D.素食作为一种饮食传统,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主流思想的一种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钓鱼而不用大网,射箭但不射杀幼鸟,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体现了对自然仁爱的态度。

B.孟子的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是一种恻隐之心,体现了古代中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

C.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戒食动物,并对未来世界的饮食习惯做出了某种预判。

D.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B.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C.动物权利说认为,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且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

D.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一直以来坚持从爱惜、同情这两个意义上对关怀动物进行相关论述,并取得一些成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光脚院士背后的纯粹力量

中科院院士李小文近日成了网络红人,红得有些突然。

原因是一张讲座照片。

照片上,这位以遥感基础理论研究为专长的院士,留着胡子,一袭黑衣,足蹬布鞋,连袜子都没有穿,在中科院大学的讲坛上念着自己的稿子。

现实版扫地僧,这是网友们看到照片之后对李小文的评价。

金庸名著《天龙八部》中,扫地僧是少林寺藏经阁里的老和尚,一身武功震烁古今,却返璞归真毫不起眼。

现实中,身负院士光环的李小文同样身怀绝艺、低调行事。

如果说,少林寺之所以不堕威名,在于有扫地僧这样的高人的话,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传灯录里,当然也少不了李小文这样不务虚名默默实干的科学家。

与照片形象一起在网上流传的,还有数年前李小文的一篇媒体访谈。

文字与照片可谓相得益彰,言谈中的许多细节都展现出他冲淡的性格。

问他在美留学期间干得最多的事情是什么?

他回以看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最认同《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人生态度;问他选择回国报效为何有此觉悟?

他回以提携自己的杨老师让自己回来,于是就和同学都回来了。

在看惯了学者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时代里,李院士简约朴素的形象与朴实无华的谈吐,实在是我们与纯粹的一次邂逅。

他的光脚和布鞋在网络世界里横空出世,却让我们在高大上白富美小清新的围裹中,感受到了纯粹的力量。

对科学家来说,纯粹是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

日之所思、梦之所萦,都是自己上下求索的问题。

当苹果掉到头上,才能砸出灵感,找到物理世界的规律。

对领导干部来说,纯粹是焦裕禄顶在腹部的钢笔帽。

忍着病痛的折磨,带着众战风沙、兴水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人生旨趣,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社会理想,才锻成他两袖清风来去的品格、生死父老系的政声。

对一个有信仰的党员来说,纯粹是陈望道的墨汁。

正因为精神之甘,让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可以就着墨汁吃粽子、还吃出了红糖的味道;也正因为信仰之甜,让中国革命的先驱与英烈,前赴后继,众志成城,吃百般苦,受千般难……

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

但他们所坚守的那种纯粹相同。

毋庸置疑,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比之以往,更丰富,更多元,但也面对更多的诱惑和挑战。

当医生拿起手术刀,他眼中应该只有人体器官,而不是手术报酬;当老师站上讲台,他挂怀的应该只有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职称晋升;当记者举起摄像机,他面对的应该只有事实真相,而不是自诩的第四权力;当领导干部手握大权,他关心的应该只有民生改善社会安定,而不是一己之富贵……

毛主席写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其实,纯粹离每个人都不遥远,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我们常常与之相遇,只是别在不期然间放手。

社会舆论的倡导、市场机制的建构,也应该鼓励而不是压抑这种纯粹。

虽然纯粹者不依靠丰厚的物质和他人的点赞来生活,但作为社会,却有义务让不同天赋、才能的人有所保障、各安其位,而不是蝇营狗苟、追名逐利。

唯其如此,才不会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滑入市场社会的陷阱,价值多元化也才有一个真正的物质基础。

相关链接:

李小文院士谈人品与学识和简单性原则

经济观察报:

你觉得一个科学家的学识和人品有怎样的关系?

李小文:

我相信学识和人品有很强的正相关。

如果用X轴代表学识;Y轴代表人品。

在X接近零的时候,人品的差别基本独立于学识。

但随X增加,二者相关性逐步增强。

所以散点图应该像一把扫帚,柄斜向上。

经济观察报:

你帮母校搞成电遥感研究,那你经常要回成都吧?

李小文:

我回去的时间不多,主要是在网上用和用网易的泡泡来跟他们交流,不过,队伍还算是基本带起来了。

经济观察报:

用就能把队伍带起来,你带队伍的方法可真够简单的。

李小文:

科学本身就应该追求简单性原则,任何事情都是越简单越好,够了就行。

比如,要在庄稼地里防麻雀,扎一个稻草人,给它插两把蒲扇,风一吹扇子就动,就够用了,这是最简单的,没必要找个真人来站在那里。

如果不清楚这个道理,就会犯错误。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院士,李小文黑衣、布鞋、光脚的形象与其他学者西装革履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他迅速走红网络的直接原因。

B.在当前丰富多元又充满诱惑的时代,李小文身上所体现出的纯粹的精神具有强大的力量应大力提倡。

C.末尾引用毛主席的诗句,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并指出每个人都有成为纯粹的人的可能。

D.李小文认为一个人的人品可以决定他的成就的高低,人品越高,其成就往往越大。

5.李小文院士的纯粹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4分)

6.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

但他们所坚守的那种纯粹相同。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听妈妈的话

箫子凰

为了儿子,母亲没改嫁。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读书、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

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

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

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

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

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

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

听妈妈的话,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

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

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

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

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

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

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给他。

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

他开玩笑说:

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

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了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过了一个月,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

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

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

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

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

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

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

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

真好笑。

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

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

咋还是杂色米呢?

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

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

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

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

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

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

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

他扶起母亲,说:

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

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

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

影响他读书可不好。

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

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考进了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纳闷:

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

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

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

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

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

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

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号啕大哭:

娘啊,我的娘啊……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内心情感,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寥寥数语,表现了母亲的爱子之心。

B.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善于使用对比手法,熊师傅的形象,就是在对母亲前后的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中的校长虽出场不多,却是一个关键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在毕业典礼上揭示故事真相,使小说主题得以升华。

D.小说中的母亲、熊师傅、校长都为维护儿子的自尊而隐瞒了讨饭的事实,可见在他们心中尊严要比生命还要重要。

E.母亲走了,一瘸一拐,类似的句子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不仅写尽了几年来母亲抚养儿子的艰辛,更写出了母爱的伟大。

8.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9.母亲打儿子这一情节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景直,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

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

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差。

立七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谯周曰:

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

则古无日祭者。

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进食,近古之荐新。

郑玄曰:

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

于《仪礼》,朔、半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

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

汉时,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日祭诸寝,月祭诸便殿。

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

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修。

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

魏、晋以降,不祭墓。

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

帝不从,因下诏:

有司言诸陵不当日进食。

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

乾陵宜朝晡进奠,昭、献陵日一进,或所司乏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

帝崩,葬定陵,有司议以和思皇后祔葬,后为武后所杀,不得其丧所,将以招魂合诸梓宫,景直曰:

招魂古无传,不可。

请如桥山藏衣冠故事,纳后祎衣,复寝宫,举衣魂辂,告以太牢,内之方中,奉帝梓棺右,覆以夷衾。

众当其言,制曰:

可。

景直后历礼部郎中,卒。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B.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C.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D.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本义指老,后可以用来指已经去世的父亲,如先考。

B.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以及诸侯的死为崩,等同于驾崩。

C.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D.礼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景直忠于职守。

景龙年间,国家献、昭、乾三陵每日都要做祭祀,作为太常博士的他认为日祭不合礼法,积极上言,要求废止。

B.彭景直引经据典。

给皇帝的进言中,彭景直引用了谯周与郑玄的有关祭祀礼法的言论,还引用了《礼仪》上关于祭祀的语句。

C.彭景直熟识礼法。

彭景直进言时陈述,汉高祖等在寝宫日祭,在便殿月祭,终引来非议而被废止;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

D.彭景直勇于直言。

中宗去世后,彭景直抵制有关部门的招魂合葬的建议,依旧例提出了建衣魂车等建议,得到众人的一致赞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

(2)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

南涧:

地处永州之南,谪居时作。

亭午:

正午,中午。

期(q):

约会。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D.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E.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15.苏东坡曾云:

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

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自由自在的景物,借此来表达自己出仕本属无心,选择田园生活的愉快的两句诗是:

(2)王勃《滕王阁序》中以山水色彩的浓淡对比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句子是:

(3)李密《陈情表》中用

,宠命优渥。

两句来表达朝廷对自己的特别恩宠。

第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

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随着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贵州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升空,神秘的宇宙世界将会变得泾渭分明,不再神秘。

这座建筑密度极低的城市,垂柳袅袅,花香阵阵;置身于这柳暗花明的静谧中,立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进入黄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山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党员干部要与众心灵相通、血肉相连,需走近众,从握手开始,步步为营,消除心与心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隔阂。

尽管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在向前发展,但一体化势头明显受阻,东亚各种组织机制叠床架屋却缺少主导和方向,多边安全机制的建立也毫无进展。

A.

B.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城市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变。

B.考古科学工对两千多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C.局长一接到就马上行动,他统一安排了出发的时间、人员以及行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D.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古人常说一句话,那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也就是说,商纣王时期,古人就已开始烧铅作粉,用于妇女美容化妆了。

这种搽粉的习惯至少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据墨子记载,粉是大禹时期就发现的。

曹植在《洛神赋》中有: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这里的容,就是化妆、美容的意思。

《博物志》记:

纣烧铅作粉。

这里的铅华,是古代妇女搽在脸上用于增白的一种粉。

A.

B.

C.

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

,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

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

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

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

,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

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

21.在投资高达1.5亿元的电影《孔子》中,一向被人视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

的孔子,在导演胡玫心目中的形象标准是不但要高大英俊,而且要懂武功,会谈情。

孔子形象的标准一出,立刻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请拟写支持者与反对者的看法。

要求:

反对者要针对支持者的理由来反驳。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不超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

它身体极小,却是野马的天敌,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在攻击野马时,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样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这种骗蝠。

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

动物学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抄袭,不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C

以偏概全,原文中说只有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2.A

理解错误,原文弋不射宿中的宿是指飞回巢穴歇宿的鸟。

3.C

混淆概念,且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属于动物福利说的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3分)D(人品决定成就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5.

外表简朴:

黑衣、布鞋、光脚。

谈吐朴实:

不说自己爱国,而说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