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576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浙大附中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浙大附中2012年5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狡黠(xiá)盥洗(huàn)肖像(xiào)铩羽而归(shā)

B.木讷(nà)收讫(qì)塞责(sè)栉风沐雨(zhì)

C.桎梏(kù)整饬(chì)辟邪(bì)岿然不动(ɡuī)

D.哂笑(shěn)聒噪(ɡuō)挑灯(tiǎo)怏怏不乐(yànɡ)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林书豪、陈伟群等人在国际体坛上大放异彩,显示出华人多方面的素质与潜力,让全世界的华人精神为之一震。

B.时下市民购置年货的方式日趋多样化,中老年人仍喜欢到市场上购买自己中意的传统年货,年轻人却亲睐到网络上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C.他的作品既为被践踏的大自然呐喊,也为被玷污的教堂痛心;既歌颂人类的崇高精神,也有对世故人情的深刻洞察。

D.春分,昼夜平分,春色与茶色平分。

看,春染茶山,峰峦迭翠。

听,山泉潺潺,鸟鸣蜂吟。

沏上一杯春分茶,茶中绿意,幽若山林,茗香清纯,去浊扬清。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非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茕茕孑立的少数人的信念。

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抒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A.形形色色B.茕茕孑立C.忍无可忍D.蛰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个别同学常常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随手将用过的垃圾扔在地上,给美丽的校园抹上了不和谐的色彩。

B.强化忧患意识,清醒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非但不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还将催生变革的动力,帮助一个社会在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中健康前行。

C.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集中产业优势,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者,这有关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不利的。

D.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香烟的危害,特别是劝阻有瘾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5.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要点。

(不超过20字)(3分)

人民网杭州2012年2月28日电,眼下,在网络图书馆看电子书、查文献资料早已不稀奇,但你是否尝试过上网络图书馆观看免费的影视节目?

现在,登陆浙江网络图书馆(

“开通影视频道,是开辟了一块公益的、纯粹的,汇聚文化、汇聚经典及地方特色的影视文化空间。

”浙江图书馆副馆长刘晓清说。

这是自2009年5月底浙江网络图书馆开通以来,浙江图书馆面向基层群众,推出的又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新闻要点:

6.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符合上下文特定的语意。

(4分)

白春礼院士把青年的英文大写“YOUTH”进行了巧妙的解释:

Y像小树,意味着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发展期,需要不断茁壮成长;O;U;T像一个戴帽子直立行走的人,很多青年都获得了学士帽、硕士帽、博士帽,但学位的获得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不能被荣誉压弯了腰,还要直立行走;H像一个单杠,希望青年在工作之余,保持良好的体魄,更好的为国家民族做贡献。

7.看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5分)

(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2分)

(2)写出漫画的寓意。

(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自由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

而自由的政治,则要求国家视保障公民平等的基本自由为首要责任。

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

世间有形形色色的束缚,相应就有形形色色的自由。

自由是个众数。

思想言论的自由和散布谣言的自由,人身行动的自由和冲闯红灯的自由,是不同性质的自由,不能随意将它们作出简单的类比或加减。

例如我们不会说,一个社会虽然没有政治自由,但却因为可以随地吐痰扔垃圾,所以从整体上看还是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社会,绝非指人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指这个社会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

如果我们留意联合国人权宣言和许多国家的宪法,这张自由清单往往包括人身自由和免于任意拘禁虐待的自由、思想言论和新闻自由、良心和信仰自由、集会结社和参与政治的自由,以及婚姻迁徙择业和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

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自由国家,主要看这些被宪法视为基本权利的自由,能否真正落实并且受到充分保障。

这些自由绝非可有可无,更不容任意牺牲。

它们是国家的基石。

我们也应留意,当我们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义务尊重其他公民享有同样的自由。

为什么基本自由如此重要?

这可以有许多不同理由。

我这里只谈几个方面。

第一,有的自由和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

试想象,如果有这样一个国度,个体随时会因政治观点不同而被恐吓被拘禁被虐打,随时因宗教信仰不同而被羞辱被歧视被消灭,随时因“国家需要”而被强行侵夺个人财产,那么人就活在非常悲惨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是所有政治理论的共同底线,无关派别。

没有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或许有人说,既然明知掌权者不喜欢你有异于正统的政治观和宗教观,那么你何必要争这些自由?

何不从这些领域撤退然后享受那吃喝玩乐的自由?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选择体现着我们作为人所必须拥有的自主和尊严,并且这些领域对作为人类的我们而言不可或缺,人只能在这些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

如果从信仰撤退,即意味着将生之意义死之归宿灵魂之安顿这些根本的人生问题从我们的生命切割开去;如果从政治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做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动物,不再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实践人之为人最值得珍惜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如果从思想撤退,即意味着我们放弃独立思考。

有助人类能力情感信念发展的领域受到限制愈多,人就活得愈不完整。

这种缺失,不仅仅是对某一个体的伤害,而是对整个政治社群的伤害。

人的尊严基于此,自由和民主之所以可贵,其理也在此。

讨论至此,我们应可见到,基本自由之所以可贵,最主要的理由,是这些自由乃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

而我们如此重视自主,则因为它是活出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我们由此推出这样的政治理想:

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使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能力和有机会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

这个理想,除了要求政府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外,在人格、政治、教育、经济、文化上还有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

(节选自周保松《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南风窗》2012年第3期)

8.下列关于“自由的社会”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的社会是指每个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和财产占有自由的社会。

B.自由的社会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免于一切束缚去做自己想做的所有事情的社会。

C.自由的社会指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每个公民享有某些根本而重要的基本自由的社会。

D.自由的社会是指国家宪法中对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自由权利有明文规定的社会。

9.下列说法,不属于“基本自由如此重要”的原因的一项是

A.没有最基本的人身自由这条底线,人类就活在黑暗当中。

B.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政治观宗教观异于正统就随意放弃。

C.人只能在政治、宗教等基本自由领域的活动中实现自己。

D.基本自由是人的尊严所在,是实现个人自主的必要前提。

10.结合你的对现代公正社会的理解,谈谈你认为文章结尾所说的“更多更深的政治含义”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3分)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我的邻居吴冠中

阎纲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

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

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

“记得吗?

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

“记得。

”我说:

“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

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

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

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

万贯家产吧?

却“穷”得布衣素食。

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

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

我问过吴老:

“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

“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

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

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

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

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

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

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

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

“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

”还说:

“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

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

”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

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

“你这是做什么?

”他说:

“把我的名字磨掉。

”“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

“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

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

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

“奶奶好!

”她无言地笑。

《他和她》里正好写道:

“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

”我便说:

“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

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

”他摇头。

我又说:

“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

”他微微一笑。

⑾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

吴老说:

“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

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⑿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

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

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

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11.第①段中的“有人气”指的是。

(2分)

12.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⑨段。

(4分)

13.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其原因。

(4分)

14.第12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4分)

15.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

“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

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

“若知隐乎?

夫隐,自闭之义也。

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①,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

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②者多矣,况朝市乎?

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

‘我隐者也’而可乎?

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

“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

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

“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

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

‘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

’乃叹曰:

‘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

’弃药径去,终身不返。

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奚以此为哉?

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

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注:

①初机之士:

指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

②欺松桂而诱云壑:

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

诱,引诱,欺骗。

③乾没氏:

侥幸取利的人。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娄公所舍:

留宿

B.非特深山之中特:

只是

C.药不二贾贾:

通“假”

D.信道未笃笃:

诚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以朝市为大隐耳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子何疑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重为乡党所笑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为市隐斋记,却不对斋的本身作记述描画,而是从题外作淋漓发挥,以对话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名为隐士而实为热中于利禄之徒的丑恶面目。

B.文中称隐于朝市者为大隐,是因为身处于名利场中,而能心控自如,神志专一,不为外物的诱惑而致迷乱。

C.文章以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反衬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表达了作者厌恶世俗,崇尚归隐的思想。

D.文章末尾,借韩伯休的故事,对娄公求文以显名的所谓隐士行径予以巧妙的讽刺和委婉的劝戒。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3分)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是求显也。

奚以此为哉?

(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

(7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

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21.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

请作简要赏析。

(3分)

22.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组成,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4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23.相比较后世宋儒“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1分)

24.对于君臣关系,孟子的主张比起孔子来有什么发展?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孔子《论语》)

(2)醉不成欢惨将别,。

忽闻水上琵琶声,。

(白居易《琵琶行》)

(3)举酒属客,,。

(苏轼《赤壁赋》)

(4)老当益壮,;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5)剑阁峥嵘而崔嵬,,。

(李白《蜀道难》)

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世界上最著名的杂志之一《生活》的办刊核心是“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见证伟大的事件;去端详穷人的面孔和伟人的手势;去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人群、丛林和月亮的影子;去看人的杰作——他的画作、高楼和发现;看墙后的,看房内的;看危险的;看男人爱的女人和孩子们;去看并享受着快感;去看并震撼;去看并领悟。

生活中有太多的美丽、精彩、奇异和感动,你所看到的生活恰恰也在丰富充实着你的生活。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久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请以“去看”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在横线内填入一事物,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感悟。

立意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A.盥ɡuàn;B.讷nè;C.梏ɡù,岿kuī)

2.C(为之一振,青睐,叠翠、清醇)

3.B茕茕孑立:

孤孤单单,无依无靠的一个人。

不能修饰少数人。

(A.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多含贬义)C.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D.蛰伏:

潜伏;隐蔽。

4.B(A“用过的”累赘C搭配不当。

“大企业……形成……垄断者”,“形成”改为“成为”。

“有关”改成“对”D不合逻辑,应该是“劝说戒烟”。

5.浙江图书馆打造免费“网络影视图书馆”(3分)

6.O像太阳,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2分)

U像一个空水杯,我们要不断吸取营养,在宝贵的求学时光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填充心灵的水杯,充实自己的头脑。

(2分)

7.

(1)漫画的上部有一只箱子,上面写有“意见箱”三字,(1分)意见箱的下面是一只纸篓,呈条状的意见书正从上面的箱子落到废纸篓里(1分)。

(2)讽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某些部门表面上摆出虚心接受群众监督的姿态,实际上根本不把群众的意见当回事,只讲究形式。

(3分)

8.C(A项“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财产占有自由”不全面、不准确,后者原文为“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B项“一切”“所有”过于绝对;D项与原文“能否真正落实并且受到充分保障”不符。

9.B(这项表述的是基本自由的内容,不是“基本自由如此重要”的原因)

10.示例:

在人格上应该保障每个公民人人平等;在政治上应该实行民主法治的宪政;在教育上应该实行发展个性的释智教育;在经济上应该实行公平合理的社会分配;在文化上应该保障多样开放的文化生活。

(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11.有人情味(2分)

12.吴冠中的印章有很高的价值,却被他自己主动磨掉。

(2分)作者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惋惜、惊讶、敬佩等感情。

(2分)

13.这句话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

吴冠中用普普通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

(4分)

14.吴冠中外形瘦小,精神却丰富饱满;(1分)性格平易,追求执着;(1分)他是富有的世界级著名画家,物质生活却极为俭朴。

(2分)

15.答案示例:

“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

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6分)

16.C(通“价”)

17.D(A在/用,B.语气词/兼词,C的/取独)

18.C(以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与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作对照,鞭笞、痛骂了现实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

19.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

(带括号处可断可不断,不占分。

另三处必断,每处1分。

20.

(1)译文:

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传,他想请你也写一篇,您或许会因为我的关系而写一篇记吧。

(或你还是看我的面子写一篇吧)(3分)

(2)译文:

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哪里还要用文饰?

这是显耀自身,为什么这样做呢?

(4分)

21.诗眼是“急”字,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

(诗眼1分,简析2分)

22.本诗前后两联色彩乍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

(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

(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别绪。

(1分)

23.孔孟主张对君臣双方都应有要求。

强调君臣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分)

24.孔子只是笼统地提出君臣都要守礼义,而孟子则谈得比较具体,他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爱憎分明,对君主要求更加严明,他的主张更有人民性。

(3分)

25.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别时茫茫江浸月主人忘归客不发(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4)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附参考译文: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

“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

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

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

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他想请你也写一篇,您或许会因为我的关系而写一篇记吧。

我说:

“你知道什么是隐吗?

隐,就是自闭的意思。

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才叫做隐居。

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样,言行一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

以我来看,在山林隐居的小隐或许是有的,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

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治假隐士)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

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利嘴、长爪,争相买卖,和奴仆、贩夫拿着刀子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

敢问娄先生隐居的原因,是为什么?

””

朋友说:

“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

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

“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

就算如此,我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我用东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