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75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docx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一、名词解释:

《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5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文杂作为主。

“设报达聪”:

“设报达聪”是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在康有为看来,办报之所以能起到”达聪”之目的,在于它能达民隐,表达民心民情;能解蔽隔,上下通畅,政通人和;能通敌情,外情内达,知己知彼;能使皇上知四海,察世俗,耳聪目明。

“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办报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新颖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文体”或“报章文体”。

时务文体是一种在中文报刊上发展起来的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突破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的束缚,实施应当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产生的。

“苏报案”:

“苏报案”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矛头直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的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三年和两年,《苏报》永久停刊。

《民报》发刊词: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于日本东京创刊。

孙中山具体指导了该报的创办和先期的编撰工作。

亲自撰写了《发刊词》。

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癸丑报灾”:

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

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当时人们把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从而扼杀了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

《远生遗著》: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1915年,黄远生在旧金山被刺客暗杀。

他死后,其友人将它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盛遗著》行世。

共收论说、通讯、时评、杂著200篇,其中通讯153篇,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

记者之“四能”:

黄远生所提出的“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而能听,手能写”即著名的“四能”说。

民国四大副刊:

《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

《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

《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

《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

“马路小报”=“鬼报”: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颓唐、格调低下的“鸳鸯蝴蝶”派为中心的报纸副刊、期刊、泛滥一时,报纸言论退化,历来报纸的政论见长变少或取消;报格低下,津贴贿习成风,文丐把这类“有报无社”把办报作为从政经商的敲门砖的报纸称为“马路小报”、“鬼报”。

启蒙报刊: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启蒙报刊出现了。

启蒙报刊出现的标志是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到五四前后,以学生报刊为主体的启蒙报刊纷纷创办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是长沙的《湘江评论》。

《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名报刊。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陈独秀主编。

《新青年》杂志在编辑业务上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如开展自由讨论,实行百家争鸣;设立“通信”和“读者论坛”等专栏,和读者共同探讨问题;采用白话文写作,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等。

“荆生事件”:

《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进行了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

1919年初,封建势力对《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甚嚣尘上。

复古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林琴南在《新申报》上发表了文言小说《荆生》,肆意谩骂新文化运动,并表示想借军阀势力镇压新文化运动.林琴南文章的发表是新与旧两种思潮斗争尖锐化的标志。

《每周评论》抓住小说《荆生》进行了重点分析批判。

《每周评论》对反动小说《荆生》的批判史称“荆生事件”。

“世界系列”:

“世界系列”指《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的总称。

1924年4月16日由成舍我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以消息迅速受到欢迎。

1925年2月10日和1925年10月1日又增出《世界日报》、《世界画报》。

“9.1”记者节:

“9.1”记者节是民国时期中国新闻记者的节日。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9-18事变国统区的新闻界提出“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强烈要求。

南京国民政府为缓和新闻界的激愤情绪,1933年9月1日,由内政部、军政部分别通令各省、市政府,各军队及军事机关保护新闻从业人员。

1934年8月,杭州市记者工会通电全国新闻界,倡议公定9月1日为中国记者节。

“四不主义”:

“四不主义”是指《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是指“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

副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所谓的“四不”方针。

体现了该报追求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但后来的报刊实践活动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一原则。

“小骂大帮忙”: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亲蒋导致了《大公报》要背离它续刊时倡导的并使之一度大获成功的“四不”办报方针,而重新确立一条“小骂大帮忙”的办报方针。

所谓“小骂”,即张季鸾所说的“只要不碰蒋先生,任何人都可以骂”,所谓“大帮忙”,即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尤其是在国共两党斗争的问题上竭力为蒋介石及其反动政权鼓吹。

《我们在割稻子》:

1941年7-8月,抗战重庆大轰炸时期,大公报社被炸损失惨重。

为了鼓舞士气,王芸生在探望病重的张季鸾先生时,张季鸾先生说我们应想个说法来打击敌人,张季鸾先生就以《我们在割稻子》为题在《大公报》上发表了这一社评,这篇社论很能代表这一阶段《大公报》的风格和精神——那就是坚持抗战,不屈不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在“想个说法打击敌人”。

《红星报》:

《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1931年12月创刊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邓小平是前期主编之一,遵义会议以后由陆定一主编。

《红星报》原为铅印报,在长征途中由于条件限制改为油印报。

有重大捷报出“号外”,《红星报》为不定期出版。

在长征途中《红色中华》报暂时停刊,《红星报》成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唯一的报纸。

“开天窗”:

为了抨击国民党法西斯新闻检查制度,《新华日报》经常采取“暴检”的方式。

如果整篇稿件被扣发,或将稿件题目刊出,以透露稿件的一些内容,或在版面上留下大块空白,名叫“开天窗”。

“拒检”运动:

抗日战争前后国统区进步新闻工作者展开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等人应毛泽东邀请到延安访问,黄炎培将他所见所闻写成《延安归来》一书,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诬蔑。

8月,该书没有送检即出版,这是国统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从此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不久,重庆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

这一行动得到重庆各界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拒检”运动的蓬勃兴起,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拒检”运动的冲击下,10月,国民党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撤销除收复区以外的战时新闻检查机构。

“3S”:

“3S”指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外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汉斯-希伯。

反“客里空”运动:

反“客里空”运动是指1947年,解放区新闻事业开展的一次思想和业务改革运动。

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摘载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部分篇章,勇敢地严格检讨并揭露不正确的采写思想作风。

随后,又刊载了部分不真实新闻及其作者、编者的检讨文章。

“客里空”是剧本中一个捏造事实、品质恶劣的战地记者,因此以“客里空”为名,发起了新闻界的整风改革。

反“客里空”运动是解放区新闻界的一件大事。

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对于坚持和发扬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的传统,对于密切新闻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运动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伤害了一些新闻工作者,助长了新闻界“左倾”错误的抬头。

《中国的西北角》:

1935年范长江被《大公报》聘为旅行记者,从成都出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对川、陕、甘、青、宁等省地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旅行考察,采访了沿途经过的48个县市,行程6000余公里,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

这些旅行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弊政,第一次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动。

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新华社最好的记者”:

解放战争期间,所谓的“新华社最好的记者”,常常就是毛泽东,他被大家私下里公认为是“新华社最出色的记者”仅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评论、述评、广播稿和消息等作品就多达17篇。

其中不少成为新闻经典作品,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等。

《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1948年9-10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

10月12日,刘少奇在学习会上发表讲话,整理成为这篇谈话。

这篇谈话围绕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方针,着重论述了新闻事业在党和群众中的功能和新闻工作应具有的基本条件。

“第三条道路”:

在两极新闻事业的最后较量面前,带有不同程度中间色彩的私营企业性报刊面临新的抉择。

在这次抉择中,大致有三种态度。

其一是鲜明的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进行斗争。

其二是宣传“第三条道路”,既不满意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也不愿意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而想走“第三条道路”。

这种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倾向。

而当这种宣传破产后,他们大多数也站到人民一边来了,储安平是其代表。

先后创办的《客观》周刊和《观察》周刊最有影响。

“消息总汇”: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基本任务完成。

接着,党和国家又向新华社提出要成为“消息总汇”的任务。

所谓“消息总汇”,就是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发布中心。

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

“死人办报”:

文革前,毛泽东对郑拓持批判态度点名郑拓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一个头目”对其主编的《人民日报》批评为“死人办报”,并把郑拓逐出《人民日报》

“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

是指在文革期间,全国舆论形成了一种以地方媒体评论抄袭中央媒体,中央媒体评论抄袭“梁效”写作组的奇特现象。

大型的写作组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一支别动队,他们操纵主持的写作组主要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上海市委写作组,中共中央党校写作组以及江青在文化部的写作班子。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署名“梁效”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作组。

 

二、简答题:

截止到新中国成立,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史可以分为哪几大时期?

各个时期有什么主要特点?

答:

共分为5个时期:

1、从唐朝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出现过3种类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从19世纪20年代初-90年代初,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为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期,教会报纸、外商报纸、外文报纸从南洋、香港、澳门直向中国内地发展。

形成一个在华外报网。

垄断了中国报刊事业。

尤其是商业性报纸《申报》和《新闻报》的创办和出版,使中国的近代报纸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3、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10年代这近20年的时间为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报人和报刊。

还提出一些深刻的影响深远的报刊思想;

4、从1915年-1927年的12年,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5.4新文化运动把中国的新闻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西方社会的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在中国广为传播。

大革命时期,一方面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一方面政治上的封建集权专制废弛于无形,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5、从1927-1949年的23年,为两极对立新闻事业即共产党和国民党新闻事业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时期。

共产党与国民党对立的新闻事业随着两党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经由了形成、共处和最后较量三个演变阶段。

在两极新闻格局之下,民营的报业在不同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不同的分化与抉择。

请从事业性质、新闻业务、管理体制和发展沿革四个方面简述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特点。

答:

1、从事业性质上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2、从新闻业务上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是重视争论;

3、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为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的主体;

4、从发展沿革上看,就是它有一个“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小报产生的原因?

小报的主要特征?

答:

原因:

1、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文化发达,读书人增多,为小报的兴起提供了读者;

3、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达,为小报发展成为一种自主经营的企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主要特征:

1、“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2、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高;

3、小报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快;

4、小报的编发者以牟利为目的,因而小报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5、小报在社会大变动时期,传播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有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因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

6、小报因为是非法的民报,因而在历代屡遭查禁,朝廷视之为洪水猛兽。

十九世纪后半期,为达到盈利的目的,《申报》进行了哪些改革?

答:

1、是改革言论;

2、是增加新闻量;

3、重视文艺稿件和广告;

4、《申报》的主人将《申报》作为企业来办,把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管理,对《申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国人开始自办报刊的时候,走的是一条畸形发展的道路,具体有何表现?

答:

1、就经济方面而言,当时中国自办的工商业仍然十分微弱,中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还十分薄弱,还未能为报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

2、在清政府统治之下的中国没有任何言论出版自由。

资产阶级通过寻求官方庇护,寻找洋人作为名义上的主持人,迁入租界出版等策略来应对;

3、早期资产阶级在各个方面和封建势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它在各种压力面前表现出严重的妥协性。

举例说明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纸的遭遇。

答:

《新报》1876年11月23日由在上海的“各省商帮”创办于上海。

起初采取中英文并排,第二年取消英文。

为了求生存,《新报》接受了上海道台冯焌光的资助,走上官商合办的道路。

《新报》声称:

它为适应官商需要而出版,对于商务和来自北京的新闻以及与外交有关的新闻,将尽快刊登。

因而国人称之为“官场新报”,外人称之为“道台的嘴巴”。

1882年,《新报》停刊,历时6年。

为什么说王韬是中国政论时代的开拓者?

他的政论文有何特点?

答:

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3、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立论宗旨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活动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或阶段)?

每个时期(或阶段)主要有哪些活动?

答:

可以分为以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后的两个阶段

1、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是革命派初步开展报刊宣传活动的阶段,在国内外创办了约40种报刊,领导者是孙中山。

比较活跃的地方是香港和上海,这些报刊中有三分之一是白话或通俗报刊,说明革命党人已经比较注意对下层社会的宣传鼓动。

以留日学生同乡会刊物和《苏报》转向革命以及《革命军》的出版为标志,1903年5月以后形成了革命报刊宣传的一个高潮。

2、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成为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开始进入高潮,革命报刊宣传随之进入普遍开展的阶段。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戊戌变法前后发生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

戊戌政变前后,梁启超报刊思想发生十分明显的变化。

戊戌政变前,梁启超的报刊思想重要是“耳目喉舌”论,强调报纸的作用是通内外之情与上下之故,把报纸当作改良和加强封建统治的工具;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更深地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影响,这是他的新闻思想就丰富得多了,并且无论是关于报纸性质的论述、报纸功能的论述、报馆地位的论述,还是关于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的论述,都有相当深刻的看法。

原因:

这一变化,与他的世界观的变化密切相关。

改变前,梁启超是一个刚刚从封建士大夫阶层脱胎而出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他的世界观没有脱离封建士大夫世界观的范畴,所以,它只能从封建社会“言官”职责上去演化出报馆的职责。

而政变以后,梁启超主要侨居海外。

这一个时期,他接触到了各种西方政治、经济、哲学和法学等资产阶级的所谓“本原之学”,并亲自考察了资本主义制度,政治思想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简述《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中心内容以及《新民丛报》落败的原因。

答:

中心内容双方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战:

1、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反清的民族革命;

2、要不要实行民主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民生主义及土地国有。

原因:

1、在论战中,《民报》的很多文章,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深刻地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新民丛报》的许多为清廷及皇帝辩护的种种论点都失却根据;

2、从论战阵容上看,《新民丛报》几乎只有梁启超一个人,而《民报》则由胡汉民、汪精卫等多人。

从声势上看,《民报》显然占了压倒《新民丛报》的优势;

1907年11月不堪招架的《新民丛报》在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自动停刊,两刊论战宣告结束。

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答:

1、为革命办报,把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作为报纸的首要任务;

2、高度评价报纸的战斗作用,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锐利武器;

3、承认报纸的党派性,主张办机关报作为党派“喉舌”宣传革命的纲领、主张,并化为“常识,让民众接受;

4、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的代表和舆论的代表;

5、认为报纸是“舆论之母”,不仅可以宣传革命思想,而且可以表达舆论、影响舆论,甚至制造舆论。

除上述几点外,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报刊活动家还提出了其他的一些办报主张,如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在传播知识和“开民智”方面的功能;认为报刊宣传应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进行革命宣传等等,涉及报纸性质、任务、作用、文风等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

简述中国新闻事业在民国初年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原因以及演变完成的标志。

答:

1、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

2、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党同伐异,使得发端于戊戌、成熟于辛亥的争论到了这一时期只是一种互相丑诋的手段,而于社会进步没有多大价值;袁世凯的专制统治,禁忌甚多,言论自由全无,一些报人害怕或不愿以言论蛊惑,因而报上的评论大为削减。

特别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多数报纸除刊登一些不痛不痒无关大局的短评外,很少发表或者干脆取消社论和论述,而大量刊登电讯和通讯。

这种形式逼迫着中国的报纸开始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

这一演变完成的标志主要有两个:

1、重视新闻采访、新闻报道、新闻通讯;

2、一批名记者脱颖而出。

简述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答:

1、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而办报;

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即“脑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为什么说邵飘萍是新闻界的全才?

答:

民国初年报业的一度繁荣吸引他投身新闻界,从此,邵飘萍以他满腔的热情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当过编辑、主编、特约记者、社长;办过报,办过通讯社,并从事过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工作。

因此,被称为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

简述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答:

1、随时处于角色之中;

2、广泛交友,不惜消费;

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4、掌握心理,把握战机。

民国初年名记者群体的出现在新闻史上有何意义?

答:

标志着中国报刊开始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业务改革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答:

1、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在报刊上广泛运用;

2、副刊的改革;

3、报刊的文体创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哪一时期?

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大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答:

黄金时代是指5.4运动之后,受欧美各种学说流派影响的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激烈的论战,这就出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各种思想流派在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

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在百家争鸣的报刊发展热潮中,无产阶级报刊脱颖而出;

2、国共合作时期,革命报刊的发展与变化;

3、私营企业性大报进一步发展;

4、广播事业的诞生与通讯事业的发展;

5、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

简述瞿秋白对中共党报理论的贡献。

答:

瞿秋白不断地总结办党报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原则、任务、方法,为中国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瞿秋白对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条:

1、党报必须具有指导性;

2、党报也必须具有具体性;

3、党报必须具有最强烈的群众性;

4、党报必须设立工农通讯员,建立群众发行网。

20世纪20年代时,以《申报》和《新闻报》为代表的私营报刊有了很大发展,请简述其原因。

答:

1、施行“无偏无党”,“经济独立”的办报方针;

2、更新设备,采用先进技术。

十年内战时期,私营报刊出现了哪些分化?

答:

1、一部分报纸向所谓“社会化”方向发展;

2、一部分报纸摸索出了一条所谓“为社会服务”的“新路”;

3、少数报纸由于某些特殊关系,在表面公正的外衣下,实际上在正统观念的驱使下,投进蒋介石的怀抱;

4、而更多的报纸则在广大群众的要求热情推动下,转变态度,实行改革,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来。

《立报》的报刊业务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

1、《立报》以大报的格局安排版面;

2、《立报》以“精编”的方法主编稿件;

3、《立报》最大的特色时“报纸大众化”;

4、《立报》的副刊富于特色;

5、《立报》重视独家新闻的采访。

由于《立报》在政治上主张抗日救国,在业务上按“报纸大众化”的要求进行改革,因而颇受群众欢迎。

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

1、强烈的时代感;

2、浓烈的感情;

3、生动、形象地描写;

4、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

抗日战争时期,两极新闻事业共处的形式有哪几种?

答:

1、共产党的新闻工作者和国民党的新闻工作者可以联合起来办一家报纸;

2、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自己的机关报,共产党也同意国民党在解放区公开出版自己的机关报;

3、主要由共产党员和进步新闻工作者组成的通讯社在国统区成为合法通讯社。

简述《新闻日报》在武汉时期的宣传特点。

答:

《新华日报》在武汉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