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900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原理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 1.docx

《化工原理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 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工原理 1.docx

化工原理1

化工原理Ⅰ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PrinciplesofChemicalEngineeringⅠ

课程编号:

05013010501302

总学时:

112(其中理论课学时:

90实验学时:

22)

总学分:

9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

轻化工程、林产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

开课单位: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

执笔人:

王建成审校人:

张德祥

一、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与研究对象;贯穿本课程的三大定律;单元操作的研究方法;贯穿课程的主线-工程观点。

第一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

相关物理量;静力学基本方程和应用。

第二节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及应用。

第三节流体流动现象

流动形态;湍流的基本概念;管内流动的分析;边界层的概念。

第四节管内流动阻力

沿程阻力的计算通式及其用于层流;量纲分析法;湍流时的摩擦系数;非圆形管内的沿程摩擦损失;局部阻力损失;管内流动总阻力损失的计算。

第五节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复杂管路。

第六节流量测量

变压头流量计;变截面流量计。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第一节离心泵

构造原理;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及应用;工作点及流量调节;安装高度;选用、安装及操作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往复泵

原理与构造;往复泵的特点。

第三节离心通风机

离心通风机;特性曲线。

第三章机械分离

第一节沉降

重力沉降原理;降尘室;离心沉降原理;旋风分离器。

第二节过滤

过滤的基本理论;过滤计算;滤饼洗涤;生产能力。

第三节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离心沉降;离心过滤。

第四节固体流态化

基本概念;流化床的两种状态;流化床的主要特性;流化床的操作流速范围。

第五章传热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热传导

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平壁的定态热传导;圆筒壁定态热传导。

第三节给热系数

给热系数的影响因素;流体作强制对流时的给热系数;蒸汽冷凝时的给热系数;液体沸腾时的给热系数。

第四节两流体间的热量传递

两流体通过间壁传热的分析;传热速率方程和传热系数;传热温差和热量衡算;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法;壁温的计算。

第五节辐射传热

基本概念;热辐射的两个定律;两固体间的相互辐射;对流辐射联合传热。

第六章传热设备

换热器类型;列管式换热器及其选用设计;换热器的强化途径;其他换热器简介。

第七章蒸发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单效蒸发与真空蒸发

单效蒸发的计算;蒸发过程中的温差损失;沸点升高与杜林规则;液柱静压力引起的沸点升高;真空蒸发。

第三节多效蒸发

多效蒸发的流程;蒸发器生产能力、生产强度和多效蒸发效数的限制;提高加热蒸汽经济程度的其他措施。

第四节蒸发设备

循环型蒸发器;单程型蒸发器。

第五节蒸发器生产强度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传质过程

第一节概述

化工生产中的传质过程;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扩散原理

基本概念和费克定律;一维稳定分子扩散;扩散系数。

第九章吸收

第一节概述

依据;吸收操作的目的;吸收操作流程及溶剂;吸收过程分类。

第二节吸收的基本理论

气液相平衡;传质速率方程。

第三节吸收(脱吸)塔的计算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填料层高度(低浓度气体);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传质单元数划分依据;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平衡线为直线);平衡线不为直线的传质单元数的计算;脱吸塔分析与计算。

第四节其他类型吸收

多组份吸收;化学吸收;非等温吸收。

第五节传质系数和传质理论

第十章蒸馏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二元物系的汽液平衡

理想物系的汽液平衡;非理想物系的汽液平衡;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

第三节蒸馏方式

简单蒸馏;平衡蒸馏;平衡级蒸馏和精馏原理。

第四节二元连续精馏的分析和计算

全塔物料衡算;塔板与进料板上的过程分析与简化;操作线方程;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实际塔板数和塔板效率;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理论板数的捷算法;精馏塔的操作型问题。

第五节其他蒸馏方式

间歇蒸馏;恒沸蒸馏和萃取蒸馏。

第六节多元蒸馏

基本概念;多元物系的气液平衡;多元蒸馏的物料衡算;捷算法求理论塔板数。

第十一章气液传质设备

第一节板式塔

板式塔的主要类型结构和特点;板式塔的水力学性能;塔板负荷性能图。

第二节填料塔

填料塔与填料类型;水力学性能与传质性能;汽液传质设备的比较与选用。

第十三章干燥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湿空气的性质;空气湿度图;湿度图的用法。

第三节干燥器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湿物料含水量的表示方法;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干燥过程计算与图解。

第四节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湿物料所含水分的性质;干燥曲线与干燥速率曲线;干燥时间的计算。

第五节干燥器简介

盘架式干燥器;气流干燥器;喷雾干燥器。

第十四章其它传质分离过程

第一节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流体萃取的过程。

第二节吸附

吸附剂;吸附平衡;吸附速率。

第三节膜分离

分离膜;反渗透纳滤、超滤和微滤概念。

二、实验内容

1、雷诺实验

2、柏努利方程实验

3、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4、传热实验

5、过滤实验

6、吸收实验

7、精馏实验

8、干燥实验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化工、轻化工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骨干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应的专业课程的训练,要求学生建立工程观点,掌握有关单元操作的设计、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为先修课程,是各专业有关生产过程设计课程的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课。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第一章流体流动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有关计算;

重点:

静力学方程、柏努利方程、阻力计算、管路计算。

难点:

柏努利方程、阻力计算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输送机械的选型与安装操作的注意事项。

重点:

离心泵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工作点与流量调节、安装高度、离心泵的选用、往复泵与离心泵的对比、全风压概念。

难点:

安装高度、全风压概念。

第三章机械分离及固体流态化

基本要求:

了解各种机械分离方法,掌握过滤的基本原理及有关计算,了解固体流态化的基本概念。

重点:

重力沉降速度、过滤速率方程、板框式过滤机与转筒真空过滤机的计算。

难点:

板框式过滤机与转筒真空过滤机的计算

第五章传热

基本要求:

掌握传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并能根据工程实际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

重点:

热传导、对流传热系数、传热基本方程与传热计算、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法、辐射传热。

难点:

传热基本方程与传热计算、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法。

第六章传热设备

基本要求:

熟悉常用的各类传热设备及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重点: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难点:

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第七章蒸发

基本要求:

掌握蒸发过程的基本概念和有关计算,了解蒸发过程的节能措施。

重点:

单效蒸发计算、温差损失、多效蒸发流程、提高生蒸汽经济性的方法。

难点:

温差损失、多效蒸发流程。

第八章传质过程导轮

基本要求:

了解工业传质过程、掌握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重点:

费克定律、等分子反向扩散、单向扩散。

难点:

单向扩散。

第九章吸收

基本要求:

掌握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了解其他吸收方式。

重点:

气液平衡、传质速率方程、操作方程、最小液气比、传质单元数及填料层高度计算。

难点:

传质单元数及填料层高度计算。

第十章蒸馏

基本要求:

掌握二元蒸馏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了解多元蒸馏与二元蒸馏的区别。

重点:

汽液平衡、二元精馏分析、恒摩尔流假设、理论板概念、最小回流比、进料热状态的影响及选择、理论板的确定。

难点:

二元精馏分析、理论板的确定。

第十一章汽液传质设备

基本要求:

掌握塔板和填料的结构和特性,了解板式塔和填料塔的水力学性能。

重点:

塔板类型及特性、板式塔的负荷性能图、常用填料及特性。

难点:

板式塔的负荷性能图。

第十三章干燥

基本要求:

掌握干燥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了解常用干燥器。

重点:

湿空气的性质、t-H图及应用、干燥器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难点:

湿空气的性质、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第十四章其他传质分离过程

基本要求:

熟知超临界萃取、吸附、膜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有关特性。

重点:

超临界萃取、吸附、膜分离过程的基本概念。

难点:

超临界萃取、膜分离过程。

四、实验要求

1、雷诺试验观察层流、湍流两种流型,验证流型判据Re。

(演示)

2、柏努利实验考察流体流动时,位压头、动压头、静压头的相互转化关系。

(演示)

3、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掌握特性曲线测定方法,熟悉离心泵的操作。

4、传热实验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和总传热系数K的测定方法,了解螺旋槽管强化传热过程的效果。

5、过滤实验掌握过滤常数的测定方法,了解操作条件对过滤速率的影响。

6、吸收实验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Kxa的测定方法,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7、精馏实验了解精馏装置的结构和基本流程,掌握精馏塔的操作与调节,掌握塔效率与板效率的测定方法。

8、干燥实验了解气流干燥设备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掌握干燥速率曲线的测定方法。

五、学时分配建议

表1各章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绪论

1

1

第一章

10

2

12

第二章

6

3

9

第三章

8

3

11

第五章

11

3

14

第六章

3

3

第七章

7

7

第八章

3

3

第九章

10

4

15

第十章

13

4

17

第十一章

4

4

第十三章

9

3

12

第十四章

5

5

合计

90

22

112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谭天恩主编,《化工原理》(第三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参考教材

[2]陈敏恒主编,《化工原理》(第三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3]天津大学编写,《化工原理》,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七、考核方式

分上下册考试,同时期末考试、实验、平时考核相结合。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5%,实验成绩占15%,平时考核成绩占10%。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百分制;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和平时上课情况、小测验,百分制。

化工原理Ⅱ教学大纲

英文课程名称:

PrinciplesofChemicalEngineeringⅡ

课程编号:

0501308

总学时:

88(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16学时)

总学分:

7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

应用化学、生物工程、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制药技术、过程设备与自动控制等各本科专业

开课单位:

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

执笔人:

张德祥审校人:

王建成

一、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

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物理量的单位与量纲;混合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单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流体流动

第一节流体静力学方程

流体的压力和密度;静力学基本方程和应用。

第二节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流量与流速;连续性方程;实际流体的柏努利方程及应用。

第三节管内流体流动现象

粘度;流动类型与雷诺数;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第四节管内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

层流时直管阻力损失;湍流时直管阻力损失;非圆管的当量直径;局部阻力损失;总阻力损失。

第五节管路计算

简单管路;复杂管路。

第六节流量的测量

测速管;孔板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第一节离心泵

工作原理与构造;主要性能参数及特性曲线;工作点及流量调节;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类型与选用。

第二节往复泵

构造与工作原理;特点与流量调节。

第三节离心通风机

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

第三章沉降与过滤

第一节重力沉降

重力沉降速度;降尘室。

第二节离心沉降

离心沉降速度;旋风分离器。

第三节过滤

悬浮液的过滤;过滤的基本方程;恒压过滤;过滤设备。

第四章传热

第一节概述

传热基本方式。

第二节热传导

傅里叶定律;热导率;平壁的稳态热传导;圆筒壁稳态热传导。

第三节对流传热

对流传热方程;对流传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第四节两流体间传热过程的计算

热量衡算;传热平均温度差;总传热系数。

第五节热辐射

基本概念;热辐射的两个定律;两固体间的辐射传热。

第六节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列管换热器的选用计算;传热过程的强化。

第五章吸收

第一节概述

吸收操作应用;吸收过程的分类;吸收剂的选择。

第二节气液相平衡

平衡溶解度;亨利定律。

第三节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费克定律;分子扩散系数;双膜理论;总传质速率方程。

第四节吸收塔的计算

物料衡算;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解吸塔的计算。

第四节填料塔

塔的结构及填料性能;气液两相在填料层内的流动;塔径计算。

第六章蒸馏

第一节二元物系的汽液平衡

拉乌尔定律;理想溶液汽液相平衡;非理想溶液汽液相平衡。

第二节蒸馏与精馏原理

简单蒸馏与平衡蒸馏;精馏原理。

第三节二元连续精馏的分析和计算

全塔物料衡算;恒摩尔流假设;操作线方程与q线方程;理论板计算;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理论板数的简捷计算。

第三节间歇精馏

回流比恒定的操作;馏出液组成恒定的操作。

第四节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

恒沸精馏;萃取精馏。

第五节板式塔

结构与类型;塔板上气液两相的流动现象;塔板效率。

第七章干燥

第一节湿空气的性质及I-H图

湿空气的性质;I-H图。

第二节干燥器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干燥器的物料衡算;干燥过程的热量衡算。

第三节物料的平衡含水量

干燥曲线;平衡含水量曲线;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

第四节干燥器简介

盘架式干燥器;气流式干燥器。

二、实验内容

1、雷诺实验

2、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

3、传热实验

4、过滤实验

5、吸收实验

6、精馏实验

教学大纲说明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应化、生工、材化、制药技术、过程设备与自动化等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骨干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应的专业课程的训练,要求学生能从事所学单元操作的设计、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为先修课程,是各专业有关生产过程设计课程的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课。

三、各章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流体流动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有关计算。

重点:

静力学方程、柏努利方程、阻力计算、管路计算。

难点:

柏努利方程、阻力计算。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基本要求:

掌握流体输送机械的选型与安装操作的注意事项;了解往复泵与通风机的原理、性能及调节方法。

重点:

离心泵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工作点与流量调节、安装高度、离心泵的选用、全风压概念。

难点:

安装高度、全风压概念。

第三章沉降与过滤

基本要求:

了解重力沉降、离心沉降、过滤等分离方法,掌握重力沉降速度和恒压过滤的计算。

重点:

重力沉降速度、恒压过滤方程。

难点:

恒压过滤方程。

第四章传热

基本要求:

掌握传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并能根据工程实际进行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

重点:

热传导、对流传热系数、传热基本方程与传热计算、辐射传热、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与选型。

难点:

传热基本方程与传热计算、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

第五章吸收

基本要求:

掌握吸收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了解常用填料及特性。

重点:

费克定律、等分子反向扩散、单向扩散、气液平衡、传质速率方程、操作方程、最小液气比、传质单元数及填料层高度计算。

难点:

传质单元数及填料层高度计算。

第六章蒸馏

基本要求:

掌握二元蒸馏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了解间歇蒸馏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了解塔板结构与板式塔的负荷性能图。

重点:

汽液平衡、恒摩尔流假设、理论板概念、最小回流比、进料热状态的影响及选择、理论板的计算。

难点:

理论板的计算。

第七章干燥

基本要求:

掌握干燥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了解常用干燥器。

重点:

湿空气的性质、I-H图及应用、干燥器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难点:

I-H图及应用、干燥速率。

四、实验要求

1、雷诺试验观察层流、湍流两种流型,验证流型判据Re。

(演示)

2、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掌握特性曲线测定方法,熟悉离心泵的操作。

3、传热实验掌握对流传热系数α和总传热系数K的测定方法,了解螺旋槽管强化传热过程的效果。

4、过滤实验掌握过滤常数的测定方法,了解操作条件对过滤速率的影响。

5、吸收实验掌握吸收总传质系数Kya、Kxa的测定方法,了解吸收剂进口条件的变化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6、精馏实验了解精馏装置的结构和基本流程,掌握精馏塔的操作与调节,掌握塔效率与板效率的测定方法。

五、学时分配建议

表1各章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

讲课学时

实验学时

小计

绪论

2

2

第一章

12

1

13

第二章

6

3

9

第三章

6

3

9

第四章

13

3

16

第五章

12

3

15

第六章

13

3

16

第七章

8

8

合计

72

16

88

六、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教材

推荐教材

[1]王志魁编,《化工原理》(第三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参考教材

[2]陈敏恒主编,《化工原理》(第三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3]谭天恩主编,《化工原理》(第三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

七、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同时期末考试、实验、平时考核相结合。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5%,实验成绩占15%,平时考核成绩占10%。

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百分制;平时考核包括作业和平时上课情况、小测验,百分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