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基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0901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会计学基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学基础.docx

《会计学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基础.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计学基础.docx

会计学基础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含义

财务会计(又称外部会计):

是指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通过记账、算账和定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向外部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又称内部会计):

是指根据管理当局的需要,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内部各级责任单位的现在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与评价,并定期编制内部会计报表,向管理当局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特定的管理信息,以便其做出最佳决策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共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包括企业经济活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完整的信息资料。

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

2)工作重点不同。

3)工作程序不同。

4)会计主体不同。

5)提供的信息不同。

一、会计的含义

(一)对会计的几种认识

1、管理工具论。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的工具”。

2、管理活动论。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在80年代初,由我国会计学家杨纪婉、阎达五两位教授为代表提出的这一观点。

3、信息系统论。

“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80年代初,由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为代表提出的这种观点。

(二)会计的定义

从业资格考试用教材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厦大出版社教材定义:

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它对企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占有的各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信息,提供给利益攸关的单位和个人作为决策的参考,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经济管理。

二会计对象

(一)会计的一般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工作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概括地说,会计的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的具体对象

会计的一般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而社会再生产过程则由许多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组成。

由于这些单位所执行的任务不同,其经济活动的内容也不同。

因而有各单位具体的会计对象。

各单位在日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

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两类。

经济业务:

又称经济交易,企业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

经济事项:

企业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

重点掌握:

1.款项、有价证券、财物的概念及判断。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款项: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

  有价证券:

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其他债券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具有实物形态),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

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自制半成品

3.债权债务的判定

  债权:

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

  债务: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

4.资本增减

  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

资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现代企业明晰产权关系的重要标志。

5.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成本实质上也是一种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

  区别:

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商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

收入、支出、费用和成本,不仅是各单位确定其盈亏状况的直接依据,而且它也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包括:

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等。

第三节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

基本职能

(一)反映经济活动也称会计核算职能——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对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确认:

解决定性问题;(会计确认分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  计量:

解决定量问题;

  记录:

在计量的基础上进行记录;

  报告:

解决信息体现问题。

  记账:

利用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 

  算账:

在记账基础上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计算

  报账:

在算账基础上,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对有关方面进行报告。

核算职能的特点:

1.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

2.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

不能有遗漏

 连续性:

不能有中断

 系统性:

揭示客观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二)控制经济活动

会计的控制职能(也称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

合法性:

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行为;

 合理性:

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职能的两个特点:

  1.会计监督主要是通过价值指标进行的;

  2.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关系:

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

没有会计核算提供可靠、完整的会计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也就无法进行会计监督;反之,会计核算又必须以会计监督为保证,没有科学、严格的会计监督,会计核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的职能会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但其基本内涵则是固有的、稳定的。

衍生职能

(3)评价经营业绩(四)参与经济决策(五)预测经济前景

二、会计目标5、公允价值: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

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它的目标就是要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根据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的目标被认为是:

向国家、企业内部、企业外部提供有助于实行宏观调控、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合理地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所必需的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

第四节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会计的基本程序

会计的基本程序是指会计信息系统在加工数据并形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中所特有的步骤,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基本环节。

(一)会计确认:

是把某项经济活动列作某一个会计要素并加以记录和报告的过程。

(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确认包括确认标准和确认时间。

确认标准主要包括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经济信息的可靠性和经济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

1、初次确认:

是指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确认。

这类原始经济信息的载体是原始凭证。

2、再次确认:

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

再次确认实际上是对已经形成的会计信息再提纯、再加工,以保证其真实性及正确性,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初次确认决定着经济信息能否转换成会计信息进入会计核算系统,而再次确认则是对经过加工的信息再提纯。

(二)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对经济业务应按什么样的标准确认它的量。

具体讲,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从数量角度计算、衡量、描述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计量包括有实物计量和货币计量(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尺度)。

计量单位:

元、千元、万元等

计量属性:

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市现行价、重置成本、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

1、历史成本(实际成本):

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是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价。

其后,如果各项财产发生增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帐面价值。

2、现行市价:

是根据目前公开市场上与被评估资产相似的或可比的参照物的价格来确定被评估资产的价格。

3、重置成本:

是指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4、可变现价值:

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销售所必需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有销售合同约定的库存商品约定数量内应以合同价作为计算基础)

5、公允价值: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

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

应当注意,如果资产已经发生减值,其账面价值已经不能反映其未来可收回金额,企业必须按照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三)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在相应的账户上进行登记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再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

(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财务报告)是指根据账簿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文件。

一般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组成。

2、会计核算的方法

设置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户

成本计算

财产清算

编制会计报表

(1)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企业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分别登记各项经济业务,以便取得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核算指标,并随时加以分析、检查和监督。

(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核心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用相等的金额,同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的账户进行全面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

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会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或财务收支的变动,采用复式记账,将每项经济业务至少在两个账户中相互对应地、平衡地登记。

就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资金增减变化和财务收支变化情况,并掌握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三)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交易或事项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会计核算要以会计凭证作为记账的依据。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保证会计记录完整、真实和可靠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

(四)登记账簿

登记账簿,简称记账、过账。

是指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在账簿上连续地、系统地、完整地记录交易或事项的一种专门方法。

(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按一定的成本对象,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类,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物盘点、账面核对以及对各项往来款项进行查询、核对,以查明各种财产物资和资金实有数的一种专门方法。

(七)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总括地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入、流出情况以及费用成本等情况的一种专门方法。

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以账簿记录为依据,经过加工整理而产生的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的书面文件。

上述各种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其中,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构成会计循环的三大环节。

第5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含义

 具体准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应用准则,它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制定的有关会计核算业务的具体规范,是企业会计核算的直接依据。

    我国现在已经发布和施行的具体会计准则有:

现金流量表、收入、债务重组、无形资产、借款费用、非货币性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价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等38项。

    本部分主要阐述企业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不确定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假设。

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基本准则》明确指出: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控制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并对此资源负有法律责任。

2、进行独立或者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活动。

3、实行独立的核算,提供反映主体经济情况的会计报表。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可以是企业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个具有经济业务的特定的非营利组织。

会计主体不等同于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与法人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法人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如车间、分厂、分公司、集团公司等均可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人。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内容:

会计记录的数据以及根据这些数据整理、汇总、加工生成的会计信息,都可以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要求:

确定一种货币为记账的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作为计量单位的,编制报表时,应折算为本位币。

注意:

A、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单位,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B、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四个前提的关系:

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具体地说:

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付制)

涵义:

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与否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

即收入或费用应在收入权利或费用责任形成期间予以确认,而不论该期间是否收到或付出现金。

①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②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意义:

1.能够恰当地反映具体某一会计期间主体的经营成果。

2.使应计和递延项目得以存在,估计判断的程序才能应用。

●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收付制或实收实付制)

涵义:

它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为依据。

为行政单位会计所采用。

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部门)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在现金收付基础下,凡在本期收到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不论是否属于这一会计期间,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在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付出的费用,即使应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采用权责发生制,其优点是:

  可以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从而可以把各期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成本相配合,加以比较,正确确定各期的收益。

会计工作中对每项业务都按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因而,平时对一些交易也按现金收支活动发生的时日记录,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就需要在期末根据账簿记录进行账项调整,即将本期应收未收的收入和应会未付的费用记入账簿;同时,将本期已收取现金的预收收入和已付出现金的预付费用在本期与以后各期之间进行分摊并转账。

    权责发生制,能够恰当地反映具体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因而,绝大部分企业按这一基础记账。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基本准则第二章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项要求。

(一)客观性

1.涵义

客观性又称真实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法律依据

基本准则第12条规定

3.作用

会计信息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如果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种虚假和歪曲的会计信息,不仅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而且将会导致决策错误,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必将使社会财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真实性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的各环节上都要符合真实性的要求。

4.做法

1)在确认经济业务时,必须取得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

2)会计的计量、记录、报告不得伪造,不得掩饰真实情况;

3)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加强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对会计核算资料的稽核制度,使会计人员应在统一标准的条件下,将可能发生的误差降到最低程度,以保证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2)相关性

1.涵义

相关性,又称有用性原则。

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2.法律依据

《基本准则》第13条规定

3.作用

运用相关性原则可使会计信息能满足有关各方面的信息需要。

4.做法

在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考虑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不同要求,提供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三)明晰性

1.涵义

明晰性原则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2.法律依据

《基本准则》第14条规定

3.作用

便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正确理解、准确掌握企业的情况。

4.做法

1)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

2)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四)、可比性

1.涵义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便在不同时期、不同单位之间进行比较。

2.法律依据

《基本准则》第15条规定

3.作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各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比,将导致决策错误,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

可比性原则要求各企业统一会计指标的计算口径,使企业间、行业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满足有关各方面的决策需要。

也便于国家综合管理部门进行比较、分析和汇总,满足宏观管理的决策需要。

4.做法

1)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应当尽量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

2)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处理。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1.涵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2.法律依据:

《基本准则》第16条规定

3.作用:

在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时,注重其实质内容,而不拘泥于其法律形式。

4.做法:

当一项经济业务可以有几种会计方法可供选择时,应按其实质内容而不是法律形式来确定合适的会计方法。

如融资租赁租入的资产,在租赁期内从法律形式上看,所有权并不归承租人所有,但在租赁期内承租人实质上承担了与所租入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同承租人其它资产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所以,在会计核算上也将融资租赁租入的资产等同承租人自有资产一样核算。

(六)重要性

1.涵义

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2.法律依据

《基本准则》第17条规定.

3.作用

使会计核算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有助于简化会计核算,提高工作效率。

4.做法

对于那些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财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次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进行合并反映。

一般如某项资产占总资产5%及以上时,则认为该资产很重要,应予以充分披露。

(七)谨慎性

1.涵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保守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法律依据

《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

3.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风险,例如,企业应收账款由于债务人破产、死亡等原因,不能收回;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等情况。

谨慎性原则要求对面临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做出合理预计,以避免损失发生时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

4.做法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八)、及时性原则

1.涵义

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2.法律依据

《基本准则》第19条规定.

3.作用

会计资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价值往往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

遵循及时性原则,可保证各种会计记录及时进行,会计报表及时报送。

4.做法

1)及时收集会计数据,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取得有关凭证;

2)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报告;

3)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按规定的时限提供给有关方面。

第一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对会计内容进行的基本分类。

会计要素的分类(6要素)

资产

负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所有者权益

收入

费用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利润

会计六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财务状况要素的确认

1、资产

1)含义: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特征:

A、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项。

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B、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特殊方式形成的资产,企业虽然对其不拥有所有权,但能够实际控制的,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也应当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