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00932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doc

WORD格式整理版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

考点1:

物质资料生产

1.定义:

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

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如原始森林的树木、矿石、棉花、钢铁。

考点2:

社会基本矛盾

1.生产力变革:

(1)定义:

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2)两大要素:

人(劳动者)和物。

(3)主要标志:

生产工具的变革。

2.生产关系的变革(又称社会生产关系):

(1)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4)生产方式: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可以概括为:

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

考点3: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

(1)社会经济制度:

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

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

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考点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3)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

<1>造成生产力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2>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

考点5: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1.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概念:

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基本特征:

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2.商品经济的概念和产生的基本条件

(1)商品经济的概念: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2)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3.人类社会的三次分工

(1)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商业分类出来。

4.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

(1)简单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目的在于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要。

如: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发达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占统治,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增值资本,是社会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考点6:

市场与市场体系

1.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2.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

它包括:

(1)商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

(2)生产要素市场:

资本、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市场。

3.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

(2)经济联系功能

(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

(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

(5)社会评价功能

考点7: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

(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活动方式。

(2)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

用的商品经济。

考点8:

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资源的稀缺性:

社会资源的不可缺少性和有限性

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经济体制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并且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2)同一经济制度可实行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制度可实行相同经济体制。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内容

11

12

13

商品的基本属

性和本质特征

单选:

2

单选:

1

货币的产生和

职能

单选:

1

多选:

1

多选:

1

单选:

2

价值规律及其

作用

单选:

1

考点1: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其中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2.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存在于同一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两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成为商品。

(2)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或者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考点2:

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2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其中,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考点3:

商品的价值量

1.定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2.决定因素: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但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社会价值是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考点4:

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1.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经历的四个阶段:

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衡量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可以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贮藏手段:

独立的价值及财富的一般形式,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4)支付手段:

支付赊销或债务的单方面转移,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等。

(5)世界货币:

跨出国内流通,一般是贵金属,少数国家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考点5:

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影响因素:

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考点6: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是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出来的。

(2)商品价格的确定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的,但价格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内容

11

12

13

资本主义的历

史发展过程

垄断资本主义

单选:

1

单选:

2

单选:

1

资本主义发展

的历史趋势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建立

单选:

1

考点1:

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度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

考点2:

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区别在于国家是否对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干预和调节。

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五个方面)

(1)垄断占统治地位,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

(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

(3)资本输出成为典型的经济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领土。

3垄断组织、垄断资本

(1)垄断组织:

指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或大企业联合。

(2)垄断资本:

垄断组织拥有的资本就叫垄断资本,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

4.垄断利润

(1)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来源:

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考点3:

金融寡头

1.银行业的垄断和金融资本

银行和工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进而形成了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即金融资本。

2.金融寡头

(1)金融寡头又叫财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

(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考点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的局部调整。

2.主要形式:

(1)国有企业

(2)垄断资本(3)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3.实质:

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缓和社会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利润。

考点5: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基本不考)

考点6: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客观必然性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1)没收官僚资本;

(2)改造民族资本(和平赎买)

(3)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历年均未考查)

考点1: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

1.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根本任务: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考点2: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

(4)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考点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3.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实现形式:

指公有制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经营方式(多样化)和组织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考点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这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所有制结构决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此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

考点1: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1)社会分工

(2)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

考点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与其他社会的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1)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

(2)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4)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5)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分配制度(3)宏观调控

考点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互相结合。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计划则主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点4: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a)统一性;(b)开放性;(c)竞争性;(d)规范性

2.商品市场:

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其中,消费品市场是最终市场。

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市场和无形的非物质产品市场。

3.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考点5:

社会主义市场规则、秩序及中介组织

1.市场规则:

(1)主要内容:

进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

(2)市场管理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市场的中介组织

(1)定义:

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

(2)市场中介组织分类:

①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②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

(3)市场中介组织作用:

①协助政府对市场实行非行政监督;

②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活动提供服务,节约了交易成本,保证了交易秩序。

(4)对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

一般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自律管理四个方面。

考点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主体:

企业、农户、居民。

社会主义企业的类型:

(1)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

(2)按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考点7: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1.现代企业制度含义:

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制为主要的、典型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十六字方针:

①产权清晰:

一是出资人的所有权清晰;二是企业法人财产权清晰。

②权责明确:

即企业的出资人、经营者都有明确的权利和职责。

③政企分开

④管理科学:

实现企业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

3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

(1)有限责任公司

(2)股份有限公司

4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①股东大会——权力机构②董事会——决策机构

③监事会——监督机构④经理层——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内容

11

12

13

社会再生产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单选:

2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单选:

1

多选:

1

单选:

1

多选:

2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单选:

2

多选:

1

单选:

2

多选:

1

考点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

实质: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扩大再生产,即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2)从实现的方式来划分,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考点2: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

(1)两大部类:

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

(2)生产要素密集程度:

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3)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消费结构、资源结构、投资结构、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和数量、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考点3:

产业结构的优化

目标

(1)短期目标:

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

(2)长期目标:

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

考点4: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内生产总值(GDP)

(1)三种表现形态:

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2)三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相互联系

(1)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考点5: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上缴国家

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

留存企业

分配个人

全民所有制企业

税金或利润

企业基金

工资

集体所有制企业

税金或利润

企业基金

工资

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税金

公积金、公益金

个人收入

2.国民收入再分配:

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1)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4.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1)国家财政收支

(2)劳务费用的支付:

服务业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劳务费用

(3)银行信贷:

包括贷款活动本身及差别利率

(4)价格体系

考点6: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积累基金:

构成:

积累基金=扩大生产基金(最主要)+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社会后备基金。

2.消费基金构成:

消费基金=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个人消费基金。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

考点7: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考点8: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经济增长:

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有经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2.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1)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2)经济增长方式分类:

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十八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概括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内容

11

12

13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只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多选:

1

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

单选:

1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单选:

1

多选:

1

考点1: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与宏观经济调控

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1)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

(2)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职能;

(3)国家承担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1)主体:

国家,

(2)对象(客体):

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对市场调控来实现。

(3)主要管理手段:

间接调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①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

③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

④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

考点2: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

1.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2.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手段:

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

(2)财政政策类型——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

①平衡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

社会总供求平衡

②盈余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来压缩需求。

③赤字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采用,可以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需求。

3.货币政策

①均衡性货币政策:

保持货币总供求基本平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客观需求量,主要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③紧缩性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小于客观需要量,主要功能是抑制社会总需求。

4.宏观调控的综合协调

(1)目标统一

(2)政策协调

(3)功能互补

(4)适时适度

第八章经济全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