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23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6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

  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形势和潜力分析

  一、面临的问题

  我省是能源大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焦炭产量占全国的40%、出口占世界贸易量近50%.但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以牺牲环境获取能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尤其是与煤炭关联建立起来的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产值占到全省工业产值的80%,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

资源初级加工、输出型经济仍在延续,近年来,随着资源紧俏和工业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省的矿产资源生产弹性系数为2.1,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较低,拼资源、拼投入、拼环境的经济粗放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问题仍很突出,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

主要表现为:

  

(一)环境与资源逆向互动,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全省森林覆盖率13.1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为全国水平的2/3,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69%,生态环境脆弱。

全省人均耕地2.07亩,高出全国人均水平,但土壤贫瘠,人均占有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公斤。

山西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比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还低119立方米;人均年供水量17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41%,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倒数第一。

煤炭开采造成的水资源破坏面积占到全省总面积的13%.有关研究表明,每挖一吨煤损失约2.48吨水,全省河流中的大同十里河、口泉河、怀仁小峪河、朔州七里河、阳泉桃河、孝义兑镇河、左权清漳河、晋城长河等断流,12个岩溶大泉实测流量减少50%以上,其中4个已经干涸。

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下降,水资源总量呈持续衰减趋势。

  山西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1/3,但煤炭资源经过多年掠夺式开采已不堪重负。

全省重点煤矿已有一局(原轩岗矿务局)17个矿关闭,全省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32处矿井以及近一半的乡镇煤矿将面临资源枯竭。

全省煤矿的平均开采年限比服务年限缩短20-50%,后备资源匮乏。

  

(二)粗放式发展仍在延续,增长模式还需转变。

全省经济近年来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传统产业和重点行业仍然较多地延续粗放式的发展模式。

煤炭、冶金、焦炭、电力产业初级化、关联度差,技术装备落后,在开发、加工、转化过程中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国际水平差距更大;2005年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2.95吨标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2倍;能源消耗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占20%以上,能源投入与国内生产水平相比,吨钢能耗、吨合成氨电耗分别比全国水平高41%和15%.长期以来,在能源(煤炭)丰富、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因素的影响下,从开采运输到加工利用上形成一种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致使能源利用环节损失大,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全省万元GDP取水量超出国内先进水平1倍以上;矿产资源平均开采率仅为44%;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排全国第一位,但综合利用率仅有36.5%,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与先进水平相差近40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全省废旧物质的资源化和再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于全国先进水平53个百分点。

  (三)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钳制。

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结构,使我省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污染负荷、人均烟尘、二氧化硫、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COD)的污染负荷均居全国第1位,平均单位面积的二氧化硫、烟尘、化学需氧量(COD)、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负荷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7倍、1.4倍和20倍。

结构型污染特征明显,万元工业产值的二氧化硫、烟尘、化学需氧量(COD)和工业固废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5.6倍,仅电力、冶金、焦化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占到全省工业排放量的78.1%.全省每平方公里大气污染负荷为全国平均值的1.6倍,污染严重地区则高达6-10倍。

水环境处于较高污染状态,监测的106个河流断面中92.5%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重度污染的断面占63.2%.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太原等11个重点城市无一达到国家水环境功能标准。

  区域性和行业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全省各行业污染物排放呈现出向煤炭、焦炭、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产业集中的态势,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业向盆地、城镇、交通沿线集中趋势更加明显。

此外,还存在噪声扰民、矿区生态破坏、有机毒物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加,但处理设施严重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低下等环境问题。

  (四)资源再利用水平低,资源化水平急需提高。

全省煤炭资源开采和加工转化中,煤矸石、焦炉煤气、瓦斯气、矿井废水等伴生和共生可再利用资源量全国第一,但资源化利用水平却较低,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已达10.77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3,形成了300多座矸山。

并且每年还以3000万吨的速度增长,当年综合利用量仅为800万吨左右,利用率仅为26.7%;焦炉煤气年排放量约120万立方米,排空量多达80亿立方米,利用率仅33%左右;每年采煤耗散的瓦斯气约60亿立方米,每年挖煤排出的约4亿吨矿井废水,都得不到合理利用。

此外,山西煤系地层中远景潜在价值达10万亿元的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如煤层气、铝土矿、硫铁矿、高岭土、耐火黏土、铝矾土、陶瓷粘土及稀有元素镓、锗等,随着煤炭的开采,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浪费,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除上述外,电厂粉煤灰,每年排出量1800万吨,综合利用量925万吨,利用率仅51.4%;冶炼矿渣年产生量1130万吨,综合利用量870吨,利用率也仅77%.还有炼铁、转炉炼钢、工业炉窑余热、高炉煤气等大宗废弃资源再利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急需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五)外贸出口遇到绿色壁垒。

全省多数企业未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规范与标准、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等,产品无法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成为制约产品走向国外市场的障碍之一。

  二、必然的选择

  传统经济模式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所构成的物质链单向流动的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负荷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循环经济是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主要以“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突出表现为“三低一高”,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在产业系统中实现能源和物质消费的优化,把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方式限制在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从生态角度重塑产业系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

它能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循环经济对于我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科学发展,实现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创新发展,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山西未来长远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有效途径。

在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过程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切实解决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

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的进度,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转变,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缓解资源约束,促进资源持续利用的战略抉择。

全省高度依赖资源投入的传统工业必然遭遇资源约束的“瓶颈”。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减量化的基础上,将上一环节的污染变成下一环节的原料,合理延伸产业链,将其覆盖到生产、流通、消费、环境、社会等多个领域,实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资源再生、污染零排放。

惟其这样,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供给年限,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再生利用,缓解并最终跨越资源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削减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的有力措施。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以清洁生产、构建生态产业链为手段,将污染环境的废物转化为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使污染物消化于生产过程进而最终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全省结构型、区域性污染问题,有力改善环境质量。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

在实现结构转型过程中,全省面临着城乡居民就业压力大、资源占有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

尤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中,越是贫困乡村,资源开采利用越粗放,环境污染越严重,不仅不能摆脱贫困,反而形成资源型贫困、污染型贫困。

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型产业,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在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同时,开辟出新的生产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新岗位,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化解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形式。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基础。

加快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实现由“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环境友好技术和环境标志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我省参与大区域经济圈的综合竞争力,在更高层次的区域竞争与分工中,为融入国内和国际大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有利的条件

  

(一)独特的二次资源形成了循环经济良好的承载平台

  若能将每年挖煤排放的4亿吨矿井废水循环利用,可供8000万千瓦新式发电机组使用;若能有效利用每年炼焦排放的120亿立方米的煤气和将10万亿立方米的煤层气逐步加以抽采利用,就相当于又建了一个西气东输工程;若能将现存的10亿多吨煤矸石加以利用,就可产生3亿多吨优质动力煤具有的热能。

同时,利用煤矸石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微晶玻璃等产品,利用焦炉煤气、煤层气发展甲醇、合成氨、二甲醚等化工产品,通过循环经济将会形成资源再利用的产业链条。

  此外,全省废旧物质的资源化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垃圾分类、垃圾有机质能以及废玻璃、废轮胎、废家电等废物的回收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利用潜力很大。

农作物秸秆、禽类粪便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占农村生活和生产能源总数的比重不足10%,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充分的潜力可挖。

  

(二)产业相近,容易耦合,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突出的比较优势

  我省的经济结构以煤炭、炼焦、电力、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体,大多属资源型产业,产业之间具有容易耦合的条件。

而循环经济正是依托这些传统产业来发展和支撑。

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绝大多数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较易回到本生产系统,或者为别的产业所利用。

如煤矸石热值高,粉煤灰品质好,矿井水用途广泛等。

这就在产业的联动过程中,很容易融入循环经济的内容,特别是以煤为原料的焦化、电力、钢铁企业,在煤矸石、粉煤灰、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收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关联性,成为行业和企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的便利条件。

  同时,资源型产业也构成了突出的资源型板块经济特色,煤炭及其焦化产业、冶炼及其铸造产业、铝土及铝工业、原镁及其镁合金工业、电力工业等,既是重污染型产业,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尤其是随着世界能源供应结构的变化,我国为缓解石油短缺矛盾,煤炭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是山西经济建设最具成长前景和最重要的领域。

  (三)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121.2亿元,同比增长12.5%,GDP排位居全国16位,人均GDP1530美元,位居全国15位。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4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2891元,比上年增长11.6%,充分显示出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果,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

同时,在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城建、环境的公益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得到加强,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全省城镇化率已达到42.11%,城市化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

以大运城镇发展轴带为主干,以大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城市经济圈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已基本显现。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及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为循环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四)循环经济特征产业开始成长,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基础

  全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缓解资源紧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推动产业园区模式发展,通过整合资源优势,构建起工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利用单元企业的物质流形成工业代谢产业链,促进区域型产业经济向开放型循环经济、互补型共生经济、规模化生态经济转型发展。

在循环经济技术层次,钢铁行业对炼钢废渣再生利用,化肥行业“两水闭路循环”技术;发电厂粉煤灰制砖;洗煤废水循环、煤矸石等固体废物实现资源化利用;焦炉煤气用于回转窑、隧道窑、玻璃熔窑、镁合金熔炼炉的燃料;废渣生产水泥,造纸厂利用造纸黑液生产木质素、黄酸纳和固沙剂、制砖粘合剂等,在发展中多角度地展开了循环经济的实践。

  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以能源生态模式为重点,开展沼气技术“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猪—沼—菜”等生态技术推广工作,农村沼气项目累计发展到9万户,步入了沼气综合利用稳步发展的轨道。

  (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支撑和有利条件

  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已达到45个,其中国家级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4.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5%,已建设汾河源头、沁河源头两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21.1万公顷,共建设生态示范区26个,总面积达359.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省11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总计达到2491天,比上年增加33.7%,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84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688.8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95个,噪声达标区面积439.4平方公里,全省1/4地表水质量明显好转。

  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全民环保意识得到提高,绿色消费引领时尚,逐步向好,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支撑条件。

  (六)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已渐形成

  省委、省人大、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出台了《山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山西省关于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决定》、《山西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通知〉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并论证、筛选和储备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完成了“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

继2004年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省召开专门会议作了安排部署,2005年5月又召开了“山西省循环经济论坛”,2006年8月全国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现场会在我省召开。

营造出浓厚的循环经济理论探索和实践氛围。

同时,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文件精神,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规划和各分规编制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5年10月,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矿总公司、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被国家六部委局列入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6年4月这两个企业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通过国家评审。

全省已经全面拉开了循环经济建设的序幕。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迅速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多个层次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建立适合山西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保障体系,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是通过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最终处理量。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努力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二)坚持三效益并赢的原则

  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以最低的环境代价谋求最好的发展质量,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经济发展速度,根据能源保障、运输能力等安排资源开发规模。

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并举的原则

  在现阶段,政府仍然是发展循环经济举足轻重的推动力量,要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和政策扶持,鼓励绿色消费。

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调节作用,使公益性循环经济项目通过政府投资能如期建成和正常运转。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建设,使社会投资主体能从中获得应有收益。

  (四)坚持典型示范与全面部署并进的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通过筛选一批高起点、高效益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采用试点推动、典型示范和点面结合的方式,实现循环经济在企业、行业(产业)、园区、社区、区域等多个层面的互动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和社会建设。

  三、规划目标

  规划基期:

2005年

  规划期:

2006~2010年

  

(一)阶段目标

  按照“二年试点引导,三年完善机制,五年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分阶段实施:

  2006-2007年(试点引导阶段)在试点企业开展能流、物流集成和废物循环利用,重点企业行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审计,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在城市(社区)、园区、行业(企业)的发展模式。

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营造人人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社会氛围,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2007-2008年(建立和完善机制阶段)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循环经济决策机制和综合管理体制。

包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科技体系,建立循环经济指标的考核和监督体系。

试点城市(社区)建立起循环经济基本框架,试点园区基本完成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功能建设,试点企业全面完成生态化转型。

  2009-2010年(全面展开和提高阶段)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政策法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二)指标体系

  考虑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可测性、系统性、简明性的原则,结合我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和统计工作实际,依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标和参照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以全省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趋势预测结果为基本依据,确定近期(2010年)和中期(2015年)远期(2020年)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水平,由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5个具体指标组成。

(见表2-1)

  表2-1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指标系统“十一五”目标值远景目标值参照依据

  一级二级具体目标201020152020

  经济发展

  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指标GDP年均增长率(%)10101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人均GDP(元/人)>20000>36000>52000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

  万元GDP综合耗能

  (吨标煤/万元)<2.21<1.5<1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万元GDP新鲜水耗(吨)<500<400<30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循环经济特征指标资源循环利用率煤炭资源回收率(%)607075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吨钢综合能耗(吨标煤)<0.73≤0.7≤0.65山西省节能实施意见

  煤矸石利用率(%)70759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焦炉煤气利用率(%)7090>98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煤层气及矿井瓦斯气抽放回收率(%)65809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矿井废水利用率(%)60759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粉煤灰利用率(%)60759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9095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能源重复利用率(%)305060发达国家指标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0809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工业固体废弃物

  综合利用率(%)60708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污染控制指标单位化学耗氧量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12.5<12<6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26<10<5.5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

  单位GDP烟尘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18.6<12<6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禽畜粪便综合利用率(%)6580>95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0758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8090山西省“十一五”规划

  环境保护指标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达标达标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98100

  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90>98100

  矿区土地复垦率(%)607085

  生态环境改善潜力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23.5>3.5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

  绿色管理

  指标政策法规制度指标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

  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制定较完善完善

  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地方

  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实施较好良好

  管理与意识指标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7590100

  规模化企业ISO14001认证率(%)8090100

  循环经济知识培训普及率(%)8095100

  循环经济建设指标循环型工业企业建设百分比(%)6080100

  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百分比(%)5080100

  循环型村镇建设百分比(%)305080

  循环型社区建设百分比(%)6080100

  第三章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

  立足山西的区位条件,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禀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按照发展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