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总论14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506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浆岩总论14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岩浆岩总论14章.docx

岩浆岩总论14章

第一章岩浆、岩浆的结晶作用与岩浆岩

一、岩浆的概念

岩浆是一种由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并含一定挥发组分和少量固体物质的,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直接由地壳源区和地幔源区生成的,成分未发生变化的,最初的岩浆称原生岩浆。

原生岩浆在运移过程中通过各种作用(分异、同化、混合)演化派生出来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的岩浆称次(派)生岩浆。

经过分异作用产生的派生岩浆又可称为进化岩浆。

二、岩浆的性质

1.岩浆的成分

岩浆的主要成分是:

O、Si、Al、Fe、Mg、Ca、K、Na、Ti、Mn、P、H等元素,其中以氧的含量最高,所以岩浆的成分一般以氧化物表示,氧化物以SiO2含量最高,可达40—75%,其它氧化物常随SiO2的增减发生变化。

因此,SiO2的含量就成为岩浆岩化学成分变化和岩浆岩化学成分分类的主导因素。

挥发组分:

挥发组分在岩浆岩中的平均含量一般>6%,主要为水蒸气H2O,其次为:

CO2、CO、N2、SO2、SO3、H2S、HCl、H2、HF等。

据对现代火山的调查,水蒸气可占火山喷气成分的75~90%。

挥发组分对岩浆的粘度、岩浆的结晶作用以及对岩浆期后矿物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2.岩浆的密度

岩浆的密度可通过实验测定或利用实验结果拟合的公式进行计算。

岩浆的密度不仅与其成分有关,也随温度、压力的变化改变。

岩浆的分异作用和喷发能力与岩浆的密度有关。

3.岩浆的粘度

岩浆的粘度与岩浆的成分、温度、压力及挥发分含量等因素有关,

在岩浆的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的多少,对岩浆粘度的影响最大,

岩浆的温度升高可以使岩浆的粘度降低

压力增大,水在岩浆中的溶解度也增大,岩浆的粘度随之很快降低。

当岩浆中富含挥发分时,粘度可以降低。

4.岩浆的温度

岩浆的温度可以通过火山喷发直接和间接(通过遥测装置)测量熔岩流的温度,也可利用地质温度计推测地下岩浆的温度。

据测试地表熔岩流的温度一般为700—1200℃,其中基性1000—1200℃,中性900—1000℃。

酸性700—800℃。

三、岩浆的结晶作用

岩浆的结晶作用是岩浆中各种离子和络阴离子团围绕一些结晶中心,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并按照一定的结晶顺序晶出各种矿物晶体的作用,

岩浆结晶作用的过程,就是高温的液态熔浆转化为固态岩浆岩的过程。

岩浆的结晶作用与岩浆的成分、粘度、冷却速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岩浆的粘度影响岩浆中质点的运动能力,因此,粘度小的结晶能力强,粘度大的则结晶能力弱。

挥发组分可以降低岩浆的粘度,增强质点的活动能力,同时起着降低结晶温度的作用。

岩浆的冷却速度影响岩浆结晶的充分程度,在深成条件下,冷却速度慢,岩浆有充分的结晶时间,因而结晶程度高,可以形成粗大的晶体;相反,在喷出条件下,岩浆冷却速度快,岩浆来不及结晶就凝固了,因此结晶程度就低,形成的晶体颗粒细小,甚至形成玻璃质。

四、岩浆岩

岩浆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岩浆岩

第二章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一、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1.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

2.岩浆岩化学成分分类

3.岩浆岩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一、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1.岩浆岩的平均化学成分

岩浆岩中几乎包括了地壳中的所有元素,但其含量相差悬殊,O、Si、Al、Fe、Mg、Ca、K、Na、Ti、Mn、P、H等十二种元素占岩浆岩总量的99%以上,称为主要造岩元素,其中氧占46.59%,硅占27.59%。

其它元素的总量不超过1%,称之为微量元素。

它们的丰度虽然低,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局部富集成为有工业意义的矿床。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常用元素的氧化物质量来表示,称为造岩氧化物。

其中SiO2ƽ¾ù含量约为59.14%,Al2O3ƽ¾ù含量约为15.34。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接近于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

2.岩浆岩化学成分分类

SiO2居岩浆岩化学成分的首位,各类岩浆岩化学成分的不同也突出地表现在SiO2含量的变化。

因此,常按照SiO2含量,对岩浆岩进行化学成分分类:

SiO2<45%超基性岩

SiO245—53%基性岩

SiO253—66%中性岩

SiO2>66%酸性岩

岩浆岩中SiO2的量比称为岩浆岩的酸度。

SiO2含量高者称为酸度高;

SiO2含量低者称为酸度低;

岩浆岩中是否有足够的SiO2与金属氧化物结合,称为SiO2的饱和程度或硅酸的饱和程度。

它直接影响岩浆岩中矿物的共生组合。

岩浆岩中K2O+Na2O的含量称为碱质。

常用碱质含量与SiO2含量的关系对岩浆岩进行碱度的划分:

1)里特曼指数:

δ=(K2O+Na2O)2/(SiO2-43)

δ<3.3钙碱性岩

δ=3.3~9碱性岩

δ>9过碱性岩

2)SiO2-(K2O+Na2O)图解:

3.岩浆岩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一)岩浆岩矿物成分分类

(二)岩浆岩中矿物的分布及共生组合

(三)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四)鲍文反应系列原理

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及矿物组合是岩浆岩分类和鉴别的主要依据。

岩浆岩中矿物很多,但主要矿物不超过1、20种,其中碱性长石、斜长石、石英、辉石、黒云母、橄榄石、角闪石、白云母等八种矿物占岩浆岩平均矿物总量的93%,称之为主要造岩矿物。

其它矿物的平均含量都很少,单矿物的平均含量都不超过1%。

1.按照常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特点可分为:

硅铝矿物:

这类矿物SiO2和Al2O3的含量较高,不含铁镁,主要包括石英、长石类和似长石类矿物。

这矿物颜色一般较浅,所以又称浅色矿物;

铁镁矿物:

这类矿物FeO和MgO含量较高,SiO2含量低。

主要包括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因其颜色较深,所以,又称暗(深)色矿物。

2.按照造岩矿物在岩浆岩中的含量及分类命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

主要矿物:

在岩浆岩中含量较多(一般大于10%),是划分岩浆岩大类的依据。

次要矿物:

含量不多,一般小于10%,对划分大类不起作用,是确定岩浆岩种属的依据。

副矿物:

含量很少,一般小于1%,在岩石分类命名中一般不起作用,偶尔可用作种属名称。

3.按照岩浆岩中矿物的成因,可以划分为:

1)岩浆矿物(原生矿物):

在岩浆冷凝过程中结晶形成的矿物。

岩浆矿物又可划分为:

由岩浆直接结晶出来的矿物叫做正岩浆矿物;

由先成的正岩浆矿物与残余岩浆发生反应形成的矿物叫做反应矿物。

反应后残留下来的正岩浆矿物叫做残余矿物。

2)岩浆期后矿物:

岩浆基本凝固后,受残余流体影响形成的矿物。

3)成岩矿物:

在岩浆完全凝固后,因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由原生矿物发生转变形成的矿物。

4)他生矿物:

由岩浆同化围岩或俘虏体后形成的,在正常岩浆中不能析出的矿物。

5)次生矿物:

岩浆基本凝固后,受残余挥发组分和岩浆期后流体作用形成的矿物。

(二)岩浆岩中矿物的分布及共生组合

各类岩浆岩中矿物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分布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3.化学成分对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的影响

1)SiO2含量

岩浆岩中SiO2总是与其它金属氧化物结合形成各类硅酸盐矿物,从而,决定了岩浆岩中矿物的共生组合,当岩浆中SiO2含量达到饱和时,它与金属氧化物结合后还有剩余,剩余的SiO2就可以单独结晶出来,形成石英。

所以,石英是岩浆中SiO2过饱和的标志矿物。

若岩浆中SiO2含量极度不饱和,而富Fe、Mg时,岩浆中首先结晶的就是镁橄榄石:

2MgO+SiO2=Mg2SiO4(镁橄榄石)

如SiO2含量增高,镁橄榄石就会与残余岩浆反应生成斜方辉石,其反应式为:

Mg2SiO4+SiO2=Mg2SiO6(顽火辉石)

如SiO2与金属氧化物结合还有剩余,就会单独结晶出来,形成石英和辉石的共生组合。

若岩浆中SiO2含量不饱和,而富钾、钠时,SiO2可与Al2O3、K2O、Na2O结合生成霞石和白榴石:

Na2O+Al2O3+2SiO2=2NaAlSiO4(钾霞石)

K2O+Al2O3+4SiO2=2KAlSi2O6(白榴石)

如SiO2含量增高,白榴石或钾霞石就会与残余岩浆反应生成长石,其反应式为:

NaAlSiO4+2SiO2=NaAlSi3O8(钠长石)

KAlSi2O6+SiO2=KAlSi3O8(正长石)

如SiO2与钾、钠结合还有剩余,就会单独结晶出来,形成石英和长石的共生组合。

石英、橄榄石、霞石、白榴石能够指示岩浆岩中硅酸(SiO2)的饱和程度,根据它们出现与否,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凡能与石英共生的矿物,称硅酸饱和矿物或称饱和矿物,如辉石、钾长石等;

凡不能与石英共生的矿物,称硅酸不饱和矿物或不饱和矿物,如橄榄石、霞石等矿物。

石英是硅酸过不饱的产物

凡是有石英大量出现的岩石,是硅酸过饱和的岩石。

凡是有橄榄石存在的岩石,为硅酸不饱和岩石;

凡是有似长石存在的岩石,为硅酸不饱和,碱质过饱和的岩石。

2)碱质含量

在SiO2含量相同的岩石中,碱质(K2O+Na2O)含量可以有很大差异,因而决定了矿物共生组合特点的不同。

过碱性系列:

碱质过饱和,不出现石英,普遍出现似长石和碱性暗色矿物;

偏碱性系列:

碱质达到饱和,石英只在最酸性的岩石中出现,似长石只在SiO2不饱和的岩石中出现;

钙碱性系列:

碱质不饱和,不出现似长石、富钠暗色矿物,可出现石英。

3)Al2O3含量

Al2O3的含量对铝硅酸盐矿物种属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n(Al2O3)>n(K2O+Na2O+CaO)时,Al2O3与K2O、Na2O、CaO结合生产长石类矿物有剩余,可形成白云母、黄玉、电气石等富铝矿物;

n(Al2O3)

4)挥发组分

基性、超基性岩挥发分含量少,含挥发分的常是岩浆期后蚀变而成的矿物,如绿泥石,蛇纹石。

中性岩挥发分含量稍多,常参与暗色矿物的形成,如角闪石、黒云母等。

酸性岩挥发分富集,除参与形成角闪石、黒云母外,常出现含挥发分较多的矿物,如电气石、绿柱石、萤石、黄玉等,尤其是在伟晶岩中更为常见。

碱性岩中也有不少含挥发分的矿物,如方钠石、黝方石等。

挥发分和碱金属的活动能促进稀有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在地表喷出条件下,因挥发分的大量散失,使含挥发分的矿物,如黒云母、角闪石等在基质中不能存在,在斑晶中也发生暗化;与此同时,却能出现一些在深成岩中不存在的高温低压稳定矿物,如透长石,高温石英。

四、鲍文反应系列

1922年鲍温模拟岩浆结晶作用的实验,从中总结出玄武岩演化过程中岩浆岩的造岩矿物形成的一般规律——鲍温反应原理。

其主要内容是:

岩浆在冷却过程中,不同的矿物将先后结晶,剩余岩浆的成分会发生改变,先析出的矿物也会与剩余岩浆发生反应,使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矿物。

随着温度的降低,反应持续进行,便有规律地产生一系列矿物。

鲍文反应系列

鲍文反应系列可以解释:

1)矿物的结晶顺序;2)矿物的共生关系;3)矿物的反应关系;4)岩浆的分异趋势;

5)岩浆岩与围岩捕虏体的关系。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结构构造是岩石的物质成分表现出的岩石特征,岩浆岩的结构构造除了与岩浆的特征有关外,主要与岩浆岩形成时的地质因素——冷凝过程和物理化学条件有关。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特征是区分和鉴定岩浆岩的重要标志,是岩浆岩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也是分析岩浆岩形成条件的重要依据。

一.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大小、形状以及矿物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一)岩浆岩的结构分类

1.结晶程度

指岩石中结晶质部分与非晶物质(玻璃质)部分的比例。

分为三种:

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玻璃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火山玻璃组成骸晶

2.矿物颗粒的大小

按照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和肉眼可辨度分为:

显晶质结构:

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可以分辨出矿物颗粒的大小。

按矿物颗粒

粗粒结构:

>5mm

中粒结构:

5—2mm

细粒结构:

2—0.2mm

微粒结构:

0.2-0.02mm

隐晶质结构:

矿物颗粒非常细小,肉眼或借助放大镜仍难以分辨,但在显微镜下可以显光性。

按照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的大小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

同种主要矿物颗粒的大小不等,并呈从大到小依次降低的连续变化。

斑状和似斑状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呈大小悬殊不同的两部分。

大者称斑晶,小者称基质。

基质由微晶、隐晶或玻璃质组成者称斑状结构;

基质由显晶质组成者称似斑状结构。

3.矿物的自形程度

按照矿物的自形程度分为:

全自形结构半自形结构它形结构(它形粒状结构)

自形粒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部分都能按结晶习性,发育成晶面完整的晶体。

半自形粒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多数矿物颗粒只有部分晶面发育完整。

它形粒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大多数成不规则的形态,找不到完整规则的晶面。

4.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1)交生结构:

两种矿物相互穿插,有规律的生长在一起。

常见的交生结构有:

文像结构蠕虫结构条纹结构

文象结构:

钾长石与石英的规律交生,石英在钾长石中呈独特的棱角状和楔形,镶嵌在钾长石中,形似西伯莱文字状,石英嵌晶具有相同的光性方位。

蠕虫结构:

石英呈蠕虫状嵌布在酸性斜长石的边部。

条纹结构:

钾长石与钠长石的交生,通常是钠长石呈各种不同形状的条纹分布在钾长石中。

成因有固溶溶体分离和交代两种成因。

2)反应结构:

岩浆中早期晶出的矿物与残余熔浆发生反应形成的结构。

常见的反应结构有:

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暗化边结构熔蚀结构

暗化边结构:

在地下深处形成的,含有挥发组分和低价铁的矿物,在喷出地表,温度升高,压力降低,氧化作用增强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形成磁铁矿等不透明矿物分布在其周围,构成暗色的边缘。

(二)影响岩浆岩结构的因素

1.岩浆岩成分对结构的影响

1)SiO2和挥发分含量的影响

SiO2及挥发分含量影响岩浆的粘度,从而影响岩浆岩的结晶程度,形成不同结构的岩石。

在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基性岩浆常形成全晶质结构,酸性岩浆则常形成玻璃质结构。

深成的花岗岩虽然SiO2含量大,但由于含挥发份较多,易形成粗粒结构。

2)岩浆中组分浓度的影响

岩浆的结晶过程,矿物的共生组合规律,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物理化学原理。

在此我们仅根据不同体系熔浆的相图来说明不同组分的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对结构的影响。

1)相律和相平衡

相律表达式:

f=C+2-P

式中:

f-自由度,体系中可变因素的数目;

C-独立组分数,能独立存在的化学物质的数目;

P-相数,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任何均匀部分;

2-影响系统相平衡的外界因素的数目,一般只考虑温度、压力,故为2。

水的状态图2.地质环境(过冷度)对岩浆岩结构(结晶能力)的影响

过冷度:

ΔT=TA—TB

TA:

液相转变为固相的正常理论温度值;

TB:

晶体析出时岩浆所处的实际温度值。

结晶能力:

指成核密度(单位体积中晶核的个数)、晶体生长速度(单位时间内晶体生成粒径的大小)。

(三)岩浆岩中矿物的结晶顺序

根据结构确定矿物结晶顺序,最普遍的法则是空间法则,即在矿物结晶能力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先结晶的矿物,有较充足的空间,因此自形程度高,结晶颗粒大,被晚结晶的矿物所包围。

自形程度高的一般析出较早,自形程度低的析出较晚。

2.矿物间的相互包裹关系

被包裹的矿物一般早于包裹它的矿物。

3.矿物晶体大小

在斑状结构中,大晶体的斑晶一般先结晶,而小晶体的基质常常后结晶。

二、岩浆岩的构造

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1.块状构造

组成岩石的矿物,在岩石中分布是均匀的,岩石的各部分在成分和结构上都是一样的。

5.晶洞构造和晶腺构造

侵入岩中的原生孔洞称晶洞构造。

成因:

岩浆冷却,体积收缩或岩浆凝固气体溢出而成;晶洞壁上如果生长着晶面发育、排列很好的自形晶体就称晶腺构造

6.流面、流线构造:

岩石中片状、板状矿物及扁平的析离体、捕虏体平行定向排列构成流面构造,而柱状、针状矿物平行定向排列则构成流线构造。

7.原生片麻构造:

岩石中暗色矿物称断续的定向排列,其间被浅色矿物隔开。

成因:

岩浆在凝固过程中受挤压造成的。

(二)喷出岩的构造

1.气孔、杏仁构造

2.枕状构造

3.流纹构造

4.冷缩节理构造

1.气孔构造:

气体膨胀尚未逸出冷凝后留下的气孔,称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

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充填,就形成杏仁构造。

2.枕状构造:

熔浆在水下逸出时,常呈椭球状、面包状、似枕头状故称枕状构造。

3.流纹构造:

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的条纹、条带及拉长的气孔,顺岩浆流动的方向分布,表现出来的一种流动构造。

第三章岩浆岩的产状和相

岩浆岩的产状(Occurrence)主要指岩体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它与地层的产伏——定向、倾向、倾角的概念是不同的。

岩浆岩的相(Facies)系指生成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岩石和岩体总的外貌和特征,相基本上是以岩体深度结合岩体产状、分布及岩石特征进行划分的。

一、岩浆岩的产状

(一)火山岩的产状

1.中心式(点状)喷发2.裂隙式(线状)喷发3.熔透式(面状)喷发

(二)侵入岩的产状

侵入岩的产状是指侵入体产出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

1.整合侵入体:

侵入体的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层理或片理,是岩浆以其机械力沿层理或片理等空隙贯入形成。

2.不整合侵入体:

岩浆沿着切过层理或片理的裂隙、断裂贯入形成,但也有的以岩浆熔融交代作用方式形成。

二、岩浆岩的相

是指能够反映岩浆岩形成环境的岩石和岩体特征的总和。

火成岩形成深度是划分火成岩相的主要依据。

由于形成深度不同,岩浆温度、压力、冷却速度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条件就有差异。

    认识火成岩产状和相可以了解火成岩岩体形成的地质条件,帮助人们判断火成岩的成因。

(一)火山岩相

 溢流相:

粘度较小的岩浆容易流动,常在强烈喷发后溢出,形成熔岩流或熔岩被。

最常见的溢流相岩石是玄武岩,其次为安山岩。

    爆发相:

火山强烈爆发而形成的火山碎屑物在地表的堆积,富含挥发份和粘度大的中、酸性和碱性岩浆更有利于形成爆发相岩石。

火山碎属物粒度与离火山口的远近有一定关系,粗大的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一般堆积在火山口附近,细粒的凝灰岩远离火山口。

侵出相:

主要为粘度大、不易流动的中酸性、酸性和碱性岩浆,在气体大量释放后,从火山口往外挤出而成。

在火山口内及附近堆积成岩钟、岩针等熔岩穹丘。

一般形成在喷发晚期.特别是在猛烈喷发以后。

    火山颈相:

通道中充填的岩浆物质或火山碎屑物质。

常呈岩墙状或岩颈状产出。

 次火山岩相:

与喷出岩同源但为浅成侵入的岩体。

岩性特征与喷出岩相似,一般晶体稍大。

形成深度一般比较小,通常为0.5-1.5公里。

它常具有熔岩的外貌、而又具有侵入岩的产状,如岩墙、岩盖、岩床和岩株等。

主要形成于火山作用晚期。

    火山沉积相:

它是火山喷发和正常沉积作用的产物。

正常的火山碎屑岩,与正常沉积岩共生,有时夹有薄层熔岩,一般层理比较发育,多半分布在火山口较远的地方,在火山作用相对平静期最为发育。

(二)侵入岩相

侵入岩岩相指侵入不同深度、不同构造部位的侵入岩的不同外貌特征,主要是结构构造的特征。

侵入岩岩相一般分为:

浅成相(形成深度为0.5-3公里),中深成相(3-10公里)和深成相(>10公里)。

    浅成相:

是岩浆侵入到离地表较浅处冷却形成的火成岩体,形成时岩浆温度下降快,结晶较细,常有细粒、隐晶质结构及斑状结构等特点。

岩体多为小型侵入体,如岩墙、岩床、岩盖和小型岩株等。

 中深成相:

其形成的深度介于浅成相与深成相之间,常形成中粒、中粗粒以及似斑状结构,岩体产状多为岩株和规模较小的岩基,也有部分为岩盆和岩墙等。

    深成相:

是岩浆侵入在较深部后冷却形成的岩体,其温度下降慢,故晶体一般较粗大,形成粗粒至巨粒结构,局部可出现伟晶结构,并常以巨大的岩基出现,岩体主要为花岗岩类,岩体与围岩界线往往不清楚。

第四章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自然界的岩浆岩多种多样,现有的岩石名称达1000种以上。

它们之间在成分、结构、共生组合、产状和成因上,既有联系,也有差异,正确地认识这些差异和联系,进行合理的必要归纳,是岩浆岩分类的主要任务。

提出的分类方案不下一、二十种。

各分类的着眼点不同,有的根据岩石化学特征;有的主要考虑矿物成分特征;有的着限于地质产状等等。

这就是岩浆岩分类中所谓的三个基本方向。

1972年8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24届国际地科联(IUGS)岩浆岩分类分会上,推荐了一个深成岩矿物定量分类命名方案;1979年又推荐该分类用于火山岩分类。

岩浆岩大类名称对比表

火成岩矿物成分分类图

1.某岩石灰绿色,全晶质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An=40,含量65%)、普通角闪石(18%)、石英(15%)、辉石(2%)及少量正长石和副矿物组成,矿物平均粒度6毫米左右。

2.某岩石呈灰白色,全晶质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平均粒度约2毫米左右,矿物成分和含量分别为:

斜长石(An=20,40%)、正长石(30%)、石英(18%)、黑云母(9%)、磁铁矿(2%)、磷灰石(1%)。

3.某岩石灰绿色,全晶质半自形粒状结构、条带状构造;由斜长石(An=60,含量45%)、普通辉石(35%)、紫苏辉石(12%)、橄榄石(8%)及少量黒云母和副矿物组成,矿物平均粒度3毫米左右。

4.某岩石呈灰白色,全晶质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平均粒度约6毫米左右,由斜长石(An=35,60%)、普通角闪石(15%)、石英(15%)、黒云母(10%)及少量碱性长石和副矿物组成。

超镁铁岩分类三角图辉长岩矿物分类图

(1)辉长岩矿物分类图

(2)

1.斜长岩

2.辉长岩(Cpx>Opx)

苏长岩(Cpx

橄长苏长岩(Cpx≈Opx)

3.辉石角闪辉长岩

辉石角闪苏长岩

辉石角闪辉长苏长岩

4.角闪石辉长岩

5.含斜长石角闪辉石岩

6.含斜长石辉石角闪岩

火山岩TAS分类图岩浆岩分类表

★关于岩浆岩的一般命名原则★

岩浆岩详细名称:

颜色+结构(或构造)+次要名称+基本名称

基本名称的确定以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为基础;

种属名称,根据次要矿物(加在岩石基本名称之前)作为补充命名,当次要矿物有一种以上时,含量少的放前,含量稍多的在后,如云闪花岗岩。

也可仅根据颜色、结构构造命名,如杏仁状玄武岩、紫红色安山岩等。

“斑岩”和“玢岩”仅用于浅成岩中斑状结构的岩石。

它是根据斑晶成分的不同命名的。

“玢岩”的斑晶以斜长石和暗色矿物为主,“斑岩”的斑晶以石英,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为主。

至于喷出熔岩,虽然多数都具斑状结构,为避免和浅成岩命名相混,不使用“斑岩”和“斑岩”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