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1539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二产业是以矿产品或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业)、加工制造(组装)业以及高新技术工业等部门。

前二者又称传统工业部门,后者又称新兴产业部门。

不论是传统工业还是新兴工业,在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中要求各不相同。

 

一、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业)

 

(一)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

包括有冶金工业、化学原料工业(基本化工、有机化工)和建筑材料工业等。

从再生产过程来看,该类工业是矿山采掘业和加工制造工业之间的中间环节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多为半成品原料或中间原料,必须进一步加工制造才能成为最终产品投入消费市场。

一般原材料工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矿产原料,并且只有一部分有效成分转移到制成品中,加工失重性大,能源消耗也较大。

因此,这类工业,在规划布局中属原料指向和能源指向性工业,往往与采掘业或能源工业相结合共同组成生产基地。

由于原料失重性大,其失重部分的综合利用的可能也较大,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广泛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同时,对区域环境污染也较严重,必须加以控制与治理。

钢铁工业是原材料工业中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工业化中重要支柱工业。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铁矿石、炼焦煤、动力煤和多种辅助原材料,虽然现代大型钢铁工业所需原燃料单耗有所降低,但总需用量大。

例如年生产400万吨钢铁联合企业,仅铁矿石需1125万吨,炼焦煤420万吨,石灰石330万吨,原燃料和各种辅助材料的运入量达2200万吨左右。

加之大型钢铁工业生产服务年限较长,一般年生产300万吨以上大型企业需要服务80~100年以上。

因此,这类企业布局首先要考虑资源和能源条件。

对于需要用多种资源和能源的原材料工业来说,其布局在原料资源产地,还是在能源产地则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变化。

如早期的钢铁工业冶炼技术落后,生产一吨生铁用煤比矿石还多,因此,其布局往往移铁就煤以减少燃料运输量,而降低生铁成本。

由于冶炼技术进步炼铁焦比不断下降,矿石品位因开采而不断下降,生铁需矿石单耗提高,因此其接近铁矿产地利于降低生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亦有在大型铁矿与大型煤田两端同时布置建厂,其间用铁路或水运干线联系近似“钟摆”式运输,如我国攀枝花钢铁厂与六盘水钢铁厂的建设即是此种布局形式。

钢铁工业生产是一个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据有关资料分析,每生产生1t铁约有300~500kg高炉渣,每炼1t焦炭的废水(含酚氰等有害物质)约有5~8t,排放废气中含大量SO2,CO,硫化氢芳香烃类物质及粉尘等。

其污染范围可达几平方千米,国内外均把原材料工业列入污染危害最大的工业部门,而冶金工业、化工原料工业和火力发电等处于前三位。

因此在区域规划布局应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这类工业布局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例如采取消烟除尘,废水处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开展综合利用,以及在布局上采取远离城市与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进行绿化隔离等措施。

近年来,由于选矿技术进步和水运事业的发展,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的规划布局有了一定变化,在沿海、沿江的大型港口地区,往往也成为这类工业布局的重要地域,而形成临港工业区。

在具体的规划布局中,一般将这类工业与采掘业及加工制造业共同布置在一起,组成从矿山开采——初步加工——制成品生产的联合企业,并构成区域工业生产综合体,形成区域经济的主导部门,也可以以采掘业为依托就地进行初步加工并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形成区域原材料工业基地,更可以按区域内条件特别是在大型港口地区结合港口建设和与港口有关的工业共同组成临港工业区。

(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业

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步加工,绝大部分为轻工业,其生产对农副产品的依赖性是有区别的,其中有全部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如粮油加工、制糖、卷烟、酿酒、乳畜品加工等;大部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如纺织、造纸、香料、皮革等以及部分依赖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如生物制药,文化用品等。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初步加工和精加工也是有差别的。

但总的来说,在区域规划布局中受农业原料的供给制约性较大,这不仅是因为农副产品加工的原料失重性大,而且多数农副产品如有机质生物原料不耐储存,有的储存过长,往往会造成原料变质,甚至腐烂,加之有些农副产品原料为轻泡物质,体积大而重量轻不适宜长途运输,这些决定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一般应布置在原料产地(农副产品集中产区),特别是一些初步加工,原料失重大,生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较易的初步加工业,如籽棉加工,原毛整洗,原麻脱胶,生物制药以及制糖等。

这些工业在加工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副产品和下脚废料,可就地进行再加工或直接作为饲料、肥料,利于工农结合,相互支援,消除农村单纯为城市工业提供原料的不合理分工状况。

一般来说,农副产品原料集中产区往往也是农业较发达的经济作物区,农业人口较多,密度也大,接近原料产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接近消费地,便于取得劳动力,也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为区域农村城市化创造条件。

当然,也有部分农副产品加工业,原料单耗低,可运性大,成品时效性强以及各地消费习惯不同,而要求布置在消费地区,例如卷烟、酿酒、糕点食品加工等工业,其原料经加工后一般不失去多少重量,有的还会增加重量(如酿酒),有些产品在运输中宜变质腐败,此类工业布置在消费区及市场中心具有更大优越性。

总之,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区域第二产业规划布局时,一般应按照初步加工分散布点,精加工相对集中布局的原则进行,即初步加工应接近农副产品集中产区,而精加工则应集中布置在主要消费区——城市。

 

二、加工制造(组装)工业

 

加工制造(组装)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制造各种机械设备、提供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部门,是国民经济工业化过程中主要组成部分。

其行业众多,产品庞杂,生产结构复杂。

各行业部门之间在性质类型,生产规模,工业用地以及发展要求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别。

但在区域规划过程中,加工制造工业的布局仍有共同特点和布局要求。

(一)加工制造业生产特点和布局要求

1.一般的加工制造业具有相似的生产工艺流程,其基本生产过程是:

准备毛坯——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设备总成——检验测试。

其各阶段工艺流程可实行专业化生产,如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阶段专业化等。

这种专业化生产往往导致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空间分离和相近产品工艺的相对集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加工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劳动技术水平,共同使用公用、辅助设施和节省基本建设投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具有专业化生产特点,在区域规划布局时:

首先可以使某一类型的企业摆脱地方原料的局限。

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布局;其次,使另一类型企业的布局与原料基地的关系更加紧密,使生产与原料在空间上得到最优结合;再次,扩大了区域间的地域分工,使各区域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

2.加工制造工业是技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工业部门,其发展与布局往往受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经验的制约较大,特别是一些深加工和精细组装部门质量,精度要求比较高。

因此,不仅要有一批技术较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应有培养技术人才,提供高水平设备和工艺方案的科技条件。

因此,大城市区域就成为加工制造工业布局最佳区域。

3.加工制造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产生噪声振动的干扰和排放废水对环境产生一定危害。

其噪声、振动的干扰多产生于锻造,冲压,铆焊和其它加工方式,而废水多来源于金属表面处理的酸、碱洗涤废水,热处理含金属碎屑、乳化油废水,电镀含氰、铬废水以及试验测试等废水。

因此在区域规划布局时,对较大噪声、振动干扰的企业,除在设备的技术上降低其影响处理外,对声源地区应采取绿化隔离措施,对废水、污水处理要求达标后排放。

(二)影响加工制造工业布局的因素

主要有原料的供应,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和技术基础等四方面。

1.原料供应状况。

加工制造工业在生产过程中需用大量原材料,特别是金属原材料。

目前在我国仍以钢铁(灰口铁和钢材)为主,有色金属用量虽少但因其有独特优良性能,往往也成为加工制造业主要原材料。

金属原材料对加工制造业布局影响,主要表现在满足需求的状况,特别是那些重型机械,工业装备制造大型金属构件、铸件等企业一般都要求接近金属原料产地,以减少加工中损失的金属量的运输,同时就地加工中大量废金属又可就地回收冶炼,所以一些大型钢铁工业地往往布置有重型机械工业和工业装备制造工业,如我国的武汉钢铁工业基地附近建有武汉重型机械厂和武汉锅炉厂等大型加工制造工业就是这个原因。

2.市场需求。

由于加工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种机器设备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部门,其市场需求范围广泛,各区域的需求品种数量均不相同,其产品种类也相当复杂。

因此按市场需求来布置加工制造业更显得重要。

特别是那些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生活日用电器等适用于大众生活需求的新产品必须根据需求状况进行生产布局,一旦重复布置超过市场需求饱和,往往造成产品过剩,而造成经济损失。

区内外市场需求是加工制造业布局需研究重要因素之一,必须重视。

3.专业化协作。

如前所述,专业化协作是加工制造业本身生产特点和要求,只有在专业化条件好的区域布置加工制造业才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加工制造业专业化,必须依赖企业内外协作。

具有内部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完整的产品生产,有了外部协作,才能节约投资。

专业化协作,能降低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

一般来说区域规划中加工制造业合理的专业化不应导致产品生产数量过分集中而形成长距离运输;正确的协作也应以区域或城市建设条件的可能为基础,不应出现过度集聚而对环境的影响。

4.技术基础。

加工制造业需要较熟练的技术工人,这是加工制造产品的质量的根本保证。

因此拥有大量技术力量、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区域是加工制造业布局优选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吸引着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区域经济迅速增长,最终也成为加工制造业的市场消费区域。

(三)主要加工制造业布局趋势

1.工业装备制造。

包括有机床与工具制造、重型机械制造、电力设备与电器制造、轻工设备制造及仪器、仪表制造等。

机床与工具制造,产品种类多,结构复杂,精密度要求高,其生产需要多种不同质量和型号钢材、锻铸件和其它金属材料,因此,机床与工具制造企业宜布置在大工业中心和有工业基础的城市区域,以满足全国和地区需要。

重型机械制造,其产品比较重、体积大,耗金属材料多,市场供应对象比较集中,在生产过程中废金属量多,企业本身必须有较大机械加工和热加工能力,这类企业一般以布置在冶金企业附近为宜。

电力设备和电器制造业,其服务面非常广,除为电力工业提供设备外,还为工、农、交及人民生活提供各种电器设备及电工器材,这类工业一般宜布置在配套协作条件好、有一定基础的大、中城市区域。

轻工业机械制造产品种类比较少,供应对象较单一,技术要求也不高,因此宜布置在各类机械产品消费地区。

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一种性质极为精密产品,技术条件要求高,所需数量虽较少但品种规格多,对材料要求严格,一般宜布置在环境条件较好、科技较发达城市区域。

2.农业设备制造业。

农业设备制造主要是拖拉机、收割机和其它各种农机具。

其特点是具有明显地区性和季节性,其生产不但要满足各地区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自然、经济条件上不同的要求,也要求有足够数量满足不同季节农业生产的需求。

因此,农业设备制造业布置,必须充分考虑各区域自然条件和农事作业差异,因地制宜进行布局。

3.运输机械制造。

包括机车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以及飞机制造业等。

机车制造一般应布置在铁路枢纽地区;汽车制造业应布置在技术条件、协作条件好的大工业城市区域,并形成汽车工业基地;船舶制造业布局应考虑在航运条件好,可建立大型港口码头的大型港口城市。

 

三、高新技术产业①

 

(一)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的概念。

何谓高技术或称高新技术?

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精确的定义。

如何确定高技术,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在美国,将高技术定义为发现了工业应用以满足市场特殊需求的科学领域,并认为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高技术产业,如历史上蒸汽机、纺织机、发电机都曾属高技术范畴。

而今天生物技术、生物医疗仪器、信息技术、计算机和软件应用应该认为是高技术(RogerandCofe,1987)。

日本人认为高技术是一种研究与开发强度大,呈系统开发的技术。

这种定义明显排除孤立的研究与开发强度技术,而把侧重点放在具有较强系统性以及形成新经济基础设施的那一类高技术,如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有学者认为,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最新的工艺技术基础上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技术。

也可以说高技术是现代尖端科学知识密集和尖端科学技术密集的、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起巨大革命作用的技术。

总之,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创造而产生的新技术,它具有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和高势能的特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高技术不全等于尖端技术,它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

高技术的发展不是某些特定领域内某些单项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而是对广泛领域内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新兴技术群的系统开发和综合应用。

高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物质手段,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形成新兴产业部门,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表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高技术产业的定义。

所谓高新技术产业是相对一般技术或传统产业而言。

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兴生产技术武装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不仅生产硬件(物质)产品,也生产软件(信息)产品,这些产品既有第二产业的,也有第三产业的。

根据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国家科委在1991年制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第四条划定高新技术范围:

(1)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

(2)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

(3)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4)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

(5)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

(6)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

(7)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8)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

(9)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

(10)医药科学和生物医药工程技术

(11)其它传统产业基础上应用新工艺、新技术

在美国,对高技术产业的定义经常采用两种指标:

①研究与开发强度,即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在销售额或增加值中所占比重①;②科技人员(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总劳动力的比重。

研究与开发强度反映了产品和技术变化的快速率以及产业和公司的技术含量。

科技人员比重对不同的产业部门不尽相同,以全国各部门平均值为基数。

美国高技术产业泛指那些依赖先进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多种生产部门,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它技术的产业群体(Hall1986)。

在法国,有关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位最能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产品循环论(Vernon,1996;EricksonandLeinbach,1979;Watts,1987)。

这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任何工业产品都将经历四个时期:

①早期阶段。

一种新产品经过精心设计成功;②增长阶段。

新产品逐渐开拓市场;③成熟阶段。

通过大量的资本、劳动力和设备投入达到标准化的生产线生产;④衰退阶段。

该产品进入市场,需求持续下降或被其它产品所替代。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新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从两方面来定义高技术产业:

①部门方法。

高技术产业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②综合方法。

高技术的一般性质是对整个产业影响,而不是一种纯部门的。

高技术产业被定义为在生产前的设计和最终技术调整。

由下述两指标反映:

①制造业中生产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程度,通过生产技术员和工程师占总生产职工的比例来反映。

②工业研究与开发中,制造业内部工程师和技术员的比例。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的过程,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

他们认为,高技术产业的“高”是相对概念,它包括了高风险、高回报、高速变化和高信息强度。

在日本,定义高技术产业则使用工业增长率的概念,建立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更直观、更专断的划分。

日本通过广泛扩散技术和新出现技术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如表10-1所示。

总的来说,高新技术产业是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具有研究开发程度大,资金、人才投入比例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战略性、风险性、增殖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

在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中,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的条件和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环境等因素。

1.经济社会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区域经济水平高度成熟的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是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自然演化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必须加以各种经济和政策扶持的驱动措施,保证在具备一定条件和特殊要求的区域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某些区域尚不具备经济实力和智力资源优势而能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因。

2.科学技术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是在技术研究开发基础上形成的产业。

科技(智力)密集区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是受区域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影响,这关系到其发展布局的背景条件和社会支撑程度;另一方面受区域内新技术开发能力的影响,这种开发能力是指具有一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其转化过程必须具有一批新的技术手段和科技人才,能够对高新技术吸纳、消化和再创新。

在这里必须指出:

有关新的技术手段,就目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应把机器人,数控机床和电子计算机三者结合起来形成自动化生产体系;有关科技人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型和基础理论研究型的高等院校研究人员,而是指具有科研与开发相结合的理工科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人员相结合共同组成的科技人才。

3.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有优良的生产环境,健全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售、供电、供水等)和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这是因为:

①优良的生产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技术上的要求,就国外的高新技术产业来看其布局趋向于四季温差不大,温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水质良好的区域。

②基础设施是任何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更为重要,特别是便捷的交通和新的信息传输手段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日本,高技术产业大部分均布置在大型机场附近,故又称临空产业。

当今即将进入知识信息社会,获得信息是新技术开发的先导,认谁获得情报、信息早、行动快,谁就能占领市场、居领先地位,因此,新的信息传输手段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最基本条件。

③适宜的生活环境,即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内营造一种拥有科学文化气氛,以激励科技人员创新思维和企业家创造精神的生活环境。

同时,拥有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以吸引具有一定专长科技人员长期定居。

为人材聚集提供理想条件,是当今现代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的一种有效区位因素。

总之,在区域产业规划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区域应作具体分析。

(三)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形式——高技术区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带动性大和布局要求很高的产业,其合理的布局形式是建立高技术园区(高新技术区)。

高技术产业区的类型可以有两类:

1.以高技术产业区的形成条件,成果特色和组织形式为主的类型,可分为五种类型:

(1)新技术工业园区。

这种类型的高技术密集区的核心是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具有三种类型:

孵化器、主办和作用模式(rolemodeling),外部条件包括基础设施、研究与开发、风险资本和社会支持。

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的高技术园区属于这种类型。

其形成机制如图10-1所示。

(2)高技术园区。

这种类型的园区以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经产品化和市场化形成基本技术公司,然后逐渐衍生出大大小小的高技术子公司,逐渐自发地发展为高技术园区。

美国的硅谷、128公路、明尼苏达城、洛杉矶和英国西伦敦等属于这种类型。

(3)科学研究园区。

该类型高技术密集区是规划的结果,它们依靠连接政府或公司主持的研究活动,很少出现高技术的公司。

英格兰的西伯克郡(WestBerkshire)、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和加拿大多伦多的西瑞丹园区(Sheridan)属于这种类型(图10-2)。

 

(4)科学工业园区。

这种类型的园区以进口高技术成果为主,依靠政府、地方的资本、劳动力的投入,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占据较大分额的世界市场。

园区内有两种基本类型:

①基本技术公司组,参与国家、国际竞争的技术公司;②地方技术公司组,即参与地方市场小技术公司。

高技术密集区大多数公司都面向地方市场,它们是部件、零件和服务的提供者。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日本的高技术区、韩国的高技术小区大都是这种类型。

(5)高技术产品装配园区。

这种类型的高技术密集区位于高技术的底层,由于工作人员众多和公共刺激,许多分厂被建立。

装配型高技术密集区几乎不能成为有效自我维持的高技术区。

中苏格兰、新汉普群和蒙特利尔的布罗蒙特(Bromont)区等属于这种类型。

2.以功能性布局形式来划分的,可以有三类:

(1)科技工业园区。

它是一种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区域,其功能表现为以研究开发为主,包括产品试制和开发生产,而不具有大批量制造、销售、管理或其他实业性功能。

园内主要从事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它是一种加强大学和科研单位与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空间形式。

如美国的硅谷即是以斯坦福大学建立起来的科技工业园区,波士顿128公路旁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实验室、科技人员组建高技术公司并向495公路发展,而形成巨大的科技工业园区。

(2)技术城。

最早来源于日本,是一种具有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和生活居住三种功能组成的新型的产业城镇。

这种技术城与科技工业园区最大的不同是,技术城追求一种理想城市环境,把高技术产业、优美的大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融合为一体。

以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为代表。

在日本技术城规划建设按大区散布型、工农并存型和人才培养型三种类型原则进行。

①大区散布型。

即在城市区域内分散建设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内附设产业研究开发部门,企业与住宅距离一般去上班的到达的距离在半小时以内,并在住宅区内分散建设完善的娱乐、文化和健身设施。

②工农并存型。

在农业地带布置高技术产业。

一方面不妨碍农业发展,尽可能不占农田,确保农业劳动力需要;另一方面,能为农业高质量服务,促进农业高技术化。

③人才培养型。

强调在技术城市区域建立研究开发型企业,提高当地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建立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使技术城真正扎根于地方。

此外80年代初,法国在巴黎南部的法兰西科岛科学城,以及70年代在法国东南部尼斯附近建设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国际智慧、科学与技术城等都具备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和生活居住等三种功能的技术城。

(3)高新技术加工区。

高新技术加工区是世界出口加工区(又称自由贸易区、自由关税区即保税区、工业投资区、边境工业区等)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加工区。

最早出现出口加工区是1959年爱尔兰在香农国际机场附近建立的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目的自由贸易区,6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发展本国经济,苦于缺资金和技术,并受到香农加工区的成功启发,希望利用本国丰富劳动力资源,引进资金和技术,建立出口加工区以刺激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时,本国的研究开发能力有限、技术工人不足,并发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